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淺談中醫特色療法

     依舊青山 2010-01-07
        我們祖國的傳統醫學內容非常豐富,就中醫特色療法而言,不下幾十種,筆者經過搜集整理,推

    出此主題,陸續會給大家介紹中醫特色療法,希望同行們積極跟貼。謝謝!
    不足之處,望賜教!
                                                                  

       
      穴位注射療法
    一、概述

      1.水針的概念
      水針,又稱穴位注射療法,是選用某些中西藥物注射液注入人體有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它是在針刺腧穴治療疾病的基礎上,結合藥物的藥理作用,使針刺與藥物對穴位的雙重刺激作用有機地結

    合起來,發揮其綜合效能,以提高療效。

      2.針具和常用藥液
      針具 根據使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深淺,選用不同規格的注射器和針頭,經常規消毒即可使用

    。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針頭可選用5~7號普通

    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以及封閉用的長針頭。 常用藥液 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藥液有三類。

      ① 中草藥制劑:如復方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脈針注射液、人參注射液、魚

    腥草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徐長卿注射液,

    清開靈注射液等。

      ② 維生素類制劑:如維生素B1、B6、B12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維丁膠性鈍注射液。

      ③ 其他常用藥物:5%~10%葡萄糖、0.9%生理鹽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輔酶A、神經生長因子

    、硫酸阿托品、山莨菪堿、加蘭他敏、強的松龍、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

      二、操作方法

      1. 選穴處方
      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辨證取穴,局部取穴則選用壓痛點、皮下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

    應點進行治療。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為妥,最多不超過4個穴,并宜選取肌肉比較豐富的部位進行穴

    位注射。

      2. 操作程序
      根據所選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藥劑量的差異,選擇比較合適的注射器及針頭。局部常規消毒,用無痛

    進針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進或上下提插,待針下有"得氣"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無血,即可將藥推

    入。

      3.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淺。如頭面及四肢遠端等皮肉淺

    薄處的穴位多淺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豐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三叉神經痛于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注

    射成一"皮丘";腰肌勞損的部位多較深,故宜適當深刺注射

      4. 藥物劑量
      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差異較大,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

    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

    ~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和特異性藥物(如抗生素、激素、阿

    托品等)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量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穴位

    注射常規劑量為1~2ml。

      三、適應范圍

      穴位注射法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凡是針灸的適應證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療。


    病 名腦血管意外后遺癥
    穴位 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常用藥物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胞二膦膽堿、ATP、CoA、維生素 B1、B6、B12注射液、維腦路通注射



    病 名胃下垂
    穴位 陽陵泉
    常用藥物黃芪注射液、人參注射液

    病 名痢疾
    穴位 脾俞、胃俞、足三里
    常用藥物 慶大霉素、人參注射液

    病 名陽萎
    穴位上巨虛(或足三里) 關元、八髎
    常用藥物鹿茸精注射液

    病 名多發性神經炎
    穴位 上肢:曲池、外關

    下肢:足三里、陽陵泉
    常用藥物 ATP、CoA、加蘭他敏、維素 B1、B6、B12注射液

    病 名腓總神經麻痹
    穴位 環跳、陽陵泉、足三里、
    常用藥物 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 ATP、CoA、加蘭他敏、 維生素 B1、B6、B12注射液

    病 名急性尿潴留
    穴位懸鐘
    常用藥物 5%~10%葡萄糖4~8ml,每穴2~4ml

    病 名腰肌勞損
    穴位中三里、三陰交
    常用藥物 當歸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2%普魯卡因2ml+ 強的松龍1ml

    病 名梨狀肌損傷
    穴位腎俞、大腸俞、腰眼
    常用藥物 同上

    病 名遺尿
    穴位 阿是穴
    常用藥物阿托品0.25mg

    病 名弱智兒童
    穴位 關元、三陰交
    常用藥物乙酰谷酰胺、胎盤組織液、神經生長因子

    病 名小兒麻痹后遺癥
    穴位脾俞、腎俞、足三里、 曲池、懸鐘
    常用藥物當歸注射液、黃芪注射液、胎盤組織液、 ATP、CoA、加蘭他敏、神經生長因子、維素 B1、B6、

    B12注射液

    病 名慢性鼻炎
    穴位上肢:肩髃 、臂臑、 手三里、曲池、合谷 迎香、肺俞
    常用藥物 辛荑花注射液、0.5%普魯卡因0.5ml/穴





      四、注意事項

        ①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② 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

    、普魯卡因等,必須常規規皮度,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使用時應謹慎。某些中草

    藥制劑有時也可能有反應,應用時也應注意。

      ③ 使用穴位注射法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藥物。并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

    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

      ④ 藥物不宜注入關節腔、血管內和脊髓腔。若藥物誤入關節腔,可致關節紅腫、發熱、疼痛;誤入

    脊髓腔,有損傷脊髓的可能,嚴重者可導致癱瘓。

      ⑤ 在主要神經干通過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時,應注意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如針尖觸到神經干

    ,有觸電樣感覺,應及時退針,更不可盲目地反復提插。

      ⑥ 內有重要臟器的部位不宜針刺過深,以免刺傷內臟。

      ⑦ 年老體弱及初次接受治療者,最好取臥位,注射部位不宜過多,藥量也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

    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陰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






    五、水針療法的沿革
      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是中西醫結合的一種新療法,它是根據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療作用和藥

    物的藥理作用,選用相應的腧穴和藥物,將藥液注入腧穴內,以充分發揮腧穴和藥物對疾病的綜合作用,

    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水針療法50年代初期才形成。于封閉療法的廣泛應用中,開始將封閉與針灸療法結合起來用于臨床,

    被稱為"孔穴封閉",經臨床觀察二者結合應用對某些病癥較單純使用效果為佳。50年代中期一些單位開始

    對"孔穴封閉"療法進行初步整理并加以報道,其后此療法被臨床廣泛采用,所用藥物亦多樣化,把中西藥

    物中適宜肌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擴充進去,注射的部位及臨床治療的病癥也日益增多,使用范圍涉

    及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

      從40年來臨床應用資料來看,水針療法按注射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 穴位注藥:有中藥、西藥以及中西藥物混合制成的針劑。

      ② 穴位注水:如生理鹽水、注射用水及低濃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③ 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組織液。

      ④ 穴位注氣:亦稱穴位充氣療法,常用氧氣、空氣等。

      ⑤ 穴位注血:即抽取患者血液注射于穴位上。

      ⑥ 穴位注油:用某種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

      六、水針療法的作用及特點

      水針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激發經絡、穴位的治療作用,結合近代醫藥學中的藥物藥理作

    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療法。使用時,將注射針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氣,抽吸無回

    血后再將藥液緩緩注入穴位,從而起到穴位、針刺、藥物三結合的作用。一方面針刺和藥物作用直接刺激

    了經絡線上的穴位,產生一定療效;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藥物在穴位處存留的時間較長,故可增強與延長穴位的治療效能,并使之沿

    經絡循行以疏通經氣,直達相應的病理組織器官,充分發揮穴位和藥物的共同治療作用;再有,藥物對穴

    位的作用亦可通過神經系統和神經體液系統作用于機體,激發人體的抗病能力,產生出更大的療效。

      所以水針療法不僅為針刺治病提供了多種有效的特異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為藥物提供了有相對特異

    性的給藥途徑(經絡穴位),能減少用藥量,提高療效,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方法。 水針療法具有以

    下特點:

      ① 既有針刺對穴位的機械性刺激,又有藥物等化學性刺激,二者發生協同作用,更有利于調整機體

    的功能以達到治療目的。

      ② 穴位注射操作方法,雖較一般注射稍為復雜,但與針刺術的手法比較,則易于掌握。

      ③ 水針療法用極小劑量的藥物,即可取得和大劑量肌肉注射同樣的效果,所以不僅能提高療效,而

    且可以減少用藥量。由于用藥量的減少,相應的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也減低,如度冷丁常規注射,一般25

    ~50mg,有的患者即可發生頭暈、惡心,而小劑量(10mg左右)穴位注射,效果不低,副作用則甚輕微。

      ④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隨意活動,較之針刺留針法縮短了治療時間。

      ⑤ 注入的液體用量多時刺激范圍大,且吸收需要一定時間,可于穴位可維持較長時間的刺激,延長

    治療時效。

      七、水針療法應用舉例

      十二指腸潰瘍 在脾俞穴區壓痛點注射三磷酸腺苷或維生素B10.5毫升,左右梁門穴或上脘穴,鳩尾穴

    注射當歸或黃芪注射液1毫升。每日1次,每次1穴。止痛可在脾俞區壓痛點注射0.3毫升阿托品。30日為

    一療程。 膽囊病證 在膽囊穴(陽陵泉穴下一橫指的壓痛點),背部10~12胸椎棘突右側的壓痛點,外丘

    穴區的壓痛點注射柴胡或丹參注射液0.5毫升。止痛,可以背部壓痛點注射阿托品0.3毫升或三磷酸腺苷

    0.5~1毫升。

      慢性支氣管炎 在肺俞穴、風門穴、大杼穴、哮喘穴、膻中穴、華蓋穴注射三磷酸腺苷或維生素B11毫

    升,每日1次,每次1穴,10日為一療程。

      肩周炎 在肱二頭肌長頭和短頭肩前區壓痛點、三角肌區壓痛點、肩胛岡肌區壓痛點,每點注射1%普

    魯卡因2毫升、強的松龍1毫升和當歸注射液2毫升的混合液,每隔4日注射1次。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在壓痛點內注射1%普魯卡因0.5毫升,強的松龍0.2毫升,和當歸注射液

    0.5毫升的混合液,要注射到肌肉的附著點上,并采用多點注入法。

      腰部急性扭傷、腰部肌肉及韌帶陳舊性損傷疼痛 在壓痛點或硬結組織注射普魯卡因、強的松龍與當

    歸混合液5~20毫升。

      肌肉麻痹癥 在有關穴位交替注射一葉秋堿0.3毫升,或注射三磷酸腺苷0.3毫升,維生素B10.3毫升,

    隔日注射1次。






    刮痧療法
    【概述】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湯匙、銅錢、硬幣、玻璃,或頭發、苧麻等工具,蘸食

    油或清水在體表部位進行由上而下、由內向外反復刮動,用以治療有關的疾病。

      本療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流傳甚久。多用于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

    疾病。有學者認為刮痧是推拿手法變化而來。《保赤推拿法》載:“刮者,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

    。”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療法記載,并稱為“夏法”。及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郭志

    邃《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吳尚先《

    理瀹駢文》載有如“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

    自松解。”《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由于本療法無需藥物,見效也快

    ,故現仍在民間廣泛應用,我國南方地區更為流行。

    【基本內容】

      一、工具選擇

      1.苧麻:這是較早使用的工具,選取已經成熟的苧麻,去皮和枝葉曬干,用根部較粗的纖維,捏成

    一團,在冷水里蘸濕即可使用。

      2.頭發:取長頭發,揉成一團,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殼:取邊緣光滑的蚌殼,多為漁民習用。

      4.銅錢:取邊緣較厚而又沒有缺損的銅錢。

      5.牛角藥匙:即通常用于挑取藥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制成的藥匙。

      6. 瓷碗、瓷酒盅、瓷湯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選取邊緣光滑而沒有破損的即可。為現代所習用的

    工具。

      7. 準備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許植物油或清水。

      二、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側臥或俯臥位,或伏坐于椅背上。先從第七頸椎起,沿著督脈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

    椎,然后從第一胸椎旁開沿肋問向外側斜刮。此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頭部:取眉心、太陽穴。

      3.頸部:項部兩側,雙肩板筋部(胸鎖乳突肌),或喉頭兩側。

      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間,從胸骨向外側刮。乳房禁刮。

      5.四肢:臂彎(在肘的屈側面)、膝彎(腘窩)等處。

      三、治療機理

      本療法有宣通氣血,發汗解表,疏筋活絡,調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臟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

