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心放血法:術者端坐患者對側,用左右兩拇指由眉心(印堂穴)由內向外按捋三次,再用拇指食指揪起眉心,針刺放血(所用工具為一般縫衣針,下同)。此法適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身痛、前額痛、畏寒等證。 太陽穴放血法:術者用拇指由前額向外捋三次,然后用拇指同食指揪起太陽穴處皮膚,用針刺出血少許。此法適用于感冒頭痛、寒熱往來、血瘀頭痛、高血壓頭痛等。
摑窩放血法:患者背向醫者直立,暴露摑窩部。術者先用手掌擊其(月國)窩。暴露(月國)窩表淺靜脈。在(月國)窩中線外(相當委中穴),用針刺出血少許。此法主治風寒感冒、身痛、腰痛及腹痛等癥。 肘窩放血法:暴露肘部后,術者由上臂向下捋三次,然后用一物緊束上臂,待肘部血管怒張。在肘部靜脈處(相當曲池穴)放血。此法主治風寒感冒、肢體疼痛、身痛等癥。 中指放血法:用一根紅線緊束患者中指。術者在中指指甲上一韭葉處或指端放血。此法主治風寒感冒、小兒客忤驚風、婦人癔病。 外耳廓放血法:病人背術者坐位,將耳廓外側暴露。術者用手固定耳廓,暴露耳廓小靜脈,取其上三分之一處,用砭石(或瓷器鈍片),輕刺小靜脈血,視其病情輕重以定其放血量。此法主治咽部紅腫充血、扁桃體炎、口瘡及皮膚疥癬、神經性皮炎等。 內迎香放血法:取一銳利竹簽,放入病人鼻翼內0.5公分處,緊貼鼻翼。術者用食指猛彈鼻翼使其出血少許。此法主治急性眼炎、紅眼、咽炎、咽部充血等證。 關節扭傷血腫放血法:如關節扭傷跌打局部血腫,回族民間常用局部放血,配合拔火罐,拔除瘀血,也有用小兒童尿洗之以活其血. 放血療法的作用和適應范圍 退熱作用 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為陽盛發熱,一為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則適用于前一種。因為陽氣盛必然會血盛,放血可以減少血盛,從而減少了血脈中的邪熱,使機體的氣血趨于正常。 止痛作用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內有疼痛癥狀的疾病,在其經脈中必有閉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療法可以直接帶出經脈中的瘀滯的病邪,調整閉塞的壅阻的局面,經脈暢通了,疼痛立時可止。臨床許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頭痛等,應用放血療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 中醫所說的解毒作用,是指機體在病理的狀況下,由于自身機能障礙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現的證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紅絲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瘡瘍癰疽。放血不僅能使侵及機體的毒邪隨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血調氣”的作用,使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以抑制病邪擴展與再生。 瀉火作用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證,常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神昏、譫語等癥狀。放血療法可以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于多種熱證。 消腫作用 腫痛多由于氣滯血澀,使經絡瘀滯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止癢作用 癢是風邪存在于血脈之中的表現,故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放血就是理血調氣,使血脈流暢迫而風邪無所留存,達到祛風止癢的作用。 緩解麻木作用 氣虛不能帥血達于四末,或者血虛失于濡養,則往往出現麻木的癥狀。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癥,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鎮吐作用 急性嘔吐多屬胃熱熾盛或肝氣橫逆犯胃或食滯停留,放血能瀉熱平肝逆,并有疏導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止瀉作用 放血治療泄瀉的范圍,一般是指腸胃積滯化熱而成的熱瀉,或者感觸流行時疫,造成清濁不分的泄瀉等。其機制是瀉火降熱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急救作用 所謂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驚厥不省人事的閉證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搶救方法。 放血療法的種類 緩刺:適用于靜脈放血。如曲澤、委中、太陽等穴,先用橡皮帶在應刺的位上束扎,術者用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或靜脈胬起處,徐徐刺入0.5~1分,然后將針緩緩退出,待黑色血出盡變為紅赤色,可將橡皮帶解開,用消毒棉球揉按針孔片刻。 速刺:適用于咽痛、目赤腫痛、中暑、中風等病癥。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風刺十二井等穴。刺時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緊應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針或毫針迅速刺入0。5~1分,立即退針,然后用手擠壓局部,使之出血。 挑刺:這種刺法適用于手、胸、背部或頭面及肌肉淺薄的穴位。針刺時對準局部紅疹點,用左手將紅疹點周圍肌肉捏起來,右手持三棱針橫挑出血。 圍刺:適用于癰腫、痹癥、瘟毒等癥。圍繞紅腫處周圍用三棱針點刺幾針或幾十針,然后用兩手輕輕擠壓或者用火罐吸拔,使惡血出盡,以消腫痛。 密刺:適用于皮膚病,如頑癬等。刺時用梅花針扣打患處,使局部微微出血。 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 放血前應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最好采取臥位,隨時觀察病人的反應和面色。 由于三棱針刺后針孔較大,必須嚴密消毒、防止感染。 針鋒要銳利,針刺時不要用力過猛,不要刺中動脈。 氣血虛弱、婦女產后及有自發出血傾向,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使用此法。 刺絡療法之運用——作者:楊維杰 刺絡療法之運用(上) 作者:楊維杰 本人研究刺血系隨董師而起,現今臨床應用者亦率多以董師之穴位及刺法為主。董師之刺血穴位及主治見于本書各章。現附錄此文,可使各位讀者對全書之刺血有一較全面之了解,并進一步研究及應用。 刺絡治療是中國醫學精彩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在針灸醫學中,應用極為廣泛,且效果極為驚人,幾千年來,我國各科醫學文獻里,雖然散見著不少此種療法治病的記錄,但能做全面整理,應用于臨床,并著為專書者,從未得見,余從董師景昌學習針灸多年,常見董師應用三棱針治療,數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劇烈疼痛亦可止于頃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議,此種療法適用于任何疾病,卻療效不遜于毫針,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隨侍老師之側,每見董師應用棱針,嘗嘆此種針法之神奇,遍訪名醫,除董師外,中國針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謂旁無二人,董師直可稱之此中泰斗而無愧。