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牧 (一八七九——一九五三),名榮廷,一名石,以字行,小名多聞,號問經,又號黃山。所居曰問梅花館,取宦況問梅花,其瘦可想之意。安徽黟縣人。為近代篆刻大師黃士陵牧甫先生長子。
牧甫先生年輕時避兵江西南昌,受雇於南昌東湖之濱百花洲波月軒照相館為店員,少牧之母汪氏為牧甫原配,黟縣三都人,誕少牧未久即病故。牧甫以其幼年喪母,鍾愛有加,督課詩書,牧甫自留印剩中之『江夏黃童』、『多聞字課』,即為少牧所刻也。少牧能讀父書,通金石文字及書畫篆刻。牧甫於一九○二年應端方之邀到武昌協助纂輯《陶齋吉金錄》及《續錄》,少牧即隨同擔任繪圖之職,繪拓彝器全形,分陰陽向背,譽者謂藝逼六舟金石僧。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七年,曾居北京數載,輿當地名士袁寒云、袁勵準、徐森玉、壽石工、何秋江、羅復堪等,皆有往還,是時治印較勤。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間,先後出任江西南城、水豐、南康等縣令。南城縣於少牧作宰之前三十年,趙撝叔曾膺是職,李茗柯謂文采風流,後先輝映,特刻印志賀。傳抱石先生在《關於印人黃牧父》一文中,曾談及『新建縣前』往訪少牧時求閱牧甫印蛻、及其正以小篆為人書□之情況。三十年代中期供職於南京僑務委員會。一九三五年輯印其父手鈐所存印稿為《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上下集四冊,由西泠印社印行。世之傾慕牧甫印藝者,幸得此巨帙以為楷模焉。晚年居鄉,聞以歷充縣吏,政治上處境甚困,且瞽目。加之牧甫逝世後,繼母、庶母所出三弟兩妹五人名下應得遺產一千九百兩白銀,均以尚未成年由其代管,不數年而揮霍殆盡,繼母、庶母雖著簽借據,但始終未還分文,故親屬多深慍之。
少牧作印,一守父法,形神略具,而挺勁遜之,蓋功力有深淺;與牧甫先生之膏肓藝術、鍥而不舍者,自不可同日而語。《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後附少牧刻印六十八方,可見其概。沈禹鐘《印人雜詠》詠之云:『為政風流藝不疏,弓裘繼志未云孤。世人競愛黟山派,轉惜何(雪漁)程(穆倩)守一隅。』壽璽《雜憶當代印人》亦有一詩詠之:『漏失從君刊改處,肯肩樸學述而翁。英光寶晉差能似,早飲香名意氣雄。』以米友仁之繼美米芾,比擬少牧之承傳牧甫,不免推許過情矣。(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馬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