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圖表歌訣(2009-05-05 10:09:03)
五腧穴
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腧”。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所出為井,所溜不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意指經氣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頭面軀干,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經氣初出,如水的源頭,所以稱“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側。經氣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稱“滎”,多位于指(趾)掌(跖)部。經氣漸盛,如較大水流灌注,所以稱“輸”,多位于腕(踝)關節附近。經氣充盛,象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多位于腕(踝)或臂(脛)部。經氣統盛深入處,宛如水流匯合,所以稱“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陰經五腧穴表
|
井(木) |
滎(火)
|
輸(土) |
經(金) |
合(水) |
手太陰肺經 |
少商 |
魚際 |
太淵
|
經渠
|
尺澤 |
手厥陰心包經 |
中沖
|
勞宮 |
大陵 |
間使 |
曲澤 |
手少陰心經 |
少沖
|
少府 |
神門 |
靈道 |
少海 |
足太陰脾經 |
隱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陰陵泉 |
足厥陰肝經 |
大敦
|
行間 |
太沖 |
中封 |
曲泉 |
足少陰腎經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復溜 |
陰谷 |
陽經五腧穴表
|
井(金) |
滎(水) |
輸(木) |
經(火) |
合(土) |
手陽明大腸經 |
商陽 |
二間 |
三間 |
陽溪
|
曲池 |
手少陽三焦經 |
關沖 |
液門 |
中諸
|
支溝 |
天井 |
手太陽小腸經 |
少澤 |
前谷 |
后溪 |
陽谷 |
小海 |
足陽明胃經 |
歷兌 |
內庭 |
陷谷 |
解溪 |
足三里 |
足少陽膽經 |
足竅明 |
俠溪 |
足臨泣 |
陽輔 |
陽陵泉 |
足太陽膀胱經 |
至陰 |
足通谷 |
束骨 |
昆侖 |
委中 |
為方便記憶,古人將上述五腧穴內容編成歌訣記憶如下: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
厲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后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
涌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所宜,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癥各有特點:井穴開竅醒神,可用于神識昏迷、心下煩悶;熒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熱病;輸穴可用于發作性病癥、關節痛;經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癥;合穴可用于腸胃等六腑病癥。這就是《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難經·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意指各經的滎穴和輸穴主治外行經脈所過處的病癥,合穴治六腑癥。《難經》還將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經脈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臨床診察施治。針刺、按壓或脈沖電刺激井穴常可出現經絡現象;疾病時左右兩側井穴溫差顯著,可用測溫儀測定人體兩側井穴的溫差來檢查經絡平衡狀態,為臟腑經絡辨證提供參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六腑中的大腸、小腸、三焦,在足三陽經上又有一合穴,稱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陽經上的六腑合穴,總稱“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上巨虛),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下巨虛),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這是因為“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陽明胃經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六腑下合穴是“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府者”,臨床上治療“腑癥”有顯著作用。其他滎、輸等穴則以治療各經的外部病癥(外經病)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