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界定
模式這一概念是由模型轉化而來的,來源于拉丁文”Modulus”,基本意義是指尺度、樣本和標準。我們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影響特定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活動主要素,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形成的、以教學程序為其表現形式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結構。它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相對穩定的結構。
特點:可操作性、中介性、完整性、針對性、開放性
功能:普及教學理論、發展教學理論、促進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師素質。
二、 傳統課堂的弊端
1.教條化: 惟教材,惟教參,惟教案,缺乏激情、創造、靈性、活力
2.模式化:教學結構的模式化、教學具體行為的模式化
3.單一化:教學目標的單一化、教學組織形式的單一化、活動角色的單一化
4.靜態化:一是課堂中無真正的互動,無交往,二是課堂上只教固化了的知識,而極少涉及探究知識的方法。
三、 課堂教學理念的變革
1.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陶行知
教學內容:從科學世界到生活世界
教學過程:從接受到體驗
師生關系:從“我—它”型到“我—你”型
2.師生交往的有效化
無(低)效交往:形式、造作、壟斷、獨裁
有(高)效交往: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彼此評判、共享智識
a) 學生學習的主動化 實施要點:回歸生活世界;
將時間、空間還給學生;
注重學生學習指揮的啟發;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b) 課程的整合化
四、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 自主的課堂。
自主是學生的一種狀態,對于將要發生的課堂,從情感角度上,學生具有濃厚的興趣;從理智的角度講,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從心理發展角度講,學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學生態度是主動的,積極的,是尋求教師的幫助的。
1、 特征 a. 自主學習在教學條件下進行
b. 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能力
c. 學生對整個教學過程充滿興趣
d. 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e. 學生對于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過程能進行監控,并對認知策略進行調整
f. 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進度會有所不同
2、實施要點 a. 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
b. 使學生認同學習目標: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的生活意義和個人意義,即實際意義;制定客觀合理的教學目標;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作一種目標。
c. 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先學后講;課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設置疑難情景,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因素。
d. 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e. 學生參與評價學習結果并優化學習方法
f. 讓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二) 合作的課堂
合作的課堂教學是以小組學習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以教學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轟動,是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合作學習的主要倡導者斯萊文認為,大多數合作學習具有三個核心因素:小組目標,個體責任和成功的均等機會。
1、優勢 a.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學生作為主體共同參與
b. 促進學生人際交往,“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
c. 保證全體學生發展
d. 促成教師角色轉變
2、基本方法 a. 小組游戲競賽 集體授課--小組學習--教學比賽--成績評定
b. 小組分割積分 分數想加構成小組分數—小組比較
c. 切塊拼接 6人小組—同職交流—返回本組教學—測試
(三) 探究的課堂
探究的課堂不僅教學生“是什么”的知識,更要教學生“為什么”的知識,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更要學生明白、理解。“學生不是容器,而是等待燃燒的火把”。
1、理念 a. 以學生發展為本
b. 關注每一位學生
c. 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d. 關注合作與創造
e. 關注知識的結構
2、實施 a. 問題階段:提出問題---確定選題
b. 計劃階段
c. 研究階段:學生收集、篩選信息,教師幫助、指導、參與
d. 解釋階段
e. 反思階段
(四)建構的課堂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被傳播,但傳播的知識只有在他被重新建構之后,即得到了解釋并且與學習者的已有知識聯系起來,才在各種情況下變得可用。
1、 基本四要素
創設一個相關的學習情景-----情景與學習者經驗的相互作用、自我體驗------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內外化的雙向轉化-----學習者的意義構建。
2、 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景。
創設學科內部前后聯系交匯的情景。
創設過程展開的情景。
創設適時遷移的情景。
3、 呈現專家認知過程和建構的方法,培育學生建構能力,優化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