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中藥毒性的認識已有悠久的歷史。上古時代,人們在尋覓食物及草藥的過程中常發生中毒現象,隨著經驗的積累,人們漸漸開始對中藥的毒性有所了解。在成書于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關于毒物知識的記述,該書把中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且指出需用各種炮制方法來消除或減弱有毒中藥的毒性。東漢末年的《傷寒雜病論》記載了一些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晉代的《肘后備急方》具體介紹了不少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撰寫的《洗冤集錄》首次敘述了中藥中毒的一些診斷方法,如“若驗服毒(砒霜)用銀叉”等,大大充實了中藥毒理學的內容。明清之后,不少醫家均指出“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物之類也”。至近代,中藥的毒性得到更進一步的研究,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有意識中毒 無意識中毒
常為用藥不妥、誤服毒藥所致。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劑量過大 藥性峻烈,治療量與中毒量甚為接近的中藥,如砒石、蟾酥、斑蝥、草烏等,劑量稍大即易中毒。也有各地新發現的中草藥,其有效量與中毒量尚不明了,如雷公藤、萬年青、夾竹桃、馬桑等,也易過量中毒。 誤 服 缺乏中藥毒性知識,不知其毒,而過量服之,如白果、蒼耳子。或藥材真偽不分,如誤將有毒的莽草實認作八角茴香,有毒的北五加皮(杠柳)代替南五加皮浸酒等。 長期服用 某些中藥有一定的蓄積性,長期服用可蓄積中毒,如治療哮喘的黑錫丹,主要含鉛,長期服用可引起鉛中毒。個別非氣虛者服人參一個月以上,亦會慢性中毒。 品種不同 同一藥物,產地不同成分有異,毒性亦有差別。如云南騰沖附片較四川附片毒性大18倍,前者的使用量在后者的安全用藥范圍內(如3~6克)即可引起中毒。 藥不對癥 古人云“藥不對癥,參茸也毒”,確有所見。如一腰痛者服自制藜蘆、杜仲藥酒,藜蘆為催吐劑,不但不治腰痛,反而中毒。又一腹痛腹瀉者誤認為蛔蟲作祟,服苦楝根皮145克煎劑,因而中毒。 濫 用 有些中藥只許外用,內服即可引起中毒。如雪上一枝蒿一般浸酒外用,但云南、四川一帶多用其內服,故中毒者屢見不鮮。 配伍不當 中藥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即有些無毒藥物由于配伍不當而產生毒性,有些毒性本不大的藥物亦因配伍不當而加劇其原有毒性。如皂莢與膽礬均有急性溶血作用,二藥合用則毒性更大。 炮制不當 毒藥經過加工炮制可減緩或消除其毒性,如失之炮制常易中毒,如附子、南星、半夏等。 煎煮不夠 不少有毒中藥通過煎煮可以消除和減緩其毒性,如附子、魔芋等。如煎煮時間不夠亦易中毒。 煎藥器皿選擇不當 煎藥以陶器最佳,各種金屬器皿煎藥,特別是鐵器,由于其化學性質不穩定,易與藥物起化學反應,從而影響療效,甚至中毒。 體質因素 各人對毒物的反應有極大不同。如食生魚膽,有人中毒,有人無事;居住青海、云南、川西的人服附子量遠遠大于東南沿海一帶,而不中毒。 間接中毒 據文獻記載,有富商喜食竹雞而暴亡,原來竹雞吃半夏,以至他間接中毒。《上海醫學》亦曾報道,一婦女因吃了食苦楝子中毒致死的豬肉而間接中毒。 艾葉
