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易》成書的歷史是“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即上古伏羲氏畫八卦,作卦辭,中古周文王重為六十卦作文辭,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經。現代多數學者認為,盡管“人更三圣”未必有其人,“世歷三古”卻是大體上符合實際的。我們粗略估算一下,上古伏羲氏相當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離下古春秋末年的孔子大約2500年,這就是說,《周易》的成書是一個歷時2500年的漫長的歷史演變的過程。從春秋末年的孔子到現在。也經歷了2500年,加起來共有5000年。從全世界來說,可以說沒有哪一本書能夠像《周易》這本書歷史悠久。一部《圣經》,它的歷史不過是2000年;一部《古蘭經》,它的歷史不過是1300年,印度的《奧義書》稍微古老些,也不過3000年。至于《論語》、《老子》,也不過2500年歷史。而《周易》卻有5000年歷史,可以說和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同步的。
吳映璋參加第六屆西部企業發展與職業經理人高峰論壇。賈笑云 攝 再從內容結構方面看,《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易經》是原來的部分。本為卜筮之書,《易傳》則是一部哲學之書,是對《易經》的解釋,古人向來是經傳不分,奉行以傳解經的原則,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部分合并在一起,稱之為《周易》,這就使《周易》的性質變得非常復雜,難以分辨,說它是卜筮之書,但是其中有哲學的內容,說它是哲學之書,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卜筮的成分。如果我們用精神現象學的觀點,一種歷史的眼光,把《周易》看作是由卜筮巫術向哲學理性創造性的轉化和升華,這種復雜的性質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易經》大約在商周之際編纂成書,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卦名、卦辭,三百八十四爻爻畫、爻名、爻辭,是一部用于卜筮的參考書。人們按照一套算卦的程序,算出了某一卦某一爻,然后在《易經》中尋找相應的爻辭,預測吉兇禍福,解答生活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卜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伏羲氏時期,到了商周之際,己經定型化了。這是一種巫術文化,迷信神靈,以為人的吉兇禍福是命中注定,可以通過算卦來預測,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決策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當時人們的思維水平極為低下,所掌握的知識也很貧乏,他們為了實踐的需要,迫切關心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于是奉行這種巫書。實際上,算卦主要貴在變通,關鍵在于對客觀環境的認識是否正確,行為方式是否合理恰當。隨著思維水平的提高和知識的豐富,特別是通過實踐的反復檢驗,這就逐漸推動卜筮巫術向哲學理性的方向轉化。 得信賴的是人們對社會倫理的實踐,并且人文理性的角度對《易經》這部卜筮之書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了。 據現代學者研究,《易傳》并不是由春秋末年的孔子一人寫成,而是成書于戰國中后期,經過儒家、道家多人之手共同寫成,雖然是一部解經之作,卻是實現對卜筮巫術的轉化,在性質上屬于哲學之書,古人說,“易以道陰陽”,這種《易傳》的哲學可以稱之為陰陽哲學,這種哲學的理論基礎首先是道家的老子奠定的,老子曾說,“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思想。儒家比較關注人道,主張“禮之用,和為貴”著重發揮“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思想。通過儒道兩家共同的努力,《易傳》建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學體系,叫做”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偉大的創造,不僅標志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由蒙昧走向成熟,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義。
大家知道,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是在于改變世界”。在西方的哲學傳統中,情況的確是這樣,理論和實踐脫節,光說不做,因而馬克思表示極端的不滿,但是中國的《易傳》哲學卻是十分重視改變世界,發揮它的實踐功能。比如在《易傳》和《系辭》中就強調指出,“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開物”即開達物理,也就是解釋世界,“成物”即成就事務,也就是改變世界。此外還有一些很經典的說法,比如“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拿《易傳》和《易經》來比較,《易經》的實踐功能主要是通過算卦解答婚姻、爭訟之類,屬于微觀的層面,而《易傳》則是上升到宏觀的層面,為了天下人的思想,成就天下人的事務,解答有關國家大事的戰略決策的問題,古人稱之為內圣外王之道,明體達用之學,這個層次是相當之高的。 如同馮友蘭先生所說,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易傳》中,中華民族精神現象學的面貌就己經確定了。從此以后,在中國的歷史上,就開始了一個長達二千多年的易學傳統,可以傳說大致區分為漢代易學、魏晉易學、唐代易學,宋元易學、明清易學。這個過程相當地長,涉及的問題很多,由于時間關系,今天不可能都講到,但是為了對易史有一個全面達標了解,必須對其中的基本的發展線索作一個簡單的提示。 前面說過,《周易》這部分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先秦時期,簡稱為《易》。從漢代開始,被尊為經,為儒家的經典五經之一,又叫做《易經》,實際上經傳不分,指的是《周易》,也包括了《易傳》的內容。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用儒家的五部經典——《詩經》、《書經》、《禮經》、《春秋經》,作為基本教材,培養士人,儒學也上升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經過反復的比較,在這五部經典中,唯有《易經》地位最為重要,稱之為“群經之首”。東漢時期的礦固把這種認識寫進官方的正史《漢書藝文志》中,正式確立了《易經》在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漢代四百年,是易學發展的繁榮時期,涌現了一大批易學大師。從漢代到清代,《易經》作為“群經之首”的地位一直沒有動搖。 魏晉時期,興起了玄學思潮,尊奉《老子》、《莊子》、《周易》三部經典,稱之為“三玄”。王弼的《周易注》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阮籍作《通易論》,稱《周易》為變經,認為其中所講的變化之道是決定管理所必須遵循的規律,“順之則存,逆之則亡”。 到了唐代,唐太宗命孔穎達編《五經正義》,《周易正義》用五弼的注,位居首位,成為士人必讀之書。孔穎達在序中指出,《周易》以卦爻之象信效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因而是一部圣帝明王致太平之書,有關國家的最高的決策和戰略管理。這種認識是和漢代易學、魏晉易學完全一致的。 元明時期,易學受到更大的重視,影響廣泛地涉及到各個領域,包括哲學、政治、倫理、文藝、宗教和自然科學,都援引易學的原理作為其理論的根據,于是易學就成為中華文化和學術的軸心。就其對政治的影響來說,我們可以舉張居正的例子來說明。張居正是明代萬歷年間的改革家,他根據自己切身的經驗,深刻體會到《周易》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認為“六經所載,無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所謂“涉世妙用”,指的是蘊涵在《周易》中的政治智慧,也就是《系辭》所說的,“開物所務”、“極深研幾”的決策管理思想。 清代康熙皇帝也是著重從政治的角度來研讀《周易》的。他在晚年命令大臣李光地編了一本《周易折中》,并在該書的序言中指出,“朕自弱齡留心經義,十十余年未嘗少輟”,意思是說,康熙自己從童年到晚年,五十多年一直在認真研讀《周易》,從來沒有停止。這種情況說明,《周易》這部書,作為“群經之首”,受到歷史的重視,上至天子、大臣下至普通士人,都在認真研讀。乾隆時期,編了一套《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列為經部首位的就是《易》類。據學者們研究,歷代關于《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種,真是洋洋大觀,這就形成了一個易學的寶庫,也就是中國智慧的寶庫。所以我說中國的智慧在《周易》,是這種客觀的歷史事實的根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