本方以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為主藥,活血化瘀,暢通血脈;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用桔梗、柴胡、枳殼、牛膝為輔,理氣行滯。其中桔梗開胸膈,宣肺氣,以行上焦之氣滯;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以暢中焦氣滯;牛膝導瘀下行,以通下焦之氣。從而使人體上中下氣機運行,血脈暢通。生地、當歸為佐,養血和血,使活血而不傷血;甘草為使,調和諸藥。總觀全方,充分運用氣血理論,用藥絲絲入扣,配伍恰當,是一張很好的調氣活血方劑。 氣血養生寶是以清代名醫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根據不同表現辯證加減。例如根據淤血部位的不同而加減:淤血在頭部重用川芎15克,加全蝎6克、天麻10克;在胸部重用赤芍15克、當歸12克,佐青皮10克;在腹部重用牛膝15克,加桑寄生15克等。又如根據淤血性質的不同而加減:陽虛而淤者加黨參10克、黃芪10克,甚至加肉桂6克、附子10克;陰虛而淤者重用生地20克,加何首烏10克、麥冬10克;寒凝血瘀者去生地,加桂枝10克、附子10克;熱熬成淤者去川芎,生地改為鮮生地,并加丹參15克、丹皮10克。再如根據患者兼癥的不同而加減:兼有痰濁者,加半夏10克、陳皮10克;有濕阻者去生地,加蒼術10克、厚樸10克;氣滯甚者加檀香3克或降香3克;出血者加生蒲黃10克、參三七2克;腹瀉者去生地、桃仁,加木香10克、砂仁10克等。 《黃帝內經》曰:“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王清任亦謂:“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傷、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毛,所傷者無非氣血。”氣病必傷血,血病必傷氣,正如唐容川所說:“氣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因此,“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段,氣血養生寶既能活血,又能調氣,這就是本方所以適應范圍至為廣泛的道理所在。 治療疾病必須注重調和氣血,能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這種經驗已被越來越多的臨床資料所證實。在血府逐瘀湯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表現辯證加減,臨床治療一百多種病癥。(包括:內科、外科、骨傷科、皮膚科、婦兒科、男科、五官科。) 例如治療內科疾病包括: 冠心病、心肌梗死、胸悶、肺心病、風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心包積液、慢性心衰、高血壓、高黏滯綜合征、頭痛、眩暈、中風、失眠、嗜睡、腦動脈硬化癥、自主神經紊亂癥、更年期綜合征、癔癥、老年癡呆癥、焦慮癥、突發性昏厥、無汗證、盜汗、自汗、腋汗不止、精神病、神經官能癥、舌強、梅尼埃病、三叉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陣發性腦嗚、腦震蕩后遺癥、癲癇、術后發熱、夜寒證、面神經炎、肋間神經痛、不安腿綜合征、下肢疼痛、肌膚麻本、肢端冰冷、背部麻辣感、痿證、痹證、肺炎、肺膿腫、咳嗽、咯血、肺脹、肺氣腫、氣胸、支氣管哮喘、喘證、肺結核、口渴、呃逆、嘔吐、結腸炎、胃痛、腹痛、口臭、便秘、脅痛、肝炎、臌脹、慢性膽囊炎、黃疸、膈肌痙攣、鼻衄、再生障礙性貧血、梅核氣、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痛風、雷諾現象、糖尿病、水腫、石淋、癃閉、尿血、紅細胞增多癥、瘕瘕、肉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