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德鐵觀音輕發酵安溪鐵觀音的特點 感德鐵觀音(輕發酵安溪鐵觀音的特點)---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鐵觀音主要口感類型,感德鐵觀音也是市場高檔鐵觀音的主要占有者。 干茶 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干茶,對輕發鐵觀音來說,[茶色]干茶以綠為美,色澤墨綠和青綠者為上、茶色晦暗者為次,不過目前輕發觀音在色澤方面普遍差異不大,低端、中端和高階茶品沒有明朗的界限,不必苛求。[茶形]素來以顆粒緊結為美,但現在的輕發觀音普遍顆粒不算緊結(與傳統觀音相比),這主要是制造上的原因,例如過于緊結的顆粒除梗比較困難,反復多次的包揉工作強度也大,對內質沒有提升效果,因此顆粒緊結程度同樣不足以作為高中低端茶品的判斷標準。[顆粒均勻度]很影響觀感,但茶形均勻與否是由后期精撿實現的,對茶品的內在品質并沒有什么影響 ——出于成本方面的緣故,絕大多數鐵觀音都不會做到絕對均勻,除非為滿足市場對奢侈品的需求才會作此處理。 接下來開始沖泡,首要工序就是聞香[聞蓋子的茶香,用蓋碗才行,紫砂壺用戶無法聞蓋香],首先我們沖入水,快速洗茶,復入水,大約浸10秒左右揭開蓋子聞香——很多茶友認為香高則為好茶,這是個很籠統且不準確的標準;一部分茶友甚至認為香高到沖則為好茶,這是一個很經典的誤解,在本地采購審評標準中,蓋香指標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香的類型,我們簡稱為“香型”;二是蓋香的高揚程度;三是蓋香的持久程度。 蓋香的三項指標 蓋香的類型:我們所見的鐵觀音有無數種香型,這一點大家在各個茶論壇關于鐵觀音的討論可以看出來,實際上,只有兩種香型被認為符合高階標準:其一為“煌口香(閩南語)”,即茶香中帶有明顯的“煌(閩南語)”特征,這個詞的含義無法用文字表示,簡單點說,它是指一種非常特殊的茶香,是在鐵觀音蘭花香基礎上附加的一種味道——帶有鮮爽特征,顯得有些張揚,100%的茶友都會喜歡它。其二為幽雅類型的蘭花香,香型馥郁清幽、有如蘭花,這種香型絕不張揚但馥郁持久,從一泡到八九泡依然存在——茶香若符合這兩種標準,那么便屬上等品之列。除了這兩種之外,還有兩類香型比較推薦:一是鮮香,即香氣中鮮度十足,但不耐存放,一段時間后會非常靠近幽蘭香類型;其二就是奶香型,但也只是淡淡的奶香不可能非常明顯——一般來說,奶香型也無法歸屬于上等品之列、屬于中品應該是較符合實際。必須說明,如果鐵觀音中帶有極突出的奶香,加料的可能性就很高。 蓋香的高揚程度: 很多茶友認為鐵觀音蓋香越高越好、最好香高到沖(去聲)或者“霸氣”,這也是個經典的誤解——鐵觀音品種特征并不以香高揚見長,我們描述鐵觀音香型最常用的就是“蘭花香”,意思是這兩種香風格類似:幽雅、馥郁、持久,而不是高揚到沖的地步(張揚未免流俗)。這并不是說香低才好,而是能夠明顯聞到,恰到好處,且以馥郁和富有滲透力見長,有如蘭花一般。很多香高到異常的產品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劑,這類產品市場并不罕見,如果茶友習慣接觸這類產品,轉過來品飲不加料的鐵觀音時就會有為何香不高之類的疑問,過去我們遇到過不少這方面的案例。一些自然加工的鐵觀音也可能有極高的蘭香,但問題在于這類茶的茶湯普遍表現不佳,譬如帶澀感,飲后極其容易有饑餓感,且茶香難以持久……這樣的產品目前很少見。 蓋香的持久度: 持久度指標經常被人忽視,事實上它比高揚度指標更為重要——高階茶品,蓋香可從1水到8水持續,皆為馥郁的蘭花香型;中端產品一般能夠存留 5水左右,如果1、2水后香衰減得厲害,此茶斷難稱得上優等品質。鐵觀音要做到蓋香持久,首要的要求就是極佳品質的茶青原料,如果大家對香型沒有明確的認識,那么通過蓋香持久與否也能夠進行鑒別:其一是蓋香明顯(高揚度恰到好處);其二為持久不退。 高階鐵觀音茶品要求香型、高揚度、持久度三項指標均為一流;哪一項指標有欠缺那么綜合等級就下降了一個臺階。 如何評價茶湯 評價茶湯優劣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指標:1)湯香;2)順滑程度:3)苦澀感;4)味覺元素豐富程度;5)回甘程度 湯香:鼻子靠近剛沖出的茶湯,微微一嗅,優等品都會帶有明顯的湯香,尤其是“煌口香”特征的茶品湯香更為突出; 順滑程度:茶湯略涼后入口,高階品茶湯粘稠中帶有米湯香,口感極為柔細——但如果品茶者味覺遲鈍,很可能不容易感覺到茶湯柔滑與否的差異,對這部分茶友,我們建議喝中端茶品足矣。 苦澀感:入口允許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澀是比較忌諱的指標,不過如果澀感輕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響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級也下降了一個梯隊——因為高階鐵觀音不允許有澀感存在。 