余臨床二十余萬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頑病甚多,益覺刺血療法之實際及可貴。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陸刺血權威王秀珍老醫師,刺血另有特色,亦頗值得研究。 刺血俗稱“放血”,又稱“刺血”,或稱“點刺”就是用鋒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針而言),在患者體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達到治病目的。刺絡為人類各種醫療方法中,具有最長久歷史的一種,從砭石與九針之形成及《內經》之記載來看,刺絡療法在中國古代醫術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靈樞。小針解篇》曾說“宛陳則除之”,意思就是說久病應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經》也說:“經脈者盛,豎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刺而瀉之萬全”,這說明了刺絡的應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圍,一般可指三大類,即經脈、絡脈和孫絡。絡脈是小靜脈,孫絡是末梢毛細脈管,這些血管在沒有病變時不甚顯著。因為病變才會出現,形如小紅蟲狀或成紅絲狀,或成白條狀,隱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細小紅點,漫散全身各處。經脈則指較大的靜脈,形狀特別明顯,顏色特別紫藍,常呈怒張狀態,俗稱“青筋”,此種情況多發生在委中、尺澤、四肢外側,更有發生在肩胛與腹壁的。 刺絡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為靜脈刺絡,在下節中我們將詳細說明。一、靜脈刺絡之常用部位及適應癥靜脈刺絡常用之部位: 1 肘窩部 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當尺澤、曲澤穴位視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臟病(心絞痛用之特效),霍亂、中暑、上肢風濕神經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 膝腘部 相當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 主治:腸炎、痔瘡、腰痛、項強、下肢風濕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骨刺、頸椎病、高血壓、內中風、半身不遂、腦炎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疹、傷暑、疔瘡、癃閉等。 3 下臂部 相當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癰、結膜炎、牙痛、濕疹、蕁麻疹等。 4 下腿部 陽陰部位 相當于足三里、條口附近部位。視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腸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悶、慢性氣管炎、丹毒、多發性神經根炎。 少陽部位 相當于陽陵泉至陽輔附近視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腸胃炎、肋膜炎、心臟疾病、胸部發脹、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偏頭痛、高血壓等。 太陽部位 相當于承山穴部位,視青筋放血。 主治:痔瘡、背痛、靜脈瘤。 太陰部位 相當于陰陵泉附近。 主治:內痔、外痔、痛經、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 外踝部 包括丘墟、昆侖一帶。 主治:足關節炎、腰痛、坐骨神經痛。 6 內踝部 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帶。 主治:中耳炎、疝氣、不孕癥。 7 腳背 陽陰部位 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腸潰瘍、丹毒、末梢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象皮腿。 少陽部位 相當于臨泣、俠溪、地五會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經痛 8 側額部 相當于頷壓穴部位,俗稱太陽穴 主治:頭痛、頭暈、結膜炎、眼底出血、中風、氣喘、食道病變等 9 舌下部 相當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脈。 主治:喉炎、言語障礙、中風、休克、惡性感冒等二、其它常見刺絡部位 除上述幾大常用較大靜脈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顏面等部位,由于這些部位較不易發現青筋或無較大靜脈,因此治療時不是尋找青筋放血,由于經驗之累計,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針,使出些微紅血,即達治病目的,這些部位亦有稱之細絡者。下面略予說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經絡之井穴部位;主治:卒中、急性炎癥、退熱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主治:卒中 3、耳北:有細小之紫筋數條,對準放血; 主治:頭痛、三叉神經痛、結膜炎、角膜炎、皮膚病、顳頷關節炎 4、顏面:頰、顴、鼻頭、鼻翼部位;主治:頭痛、三叉神經痛、鼻炎、顏面神經麻痹 5、口腔:口腔粘膜;主治:顏面神經麻痹 6、肩峰:相當于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黃水治腎炎,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蕁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屬放血范圍;主治:各臟腑病變及其有關經絡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項部入發際八分之總樞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嘔吐(五臟不安)、感冒頭痛、小兒高燒、小兒各種風證 說明:總樞穴即督脈之風府穴,分樞穴即督脈之啞門穴,雖然因為有七個穴道,故稱七星,但并不需要每個穴都針,一般只要針總樞穴(風府)、分樞(啞門)即能達到療效,點刺出血效果更加。 9、五嶺穴:包括五道穴線:①從大椎骨下第二節江口穴開始,每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火曲、火套、火長、火明、火校、火門、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為止,共十穴;②(左右共兩條)從江口穴向左右平開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為一穴,其順序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東、木杜,直至木梅穴為止;③(左右共兩條)從第二條線向外橫開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間隔一寸。 