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提要: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癥。按臨床發病緩急,一般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發病急驟,輕者僅有食欲不振、腹痛、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有細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癥狀。慢性胃炎常見癥狀為反復發作、無規律性的腹痛,疼痛經常出現于進食過程中或餐后,多數位于上腹部、臍周,部分患兒部位不固定;輕者為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劇烈絞痛;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繼而影響營養狀況及生長發育。胃粘膜糜爛出血者伴嘔血、黑便。
到目前為止,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基本上有辨證施治、辨證分型用專方治療、固定方藥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四種。
(1)辨證分型治療:根據中醫理論,臨床上四診所見,將本病分為幾個臨床證型,各型隨證加減化裁而進行治療。
萎縮性胃炎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分為中虛氣滯、肝胃不和、胃陰不足、肝胃郁熱和氣滯血瘀五型,分別用黃芪建中湯加減健中理氣;柴胡疏肝散加減疏肝和胃;沙參麥冬湯加減養陰和胃;化肝煎合左金丸清中除熱;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理氣化瘀。脾胃虛弱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運脾和胃;肝胃陰虛用沙參麥冬湯益胃養陰;肝胃不和仿葉天士治“肝厥胃痛”方疏肝和胃;脾胃濕熱用藿樸夏苓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泄熱化濕,和胃消痞;痰熱中阻用導痰湯合三子養親湯溫化痰濁。用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減治脾胃虛寒;柴胡疏肝散治肝胃不和;沙參麥冬湯加減治胃陰不足;三仁湯合藿樸夏苓湯加減治脾胃濕熱。脾胃氣(陽)虛和脾胃陰虛兩大類來進行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歸納為:①脾胃(氣)虛弱,氣滯血瘀證;②肝胃不和,郁火燥熱證;③胃陰不足,氣虛血滯證;④中虛濕阻,寒熱夾雜證。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實證與虛證,實證包括氣滯、血瘀、濕阻、熱郁。虛證包括氣虛、陰虛、脾虛、腎虛。綜合歸納,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見辨證分型可分以下幾種:
1.脾胃虛弱(氣虛、虛寒)型:治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常用方劑為黃芪建中湯、香砂六君子湯、良附丸等。
2.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四逆散等。
3.胃陰不足型:治以養陰和胃。常用沙參麥冬湯、益胃湯等。
4.脾胃濕熱型:治以清熱利濕,健脾和胃。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
5.各個證型中均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常用丹參、紅花、元胡等藥。
(2)辨證分型專方治療:對病人進行辨證,針對每一證型用一固定方治療。用胃安丸治療萎縮性胃炎證見肝胃氣滯者用胃安Ⅰ號(金鈴子、元胡、山楂、佛手、砂仁、黃連)治療;證見胃陰不足者用胃安Ⅱ號(白芍、甘草、石斛、北沙參、黃精、山楂、枳殼、黃連)治療。氣虛濕阻熱郁患者,用胃炎Ⅰ號(黨參、黃芪、茯苓、谷芽、當歸、白術、砂仁、炙甘草、神曲、佛手、枳殼、補骨脂、黃連、大棗);對陰虛熱郁、氣滯血瘀者,用胃炎Ⅱ號(黨參、桑椹、山藥、玉竹、黃芪、麥冬、山楂、雞內金、佛手、紫草、黃連、五味子、炙甘草、黃精)。以上諸方對萎縮腺體均有一定的逆轉療效。
(3)固定方藥治療
即以一個固定方藥治療本病,而不進行辨證分型。健胃茶(徐長卿、麥冬、生甘草、橘紅、玫瑰花、白芍。虛寒型加紅茶末,虛熱型加綠茶末),胃樂益合劑( 金剛藤、白花蛇舌草、壁虎、僵蠶),胃炎沖劑(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蘇梗、白芍、甘草、香附),胃炎流浸膏(沙參、桑寄生、玉竹、白芍、元參、山藥、山楂、青黛、丹參、黃芪、陳皮),胃寶(珍珠粉、澤瀉、青黛、白及、生甘草、烏梅、三七面、大黃粉、琥珀),養胃沖劑(黃芪、黨參、白芍、生甘草、山藥、陳皮、生香附、烏梅、糖),等等,上述處方基本以益氣養陰、理氣和胃為法。還有用萎胃片、胃復康、復胃湯、地丁散及單味枸杞子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都取得了較好療效。
(4)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萎縮性胃炎,中醫分脾胃虛寒、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肝胃不和四型辨證施治,同時肌注胃炎Ⅰ號(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魚腥草、敗醬草提取制成針劑),西藥加維生素B1、B2、C,膽汁返流加胃復安。療效以臨床癥狀、胃鏡病理判定。中藥砂仁、佛手加維生素C制成胃安 Ⅰ號。以益氣養胃湯配合服用維生素C、胃蛋白酶,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等。以上說明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不錯。
我的經驗方:
【處方】:黨參15g、黃芪20g、茯苓12g、當歸12g、白術15g、金鈴子10g、元胡10g、山楂15g、佛手15g、砂仁10g、白芍12g、甘草6g、石斛12g、北沙參12g、黃精12g、枳殼10 g;
【主治】:慢性胃炎證見氣血雙虛、胃陰不足者。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5-10劑。
【來源】:根據(王燾.《外臺秘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