    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根據現代醫學分析,本療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經

    系統,借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御機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環系統,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環增強

    ;淋巴液的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據研究證明,本療法還有明顯的退熱鎮痛作用。

    【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凈毛巾蘸肥皂,將刮治部位洗擦干凈。

      2.刮治手法:施術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確定的體表部位,輕輕向下順刮

    或從內向外反復刮動,逐漸加重,刮時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

    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頸項部,再刮脊椎兩側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4.刮痧一船約20分鐘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適應證】

      本療法臨床應用范圍較廣。以往主要用于痧癥,現擴展用于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疾病。

      一、痧癥(多發于夏秋兩季,微熱形寒,頭昏、惡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多起病

    突然):取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刮治,如見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陽穴。

      二、中暑: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輕輕順刮,逐漸加重。

      三、傷暑表證:取患者頸部痧筋(頸項雙側)刮治。

      四、傷暑里證: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頸部等處刮治。

      五、濕溫初起(見感冒、厭食、倦怠、低熱等證):取背部自上而下順刮,并配用苧麻蘸油在腘窩、后

    頸、肘窩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姜、蔥白各10克,切碎和勻布包,蘸熱酒先刮擦前額、太陽穴,然后刮背部脊拄兩側

    ,也可配刮肘窩、腘窩。如有嘔惡者加刮胸部。

      七、發熱咳嗽:取頸部向下至第四腰椎處順刮,同時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顯,再刮治胸部。

      八、風熱喉痛: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并配用擰提頸部前兩側肌肉(胸鎖乳突肌)

    約50次。

      九、嘔吐: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順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兩側刮治。也可同時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積:取長強穴至大椎穴處刮治。

      十二、傷食所致嘔吐腹瀉:取脊椎兩側順刮。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頭昏腦脹: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等。

      十四、小腿痙攣疼痛:取脊椎兩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時配用刮治腘窩。

      十五、汗出不暢:取背部、胸部順刮。如手腳出汗不暢者,可在肘部、腘窩處刮治。

      十六、風濕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順刮頸、脊柱兩旁,同時取腘窩、肘部或痛處

    刮治,每日2次。

    【禁忌癥】

      1、凡危重病癥,如急性傳染病、重癥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應即送醫院治療,禁用本療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癥均不能用本療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飽食后或饑餓時,以及對刮痧有恐懼者忌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治療時,室內要保持空氣流通,如天氣轉涼或天冷時應用本療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風寒。

      2.不能干刮,工具必須邊緣光滑,沒有破損。

      3.初刮時試3~5下即見皮膚青紫而患者并不覺痛者,為本療法適應證。如見皮膚發紅患者呼痛,則

    非本方法適應證,應送醫院診治。

      4.要掌握手法輕重,由上而下順刮,并時時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潤滑,以免刮傷皮膚。

      5.刮痧療法的體位可根據需要而定,一般有仰臥、俯臥、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適為度。

      6.刮痧的條數多少,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每處刮2~4條,每條長約2~3寸即可。

      7.刮完后應擦干油或水漬,并在青紫處抹少量驅風油,讓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覺胸中郁悶,心

    里發熱等,再在患者胸前兩側第三、四肋間隙處各刮一道即可平靜。

      8.刮痧后患者不宜發怒、煩躁或憂思焦慮,應保持情緒平靜。同時,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膩食品。

      9.如刮痧后,病情反而更加不適者,應即送醫院診治。

    【按語】

      本療法長期為人們所喜用,方便易行,副作用小,療效亦較明顯,具有獨到的優勢。尤其在不能及時

    服藥或不能進行其他治療方法時,更能發揮它的治療效用。故值得進一步總結推廣,擴大應用范圍。




     【刮痧療法歷史淵源】
      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確切的發明年代及發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

    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痧”字從“沙”衍變而來。最早“沙”是指

    一種病證。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因很多病癥刮拭

    過的皮膚表面會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

    ”。

      《痧脹玉衡》記載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癥,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腳蘸香油刮之。

    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頭額和胸脅出現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 然后

    用火頭直接粹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 再點燃去粹燒其他痧點。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擰、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現出血點,此法若用于治療痧癥,則

    叫撮痧法。

      民間刮痧法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選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

    于治療感冒、發熱、中暑、急性胃腸炎、其它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

    等一類癥證。刮痧法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見影的療效,既在民間流傳不衰,也被醫家

    廣泛重視。






    拔罐療法
    「概述」

      拔罐療法是以竹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之吸著于皮膚,造成被

    拔部位的皮膚郁血現象,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拔罐療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在馬王堆出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

    中就有記載,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唐代王燾《外臺秘要》中皆提到角法。古代中醫文獻中亦多有論

    述,常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以吸血排膿,以后又應用于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

    目拾遺》中提到“火罐氣”時說:“罐得火氣合于內,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經暈,罐中有水出,風寒盡

    出”。近年來,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不僅火罐的質料、拔罐的方法均有改進和發展,治療范圍也進

    一步擴大,并經常與針刺配合應用,成為針灸學中一種重要的療法。

      「基本內容」

      罐的種類根據制罐的質料可分成五種:

      1.竹罐:用堅固的圓竹筒制成。其特點是輕巧價廉,不易跌碎,取材容易,制作簡便。缺點是易爆裂

    漏氣。至今仍被廣泛采納應用。

      2.陶罐:由陶土燒制而成。優點是吸力大,缺點是較笨重,落地易碎。較少應用。

      3.銅、鐵罐:系用銅和鐵皮制成。優點是耐用牢固,不會破碎。缺點是價格較貴,傳熱太快,易燙傷

    皮膚。目前已基本不用。

      4.玻璃罐:系用玻璃制成。優點:質地透明,可清楚地窺測罐內皮膚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時間

    。缺點是容易破碎。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拔罐用具。

      5.抽氣罐:有青、鏈霉素瓶或類似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保留瓶口橡皮塞,便于抽氣時應用。或

    用透明塑料制成,上置活塞,用來抽氣。優點是可根據病情需要掌握拔罐松緊,輕巧便于攜帶,且不需燃

    燒排氣。缺點是制作較麻煩。它是今后火罐發展應用方向。

      「操作方法」

      (一)以排氣法分類

      1.火罐: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排去空氣。即借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去罐內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

    吸著于皮膚上,稱火罐法。又可分為四種:

      (1)投火法:用小紙條點燃后,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燃完,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于體

    表。

      (2)內火法:以鑷子夾住點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內繞一圈,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貼棉法:用1厘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略浸酒精,貼于罐內壁中段,然后點著,罩于選

    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

    ,點燃后將罐扣上,可產生較強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利用煎煮水熱力排去空氣。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時將罐傾倒用鑷子

    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扣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罐:抽出空氣。先將抽氣罐緊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中抽出瓶內空氣,使

    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住。

      (二)以拔罐形式分類

      1.單罐:用于病變范圍較小或明顯壓痛點。可按病變或壓痛范圍大小,選取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

    在中脘處拔罐;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在肩內陵處拔罐;岡上肌腱炎在肩髃處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變范圍較廣泛的疾病。可在病變部位吸拔數個乃至排列吸拔十數個罐,稱為“排罐法

    ”。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療某些內臟器官瘀血時,可按臟器解剖部位在相應

    體表縱橫排列拔罐。

      3.閃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復多次。即將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復吸拔多次,至

    皮膚潮紅為上。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時間。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

    夏季及肌膚瘠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又稱走罐,吸拔后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處,如腰背、臀髖、

    腿股等部位。須選用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涂一些滑潤油脂,將罐吸上后

    ,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后半邊著力,向按,前半邊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動,如此上下左右

    來回推拉移動數十次,至皮膚潮紅或郁血為止。

      (三)以綜合運用分類

      1.藥罐:用中藥煎煮竹罐后吸拔,稱煮藥罐。或在罐內存貯藥液,稱貯藥罐。

      (1)煮藥罐:將配制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將竹罐投入藥汁

    內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 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病等癥。常用藥處方為:麻黃、蘄蛇、

    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6克。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或玻璃罐內事先盛貯一定量的藥液,藥液量約為罐的2/3~ 1/3,使吸在皮

    膚上。常用藥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風濕酒等。常用于風濕病、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

    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2.針罐:在留針的過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有痠、脹、重、麻等得氣感后,

    留針原處,再以針刺點為中心拔罐。多用于風濕痛。

      3.針藥罐:在留針過程中,加拔藥罐。即先針刺,得氣后留針,再以針刺點為中心,加拔藥罐。

      4.刺絡拔罐:用三棱針、皮膚針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針或皮膚針等叩刺病變局部或小血管,

    使潮紅、滲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適用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

    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禁忌癥」

      孕好、婦女月經期、肌肉枯瘦之人、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活

    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頭、前后陰、心臟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

    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發過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

      「注意事項」

      1.高熱、抽搐、痙攣等證,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突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使

    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時,要避免燙傷病人皮膚。

      3.針罐并用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并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造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

    用。

      4.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膚會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斑,此為正常現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

    ,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皮膚水泡,小水泡不需處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發生感染

    ;大小泡可用針刺破,放出泡內液體,并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






    針灸療法
        【概述】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絡、腧穴

    的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

    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于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

    ,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使臟腑功

    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

    療方法。干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

    群眾所信仰。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

    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

    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起源】

    針灸醫學最早見于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

    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

    行,并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

    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

    以減輕疼痛。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于距今8000至4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術,能夠制作出一些比較精

    致的、適合于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

    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于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 石。

    《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于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

    說,砭石是后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于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

    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干草烘

    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體表局

    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葉具有易于燃燒、氣味芳香

    、資源豐富、易于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后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灸的歷史】

    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

    之艾”的說法,再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

    時代。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目前,在亞洲、西歐、東

    歐、拉美等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后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

    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

    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 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癥。

    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全

    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

    現這些大干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

    總括概念。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制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并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

    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

    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

    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

    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里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

    的認識主要來自于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學,是針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臨床治療疾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歷代針灸學家在長

    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刺法灸法的內容不斷充實,理論不斷完善,為本

    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主要的針灸法】

    ★毫針刺法

    ★灸法: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

    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拔罐法: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

    拔筒法。古代有以獸角制成的,稱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郁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

    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針刺法,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電針刺法。

    ★現代刺法灸法:

    耳針法,頭針法,眼針法,手針法,足針法,腕踝針法

    聲電波電針法,電火針法,微波針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貼敷法,穴位埋線法,穴位磁療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針法,穴位電離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結扎法 一項醫療保健技術。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

    是以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溫烤

    或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上述兩者在臨床上經常配合使用,合稱為“針灸”。

    【針灸療法的特點】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

    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

    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

    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后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于哪

    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

    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癥,可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

    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

    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

    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

    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

    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并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針灸是否疼痛】

    針灸的是否有疼痛的感覺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是病人。

    一般來說,針灸刺入人體后會產生酸、麻、脹、重、疼等感覺,這些都是針刺得氣的反應,是好的表現,

    是檢驗本次針刺是否“合格”的一個指標,如果針入人體后沒有任何感覺,那說明這次針刺是“不太合格

    ”的,這個醫生的針刺手法是值得懷疑的。

    一個好的醫生,他的針刺入病人體內后,會使病人的局部產生或酸、或麻、或脹、或重、或疼的感覺,這

    種感覺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這種感覺來源于針尖所到的部位,一個好的針灸醫生,會使針尖所到之處

    的一大片區域產生這幾種感覺,產生感覺的部位可以達到直徑5厘米,甚至更大。這種感覺是非常舒服的

    感覺,是一種挑動沉疴的感覺,是一種按摩彈撥勞損的肩背的感覺。

    一個手法差的醫生,帶給病人的是進針時的疼痛,行針時的疼痛,這種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這個疼

    痛的部位是在皮膚的表層,是一種牽拉皮膚的刺痛,跟上面所說的感覺非常舒服的“疼”發生的部位不一

    樣,上面所說的疼發生在深層,也就是針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當然,一個身心放松的病人,也會配合醫生的進針,減少針刺發生疼痛的概率。一個非常緊張的病人,他

    的那種不好的疼痛感是會經常發生的。

    所以說,針灸的疼,不是絕對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為病人的緊張和醫生的技

    術太差造成的。

    如果你在做針灸時,能夠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個好的針灸醫生來扎針,那么,你基本上不會被疼

    痛困擾!