主治:高血壓、重感冒、發高燒、發冷、突然間引起之頭暈、頭痛、高血壓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陰霍亂、陽霍亂、嘔吐及各種痧證、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亂、陰陽霍亂、急性胃痛。 10、雙鳳穴:從大椎骨以下第二與第三脊柱骨間,向左右橫開一寸五分之火鳳穴起,每下一寸為一穴,其順序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腳痛、手麻腳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鳳、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說明:本穴之排列共為三行,位置為第二椎旁開寸半之火鳳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共計三穴(含火鳳);大椎旁開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共計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開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計二穴,總共九穴,為治喉痧這要穴,故稱九猴突然間,可記憶為“二椎寸半連三穴,一椎間隙旁三連四穴,二椎旁六連二穴”。 12、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 主治:膝蓋痛; 說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別位于第三四五椎外開三寸處,相當于膀胱經之魄戶、膏肓、神堂穴,點刺出血少許,治療膝蓋疼痛,確有立竿見影之效,數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兩穴 主治:小腿發脹、小腿痛 說明:精枝含有金精、金枝兩穴,分別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開六寸,點滴刺出血,治療小腿酸脹疼痛,效果極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 說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別位于第四五六椎外開六寸處,亦即緊接于精枝穴下,點刺治療大腿及坐骨神經痛確有卓效。 15、頂柱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東、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兩邊共二十二穴); 主治: 說明:頂柱記有十一穴,兩側合計二十二,分二行排列,第四至第九椎每椎旁開三寸各一穴,共計六穴;第四至第八椎每椎旁開六寸各一穴,共計五穴,可記憶為“四椎旁三連六穴、四椎旁六連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個脊椎關節處火云、火長、火明、火校、火門、土月六穴;及脊椎旁開一寸五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兩邊共八穴)與旁開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兩邊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瘡、心臟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風、各種急性痧證。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分線穴起,每下一節一穴,其順序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鳳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開四指之六元、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 主治:經閉、子宮火、腸火、閃腰岔氣、急性腸炎。 18、雙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沖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二十一椎下之上對穴及對穴下一寸之上高穴; 主治:小腦痛、小腦發脹、項骨正中脹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結及其上一寸與下一寸五分處,另加該三處左右旁開一寸五分處,共計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狀腺炎、喉癢、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難,形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于鎖骨下一寸三分處共三穴,再下一寸三分處又三穴,兩邊總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亂(傷寒、重感冒、霍亂均會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狀之下陷凹處金肝穴,每穴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霍亂、消化不良(胃脹)、肋痛、氣管不順、各種痧證。 23、胃毛七穴:從岐骨下緣陷凹處,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開一寸五分各兩穴(兩邊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種霍亂、心跳、胃出血 說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開“一寸五分”應為“二寸”方為正確,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應系鳩尾、巨闕、上脘(以上三穴屬任脈)及兩旁之不容、承滿(屬胃經),兩側計四穴,總共計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為主,故稱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臍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臍每下一寸一穴共計五穴;肚臍旁開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兩邊共八穴);肚臍旁開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兩邊共八穴);總共二十三穴。 主治:腑巢二十三穴雖有二十三之多,但不是每穴皆用,在精穴簡針的原則下,一般只針以肚臍為中心,四旁各開一寸之穴位為主,隨病情之嚴重而向四方擴張用穴。 上述所舉者,概為常見之應用部位民間所傳放血驗方及特效部位,當不止此數,今后刺絡之發展,仍待各位先進及后學之繼續努力,以期于使此種傳統療法得到更大的發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