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臟腑別通還是陰陽五行?
答:應該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至于五行當然是整個中醫及十四經穴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為甚么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開始的大小外浮中間五個穴為甚么能治療疝氣,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個穴木穴為甚么能治眼干眼淚多?當年我曾問老師是甚么道理,老師也不知其然,只說你用就是了。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由于在 《醫經精義》(清.唐宗海著)中讀到「臟腑通治」一詞,雖然只有簡單解說,但沒有實際應用,而且欠缺胃與包絡通,然而這卻帶給我一個概念,于是將其開始運用于針灸 ,并名之為「臟腑別通針法」。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臟腑別通針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經的,例如用曲池治頭暈(肝與大腸通)特效;用內關(胃與包絡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這些都寫于我1975年出版之《針灸經緯》及1978年出版之《針灸經穴學》,后來我發現臟腑別通可以解開許多董氏奇穴的應用原理。例如前述六個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臟腑別通的「肝與大腸通」來解說,又怎能解說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臟腑別通來解說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針灸學》,我開始用來解說董氏奇穴之應用,之后又繼續探索發現臟腑別通與內經之開合樞及易經都有關系(參見余著之《針灸寶典》)。臟腑別通理論不只用于針灸,用于傷寒及溫病辨證及處方,也是很實用的。 二、問:有人用六沖及十二宮來敘說臟腑別通,可以嗎?
答:用六沖來敘說臟 腑別通,只能解說一半,只能說明相反相成的互補關系,這個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寫《系統八字學》及在大學教授易理時,經常研究刑沖會合,也曾嘗試用過。六陽干子午沖、寅申沖、辰戌沖還講得通(見下圖(見紅字標明)),但六陰宮就說不通。 這個圖把十二消息掛放進去(十二月卦消息圖顯現了陰陽消長調和、互施互補、相推演化的特征。該圖陰陽的運動特征是周而復始,回寰相推。),可以看到對沖的宮相互為伏掛,即一個別掛六爻變成相反性質的六爻,構成另一個新的卦體稱“伏”,伏卦有利于人們從正反進行逆反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疾病。子時(或子月)復卦一陽生(其他五陰),午時(或午月)姤卦一陰生(其他五陽),兩者平均恰為六陰六陽。丑宮與未宮加起來也是六陰六陽,如此類推,則其他對沖宮皆成總量互相平衡狀態,也就是在本宮時為最強時,對宮時為其最弱時,例如酉時腎最強。然后愈來愈衰弱,至卯時弱到極點,然后開始轉強,越來越強,至酉時強到極點又開始轉衰,其他各臟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臨床,例如五更瀉雖病發于清晨卯時,事實多因命門火虛責在腎火,就宜補腎火;心臟病常發于子夜,子時心臟最弱,責之于心虛,調治心臟。 三、問:你說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陰陽五行?這怎樣解釋?
答:陰陽五行是一門系統學、控制學、信息學。有人說:「不知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也有一說:「不知陰陽五行,中醫寸步難行」。五行是中醫及經穴學的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五行與倒馬針及牽引針皆有密切關系。打開董氏奇穴針灸學,可以發現五行幾乎無所不在。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其次以臟象命名的穴位也多與五行有關,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與五行有關。其他手腳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與五輸(行)穴有密切關系。五輸穴有其時間對應,也有空間對應,活用五輸穴的時空用法,可以把五輸穴用的很靈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靈活。了解五輸穴的時間對應后,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針,自然就明白了。 一般人研究五行僅止于生克乘復,但五行之間的化合交應交濟通透更重要,在針灸的應用也更多更靈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氣與質的應用,包含上下升降內聚外散往復等。雖說是五行,若精簡歸納就只陰陽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屬陰;木火清揚上升屬陽。(至于土則有燥土濕土,燥土屬陽濕土屬陰),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腸、小腸(亥卯未三合木)之經絡走上部。脾、腎、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膽、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經絡走下部(均請參考上題之十二消息掛圖)。而五輸穴陰經井穴起于木,陽經井穴起于金,亦系從其氣與質而定。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來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臉色皮膚偏白者身體一般較差。而夏日白晝生;皮膚焦黑者今年體質較好或轉好。這也能作為用針的參考(這些可參看《靈樞經》及一般四柱學)。在我過去的 《針灸五輸穴應用》有一章「同氣相求」對生克交應之針灸應用有詳細的介紹。新修定明年即將出版的《針灸五輸穴發揮》,是我1981年所寫《針灸五輸穴應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訂全修 新書,對五輸穴的時空觀,及五行氣與質的應用介紹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輸穴應用的精華,也作特別介紹。董氏奇穴與五輸穴的關系在新書中也有專章介紹。 四、問: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是否都已講解的很清楚呢?