    【針灸的應用】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

    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

    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并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由于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

    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并在他國開花結果

    ,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目前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

    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

    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

    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針灸能治療很多病情,用于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療成人痘和減肥。

    針灸去痘原理:根據每個人的長痘具體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調等,有針對性地制訂針灸調理

    的方案,通過治療病癥,實現經絡通暢,實現去痘美容的目的。

    針灸減肥的原理:其實就是克制你的食欲,讓你少吃,再加上運動,你就可以減肥。針灸減肥有禁忌:以

    下三類病人和有一些特殊狀況,是不適合接受針灸減肥的:1、心臟病病人;2、二期、三期的高血壓病人

    ;3、糖尿病病人;4、空腹、疲勞、嚴重出汗、運動后伴有大出汗等狀態下,不能馬上接受針灸減肥,應

    暫緩,或更改時間。

    針灸治療的適應范圍很廣,舉凡內、外、傷、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的許多疾患,大部分都能應用針

    灸來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公開宣布針灸對一些疾病確實有幫助。以下列出世界衛生組織(WHO)

    公布的43種針灸有效的病癥,包括:

    (1980年)
    一、呼吸系統疾病
      1、鼻竇炎 2、鼻炎 3、感冒 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 6、氣管炎 7、支氣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結膜炎 9、中心性視網膜炎 10、近視眼 11、白內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 14,牙齦炎;

    四、胃腸系統疾病
      15、食道、噴門失馳緩癥 16、呃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癥 20、慢性

    十二指腸潰瘍(疼緩
      解) 21、單純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炎 22、急、慢性結腸炎 23、急性(慢性)桿菌性痢疾 24、便

    秘   25、腹瀉 26、
      腸麻痹;

    五、神經、肌肉、骨骼疾病   
      27、頭痛 28、偏頭痛 29、三叉神經痛 30、面神經麻痹 31、中風后的輕度癱瘓 32、周圍性神

    經疾患 33、小兒脊
      髓灰質炎后遺癥 34、美尼爾氏綜合征 35、神經性膀胱功能失調 36、遺尿 37、肋間神經痛 38

    、頸臂綜合征 39、
      肩凝癥 40、網球肘 41、坐骨神經痛 42、腰痛 43、關節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43種疾病針灸

    臨證指南。中國計量出
      版社。1995)



    【傳承價值】

    由于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癥,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

    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并在他國開花結果

    ,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目前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

    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

    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

    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放血療法
    概述
        放血療法就是指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

    ,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之功效。

      1、物品準備 消素的三棱針(或粗毫針、小尖刀)、75%酒精、棉簽、消素紗布、膠布、彎盤。

      2、操作方法
      (1)點刺:(又稱速刺)
      ①選好點刺之穴位血絡,局部用酒精行常規消毒。
      ②術后右手持針,左手固定待刺部位,將針尖對準選好之血絡,迅速刺入約0.1~0.3cm立即出針。
      ③用手指輕輕擠壓點刺穴位周圍皮膚,擠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簽擦之,再擠壓1~2次,放出適量血液

    后,用干棉簽壓迫止血。
      (2)挑刺:(此法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
      ①選好部位,輕輕揉擠局部,使細小靜脈充盈。
      ②常規皮膚消毒。
      ③用消素的三棱針或小尖刀挑破(或劃破)微小靜脈,并擠出少量血液。
      ④用干棉球擦去血滴,再揉擠放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球壓迫止血。
      (3)緩刺:多用于肘部、腘窩部的淺靜脈放血。
      ①選好部位,并在放血部位上方用手自上而下按擠,或扎上止血帶,使其靜脈充盈。
      ②常規消毒皮膚。
      ③用消毒的三棱針或粗毫針刺入淺表靜脈約0.3cm,再緩緩退出針頭。
      ④以干棉球擦去放出的血液,松開止血帶,再以干棉球壓迫止血。
      (4)圍刺:(又稱散刺)用于皮膚病等病灶周圍點刺出血。
      ①點刺部位常規消毒。
      ②用消毒的三棱針沿病灶周圍按順序點刺出血。
      ③用酒精棉球再次消毒點刺皮膚,必要時覆蓋上消毒敷料。

      3、護理
      (1)向病人作好解釋工作,以免緊張,體質虛弱、孕婦及凝血機制不良者不宜采用此法。
      (2)注意器械及皮膚的消毒,防止感染。
      (3)手法宜穩、準、輕,不宜過猛,放血不可過多。
      (4)一旦出現暈針現象,立即扶病人平臥,喝熱水,并注意觀察面色、脈象、血壓。癥狀較重者,

    請醫生處理。

      4、在護理的中應用
      (1)高熱降溫:大椎、十宣點刺放血
      (2)咽喉腫痛:少商穴點刺放血
      (3)頭痛:太陽穴點刺放血
      (4)中暑:十宣穴點刺放血
      (5)全身搔癢:耳后靜脈挑刺放血
      (6)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散刺放血
      (7)急性胃腸炎:曲澤、委中穴緩刺放血。
      淵源
        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

    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后又根據醫療實踐

    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黃帝內經》,如“刺絡者

    ,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并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

    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癥”

    。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

    頭眩不能視癥”。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

    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并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

    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

    ;葉天士用本療法治愈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

    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敷貼療法
      概述
        祖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方法眾多。古代醫學在長期醫療實踐中,

    創造并積累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內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包括了許多內容,而中藥外

    敷貼法正是其之一。它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根據不同的病證,選擇相應的藥物,制成膏、丹、丸

    、散、糊、錠等制劑,貼敷于相應的腧穴或病變部位上,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作用,激發經氣,疏通經

    絡,促進氣血運行,調整人體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隨著中醫實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斷在尋找新的中藥給藥方式,敷貼療法正好給了我們一個較理想的模式

    ,值得我們去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推廣。

    中醫外治之法,以內治之理為依據,根據祖國醫學基礎理論,將辨證施治,理法方藥貫通在一起,增加了

    給藥途徑,擴大了治療手段。名醫徐大椿曰:“湯藥不足盡病之論”,“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內,其流行

    于經絡臟腑者,必服藥乃能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

    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過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有力。”中醫認為人體健康是

    機體陰陽平衡的結果,由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因素,致使陰陽失去平衡,就產生了疾病。因此,治療

    就是通過各種方法來調整失去的陰陽,其治療就包括了內治法和外治法。

    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它是根據中醫的經絡學說,按照疾病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中藥配方,在相應的腧穴上敷貼,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療法。敷貼療法是一種穴位刺

    激療法,它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過藥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作用。正如《理瀹

    駢文》所說:“切于皮膚,徹于肉理,攝于吸氣,融于滲液。”今天,敷貼療法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更

    可喜的是,它能被廣大老百姓接受,深受人民群眾歡迎。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華醫藥》欄目,還專門

    為此作了專題報道。

    外敷貼法選用相應的藥物敷貼于腧穴或病變部位上,通過藥物不斷刺激穴位,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

    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現代研究表明,藥物不斷地刺激皮膚,會使局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

    梢進入活動狀態,藉以促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和免疫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使機體

    康復,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時,藥物本身的作用通過穴位皮膚的滲透和吸收,使藥物分子進入血液,

    參與血液循環,達到病所,發揮治病作用。清代外治法專家吳師機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

    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其意即是,外敷貼法屬外治之法,雖然給藥途徑和方法與內治法不

    盡相同,但其治病機理是一致的,實為殊途同歸。

    敷貼療法的特點:

    外敷貼法在我國已應用了兩千多年,由于其固有的優點和特點,一直流傳延用至今,并越來越受到醫家和

    病人的重視和歡迎,其特點如下:

    1、方法簡單,容易掌握:外敷貼法只需將一些藥物敷貼于腧穴或病變部位上,外加膠布固定即可,不需

    煎藥、注射,男女老幼患者均可選用,可操作。

    2、藥源豐富,經濟價廉:中藥外敷貼選藥廣泛,有的還可以自己采集中草藥,可盡量少花錢或不花錢,

    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3、適應證廣,療效顯著:外敷法在臨床上可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使用靈活,奏效

    快捷,療效明顯。

    4、使用安全,減少毒副作用:此方法不用內服,只需外敷,可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副作用,即安全可靠,

    若藥物對刺激皮膚過敏,停藥即可,癥狀可自行消除。

    敷貼療法的功用與適應證

    中藥外敷貼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通經活絡,行氣止痛;2、健脾和胃,降逆止瀉;3、通調三焦,利水消腫;

    4、收斂止汗,固精止帶;5、調理沖任,安胎固經;6、強壯保健,延年益壽;

    7、溫陽益氣,救逆固脫;

    由于外敷貼法具有諸多功能,因此可廣泛運用到各種病證的治療。如咳嗽,哮喘,感冒,鼻炎,痹癥,痿

    證,扭傷挫傷,腹瀉、嘔吐,高血壓,浮腫,嘔逆,失眠等待。

    敷貼療法的注意事項

    1、注意體位,暴露施術部位,以藥物不流失為適宜,選擇適合體位。

    2、嚴格消毒,防止感染。治療前,一般宜用75%酒精作局部消毒,然后再外敷貼藥,避免皮膚感染。

    3、認真覆蓋,束緊固定。藥物敷貼后,選消毒紗布覆蓋,膠布或繃帶固定,以免藥物流失、滑脫而影響

    療效。

    4、發生水皰者,可用消毒針挑破,外擦紫藥水。

    5、小兒皮膚薄嫩,不宜使用刺激性過強的藥物,貼藥時間不宜太長,一般在1-2小時內為宜,此外,小兒

    外敷還應加強護理,囑小兒不能用手抓搔,拭擦,防止敷藥脫落。

    6、婦女孕期當禁用麝香類的墮胎作用的藥物,以免引起流產或影響胎兒。

    7、有皮膚過敏、皮膚破損者不宜使用中藥外敷貼療法,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撤去藥物,甚者可

    對癥處理。

    淵源
        敷貼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長沙馬王

    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等疾;晉《肘后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

    、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和調和劑;南北朝《劉涓子鬼遺方》用豬膽汁外敷治療癰腫;唐《食療

    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療白發;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龍糞研餅敷在小兒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

    通;明《普濟方》用生附子和蔥涎為泥敷涌泉穴治療鼻淵等。說明本療法相沿習用甚久。清《理瀹駢文》

    集敷貼療法之大成,標志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
    Posted: 2007-08-13 08:40 | [樓 主]  

    yanshoufeng
       

    級別: 初來乍到

       精華: 0
    發帖: 22
    鮮花: 6 朵
    啄木幣: 75 個
    貢獻值: 0 點
    在線時間:1(小時)
    注冊時間:2007-08-12
    最后登錄:2007-08-18  小 中 大     



    敷貼療法治療那些病
    三叉神經痛
    穴位:太陽穴(雙)
      操作方法:用全蟲21條、地龍6條、螻蛄3個、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研細末,裝瓶備用,每次用藥未適量,加上1/2的面粉,用酒調成兩個藥餅,敷太陽穴。每天1-2次。
    中風昏迷
    取位:后頸
      操作方法:取苧麻根30克、大蒜30克,同搗爛,敷于后頸。約20分鐘后可漸蘇醒。本方只適應于中風閉
    中暑
      穴位:氣海
      操作方法:大田螺3枚、青鹽2克,同搗爛,敷于肚臍下氣海穴
    高血壓

