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分析的寫法
一、分析學生
1.學生的整體情況分析
學生學習基礎現狀,是屬于上課一學就會的情況,還是學習用功但效果不佳的情況,或是屬于學習沒有動力,主觀沒有動機的情況,每部分學生在班上所占的比例大約是多少。
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是主動型的,還是被動型的,是強迫型的,還是放棄型的。所占比例大約是多少。
班級的學風如何。是比較和諧,學風比較正的,還是比較松散,沒有形成良好班風的。
2.學生的個體分析,主要分析典型
學習好的形成原因,是天然而成的,還是屬于功夫型的,是教師家長引導的,還是環境影響的。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傳承下來的,還是后天改變的,或是某些原因造成的。
二、成績分析
1.試題難易度的分析,結合學生和課程標準的要求
2.答題情況分析,包括學科的及格率、平均分、優秀率。與上次考試結果的對比情況。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或沒有變化。
3.丟失分分析。這部分是重點內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丟分,丟分的比例是多少,是知識點理解不夠造成的,還是解題能力不夠造成的。
三、教學情況分析(分析自身原因)
1.工作狀態。是積極主動型的,還是按部就班型的,是得過且過型的,還是懶慢松散型的。
2.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是否能認真備課,是否能夠吃深吃透教材,是否就能夠照本宣科。
3.組織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設計情況如何,對學生上課的要求如何,講課的藝術如何,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解決問題的策略
1.自身不足的改進
2.采取什么新的措施、方法。
3.預期的目標。
試卷分析基本可總結為:一查、二統、三找、四改。
一查是即查每次考試的目的是什么,考試的知識范圍有哪些,試卷中有些什么題型,哪類題型學生已見過,哪類題型學生初次見面,哪些題型是考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哪些題是能力題,題目難易情況如何及所占比例的大小等等。
二統即數據統計分析。統計出每一大題全對全錯人數,每一大題的得分情況,從中了解學生對各類知識的掌握程度。按分數段統計學生人數,可按10分為一段進行統計,也可按滿份,85至99、60至84分,不及格四個分數段統計,這樣能清楚地看到各類學生的分布情況。
三找即出學生出現的知識錯誤及引起錯誤的原因,試卷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個別問題又出現在哪些個別學生身上,引起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學生方面的問題還是教師方面的問題,就學生方面來說,是學生智力因素引起的還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還是學習方法不對頭,就老師方面來看,是教師鉆研教材不深,駕馭教材能力不強,還是教學方法不當或者是工作態度不好,責任感欠強等等。
四改即根據找出的錯誤及引起錯誤的原因提出改進的措施。這一步如同醫生診斷情病因后對癥下藥,“治病”得了什么“病”,該用什么“藥”,該如何“治療”,教師心中有數,是思想方面的問題就訂出思想教育方面的改進措施,是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就訂出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措施,若后進生多就提出如何轉化后進生的措施
期末語文試卷質量分析
(2008---2009第一學期)
[轉自] 阿龍的空間 > 日志 > 教育管理 > 期末試卷質量分析
一、基本情況
本次期末考試由銅仁市教研室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我校組織統一考試。采取老師輪流交換監考,統一評卷標準,進行“流水作業”評卷。較好地監控了質量,體現了教學的真實情況。現對我校語文期末考試情況分析如下:
我校共有 371人(六年級除外)參加本次語文期末檢測,其中一年90人,二年66人,三年86人,四年69人,五年60人。優秀人數88人,其中一年級19人,二年32級人,三年級有8人,四年8級人,五年級23人。不及格人數共13人。學生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11分。及格率達到100%的班級有:二(2)班,四(1)班。
二、試卷評析:
試題的命題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為依據,體現了“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從總體情況上看,試題題型豐富,覆蓋面比較廣,重視了知識與能力的融合 、積累與運用的并重、課內與課外的銜接。除了考察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外,還增加了一些開放性、靈活性、實踐性習題的考查。從抽查的四年級語文試卷,我們可以看出其命題主要以考查學生課外知識和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注重對語文基礎知識和生活體驗的檢測,其次是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內容。本章試卷對于中下等學生偏難,這份試題題量小,分值大。
三、答卷情況(抽樣調查四年級試卷)
四年級兩個班,成績不夠理想,一班略高一些,但與以往考試相比,成績略有提高。試卷反映出:學生課外知識量還是貧乏,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結合試卷具體分析如下:
1、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差。從本張試卷看,選詞填空許多學生都出錯。
2、閱讀理解能力有待于加強,一部分學生不善于結合短文思考問題,因此,不能理解短文主要內容。
3、作文審題不明:本次作文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印象深刻的一次嘗試,個別學生寫了兩件事,還有學生東拉西扯,不知所云。
四、問題分析
1、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
表現在:一些學生還不能掌握本學期學習的生字,個別學生對練習中要求熟記和背誦的內容,還不能完全掌握,課文中要求背誦的內容,出現了會背不會寫的現象。
2、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
本次檢測中,積累與運用部分,所要填寫的內容都是書本上要求掌握的,都是要求背誦的。但是學生實際做題并不太理想,這給我們教學提了個醒:平日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審題和學習方法的滲透,練習的形式力求多樣化。
3、閱讀能力不高
在語文試卷中,對于閱讀部分,學生完成的情況不盡人意,學生明顯的表現出課外閱讀量少,積累匱乏,閱讀能力較弱。
4、學生寫作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學生的作文,題材平淡、內容虛假、情感膚淺、千篇一律、無病呻吟的毛病比較突出。很多習作看不到學生的童真童趣。這表明學生的生活積累的缺乏。不少學生錯別字多,標點符號不能正確使用。
五、教學建議
1、加強對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
從答題情況來看,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些現象應該引起老師的重視。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應反復抓,抓反復,通過嚴格的訓練,培養學生仔細審題、靜心閱讀,關注生活、堅持練筆,認真書寫、細致嚴謹,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要加強語文積累。
語文能力的提高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它的基礎在于有厚實的積累,包括語言材料的積累,生活和思想的積累等。沒有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樓閣”,理解和感悟就失去了基礎。
3、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的基礎是語感,閱讀的本質是理解,閱讀的核心是領悟,閱讀的價值是創造。這啟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閱讀吸收與閱讀表達緊密結合,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寫讀書筆記,如佳句點評、讀后感、內容簡介、故事縮寫、人物簡評之類的短文,進行不同表達方式的訓練,練就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在自由閱讀中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在讀寫互促中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