味覺元素豐富:茶湯味道越豐富越好——好比熬一鍋湯,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較單薄。高階與終端產品最重要的區分就在于此:高端鐵觀音采用優質茶青原料制造,茶青葉片肥厚、富含有機無機元素,對應的茶湯味道也更豐富;中端品相對就會弱一些,雖然它也能夠具備不苦不澀、茶湯順滑等特征。 回甘程度:回甘快且強、持久為優,盡管輕發酵觀音的回甘表現不可能同中發酵觀音比擬,但高階品還是要求回甘能夠相對明顯、持久,至少那些喜愛輕發觀音的茶友在品飲時能夠明顯地感覺到。 其他指標: 茶湯色澤:不管是淡綠、淡綠帶黃、淡黃帶綠還是金黃色,都以色澤鮮亮為上,色澤晦暗者次之,但總體來說茶湯顏色是個次要的指標。 耐泡度要求 標準茶量[葉底張開時與蓋碗最高處平齊或略凸起],高階品要求能夠沖泡八水(八水開始顯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開始顯水味)也是正常標準;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夠7水以上,入門茶品要求能夠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料,不過一些原料不錯的鐵觀音,有可能因為趕天時的原因較早開采,茶青很嫩,所制產品的耐泡度多在5水(5水開始顯水味)左右。一些原料偏老的鐵觀音也可能只能耐泡5水。三水后沒味(品飲者為輕發口味)的鐵觀音,那么品質低下無疑。 葉底的說明 談論葉底幾乎畫蛇添足,因為如果各方面指標都一流,茶青原料絕對是相當不錯的——出于去紅邊的需要,一些茶的葉底會稍碎,一些茶的葉底完整性較好,這些都無大礙,只要葉底不碎得過分就可以了。無論茶農還是采購者,在審評品質時都不會研究葉底,多數人喝完后都直接倒掉。 如果要多說一些,那就是葉底肥厚、富有綢緞光澤感為上,色澤以芥菜青色為佳[只是對輕發觀音而言]。通過網絡看圖說茶頗為流行,但更多是經驗性或個人主觀的評價——同樣的葉底,不同的DC、不同的光照拍攝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同一張圖片,在不同的顯示器看,色澤也會不同,通過照片我們可以看到茶青原料的優劣,紅邊去除程度、茶梗是否剝離干凈等外觀特征,但通過外觀就看出什么味道有些不可思議,至少本地評茶沒有人會通過外觀來說是什么味道以及何種品質。 關于酸-傳統觀音的酸 帶酸鐵觀音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爭議,這是由目前輕發鐵觀音存在兩類酸造成的,網上很流行將它們稱為“正酸”和“歪酸”,但什么是正酸,什么是歪酸一直都沒有過明確的解釋。要闡述這個概念我們有必要從酸談起。 在90年代中期之前的傳統觀音時代,帶酸鐵觀音被認為是頂極產品的代名詞,這類產品極其罕見,都具有穿透力強、帶有鉆牙縫的感覺,飲完之后,不僅感覺到強勁持久的回甘、還帶有明顯的生津感,給人美妙的品飲體驗——酸而生津,這樣的茶被稱為頂極產品沒有任何異議,但隨著商業時代的到來,業界將其簡單描述為帶 “酸”就是頂極好茶,恰好輕發工藝很容易讓鐵觀音擁有酸感甚至酸味,結果導致帶酸產品大量涌現,而這類帶酸的輕發觀音與傳統觀音的“酸而生津、回甘持久” 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關于酸-輕發觀音的酸 不過,這并不是說輕發觀音的酸就一無是處,有相當一部分茶使用拖酸方法制造,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例如茶湯中帶怪異的酸味、或者蓋香帶有令人不喜的酸,幾無回甘,飲后難給人良好的感覺——顯然,這類產品不是什么優質品。 另一部分制造成功的輕發觀音也會帶有“酸”——但它一種嗅覺概念而非味覺概念,也就是蓋子聞起來有微酸且無異雜味,蓋香中的酸與蘭香并起,以幽雅蘭香為主;同時茶湯喝起來卻沒有酸味。這類香型被稱為“青酸”或者“鮮酸”;如果茶品還帶有明顯的煌口特征,一般俗稱為“煌口酸”或者“青煌酸”。但不論是何種等級產品,都比較難出現酸而生津的感覺,這大概是由輕發工藝所先天決定的。 相關連接: 傳統觀音-正酸&熟酸:酸而生津,極品好茶,絕跡江湖[傳統工藝已告別鐵觀音]。 輕發觀音-鮮酸&青酸:蓋香帶酸韻,茶湯無酸味,酸指標幾乎失去評定等級的意義;建議大家側重于看觀音的香型特征、持久與否,茶湯口感如何、耐泡度如何,等等指標。 輕發觀音-煌口酸:煌口+青酸,煌口特征作為評定等級重要標準,如果茶湯能給人“鮮”的感覺,茶品等級更高。 輕發觀音-歪酸:工藝處理不當,怪異的酸味,飲完后難有好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