    穴位:涌泉穴(雙)
      操作方法:吳茱萸20-30克研細末,用醋調敷兩足心涌泉穴。臨睡時敷上,用紗布固定,次日起床時去掉,每天1次。
    半身不遂
    取穴:涌泉穴(雙)
      操作方法:取穿山甲60克、大川烏頭60克、紅海蛤60克,研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15克,用蔥汁調成半寸大小的藥餅,貼涌泉穴(雙),以紗布固定。再將雙腳浸熱水中,待身麻汗出,馬上去除藥餅。治療時要避風。每半個月敷1次。
    胃脘疼
    方法一
      取穴:心窩鳩尾穴
      操作方法:取射干10克、蜘蛛香10克,搗爛,敷于前心窩鳩尾穴。冷痛熱敷,熱痛冷敷,每天2次。
      方法二
      取位:胃痛部位
      操作方法:取大黃30克、元明粉30克、梔子30克、香附30克、郁金30克、黃芩15克、甘草15克、滑石60克,研細末,加姜汁調成糊狀,敷于痛處。每天2次。本方適宜于肝氣犯胃,飲食停滯引起的胃痛。
      方法三
      取位:胃痛部位
      操作方法:將青黛30克、雄黃15克、密陀憎30克、鉛粉15克,研細末,用2個鴨蛋的蛋清調勻,敷在痛處。每天2次,本方適用于胃痛并有熱感的患者。
    面神經麻痹
    方法一
      取位:患側腮上
      操作方法:取黑魚頭1個,搗爛,再將南星5克、天麻5克、草烏5克,共研為細末,與搗爛的黑魚頭和勻,敷于患側腮上。每天l-2次。
      方法二
      取位:患側部
      操作方法:用蔓荊子10克、黃芪10克、炙甘草5克,研細末,以開水調成糊狀,貼于患例。每天1-2次。
      方法三
      穴位:勞宮穴
      操作方法:鮮蓖麻葉1張,搗爛,敷于患側手心勞宮穴。每天換藥2次。
      方法四
      取位:患側部
      操作方法:將生馬錢子略用水泡,刮去毛,切成薄片,先貼在膠布上,將膠布貼面部患側,7天換藥1次。
      方法五
      取位:患側部
      操作方法:取鮮鵝不食草30克,搗成泥,攤紗布上,敷面部患側。2天換1次藥。
      方法六
      取位:患側下頜關節、口角處
      操作方法:取蓖麻子去殼,揭為泥狀,敷于患側下頜關節及口角處,再用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方法七
      穴位:太陽、下關、地倉
      操作方法:取白芥子研細末,用蜂蜜調成膏,取蠶豆大3份,分別貼于患側太陽穴、下關穴、地倉穴。有燒灼感時去掉。
      方法八,
      穴位:太陽、牽正、勞宮
      操作方法:取蓖麻子30克、冰片2克(冬季可加干姜與附子各3克),搗泥,稍加醋調成藥膏,敷于患側面部太陽穴、牽正穴、手心勞宮穴,以紗布膠布固定。每天1次。
    痢疾
    方法一
      穴位:涌泉(雙)、臍中
      操作方法:取吳茱萸6克,研細未,醋調為糊狀,敷臍中穴與雙涌泉穴。每天1-2次。
      方法二
      穴位:印堂
      操作方法:取雄黃、巴豆,朱砂、麝香、蓖麻子各10克,先把雄黃、朱砂、麝香研為細末,再與巴豆、蓖麻子共搗,制成藥餅,每次取像蠶豆大一團貼印堂穴,貼后出現紅暈時去掉。每天1-2次。適用于寒濕痢。
      方法三
      穴位:涌泉(雙)
      操作方法:取大蒜頭1個搗爛,敷涌泉穴,1小時后取下。本方適應于疫毒痢。
      方法四
      穴位:涌泉(雙)
      操作方法:取吳茱萸20克,研細末,以醋調勻,敷雙涌泉穴,紗布包扎固定,2小時后取下。每天2次。本方適用于細菌性痢疾不思飲食,四肢發涼者。
    腸癰
    方法一
      取位:麥氏點(臍和有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界處作為標志。)
      操作方法:取生石膏50克,研細末,用桐油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本方適用于單純性闌尾炎、闌尾膿腫。
      方法二
      取位:麥氏點
      操作方法:木芙蓉葉500克、大黃500克、黃芩450克、黃柏450克、黃連450克、澤蘭葉450克、冰片10克,研細末。每次用200克藥未與黃酒煎成糊狀,攤在油紙上,厚約3毫米,外敷患處,外加紗布固定。每天換藥2次。
      本方適用于較重的闌尾炎,或闌尾膿腫早期合并輕型腹膜炎患者。
      方法三
      取位:麥氏點
      操作方法:取生半夏、天南星、川烏、豬牙皂、浙貝母、廣姜黃、黃芩、大黃各30克,黃柏、敗醬草、木芙蓉葉各60克,穿山甲50克,白芷15克,研細末,裝瓶備用。按3:7的比例加凡士林或蜂蜜調成膏狀,攤于油紙上,外敷患處,再以紗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本方宜用治闌尾穿孔合并腹膜炎。


    以上稍舉幾例,總之敷貼療法涉及內外婦兒四大科上百種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大家可以試試。

    推拿按摩療法
    概述
        推拿按摩療法,是在人體體表上運用各種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和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按摩的手法很多,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

    1、摩法:用手的掌部和指腹在患部慢慢作往返直線撫摸,作用部位較淺,動作應輕巧靈活。

    2、按法:用掌心或掌根或雙手重疊在一起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壓患部適當部位,注意用力要均勻適當

    3、拿法: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適用于肌肉豐滿出或肩、肘關節部位

    4、擦法:用手掌、大小魚際、掌根、或小指腹在皮膚上摩擦。操作使用上臂帶動手掌,力量大而均勻

    ,動作要連貫,是局部皮膚有灼熱感。

    5、揉法:用拇指和四指呈相對方向揉動,手指不能離開皮膚,是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

    6、搓法:兩手掌相對置于患部,用力作上下和前后的搓動,動作宜協調輕快,雙手用力要均勻、連貫

    7、滾法:用手背掌指關節突出部或以小魚際、小指掌指關節的上方在皮膚上滾動,操作時用力要均勻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羅紋面捏住患側的手指等小關節部位對稱性反復交替的揉動。操作時動作宜加

    速、靈活,防止或糾正指、趾攣縮及畸形。

    9:拍打法 :用虛掌拍打患側肢體肌軀體部,用力輕巧而又反彈感,動作要有節律。起到解痙作用。

    10:屈伸 :一手握住患者肢體遠端,另一手固定其關節部,順著關節緩慢地作屈伸活動。屈伸幅度

    應根據病情而定,先小后大,逐步恢復到正常活動度。

    11:抖法 :用手握住患肢的遠端,輕輕抖動,患者應放松肌肉。抖動時應連續不斷,不可間斷用力

    歷史淵源
    推拿按摩是民間主要的醫療和養生保健方法.與其他傳統醫學學科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起源 在遠古時代,人類因寒冷或撞擊、扭挫、跌損等外傷引起肢體麻木、疼痛時,都會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讓同伴搓摩、按揉不適部位以抵御寒冷、減輕傷痛。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不斷的總結,這種自發的本能行為逐漸發展成自覺的醫療行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療法。 先秦時期 如文獻所載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內的一些民間療法的效驗來印證其神力。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用按摩諸術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安陽殷王墓發掘的陶搓、玉牙頭梳等,不僅是衛生用具,也是民間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 秦漢晉時期 推拿按摩療法成為一門有民族特色的中醫學科,其中包含了許多民間推拿按摩的技術和方法。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中的捶背、撫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對木椎、筑、錢幣、羽毛、藥巾等的運用;《漢書.蘇武傳》記載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蘇武等技術;《肘后備急方》記載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臍上3寸、抄舉法、捏脊法、背法、口內復位法等手法治療昏厥、溺水、卒心痛、顳頜關節脫位等急癥。 隋唐時期 是推拿按摩發展的盛世,隋唐時期推拿按摩療法在醫學領域有較高的地位和廣泛的臨床應用,在民間也得到快速的發展。如《千金要方》記載的按摩治療“小兒客忤項強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脹滿”、“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兒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風寒”,及膏摩小兒心口、臍等民間小兒推拿保健方法。《續神仙傳》記述的唐杭州縣吏馬湘以“竹杖打之”治療腰、腳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記載。 宋金元時期 這一時期民間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創新和發展。一些醫學機構比較重視對推拿作用和應用的研究,在一些醫學書籍中也記載了許多民間推拿按摩療法。如《圣濟總錄》的生鐵熨斗摩項治風熱沖目及膏摩頂治療目疾、鼻塞及諸癇證;《宋史》記載龐安時按摩催產;《蘇沈良方》載掐法治療新生兒破傷風;《醫說》載搓滾竹管治療骨折后遺癥;《回回藥方》的“腳踏法”、“搟面椎于脫出的骨上”治療脊柱骨折等。 明代 是推拿按摩發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學得到了較全面的總結、創新和發展,除政府重視設專科外,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和小兒推拿獨特體系的形成是這一時期推拿按摩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而這一體系的產生、成熟和發展又源于民間推拿診治驚證技術。在民間,推拿流傳于洗浴、理發業和養生群體,使保健推拿更加職業化、規范化和個體化。如羅真人《凈發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養凈發需知》)、《按摩修養歌訣》詳述了人體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王廷相《攝生要義》論述了自我養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一一大度關法;曹珩《保生秘要》論述了各種疾病的自我推拿導引法等。此外,民間推拿器械也有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如《韓氏醫通》的“木拐按節法”,《易筋經》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醫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掃法,《壽世保元》的鐵物壓法,《景岳全書》的刮痧法等。 清代 太醫院雖未設推拿科,但推拿學在小兒、骨傷、內科、五官推拿及膏(藥)摩的應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禪、內功、正骨、腹診、臟腑經絡、捏筋拍打等民間推拿流派,加上明代傳承下來的小兒點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間存在和發展,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并出現地域性特征。如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上海的擁法推拿等。 綜上所述,推拿按摩療法起源于民間,自殷商成為宮廷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秦漢發展成為一門中醫學科。此后,在歷代的發展中不斷從民間汲取新的手法和醫療保健經驗,經歷代醫家的不斷總結、創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門跨學科的中醫臨床專業。而推拿按摩學的發展,又推動了民間推拿按摩療法的不斷創新和成長,并成為民間推拿按摩療法堅實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中醫推拿按摩學科與民間推拿按摩療法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為用。





    推拿按摩療法
    推拿的作用及特點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經絡。《黃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2)調和氣血。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里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于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 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癥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干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并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欲等皆高于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點

    推拿按摩經濟簡便,因為它不需要特殊醫療設備,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實行;且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正由于這些優點,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對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癥狀消退,又可加速恢復患部的功能,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注意事項

    (1)身心放松。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恒。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鐘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后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饑、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按摩的優點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奮,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靜劑的作用。

    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環系統和新陳代謝,對于一般慢性病或身體過度虛弱的患者,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對于不便吃藥的孩子,按摩可增強小兒體質,起到預防保健作用。對于某些復雜疾病,還可配合針灸、藥物治療。但是,對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臟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腫瘤,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穿孔、膽道蛔蟲引起的膽囊炎等,發病兇急,速轉醫院急診,決不可應用按摩而延誤病情。對于閉經二月左右,突然發生下腹部劇烈疼痛的已婚婦女,為了確診是否有宮外孕或其他急性病發作的可能,也應該急速送往醫院搶救,不要耽誤。

    1 按摩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1)適應癥:扭傷,關節脫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前頭后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關節疼痛)。顏面神經麻痹,顏面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癥。

    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癥,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癥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2)禁忌癥: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皮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癥。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2 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熱水洗手,同時,將指環等有礙操作的物品,預先摘掉。

    (2)態度要和藹,嚴肅細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爭取患者合作。

    (3)患者與醫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適;特別是患者坐臥等姿勢,要舒適而又便于操作。