性味功效 苦、辛,溫。功能溫經止血,調經安胎,散寒止痛。主治月經過多,小腹冷痛,崩漏等證,近又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常用量3~9克。 中毒原因 劑量過大、藥不對證。 中毒原理 過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癥、中毒性肝炎、子宮充血、出血、驚厥。 中毒證候 急性中毒初見咽干、頭昏耳鳴,繼而腹痛腹瀉,甚至抽搐、昏迷。延續數日未愈,可見肝功能異常,子宮出血等。慢性中毒見感覺過敏、神經炎、共濟失調、幻覺,甚至癲癇樣痙攣等證。 簡單救治 早期中毒者,牛奶250毫升,或雞蛋清6只飲之,催吐,再服牛奶或雞蛋清護胃。抽搐者,牛黃0.6克,開水沖服。 巴豆 性味功效 辛、熱,有毒。功能溫通峻下。主治寒積便秘、脘腹劇痛屬病情急重者。常用量0.1~0.3克。 中毒原因 誤食、吸入巴豆蒸氣、劑量過大。 中毒原理 含巴豆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毒蛋白能溶解紅血球。巴豆油在體內的分解產物巴豆酸對胃腸道有強烈腐蝕和峻下作用,能引起腸道炎癥,甚至腸嵌頓、腸出血,對腎亦有刺激作用。巴豆油接觸皮膚會引起急性皮炎。 中毒證候 5~15分鐘即出現中毒癥狀。初起咽痛、眩暈、嘔吐、頻瀉或血便。嚴重者可呼吸或循環衰竭而亡。 簡單救治 巴豆加工時要對加工者做好保護工作,并嚴格控制劑量。中毒輕者,赤石脂末30克、雞蛋清5只,水調冷服,忌用吐法。下痢不止者,黃連15克,大豆汁,水煎冷服。皮炎者,黃連30克,水煎待冷,洗敷。 白果(銀杏果) 性味功效 甘、苦、澀,平,有毒。功能斂肺定喘,澀帶止濁。主治咳喘痰多,帶下清稀,小便白濁等證。常用6~9克(8~12粒)。 中毒原因 服量過大,誤以為有補益作用而炒熟誤食。 中毒原理 損害中樞神經及引起麻痹性肺水腫。 中毒證候 嘔吐、腹痛、頭痛、發熱,甚至抽搐、呼吸麻痹而死。 簡單救治 輕者白果殼30克煎服。 斑蝥 性味功效 辛、寒,有毒。功能攻毒逐瘀。主治 瘕、瘰疬、惡瘡、頑癬、狂犬咬傷等證,近治癌癥。 中毒原因 劑量過大、炮制時防護不慎。 中毒原理 所含斑蝥毒素可損傷食道、胃黏膜,刺激腎臟引起腎臟損害,還可刺激骨髓引起血細胞增高。 中毒證候 初見口咽燒灼感、嘔吐、腹絞痛,繼而出現下腹及腰部絞痛、尿少尿頻、尿血等消化、泌尿道損害。有時有肢體麻木、心率減慢等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反應。嚴重中毒者可見譫語、痙攣、血壓下降、大汗、氣促、心肌損害等,搶救不及時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全身衰竭而亡。 簡單救治 口服中毒者,赤石脂末30克、雞蛋清5~10只,冷開水調服。輕度中毒者,綠茶60克煎服,或黃連10克、甘草15克、黑豆30克水煎服。 半夏 性味功效 辛、溫。功能燥濕除痰。主治咳嗽氣逆,胸脘痞悶等證,近治癌癥。常用量3~9克。 中毒原因 劑量過大、未炮制、煎煮時間過短、誤食。 中毒原理 對口腔、咽喉、消化道黏膜均有強烈刺激作用,抑制心臟,嚴重者可致喉頭痙攣,呼吸中樞麻痹。 中毒證候 初見口、舌、咽喉灼痛腫大及聲音嘶啞,吞咽困難,言語不清,味覺喪失,流涎嘔吐。嚴重者呼吸困難,面色蒼白,血壓下降。 簡單救治 生姜或干姜取汁,每次20~25毫升,每3~4小時1次。 北五加皮
性味功效 辛、溫,有毒。功能祛風濕,強筋骨。主治風濕痹證。臨床少用。 中毒原因 以北五加皮代替無毒性的南五加皮。 中毒原理 所含杠柳苷有強心作用,可致心律失常等。 中毒癥候 初見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水瀉、胸悶心悸、冷汗、脈滯緩,對光反應遲鈍,心率快、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嚴重者嗜睡癡呆、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抽搐、心室纖顫而亡。 簡單救治 欲制北五加皮酒,每500毫升酒含0.5克之內,以免過量中毒。中毒早期者,綠茶15克,煮沸15分鐘后加蜂蜜30克調服。水瀉者,肉桂6克,煎服。 蓖麻子 蒼耳子 蟾 蜍 茺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