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第一個例子。2001年的網易日子很不好過,這一年度它虧損了近3000萬美元,而且正面臨著一樁訴訟,有可能被摘牌,不確定性大,加上納指從5048點的高峰飛流直下,跌到2000點,網易的股價也跌去了80%以上,只有0.8美元。這時候,美國大部分投資者草木皆兵,談股色變。然而有一個人卻伺機出擊,他就是段永平,一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他找來網易的年報,發現網易居然每股還有2美元多的現金,而即將推出的網絡游戲和短信業務有可能扭虧為盈,他的第一判斷是該股已被嚴重低估。接著他又找來律師咨詢網易的訴訟,發現網易敗訴的可能性甚小,最后他確信投資網易的風險極小,于是他決定大干一場,投入100多萬美元加上幾十萬美元的借款,買入200萬股網易股票。隨后網易開始強勁反彈,伴隨著業績的大幅增長,一路飆升,經過四次拆股,復權以后近100美元。更神奇的是,面對飆升的股票,100多倍的利潤,他居然無動于衷,一路持有,帶來了1億美元的巨額收益。這是段永平的運氣使然嗎?顯然不是。
再看第二個例子。UHAL是一家以拖車租賃為主業的美國公司,其分店遍布美國各州及加拿大,占據市場很大的份額。為了進一步壯大自己,該公司不惜代價舉債多元化,成立保險子公司,進行高風險投資。很快,保險子公司給UHAL帶來的是每年1億多美元的虧損,而短期負債又使UHAL陷入深重的財務危機。到2003年6月,該公司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巨大的風險使該公司股價從幾十美元暴跌到4美元以下,許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也就是這時候,段永平請會計師審查財務報表,確定公司業績沒有造假,發現該公司每股凈資產居然有50多美元,即使再打5折,還有25美元。同時對該公司進行市場調研,發現其核心業務運營良好,競爭優勢依然,銷售收入穩定,現金流量充沛。只要該公司剝離保險子公司,出售部分房地產,財務狀況將立即改觀。段永平判斷該公司股價嚴重低估,于是他在3.5美元左右的價格買了100多萬股。2004年初,該公司破產保護解除,其股價大幅上漲,2006年一度沖過百元大關,段永平依然持有2/3,收益在8000萬美元以上。還是段永平的運氣使然嗎?顯然也不是。
這兩個例子都堪稱經典之作,都是段永平忠實踐行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的必然結果。其共同的投資特點是:1、仔細研究公司;2、在優秀公司出現麻煩股價大幅下跌的時候介入;3、在價值被嚴重低估時買入;4、一路持有,不理會短期波動;5、集中投資,能買多少就買多少。看到這里,我們終于恍然大悟:當年沃倫·巴菲特買下美國運通或華盛頓郵報的精彩一幕又在段永平身上重演。
但是段永平初到美國時看的也是技術分析的書。一次偶然機會,他發現了巴菲特的書,接觸到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終于讓段永平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耀著他前行。段永平坦承,如果沒有看過巴菲特的書,大概不一定敢去做投資。
如今的段永平公開承認自己的投資風格與巴菲特是一模一樣的,就是搞自己懂的企業。他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投資成功在于對巴菲特的理解,更在于堅持執行巴菲特的理念。這里略摘錄一些段永平的訪談,讓我們了解他是如何理解巴菲特的:“投資其實很簡單,但簡單不等于容易。”“買一只股票,就是買一個企業的現在與未來。你必須看懂企業,看中好的企業,等它價值被低估時買入。”“0.8美元買網易股票的不單是我一個人,但堅持持有到100美元的就不多,所以發現價值有時候要靠運氣。”“投資不在乎失掉一個機會,而是千萬不要抓錯一個機會。”“投機和投資的很大區別就是:你是在動用大筆錢還是小筆錢;其二,當股價下跌時,投機和投資的態度正好相反,投資者看到股價下跌,往往很開心,因為還有機會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東西,而投機者想的是這公司肯定是出什么事情了,趕緊走人。”“投資就是找到一個最好的公司,然后把你的錢投入進去。既然你認為最好,不把錢投到這樣的公司里,而把錢投到不好的公司里,在邏輯上就是錯亂的。”“巴菲特怎么投資股票我并不關心,因為巴菲特投資股票最簡單的原則是,當你買一支股票的時候,其實你是在買它的生意、買它的企業,所以你一定要搞懂你所投資的東西。我投資是我能搞懂的,巴菲特投資是他能搞懂的。最重要的是我要關注我投資的公司是不是我能弄得懂。如果你發現這個企業的基本價值、基本面發生很大變化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賣掉這支股票。巴菲特也不是說從來沒有賣過他的股票,他也是會賣的。” “很少人有耐心。同時也很少人能夠在投資方面成功。成功的人都必須是要有耐心的,所謂耐心是一個必要條件,當然也有個別人不小心賺到錢,跟你去澳門賭場賺到錢沒有區別。但是作為投資來說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東西,你不長期堅持,沒有耐心就沒有機會得到一個很好的回報。耐心是一個真正所謂價值投資者一定要具有的,如果你不具有就沒有機會。”
基于如此深刻而獨步的理解,我想,段永平即便是不想戰勝市場亦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