    (4)按摩手法要輕重合適,并隨時觀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時間,每次以20~30分鐘為宜,按摩次數以十二次為一療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不要立即按摩。

    (7)飽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應在飯后二小時左右為宜。

    (8)按摩時,有些患者容易入睡,應取毛巾蓋好,以防著涼,注意室溫。當風之處,不要按摩。





    推拿按摩療法
    常見病治療
    急性腰扭傷
    穴位:肩井、腎俞、環跳、委中
      操作步驟:
      1.病人俯臥位
      兩膝伸直,恨窩向上,兩手放于體側,使腰部肌肉盡量放松。
      (1)點按肩井、腎俞、環跳、委中,每穴均半分鐘。
      (2)推揉法。醫者兩手掌指著力從上背至腰部,再從腰部至上背部,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往返施術5分鐘。然后在腰部作重點按揉,直至腰部有溫熱感疼痛減輕為宜。按揉中要先輕后重,隨著肌肉痙攣的逐漸緩解而逐漸加力。
      (3)板法。醫者一手前臂壓住病人腰部痛點,另一手前臂抬高一側大腿達最大限度,然后再猛然一抬,如聽到彈響聲或病人感到松快時即可停止。圖56。
      2,病人側臥位
      患側在上,囑患肢屈膝屈髖。斜板法,醫者兩手分別扶持病人肩及臀部,適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左右晃動,趁其不意,用力下壓腰部關節可發出清脆彈響聲。然后再用同法換作健側。
      3.病人下蹲位
      足跟著地,腰部前屈。醫者一手扶病人肩部,另一手掌指著力擦腰骶部,向上向下擦之,直至腰骶部發熱為止。圖57。最后以輕叩打手法施于患處而結束治療。
      注意事項:
      經穴按摩治療急性腰扭傷,只要治療及時得當,可很快痊愈,否則轉為慢性,長期腰痛,造成治療困難,也給病人帶來不應有的痛苦。
    頸椎病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因椎間軟組織退化性改變。當髓椎退行性變后,椎間隙變窄,加之后縱韌帶的附著緣部分被掀起,微量的出血又可導致骨質增生或形成骨贅。隨著椎間隙變窄,以及椎體前后諸韌帶的松弛,又可造成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出現后凸,甚至發生半脫位,使椎管的前后變窄,椎間孔也相應縮小,終致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若推椎緣骨質有唇形增生,則可直接產生對脊髓的壓迫;而上、下兩個椎體側緣的骨贅有時也可累及椎動脈,使之發生扭曲或受壓,出現腦組織供血不足的現象及出現疼痛。臨床表現感一側肩、臂、手麻木疼痛,可有頭暈、耳鳴、耳痛和握力減弱及肌肉萎縮等。
      穴位:風池、缺盆、肩井、肩髃、曲池、合谷等
      操作步驟:
      1.病人坐位
      (1)點按風池、缺鹽、肩井、肩髃、曲池、合谷,每穴約半分鐘。
      (2)揉捏法。醫者兩手掌指著力交替進行,先在頸項兩側自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往返揉捏2分鐘。然后在雙側肩、背部及患側上肢揉捏3分鐘。
      (3)牽拉法。醫者一手臂自后側置于病人腋下稍向下向外提拉,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遠端向下牽拉放松,反復施術1分鐘。
      (4)撥法。囑病人做頭頸部自動左右轉動的同時,醫者以拇指或中指著力在頸肩及背部的痛點作上下左右撥動3-5次。
      (5)提法。囑病人頸部肌肉放松,然后醫者兩前臂尺側壓住病人雙肩,兩手拇指頂于病人枕骨下后側凹陷處,余指托住下頜。前臂及掌指逐漸向相反方向適當用力,將頭部徐徐向上端提的同時,邊提邊緩緩搖晃頭部,以理順經絡,活動關節。圖52。
      (6)捏拿法。醫者站在病人背后或患側.一手扶定頭頂,一手捏拿胸鎖乳交肌、斜方肌上部,兩手交替進行,反復3-5次。然后捏拿患側肩關節、岡上肌、肩胛間肌,反復施術3-5次。
      (7)搓法。醫者站在患側,兩手掌指合力,從患肩開始由上臂搓到前臂末端反復5-7次。
      2.病人仰臥位
      (l)牽拉法。病人頸部置于床盡頭。一助手兩手握住病人雙小腿遠端,適當用力向下牽拉。醫者左手托住病人枕部,右手托住下頜部作持續牽引1-2分鐘。然后在牽引下輕輕將頭部向左右轉動和前屈后伸2-3次,再慢慢放松牽拉。圖53。
      (2)抖法。囑病人患肢肌肉放松。醫者兩手握住患肢末端,徐徐似波浪樣起伏顫動,反復5-7次,以舒筋骨,滑利關節。
      注意事項:
      (1)手法要輕柔、均勻,切忌暴力。
      (2)治療過程中,囑病人要堅持頸部功能鍛煉,如頸部前屈、后伸、左右環轉等等,以提高療效,防止復發。
    腰部勞損
    穴位:肩井、腎俞、腰陽關、環跳、委中、昆侖
      操作步驟:
      1.病人俯臥位
      (1)點按肩井、腎俞、腰陽關、環跳、委中、昆侖,每穴約半分鐘。
      (2)推揉法。醫者兩手掌指著力,沿背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從腰骰骶部至胸椎,邊推邊揉往返治療5分鐘,重點推揉腰骶部。
      (3)捏拿法。醫者兩手指著力于腰部至臀大肌,重點放在腰椎棘突兩側,骶棘肌和痛點,反復捏拿約3分鐘。
      (4)擦法。醫者立于患側,兩手交替著力,一手扶其一側腰部,另一手全掌著力,置于腰骶部,上下左右擦摩,以局部發熱為止。
      2.病人仰臥位
      搖法。囑病人髖、膝屈曲,兩手抱住膝關節。醫者一手托住背部,另一手扶住膝關節,囑病人來回搖動。
      注意事項:
      (l)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糾正不良體姿。
      (2)腰部保暖。
      (3)認真進行腰背肌的鍛煉。
    高血壓
     穴位:氣海、神闕、曲池、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太沖、肝俞、腎俞、命門等。
      操作步驟:
      l.病人仰臥位
      (1)摩法。醫者兩手寧指著力,分別置于上腹際肋部,向上向下撫摩2分鐘。
      (2)拿法。醫者兩手掌指分別置于腹外側部,自外向內交替將腹肌擠攏,從上向下,逐漸移動反復拿提5一7次。圖46。
    (3)點揉氣海、神闕、曲池、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太沖,每穴約半分鐘。
      2.病人俯臥位
      (l)推法。醫生兩手全掌著力,分別置于脊柱兩側,沿足太陽膀胱經從第一胸椎至腰骶部反復推摩5-7次。
      (2)滾揉法。醫生兩手掌指交替著力,置于脊柱兩旁自上而不,自下而上反復擦揉5-7次。
      (3)點按肝俞、腎俞、命門,每穴約半分鐘。
      3、病人坐位
      (1)捏拿法。醫生一手扶一側肩部,另一手拇、食、中、無名指對稱捏拿后頸部,自上而下反復施術2分鐘。
      (2)點按風地、印堂、太陽、人迎,每穴約半分鐘。
      (3)叩法。醫生兩手四指交替叩擊頸項和肩、臂部,反復施術5-7次。要求叩擊手法要輕巧,速度要快。
      注意事項:
      囑咐患者生活要有規律,不能過度勞累,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少食或無食刺激的食物。

    嬰幼兒泄瀉
    穴位:建里、神闕、大魚際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1)摩腹法。醫者一手四指羅紋面或掌心置于腹部,用摩法沿劍突下至恥骨聯合上,以建建和神闕穴區為重點,作有節律、輕柔、順時針方向環旋撫摩3分鐘。
      (2)揉板門。醫者一手固定病兒腕部,另一手用指揉法在手掌大魚際部赤白肉際相連接處操運1分鐘。圖72。
      (3)推大腸。醫者一手固定病兒食指,另一手用指推法,在食指橈側緣,從食指尖向指根直推1分鐘。圖73。
      2.病人俯臥位
      (l)揉龜尾。醫者一手扶住病兒臀部,另一手拇指羅紋面或中指端用揉法在尾椎骨端揉轉1分鐘。圖74。
      (2)推七節。醫者一手扶住患兒臀部,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二指在第二腰椎至尾椎骨成一直線由下向上直推一分鐘。
      (3)捏脊法。將病兒褲退下到尾骨下緣,上衣撩起至第7頸椎。醫者兩手自然屈曲成虛拳,拇指伸張在拳限上面,食指和中指橫抵在尾骨上,兩手交替沿督脈循行線向前推進,同時兩手的大拇指將皮膚輕輕提起,隨捏隨推向上抵至第7頸椎為止,如此反復3遍。在推、握過程中,每推捏三下,須上提一下,可能會聽到“得拉”作響聲,這是捏脊得法的良好現象。以背脊皮膚出現微紅為宜。
      注意事項:
      (l)本病經穴按摩治療,對輕型泄瀉療效很好,一般每天1次,經3-5次治療癥狀就能逐漸減輕或消除。對重型泄瀉,在經穴按摩治療的同時必須應用藥物治療,可縮短病程。
      (2)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
    神經衰弱癥
    本病多因長期思想矛盾或精神負擔過重,或腦力勞動者勞逸結合長期處理不當所致。臨床表現精神疲勞、神經過敏、失眠、疑病、焦慮和憂郁等。
      穴位:印堂、太陽、風池、內關、神門、安眠、足三里、心俞、腎俞、命門等
      操作步驟:
      l.病人仰臥位
      (1)分抹法。醫者兩手拇指腹著力分別在前額縱、橫分抹5-7遍。
      (2)運揉法。醫者兩手四指著力,分別運揉前額、眼睛、頰部、鼻唇溝。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相互配合,反復施術5-7遍。圖50。
      (3)點按法:取穴印堂、太陽、風池、內關、神門、安眠、足三里,每穴約半分鐘。
      (4)振啄法:醫者兩手指微曲,五指自然分開,指腹著力振,啄頭部2分鐘。圖51。
      (5)按揉法:醫者兩手全掌交替著力,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方向移動,由內向外反復按揉5-7遍。
      2.病人俯臥位
      (1)推法。醫者兩手全拿著力于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上,自第七頸椎棘突水平至腰骶部,反復施術5-7遍。
      (2)點按心俞、腎俞、命門,每穴約半分鐘。
      (3)擦法。醫者兩手掌指交替著力,置于骶髂關節八髎穴處,反復擦至皮膚微紅,有溫熱感為宜。
      注意事項:
      (1)器質性病變引起失眠,應重視病因治療。
      (2)解除思想顧慮,鼓勵病人堅持體育鍛煉。
    便秘
    穴位:中脘、天樞、大橫、水道、足三里等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1)點按中脘、天樞、大橫和左側水道、足三里,每穴約半分鐘。
      (2)按摩法。醫者兩手掌指著力,自膻中穴開始,往下按撫至臍下關元穴,反復施術5-7次。然后兩手全掌著力交替進行,沿升、橫、降結腸行經反復團摩5分鐘。
      手法要輕快、柔和、深淺適度,橫結腸壓力宜重,降結腸壓力宜輕。此法是本病的主要手法,可將聚積之糞便松軟散開,順腸而排出體外。
      (3)推拿法。醫者兩手四指托起病人兩側之腹后壁,大拇指合攏于病人腹中。然后有手拿住腹直肌,左手全掌從劍突下向下推撫至下腹部時,右手自臍上向劍突方向作振顫,反復施術5-7次。
      (4)按揉法。醫者兩手掌指交替或重疊按揉左下腹部3分鐘。手法要輕柔、和緩、著力適度。
      2.病人俯臥位
      (1)推法。醫者兩手全掌著力,沿脊柱兩側膀胱經自肝俞穴開始至八髎穴,直推5-7次。
      (2)擦法。醫生兩手掌指交替著力,置于腰骶部八髎穴處,反復擦摩以局部有熱感皮膚微紅為宜。
      注意事項:
      (1)首先要針對病因采取措施,如改變飲食習慣,多食粗糧、蔬菜;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加強體育鍛煉等。
      (2)如受腫瘤影響造成的便秘,不屬經穴按摩范圍。