答: 其實我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基本上已講解得很清楚了,對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說與發揮,對于一些方法也已經作了不少介紹,也增加了一些功用。必須知道每一個理論的產生至成熟,都是要經過讀很多書,經過多次的驗證及修正才確立的(參見『我與臟腑別通』),這中間是要發費很多時間 的。因為《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及《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這兩本書是根據在韓國上課錄音寫成,當時是根據大綱,現場實時講課臨時發揮,很多東西沒有寫出來,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受講課時間限制(一周講完穴位及治療),當然不可能與坐下來慢慢寫書相比。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學著作《董氏奇穴針灸學》(在大陸及臺灣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門讀本)已充足完備的多。現在的《董氏奇穴講座 》可以定位在中級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個學問增長臺階來看,這本書目前只能算是初級教本。希望在我的針灸經穴學(出版已三十年,已發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過,明年將加緊修訂)增訂修改完成后, 再寫一本比較完整全面的高級奇穴穴位學,理論更深化,每個穴位會發揮得更多,更切合臨床。一定會比現在的奇穴學講義內容豐富充實的多。 五、問:在你的書中曾提到「針方相對」 ,能再說清楚些嗎?
答:「針方相對」針法是極高明的用針,如果內科基礎愈強則針灸療效愈強。 現在有些地區的針灸醫師,只作針灸不研究方劑,殊為可惜,實則兩者在理論方面可以相輔相成,推進彼此的進步與發展。即以失眠為例: 失眠用針灸治療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是立刻就見效,當天即見效。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穴就夠了,但如果有內科基礎,能以針方相對的觀念來用針,療效可以更提高。以下舉例說明: 大白與合谷穴之間的間谷穴,治療失眠極為有效。我們知道大白可以治療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療中焦病很有效,靈骨治療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經痛)。失眠的時候常常會有心煩、胸悶,心胸之間很煩燥,就該取用大白與合 谷中間的間谷穴來治療會很有效,按照全息的對應法來講,因間谷穴和心胸一帶對應,約等于梔子豉湯之治療虛煩胸中窒懊憹,所以治療失眠非常有效。 四關穴治療失眠癥,也就是合谷配太沖效果也不錯,四關穴能疏肝,有消遙散的意味。四關穴又有鎮靜、鎮痙、鎮定的作用所以治療失眠很好,近年來又改成間谷配行間來使用,行間在太沖之前,為肝經之滎火穴,能瀉肝火,我把間 谷和行間配合叫做前四關穴,這種配伍有丹梔逍遙散之意味在,故治失眠甚效。 針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風市)治療效果也非常好,是什么道理呢?九 里穴是一個鎮靜止痛作用很強的穴位,對神經系統的病都有治療效果。九里(風市)位在膽經,透過心與膽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熱擾心,九里也可以透過肝膽表里來治療肝火旺的失眠,在這里就有溫膽湯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至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失眠,則可針下三皇,即有歸脾湯之意味在。 中醫說久病多有瘀血,久年失眠用血府逐瘀湯很有效,同理也可在五嶺穴點刺刺血治療失眠也很有效,近年來我都只在耳尖點刺瀉血治療失眠就見大效,甚至不用再扎針當晚就可睡眠很好。耳尖刺血為什么有這么好的效果?我們都知道腎開竅于耳,但《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心開竅于耳」,如此一來心腎皆開竅于耳,因此在此針刺有黃連阿膠湯交濟水火的作用 ,治療失眠非常有效。大家知道血府逐瘀湯治療久年失眠甚效(見《醫林改錯》)。在耳尖刺血,也有血府逐瘀湯之意味。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又少陽經也繞耳入耳。總之,耳尖刺血可以鎮定袪風、交通心腎、活血化瘀,因此它是治療失眠最特效的穴位,是治療失眠第一針。 六、問:你提過『動氣針法』,你知道大陸也有『運動針法』嗎?是否大陸比較先呢?
