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偽裝,真實面對自我
■ 黃文翔
華屋、服飾、學歷、口才、職位是我們常見的外在包裝,
對自己心理喊話是內在的包裝,總習慣包裝好了才出去面對他人,
因此外人也經常難以窺得全貌,日子久了,也忘了自己真實的面目。
有一天門診來了一個企業家娓娓地訴說,這二十幾年來他用心布建
了各種政商人脈,花了龐大的金錢做各種活動贊助與競選捐款,但是生意垮了之后,竟然沒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交朋友有何用?」他說這話時語氣還憤憤不平。因此息交絕游,退出各種過去掛名為理事長、會長的民間社團,把自己封閉起來。
這樣的社交退縮和滿腔的怨懟,當然令他的生活完全走樣,整日神情萎頓,終至于必須就醫。其實社會上許多人在人際關系的經營上也有類似的處境,但是因為還沒有引爆出問題來,也就沒有機會做徹底的檢視。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許多層次,第一層是日常事務的交流,這是最表淺的層次。例如一個通學生可能每天上下學遇上同一位車站剪票員,一個公司的會計可能每日和 銀行的同一位柜臺行員打交道,雖然歷經數年對這個人的形影熟悉,但是不會真正了解對方。現實生活之中,許多夫妻也流于此種層次的互動而不自知,每天互相交 代的只有購物、繳水電費、幾時載孩子補習……等瑣事;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卻對彼此的內心世界因為用心不多而所知有限。一旦婚姻出現裂痕才訝異對方何以無情至此,也突然驚覺自己對朝夕相處的配偶竟是如此的陌生。
人與人的交流層次
第二種是情緒的交流。有緣同一辦公室的同事或是同班同學,可以用心旁觀一個人形諸于外的喜怒哀樂,也可以去關切這些情緒的源頭,如此我們可以對對方有一些 了解與交情,也可以為生命的歷程留下一些溫馨的回憶內容。第三種是志向的交流。充分了解彼此的志向,能夠互相支持或是共同參與;如彼此認同在事業上理念相 投的伙伴,在茫茫人海中已經是難得深交的朋友了。最后一種是生命終極意義的交流。了知一個人的生死觀和終生秉持的生命信念,也相信彼此的信念禁得起環境與 時間變遷的考驗。這樣的相交縱使不能長時間相處,也能相知相惜而生死不渝。古代君子之間的刎頸之交,大概指的是這等交情。能有這種知己是人生一大福報,卻 不是人人都得以享有。
只是偽裝,忽略真實自我
現代人很重視人際關系,因此許多人忙于參加各種增進人際關系的研習課程,努力學習如何溝通、如何談判、如何自我營銷,廣結四方好友以便有朝一日可以引為自 己的奧援,可是結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是一般人著重人際關系的廣度,而忽略了它的深度,因此到頭來難免感嘆「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
時下有些所謂的自我營銷或是成長課程,會要求學員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喊話:「我,某某某是有能力的,一定能夠排除困難達成目標。」利用專業的服飾造型、高亢 的語調與激昂的肢體語言,學習一再地去武裝自己、說服別人。然而這當中從外表到心理都做了太多的包裝,卻忽略了長時間靜下來面對自己的時候,這些偽裝都將 失效。華屋、服飾、學歷、口才、職位是我們常見的外在包裝,對自己心理喊話是內在的包裝,我們總習慣包裝好了才出去面對他人,因此外人也經常難以窺得全 貌。
但是就像許多人都有的經驗,在盛裝應酬之后回家,發現卸下彩妝、除去首飾或拋開領帶、脫去鞋襪,不必端出正經八百的神情時,那才是最輕松愉快的時段。整天 都必須盛裝應酬的人已是夠辛苦的,如果一輩子都如此那就夠可憐了;有些人裝扮久了,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變得陌生了。社會上有人沒有化妝是不敢出門或面對鏡 頭,外表如此、心理上更是如此,這樣的人只希望別人接受精心包裝過的自己、偽裝愈重的人,相對心理負擔也愈重,也就更難健康自在地生活。有些人甚至于想要 用這些偽裝來蒙混自己,但是當有一天發現騙不過去時,其痛苦將難以言喻。
反求諸己,善緣自然來
西方人說,能被身邊的隨從所敬重的大人物,才是真正的偉人,那是因為隨從能夠觀察到群眾所看不到的生活細節;但是能夠敬重的自己人更少、更難得,因為比隨 從看得更細密的人是我們自己,心靈轉折的細微處也只有自己知曉。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人,擁有傲人的學經歷或社會地位,但是心中卻不踏實。披著重重裝扮接受 他人欽仰時是十分心虛的,只是沒有勇氣卸下這些裝扮,也就心虛地過一輩子。
有些人能言善道、口若懸河,甚至演講的檔期都滿檔,但是卻無法弭平內在的沖突,到頭來最無法說服的人卻是自己,這樣的人即使雄辯滔滔,但是可信度偏低。我 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心中經常浮現另一個不安分的自我,有時需要百般安撫勸慰,否則兩個我會擺不平吵起來,行事時另一個自我經常唱反調鬧革命,自己的身心力 量也就無端互相消耗折損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要認同哪一個自我,別人豈能認同。換句話說自己都無法與自己相處了,此時其他的人際關系都是表淺而虛浮的。
事實上,在社會里能夠被大家所感念,而積聚各種善緣的人往往是生活單純,卻長期為了自己信受的理念奉行終生的人。因此想要擁有相知甚深的知己,自己也要具 備相對值得深交的條件,真正的好友絕不是富貴、權勢或是學經歷等社會條件的包裝所能換來的。而是要具備單純、穩定、善良的人格與信念。因此要結交好友不能 一味地向外馳求,而是要先安頓好自己的身心。身心安定之后,在生命旅程中擦身而過的善緣就會停駐聚集。如果不能由自己下手,只急于營造人際網絡,到頭來還 是會白忙一場。
人際關系上受挫折時,也就是檢視自己人際互動模式的最好時機,此時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急于去開拓新的人脈,反求諸己絕對是最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