    胃腸神經官能癥
    本病為一全身性疾病,由高級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胃或腸的功能性障礙,主要為胃腸分泌與運動功能紊亂,伴有失眠、頭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胸悶、憂慮、倦怠、盜汗、遺精、神經過敏等。
      穴位:建里、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陽陵泉、內庭、胃俞、脾俞、肝俞等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1)點按建里、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陽陵泉、內庭,每穴約半分鐘。
      (2)按撫法。醫者用兩手全掌著力,自劍突下沿腹中線至臍下反復按撫3分鐘。
      (3)團摩法。醫者兩手全掌交替著力,沿升橫、降結腸方向,自右向左旋轉運摩,手法要輕快、柔和、較深透,反復團摩3分鐘。圖48。
      2.病人俯臥位
      (1)點按肩井、胃俞、脾俞、肝俞,每穴約半分鐘。
      (2)捏脊法。醫者兩手拇、食、中指著力,橫抵長強穴上,兩手交替沿督脈循行線向前推進至大椎穴上,隨捏隨推,每捏捻三下,上提一下,反復施術3-5遍。
      (3)擦法。醫者兩手全掌著力,置于骶髂關節八髎穴處,反復擦摩至皮膚微紅,有熱感為宜。
      注意事項:
      (l)腹部經穴按摩手法要輕柔、緩和、適中,切忌馬虎粗暴。病人飯前、飯后1小時內和酒醉后不宜作此法治療。
      (2)本病平時要注意護理,防止復發,特別要注意飲食適當,情志舒暢,生活規律,禁忌吸煙飲酒。
    痛經
    穴位:氣海、關元、中極、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1)點按氣海、關元、中極、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每大約半分鐘。
      (2)按撫法。醫者兩手掌指著力,置于下腹部回旋按撫3分鐘,局部有熱感為宜。
      (3)拿提法。醫者自劍突下沿任脈至下腹部反復提7次。手法要緩慢、輕重適宜。
      2.病人俯臥位
      (l)點按腎俞、肝俞、膈俞,每穴約1分鐘。
      (2)揉法。醫者兩手交替著力,滾揉腰骶部3分鐘。
      (1)擦法。醫者兩手交替著力,一手指掌面置于骶髂關節八髎穴處,反復施術2分鐘。圖68。
      注意事項:
      (l)治療前須作婦科檢查,明確診斷。
      (2)經期注意腹部保暖和衛生。
    半身不逐
    穴位;殷門、委中、承山、八髎、氣沖等。
      操作步驟:
      1.病人俯臥位
      (1)按法。醫者拇指端置于枕骨下方之風府穴處,自上而下,沿督脈逐步按至腰陽關穴止,反復3遍。
      (2)滾揉法。醫者兩手掌指交替著力,反復滾揉背部脊柱兩側及下肢膀胱經,反復施術5分鐘。
      (3)推法。醫者兩手拇指分別置于脊柱兩旁大杼穴平高處,其余四指置其兩側,自內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間分推至腋中線止,自上而下至腰骶關節處止,反復施術2分鐘。
      要求手法輕揉、均勻、有力,以背部有熱感為宜。然后用兩手拇指掌側對置臀下承扶處,其余四指分別置于大腿兩側,自上向下沿股后膀胱經上,經殷門、委中、承山至足跟止,反復推摩3-5遍。
      (4)擦法。醫者兩手交替著力,一手扶住臀部,另一手掌指置于骶髂關節八髎穴處,反復擦至皮膚微紅,有溫熱感為宜。
      (5)根據病情適當配合腰后伸和髖后伸的被動活動。
      2.病人健側臥位
      揉捏法。醫者站在病人背后。一手固定患肢,另一手掌指著力,自患側肩部,沿上臂肘部至腕部反復揉捏3-5遍。然后再以同樣手法自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反復揉捏3-5遍。
      3.病人仰臥位
      (l)揉法。醫者自患側上、下肢的內側,從上向下依次反復揉摩3-5遍,尤以肩、肘、髂、膝關節為重點治療部位。
      (2)按壓法。醫生兩手四指掌側并置于患側小腹部近髖關節內線氣沖穴處,用指端點按一分鐘(圖47)。
      要求用力先輕后重再輕的三個步驟進行,以腹部輕松及單側下肢感到溫熱為宜。
      (3)在行手法的同時,根據病情輕重,適當進行患肢的被動運動。
      4.病人坐位
      (l)如有面癱者,點按印堂、睛明、太陽、頰車、地倉、風池,每穴約半分鐘。
      (2)被動活動肩關節。按揉肩井、曲池、合谷,捻指關節,搓上肢結束治療。
      注意事項:
      (1)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經穴按摩一般在發病后2周進行。
      (2)肌肉萎縮或有肌肉率縮行,手法宜輕。健側為配合患側治療,可以患、健側交替治療,但重點治療患側。
      (3)在經穴按摩治療過程中,病人有主動運動后,及早應用體療鍛煉,一般下肢主動運動恢復較上肢為早,應盡量用站位和扶持走路,上肢可在病人坐或站立下做刺激運動。
      (4)每次經穴按摩治療25-30分鐘,必要時可加長治療時間,隔天1次。


    同樣推拿按摩療法治療范圍也很廣,這里就不一一舉例。





    分為敷臍療法、熨臍療法和灸臍療法,
        一 敷臍療法簡稱“臍療”,敷臍療法:是將一定量的藥物研細末,調敷于臍中(神闕穴),上面用膠布或紗布等覆蓋固定,,通過藥物熱、冷、香味等滲透入皮膚經絡,通過經脈傳導,溝通臟腑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

      1.根據病情選定方藥。
      2.將選定的藥物研細末,或作散劑用,或用調和劑調勻作膏劑用。如為新鮮濕潤藥物,可直接搗如泥,作膏劑用。
      3. 將患者臍部洗凈擦干,然后將配制好的藥粉或藥膏置入臍中,然后用臍布或紗布墊敷蓋固定。
      4.根據病情,或l-2天換藥二次,或3-5天換藥1次。   
    禁忌癥與注意事項:
      一、禁忌證
      本法無絕對禁忌證,但敷臍的藥物一定要與疾病相符合。
      二、注意事項
      1.明確疾病,辨證施治,正確選用和配制敷臍藥物。
      2.敷臍后如局部有皮疹癢痛,應暫停3-5天;如出現局部潰瘍,應停止敷臍,改用其他療法。
      3.用此法7-10天后仍無效,改用其它療法。
      4. 此法對有些病收效較慢,可配合藥物內服、針灸、推拿等療法同時治療,以提高療效。   
    三 常見病治療
    小兒夜啼
    方法一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用陳茶葉3克研細末,白酒調和,敷患兒臍部,覆紗布墊,再用繃帶包扎固定。
      方法二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用公丁香3粒研細末,米飯適量調和做餅,敷于臍部,覆紗布敷料,再用繃帶包扎固定。
    小兒遺尿
    方法一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用補骨脂30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0.3克,置入臍中,紗布覆蓋,繃帶包扎。2天換藥1次。
      方法二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五倍子3克、何首烏3克,研細末,用醋調和,敷于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晚敷1次,連敷3-5天見效。
      方法三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丁香3粒研細末,用飯和勻,做餅敷臍。每晚睡前換藥1次。
    小兒消化不良
    方法一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石榴皮(鮮)30克搗成泥狀,敷于臍部,用膠布封貼。每晝夜換藥1次。
      方法二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胡椒粉(或加白花粉少許)填臍中(以滿為度),從膠布(或小膏藥)固定。操作者以手掌按臍部3-5分鐘。2-3天換藥1次。適用于寒瀉和傷食瀉,或久瀉不止。
      方法三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蔥白6根、食鹽少許,酒糟1小杯,混和炒熱,布包敷臍。適于初生兒腸鳴腹瀉。
      方法四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鮮生姜1片置臍中用膠布封貼固定。每24小時換1次藥。主治單純性小兒消化不良及因寒引起的小兒水瀉。
    腹瀉
    方法一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用酒曲1粒、艾葉5片、胡椒3粒、大蒜1瓣,共搗爛,用小飯團和勻做藥餅,放火上烤熱,敷于臍中。藥餅涼了再烘再敷,如此反復多次。適用于小兒腹痛腹瀉。
      方法二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吳茱萸5克研末,用食醋5毫升調成糊狀,加溫,敷于臍中,用紗布敷料覆蓋,再用膠布固定。早晚各換藥1次。此法適用于風寒泄瀉及過食生冷引起的腹瀉。
      方法三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艾葉7片、白胡椒7粒、五倍子1粒,研細末,加醋少許,再用糯米飯少許調和成團,敷于臍中。適用于脾虛泄瀉及小兒消化不良。
    方法四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車前草搗爛,擰取汁液,調和六一散(六一散配制:滑石6份、甘草1份,研細末即成)敷臍。適用于濕熱型泄瀉。
    高血壓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吳茱萸(膽汁制)100克、龍膽草酸提物6克、白礬(醋制)100克、朱砂50克,環戊甲噻嗪12.5克、地龍100克、羅布麻醉提物10克,混合為極細末,裝瓶備用。將患者臍部用溫水洗凈擦干后,取藥本0.3克放入臍中,敷蓋棉球,膠布固定。5天換藥1次,同時測血壓。連用1個月無效者,改用其他方法。
    腹痛
     方法一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白胡椒15克研極細末,裝瓶備用。每次成人用0.2克放入臍中,再用藥棉填滿,外貼膠布固定。適用于寒凝腹痛。
      方法二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吳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研細末裝瓶密封備用。用時成人每次取0.5克,用熱酒調干濕適度,納臍中,用紗布覆蓋。適用于虛寒腹痛。
      方法三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用鮮苦楝根皮30克、胡椒3克、蔥白少許,搗爛,用2個雞蛋清調和,再用茶油煎餅,敷臍中。冷則再煎再敷,反復多次,直至痛止。此法對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效果良好,可緩解疼痛。但疼痛解除后應用驅蟲藥驅蟲。
    子宮脫垂
    方法一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蓖麻仁10克,醋炒研細,用熱米飯適量共搗如泥,做餅敷臍,紗市覆蓋,包扎固定。每晚臨睡前換藥1次,直至子宮復位、療效穩定為止。
      方法二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五倍子10克研細末,滲入黑膏藥中貼臍中。每天換藥1次,直至病愈為止。
    卻病延年
    穴位:臍中
      操作方法:取麝香0.05克(另研)、青鹽12克、丁香9克、夜明砂15克、乳香6克、木香6克、小茴香12克、沒藥15克、狗骨30克、烏蛇骨15克、龍骨15克、朱砂15克、雄黃9克、白附子15克、人參21克、附子21克、胡椒21克、五靈脂15克,研細末裝瓶備用。如成人用,先用白面作條,圈于臍周,將上藥1料分為3份,先將麝香末1傷倒入臍中,再上藥未1份倒入面圈內,加入人乳適量,按實,插數小孔,再用槐皮1片蓋于藥上,用艾條灸之。3個月灸1次,每次灸50-100壯。可卻病去毒,益壽延年。若小兒用,可將麝香木少許、藥未0.3-0.6克倒入臍中,加人乳適量;操作者將手洗凈,用手輕輕揉散,可治臍風、腹痛、疳積等。

    敷臍療法更適合小兒的疾病,腹瀉、疳積、消化不良、口瘡、腹脹、小兒遺尿、小兒肺炎、臍瘡等,也可以應用于老年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有高血壓、糖尿病、心絞痛等,也可去病延年。應用范圍也非常的廣,對許多的常見病有很好的療效。