答: 董老師早在五零年代或更早就應用動氣針法,我在1975年已詳述于《針灸經緯》中。 近幾年才從事針灸的人有些認定大陸早有運動針法,但據我所知有記戴最早皆于1980年以后,大陸流行運動針法應該是這近十幾年單穴流行才開始的事,至少晚于董老師三十年。八零年代及九零年初期,我曾在大陸進行過學習及講課教學,到過不少地方,當時到處均以針 刺局部為主,重視補瀉,患處扎滿了針,試想那有可能讓患處活動而運用動氣針法?若是有,也可能只是少數穴位少數病種,像董老師這樣以動氣針法為主,并全面應用的似乎沒有。如果大陸有五零年之前就 以運動針法為主的報導,那關乎針灸歷史,我當然要修正。動氣針法之作用首在治神,《素問?寶命全角論》說: 「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又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靈樞?官能篇》說:「用針之要,毋忘其神」,《靈樞?本神篇》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標幽賦》也說:「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都在強調治神之重要。醫生及病人都要精神專一,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向患處施治,所謂「必一其神,令治在針」(《靈樞?終始篇》)。需知每個穴位皆能治療許多病,若不施以動氣針法,則作用四處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由于動氣時精神集中患處,治療作用集中于活動之患處,效果當然很好,但是前題是讓患處能夠活動,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針。 或許書本未載明的并不表示沒有,由于生活時空環境的不同與差異,而致信息與認知不全是有可能的。基本上大陸的中醫及針灸是一直是走在較前端的,所以也不能說大陸早期絕對沒有此類針法。就如現在火神派在大陸似乎是一種時尚與流行。姜附劑的書出了不少,甚至有名之為「火神派醫案全解」的書,但事實上「全解」并不全。在臺灣的中醫師差不多都讀過中國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名醫心得集—譚述渠醫案》,譚述渠醫師善用大劑四逆湯及真武湯,附子用量一般五六兩(180克),中則八兩(240克),重則十幾兩(五百克或更多)也是常事。甚至桂枝一劑也常用至十幾兩,吳茱萸也有用到一兩(30克)以上者。案例比吳佩衡及李可還多,劑量也比較大。據其表示系少從廣東新會陳伯壇游,見其用大劑附子之經驗(輕則三四兩,重則十幾兩)心有所疑,研究而獲其理大有心得。據此來看XX先生之「全解」連大陸的醫師都收集的不全(云南之戴麗三(醫案中多次提及鄭欽安)李繼昌等重用附子者都未收入),更不用說廣東之陳伯檀,香港之譚述渠了。在臺灣之中醫師用重劑附子的并非少數,大劑四逆湯及真武湯之運用也不少見,大家認知這不過是活用熟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溫陽方劑而已,辯證論治當用則用,無人自稱或被稱為火神派。我想這就是時空差異信息不同所致吧。有這樣的顧慮,所以編書不能隨便稱全書,也不能任意否定不知的信息。 不過,話說回來,董老師是1949年自山東遷到臺灣的,時時不忘表明自己是『山東董景昌』,因此縱然是董老師先用動氣針法,這與大陸是否較先又有甚么區別呢? 七、問:有人說:『經絡走行的是路線,經絡系統覆蓋不到的地方就不會生病了嗎?換言之,非經絡系統覆蓋走行之處生病就是離經叛道了嗎?』
答:這句話說的很奇怪,此人可能不懂中醫,或尚未接觸中醫,或只懂中醫皮毛 ,或者誤解中醫。中醫有句話說:「不知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經絡外連四肢,內連臟腑,人體沒有不受經絡影響的,否則中藥及針灸就無用武之地了。 一般人學針灸只知經絡之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他經筋、經別、皮部、絡脈、孫脈、別通,根本、氣街都未深入研究,經絡周圍亦系影響所在,許多條文說道:「散入」(例如手太陰之絡散入魚際,故土水魚際重子治療就有交集,手陽明經之絡入耳合于宗脈而主聾,此為合 谷靈骨(不只是貼骨主腎)治耳鳴之效因,)「散在」,這就表示經絡是一個帶。若經絡只是一條線, 相信也不會是一條細線,否則請問有幾個人能扎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