    點穴療法
    概述

        點穴療法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既不用藥物,又不用工具,僅憑雙手在患者的體表穴位上,運用一定的手法,就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點穴療法的起源,一支源于古代按摩術的按法;另一支源于中國武術中的點穴術和解穴術。此法在歐美及東南亞各國都得到自成體系的發展。目前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學習和運用點穴療法來強身健體。
      手法
    點穴的手法分為平揉法、壓放法、皮膚點打法、經絡循按法、五行聯用法等五種基本手法。此外,還有頭部推運法、背部循壓法、四肢搖運法等及其他輔助手法。
      一、平揉法
      平揉法是指平而揉之之意。所謂平,即不許偏斜,保持適當的水平。“揉”是按著摩的動作,是“按勁”和“摩勁”兩者互相結合的動作。按勁是重手按住肌肉不動,摩勁是輕手摩著皮膚不停;不動為靜屬陰,不停為動履陽。而揉是“按”、“摩”結合的發揮,具有調節陰陽的作用。
      平揉法的具體操作是:術者的中指端點在患者的穴位上,繼從拇指端抵中指內側第一指關節,再以食指與無名指緊壓中指第一指關節的外側,以作輔助中指之勢,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圓卷形的平揉,含有按、摩兩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應陷入穴位皮膚之下,這樣揉動,就可以不離開皮膚。平揉1個圓圈為l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而次數的增減,應隨著病情來決定。
      平揉法的揉轉,雖然是在穴位上操作,但由于連續平揉的刺激,在穴位組織中,也引起酸麻或酸困等感覺,能使穴位組織發生變化,引起生理上的機能調節,而發生抵抗疾病的作用。同時,在揉的動作上,不論速度的快慢,都會直接地促進血液的循環。根據血液循環在人體組織的生理關系,這一手法,在整個點穴中是非常重要的。
      手法的輕重,要根據病人體質的肥瘦、病情的新久而定。體質瘦弱和病情長者,用輕手法;體質肥壯和新病者,用重手法。但有時肥壯者也有用輕手法,瘦弱者也有用重手法。這樣的變化方法,是根據疾病的特殊情況而靈活決定的。
      1.左右平揉的標準:向左手揉,或是向右平揉,是以患者的位置來決定左右的。揉患者的左側或右側穴位時,不論是陽經的穴,或是陰經的穴,從右往左向上揉轉,為之向左平揉。反之,從左往右向上揉轉。為之向右平揉。
      2.左右平揉與補瀉:左與向有平揉的補瀉方法,可加強其調節陰陽之不足。這是根據十四經,在人體循行起止關系,及左陽右陰升降問題,結合具體操作方法,進行迎隨補瀉。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揉左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揉右側穴位時,向右平揉,即從左往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輕揉轉為之瀉。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揉左側穴位時,向右乎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經揉轉為之補。揉右側穴位時,向左手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輕揉轉為之補。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揉左側穴位時,向右手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經揉轉為之補。揉右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輕揉轉為之補。
      足三陰經從足走胸:揉左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揉右側穴位時,向右平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
      督脈經從尾骨上走頭部,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經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
      任脈經從小腹中線向上走:向右平揉,從左往右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輕揉轉為之瀉。
      平揉補瀉,是以男性為例。如果對女性用平揉補瀉時,左右相反。即男性向左平揉為補,女性則向右平揉為補;男性向右平揉為瀉,女性則向左平揉為瀉。
      3.手揉法的作用:平揉在穴位上所起的作用,是使經絡的本屬得到調整,改變了氣血在經脈中的循行現狀,使人體生理機能產生一種新的變化,影響到本經有關表里臟腑等各方面。總的來說,平揉是調節陰陽不平衡現象,能補虛,能瀉實,可升,可降,消積,除滿,具有推陳致新等作用,為點穴中的主要手法。
      4.平揉法的應用:在臨床上,不論用補法,或是用瀉法,或是平補平瀉法,必須配合手法的輕重,揉轉速度的快慢,并結合病勢的輕重緩急、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以及男女老少等不同關系,隨機掌握,臨癥應變。
      5. 平揉法在臨床應用上極為廣泛,一般疾病都可選用。在手法配合上,常與壓放法配合使用,與其他手法也可配合。在操作上,單手中指可以揉,雙手中指也可以揉;向左平揉也可,向右平揉也可,以術者手順為是。如果對于某一種病不見效或收效不大時,即可選用平揉補瀉方法。
      二、壓放法
      壓放法是在穴位上進行的一種手法,“壓”是向下壓位;“放”是往上放開,互相對立,又互相結合的動作。
      在平揉法操作完畢時,仍以中指端在原穴位上,向著穴位的深部下壓,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膚水平之下,壓下即放,放后再壓,一壓一放為1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其次數的增減,仍須結合病情來決定。
      1.壓放法的標準:壓和放,在壓后放開和放開再壓的距離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著適當的快慢速度。如果快慢不勻,就會失去壓和放的協調性。壓在深處,勁在穴位的里層;放開與皮膚相平,勁在穴位的表層。但在這個原則下,由于病情的不同,還可把壓放過程縮短。但不得把指端離開皮膚。壓是用中指端壓,不要用指甲壓。用指甲壓就成為切了。也不要用指頭肚壓,用指頭肚壓就成為按了。壓下、放開的兩種過程,要保持著穴位的中心,使動的勁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線,不然,就減弱了本手法應起的作用。
      2.壓放法的補瀉:壓放法對于補瀉的關鍵,主要是掌握壓下的動作。但必須按照十四經的循行關系,以便做到“迎”和“隨”,達到“補”和“瀉”的手段。
      手三陽經的氣血,由手走頭,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手三陰經的氣血,由胸走手,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陽經的氣血,由頭走足,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陰經的氣血,由足走腹,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卜;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此外,壓勁保持在穴位中心,就屬于平補平瀉法。
      3.壓放法的作用:壓是壓迫穴位的組織,使他收縮、抑制,趨向于靜止狀態。放是把壓迫的穴位放開,使它擴張、興奮,趨向于活動狀態。
      壓下去的深淺,以放來控制,所以壓放結合,以放制壓。壓深,在體內為營分;壓淺,在體內為衛分。因而,壓放有調節營、衛、氣、血的功能。壓是壓止一切病勢的活動性,具有收斂、止逆、止吐、止汗、止血、止痛之效。放是維持其壓后所起的作用,不至由壓而引起不良現象。
      4. 壓放法的應用:壓放法在臨床應用上和平揉法一樣的重要。在操作上也須結合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保持適當的輕、重手法。按照病情的輕重,及得病時期的久暫,掌握壓與放的速度。壓的深或淺,與壓的輕或重有關系。而壓的輕、或是壓的重,又與經穴的部位有關系。因此,壓放在應用上,要連系到各方面,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皮膚點打法
      皮膚點打法,仍是以中指端進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離開皮膚約一、二寸遠,再將中指端對準穴位中心,向下點打。在點打的時候,要把勁提位,似有彈性。這樣,點打的指力,點在皮膚表層,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為1次。點打的次數,仍以100次為標準。而點打的輕重,同樣要依據病情來決定。至于點打的速度,一般點打都是快手法。因為快了能夠產生熱,這就相當于艾灸的作用了。
      1.皮膚點打法的作用:皮膚點打法,是在患者的體表穴位上進行點打,可以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的擴張,使穴位周圍發生微紅微熱。這種微紅微熱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逐漸消散,這就是毛細血管的收縮過程。由于局部皮膚毛細血管經過點打后的擴張轉為收縮,很顯然給穴位外層組織,增加了力量,代償了循環,對生理機能起到強壯性作用。
      點打過的穴皮膚微紅微熱,和艾灸后的微紅微熱相似。艾灸熱為外部供給熱,點打熱則是本身引起的熱。而艾灸熱多燥,禁忌癥較多;點打熱少燥,禁忌證也較少。
      此外,點打法有促進機能吸收水分的作用。例如,治療小兒腹瀉中的點打法,一經治療,即可使一天腹瀉20多次,減為10次以下。又如,點打法對于大便干燥的患者,反而引起大便秘結。這證明點打法能夠促進腸機能對水分的吸收。從臨床實踐中證明,皮膚點打法是具有止瀉、祛風、止癢等作用。
      2.皮膚點打法的應用:皮膚點打法能夠強壯機能,對于虛弱癥極為有效。如小兒麻痹癥,每個穴位都不可缺少點打法。失血癥用隱白穴,也必須有點打法才能發揮止血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的重點,主要在皮膚的表層,因而,對一般風寒感冒等病癥,效驗頗佳。對皮膚搔癢,收效更為顯著。
      總之,皮膚點打法常與前兩種手法配合并用。但對一般皮膚病和蕁麻疹等可以單獨使用。對濕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熱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四、經結循按法
      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點過的經穴和它的經絡線上或揉、或壓、或點,往返的進行為之循按。例如,合谷為大腸經穴,為了加強本經的作用,就在會谷穴至肩髃穴之間,選擇數穴,往返的揉、或壓、或點。另外,有經絡循推補瀉以及循按輔助手法,搓捻、壓按、摩擦等法,以便臨床酌情配合選用。
      1.經絡循按法的補瀉:循按法的補瀉,是按照經絡的循行經路進行循按手法。行循按補法的操作,順著經絡去的方向多,逆著經絡來的方向少,一般是2與1之比。例如,手陽明大腸經合合谷穴至肩髃穴之間,或揉、或壓、或點作2次,肩髃穴至合谷穴則作1次。或由合谷穴循按至肩髃穴,再由肩髃穴至曲池穴,這也是2與1之比。
      行循按瀉法,則與上述補法相反,即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髃穴則作1次。或是由肩髃穴至合谷大,再由合谷穴至曲池穴。
      循按法的平補平瀉法,來去相等,往返操作。
      2.經絡循按法的作用:循按法由于在經絡的范圍內操作,可直接促進氣血的循環。同時,由于補瀉的不同,還可改變氣血在經絡中的來去狀況。這樣,就更能發揮前面幾種手法的補瀉作用。
      循按在配合上,則是輔助性質。如單用循按,則亦有通經絡、活氣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驗。因為循按中,有興奮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于手法輕、重、快、慢的木同,還可使用平揉、壓放兩種手法的性能有所改變。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興奮性的作用,變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輕,也可把抑制性作用,變成興奮性。這是因為興奮的對立面是抑制,興奮減弱了就會變為抑制的。
      3.經絡循按法的應用:循按法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是依據經絡分布和循行的關系,一般用于風濕性疼痛和麻痹性機能障礙。在操作的次數與部位方面,須根據患者的病情范圍,進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適宜。手法的配合,須結合病情來選擇,并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
      循按法的輕、重、快、慢,也須根據患者病勢輕重及新久,并結合體質強弱和胖瘦,靈活掌握,自可達到循按預期之效。
      五、五行聯用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互關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臟之五行所屬(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五臟所主(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肺主氣,脾主肌肉)等組成的互相聯系的整體,與內部五臟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與氣血在肢體淺層相一致;肝、腎在下,與筋骨在肢體深層相一致;脾、胃在中,與肌肉在氣血筋骨之間相一致。五行聯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論,分為如下。
      1.五種手法的名稱:五行聯用法的名稱
      (l)骨壓放;(2)筋振顫;(3)肌肉左右揉;(4)血脈摩推;(5)皮膚點打。
      因為這五種手法是配合五個俞穴,即井、俞、經、合連續操作。所以,稱為五行聯用法。
      2.五行聯用法操作次序:根據氣血、筋骨、肌肉等不同深淺組成的相互整體關系,并結合手足陰陽經脈循行的方向,把這一手法分別先后次序進行操作。由于手的陰陽經脈循行趨勢,是從上往下的,手法的次序是:點打、摩推、壓放、振顫、左右平揉。足的陽經和陽經循行趨勢,是從下往上的手法的次序是:壓放、振顫、點打、摩推、左右手揉。任脈和督脈循行,都是從下往上的,手法次序與足經相同。
      3.五行聯用法的具體操作和理論:
      (1)點打。點打的操作是與穴位的皮膚接觸,屬于肺,肺為金主氣。手法的過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選的主穴進行點打;另一手中指切壓住配穴經脈范圍內的金穴不動,為配合主穴增強點打的作用,有似肺脈之短澀的點打,一般為100次。
      (2)摩推。摩推的操作是與穴位的血脈接觸,屬于心,心為火。手法過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節的側面,在所選主穴部位,順著經脈往返摩推為一次;另一手切壓住配穴本經的火穴不動,為配合主穴增強摩推的作用。摩推的范圍超過穴位,有似心脈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100次。
      (3)骨壓放。壓放的操作是按觸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臨時酌情壓放,重壓感到好,則重壓;重壓難受,則減輕壓力),屬于腎,腎為水。手法過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壓,達到骨的部分,然后緩緩地微放到筋的部分。一壓一放為1次。手法慢而且重,所以一般只壓放5-7次即可。壓放的力量在深部,動作且緩,有似腎脈沉而軟。在壓放的同時,另一手的中指切壓住本經的水穴(扶突),如配穴,以增強壓放的作用。
      (4)振顫。本手法是與筋的部分接觸,屬于肝,肝為木。手法的過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顫,先作搖振7-9次,每次搖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繼而作振顫70-90次。搖振或振顫,都要含有彈動性,有似肝脈之弦長。在振顫的同時,另一手的中指切壓住本經的木穴,為配穴,以增強主大的振顫作用。
      (5)左右手揉。左右手揉的操作是與肌肉接觸,屬于脾,脾為土。手法的過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作正揉、倒揉各100次,不輕不重的揉而且要勻,有似脾腺之和緩,對慢性胃腸炎較好。如果對風濕性疾病或神經痛,可作稍輕揉和稍重揉。稍輕揉,即肌肉連血脈,這是陰濟陽;稍重揉,即肌肉連筋骨,這是陰濟陽。稍重揉,即肌肉連筋骨,這是陽濟陰。
    能止痛,能促進機能的恢復。
      4.井、俞、經、合:十二經脈是聯系著五臟六腑的,各臟腑則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又互相聯系的。每一條經脈都有井、俞、經、合等五個俞穴。它們的分布是:手的陰經和陽經,是從手到肘排列著;足的陰經和陽經,是從足到膝排列著。這五個俞穴的排列與分布,顯示了一經臟氣與其四經臟氣的互相聯系。陰、陽經脈的井、俞、經、合,在部位上是一致的,如按五行則有區別。所以,手足的陽經,井為金;手足的陰經,井為木。陽井金,從手到肘、從足到膝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陰井木,從手到肘、從足到膝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陽井金與陰井水的排列:和十二經脈總的循行起止是一致的。按肺屬金,氣血循行出于手太陰肺。按肝屬木,氣血循行最后一經為足厥陰肝。這就是井、俞、經、合在每一經,以五行排列的主要理論根據。
      六、其他輔助方法
      點穴療法中的輔助手法,是為了幫助以上幾種手法不足的一種局部性手法。分為頭部、背部、腹部、四肢、穴位等各個方面。茲就其性能和方法,分別敘述如下:
      l. 頭部推運法:頭部推運時,先令患者坐端正,術者以兩手按在患者兩鬢部,再以兩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24數,繼由眉棱骨上方,分向兩鬢旁推,經兩耳上際達頭部枕骨下風池穴處。上推時兩指尖朝上,推2次;旁推至兩鬢處,兩指尖相對朝里、向上推至兩頭角經頭維穴向后,推2次。再在發際中線,兩拇指側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著于皮膚,一齊上壓,隨壓隨移位置,直到百會穴處,壓2次。以上推運方法,可以往返推運數次。手力輕、重、快、慢,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此法對于頭痛、頭昏、氣上逆、嘔吐等癥有效。
      2.背部循壓法:本法是用拇指在患者的胸椎兩側,即足太陽經的第一側線、第二側線,向上而下,先右后左,上輕而下重的循壓。這樣就是抑制和誘導作用,對于呃逆、嘔吐等上沖性癥狀,最為相宜,為一般內臟疾患的輔助手法。每線可循壓8-9次。在壓完兩側的第一側線和第二側線后,并宜循壓脊柱中線。循壓兩側足太陽經時,由上約與第一胸椎平,向下約至第七胸椎以下。
      3.振顫法:為腹部振顫、穴位振顫,及肩、膝關節等部振顫。
      (l)腹部振顫。用手掌按在患者的腹部,如中脘、神闕、關元穴等處。按著稍停,微作振顫,有止痛作用。振顫幾分鐘即可。
      (2)穴位振顫。用中指點在穴位上,重壓穴位的深處,略停,作搖振動作,對風濕性關節痛,或神經痛,有止痛作用。
      (3)肩、膝關節振顫。用兩掌心合按在肩關節,或膝關節的兩側,按上幾分鐘以后,兩手就可同時搖動振顫。此法雖然是局部手法,確有止痛、活血之效。
      4.四肢搖運法:如用于上肢,有二種手法。一種是以一手托患者之肘,一手持其手腕,使患者作伸肘和屈肘動作,往返數次;另一種手法是以一手按著患者肩關節,拇指在臑俞穴處,中指壓在云門穴處,即拇指在肩關節后,中指在肩關節前,一手持腕,使患者上舉,繼而放下,轉向后背,或緩慢地作環繞狀運動,繼續作8-9次即可。
      如用于下肢,以一手按于膝蓋部,拇指在外側,食、中等指在內側;另一手持患者的足掌,使下肢作屈回和伸直的動作,并可作外轉伸屈和內轉伸屈等動作。次數各以8-9次為適宜。四肢搖運法,主要是對運動機能障礙癥,用之有效。
      5.壓穴法:是利用兩手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時壓著適應癥的2個或3個穴位。頭部多用此法。在壓著穴位時,指端需作揉壓和振顫動作數分鐘。
      (l)前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兩攢竹穴,兩食指壓著頭維穴,兩中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
      (2)偏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食指壓著頭維穴,中指壓著率谷穴。
      (3)后頭痛壓穴法。兩拇指齊壓風府穴,兩食指壓著風池穴,兩中指壓著完骨穴。
      6.切穴法:不論是經穴或是奇穴、阿是穴,都可用切穴法。具體切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等指甲,在穴位上切。切穴和壓穴不同,一定要注意切穴的部位。如果用力重,容易切破皮膚。除頭面手足等處的穴位外,一般最好隔著衣服切。切穴手法的輕重,應根據患者的自覺情況而定。此法,有止痛之效。如切十二井穴與人中穴,對于急救及醒腦有良好的作用。
      7.抖振法:分為局部抖振法和全身抖振兩種。通過抖振,活動了機體組織,能達到舒經絡、活血脈的目的。可用于運動機能障礙病癥。
      抖振法用于手指、上肢、下肢及足趾等部。如做手指和足趾抖振時,術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手指前端或足趾端,上下的搖動抖振,使被抖振的關節發生振動活動,連續抖振數次即可。
      作上肢抖振時,術者用兩手緊握患者的手腕關節部,即兩手拇指相靠在患者手背例的腕關節,其余手指相合在掌側的腕關節,然后用力抖振,使整個臂部和肩關節受到抖振,連續抖5-10次左右。
      作下肢抖振時,術者一手托著患者的足跟,拇指在內踝下照海穴處,其余四指在外踝下,使食指適當在申脈穴處;另一手握著足掌,拇指在足掌下涌泉穴處,其余四指在足背上,使食指適當在太沖穴處。然后,握足掌的手用力搖振,托足跟的手用力固定,這樣就能使整個下肢發生抖振活動,連續抖振5-10次。
      8. 切搖法:本法的操作,是在手與足的每一條經絡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根據全身氣血循環所出肺金和所入為肝木的理論,每一經的金穴和木穴,是氣血循環的關鍵所在。手法是:一個手指切住穴位,作環狀的搖;另一個手指壓住穴位揉,以搖指環繞一圈為1次,共做100次左右。本法具有通關節、活氣血的作用。本手法可與其他手法配合,適用于落枕、扭傷等病。
      9.捏穴法:本法主要用于肌肉能捏的部位,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穴位上的皮肉捏住提起再放松為1次。一般為100次。本法有宣通活血作用,可用于慢性病癥。
      10.推頸項法:用一個拇指或兩個拇指交換推,從風府穴推到大椎穴為1次,共推18次;再從風池穴推到肩井穴,也推18次。
      11.壓頸動脈彈人迎法:讓患者坐在一個方凳上,醫者在患者身后,用右手四個手指壓在患者的頸動脈處,從上向下移著振顫,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從口袋內向下沉,這樣往返操作3次;繼而用中指在人迎穴處顫彈3次。這個方法連續做3回。然后,左手四個手指在患者左側頸部,照右側也做3回。
      12.撫背法:兩手中指重壓肩并穴,繼壓臑俞穴,壓穴的同時并作振顫動作;繼而以拇指從胛背邊沿向下撫推到膈關穴處;然后,由膈俞、膈關穴處,兩手掌向下撫推到腎俞、志室等穴處,當即變拳著力在這兩側的志室穴處,壓住振顫3-5次,為撫背法1次。此法,可做3-4次。
      13.壓脊法:兩拇指相并,用指端從大椎穴向下,一節一節從上往下壓,壓到陽關穴處為1次。此法可壓2-4次,適用于高血壓患者。
      另一壓脊法:用兩拇指在患者病例的腰椎邊沿壓,如腰椎間盤脫出癥,脫出大部分在腰三、四椎部位,壓時即在腰三、四椎上下往返分壓十數次。
      14.按住分繃法:此法專用于腰椎間盤脫出癥,醫者一手掌按在五腰椎以下病側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2腰椎以上病側部位,兩手掌用力按住,同時向上下分繃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15.舉摔法:此法專用于腰椎間盤脫出癥。讓患者蹲下,并使患者兩手向上抱頭成固定姿勢;醫者從患者后邊,用兩臂從腋下伸向前方,兩手由前向上相搭于患者的頸椎部;這時醫者全身力量與姿態保持固定,繼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隨著醫者上舉,在這挺立上舉的時刻,一定事先告患者保持蹲地姿勢,這樣就能使患者兩腳離地;醫者即時由上舉,變為下摔,舉摔過程可連續做1-2次。在這上舉下摔的過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牽引過程。患者的抱頭固定與醫者舉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須根發生扭閃。   
    禁忌癥與適應癥
    1.適應癥
      (1)神經系統疾病如大腦外傷及手術后遺癥、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兒童腦性癱瘓、多發性神經炎、面神經麻痹、臂叢神經不完全性麻痹、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損傷、腹及坐骨神經損傷等。
      (2)脊椎疾病如頸椎綜合癥、落枕、腰椎后關節紊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腰椎間盤脫出癥、腰骶及骶髂關節損傷等。
      (3)上肢骨與關節疾病.如肩關節周圍炎、腕關節扭挫、腕部腱鞘炎等。
      (4)下肢骨與關節疾病如坐骨神經痛、臂部軟組織損傷、股內收肌、腓腸肌痙攣、膝關節痛及韌帶損傷等。
      (5)其它如頭痛、牙痛、呃逆、癔病、小兒消化不良、感冒、急性咽喉炎。遺尿癥等。
      2.禁忌癥
      (1)急性病。包括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急腹癥、傳染病。
      (2)嚴重心臟病、肺結核、癌癥。
      (3)出血性疾病。
      (4)嚴重皮膚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中字|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成人无码特黄特黄AV片在线| 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呦交小U女精品视频|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久久超碰色中文字幕超清| 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 99精品热在线在线观看视|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免费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爽|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无码抽搐高潮喷水流白浆|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欧美白妞大战非洲大炮|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