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纏絲勁問題談起
顧留馨 遺作 元莊 整理
一九六四年六月一日體育報刊出徐致一先生《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后,引起了爭鳴。民族武術方面的學術性研究氣氛,一直落后于其他部門,這次爭鳴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爭論的焦點是纏絲勁與抽絲勁的異同問題。對這個問題看法上的分歧,基本上分成兩大類:第一類主張纏絲勁為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纏絲勁和抽絲勁是兩回事。第二類主張纏絲勁是各式太極拳的共性,纏絲勁即抽絲勁。
第一類的主張者除對基本觀點(纏絲勁為陳式所獨有)一致外,對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問題,看法上有很大的分歧。除陳式外,其它各式有沒有抽絲勁呢徐致一先生的文章中是含糊其辭的。“抽絲勁是太極拳勁的總體”,“纏絲勁只是抽絲勁的表現之一”,這是趙任情先生的看法。“太極拳諸勁中的抽絲勁,螺旋勁,纏絲勁是有區別的”,“抽絲勁不是以制勝對方的勁”,“螺旋勁和纏絲勁是用以制勝對方的”,這是李經梧先生的看法。他們間的同中有異,互相矛盾處,自我矛盾處,以及概念上,邏輯上的矛盾,羅宏基,洪均生,龍奉武三位先生曾作了一部分的分析批判。為了篇幅關系,本文著重和徐先生作商榷。
纏絲勁的練法和獨特作用
纏絲勁的練法,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一動全動,內外相合的要求下,不斷地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翻轉掌心,下行則為旋踩轉膝,變換襠勁,形成貫串整體的一系列無限延長的空間螺旋動作。
纏絲勁的練法,不是單純求圓,而是在一連串弧形動作中始終螺旋式的開合,伸縮。所謂螺旋力(勁)即統一于纏絲勁(抽絲勁)之中,把纏絲勁,抽絲勁,螺旋勁區別為三種勁別,是錯誤的。這種獨特的完美的細致的運動方法,能夠在同一時間內綜合性地完成肌肉,關節,內臟器官的鍛煉和暢通氣血的作用,是太極拳家累代豐富起來的經驗,適應于醫療保健性,體育娛樂性和競技性的不同要求,成為太極拳適應性極為廣泛的特點。
陳鑫發現了纏絲勁的獨特作用,加以贊嘆說:“拳術家創立纏絲勁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萬物,其至命矣夫,技藝云乎哉!”又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陳鑫把累代積累的經驗纏絲勁公開標出,應該說是一項重要的貢獻。楊武兩氏學拳于陳氏,為日久而用功深,不明纏絲勁是不可理解的。舊時代武師有守秘的壞習慣,精要處往往不肯示人;但是武禹襄仍然以“運動如抽絲”來表達其形象,再傳的郝為真則以“麻花勁”表達其形象,都是指的同一事物,都是形象的標出太極拳纏繞運轉的主要特征。不過,出于架式有大,中,小和高,中,低之分,形式有繁簡,表現的纏絲勁(抽絲勁)有明顯與不太明顯的區別而已。
“簡太”能不能談纏絲勁
徐文說:“有必要把‘簡化太極拳’的用勁問題,好好地明確一下,以免初學無所適從。”我們認為“簡太”既是太極拳,并不排除太極拳的主要特征纏絲勁(抽絲勁)。道理非常簡單。
“簡太”不同于過去的《太極操》(諸民誼作,1931年在上海出版,徐先生有序,贊為“蓋已擷取太極拳之精義”),可以排除纏絲勁,因為那是“操”而不是“拳”,把纏絲勁放進《太極操》或是放進非太極拳的拳種中去,說是“張冠李戴”還可以,把纏絲勁還之太極拳,不應認為是“張冠李戴”。道理也非常簡單。
纏絲勁在推手技術上的獨特作用。
一、“沾連粘隨,不丟不頂”,“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推手原則,如果用單純弧形動作,像徐先生所主張的那樣,不但動度大,仍易于與來力頂抗,而致引進落實,而且不能達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只有弧形的動作過程中同時有螺旋動作,才能“觸處成圓”(陳鑫語),“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畬語),才能粘化恰到好處,無過不及而動度極小,這是舍遠(用單純弧形)就近 (用弧形中螺旋)的關鍵。“先引后進,半引半進,即引即進,”,“化即是打,打即是化”,“粘走相生”,離開纏絲勁是不可能練到恰到好處的,不可能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有圈之意,無圈之形)的。
二、纏絲勁由于動作螺旋式的弧形纏繞,處處是曲線,處處可以轉化為直線,無定向而又有定向,無定向為圓,有定向為方,方圓互變,剛柔交用,充分體現了太極兩儀,有柔有剛,陰陽互為其根的含義。
三、纏絲勁最能練出輕靈沉著而又圓活的內勁(陳,楊,武三家也稱作棚勁),出手沉重而又棉軟,極有威力。由于動作螺旋,處處能控制對方重心,使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輕靈地進逼,使對方不知我手從何而來,因此是能柔,能剛,能引,能化,能拿,能發的。纏絲勁在戰略戰術上屬于積極的功勢防御性的,是一動即進的。不同于“一柔到底”而又單純的弧形動作求“柔化”,只求被動中俟機爭取主動,是屬于消極的單純防御性的,是一動即退的。
我曾說過:“推手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但又需以剛柔具備的內勁為統帥”,不僅是從研究古典太極拳論而得出的結論,也通過三年來訓練各式推手運動員,參加試行的推手比賽的實踐中,初步證實了上述結論的正確性。
看法的分歧不服于纏絲勁
徐先生把武禹襄的“運動如抽絲”理解為“是動手要柔而勻,都是行功時的動作要求”,“而且在旋轉中,也并不造成弧形的螺旋形象”,這只能認為是徐先生個人的體會。“運勁如抽絲”這句話,用武禹襄自己的話:“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了“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來作解釋,是多么妥貼,表達出抽絲勁的螺旋形狀,而又自然地柔剛相濟的鍛煉方法。徐先生作出“柔而勻”的解釋,顯然和武氏原意大為不同。抽絲勁如徐先生所說:“在旋轉中不造成弧線的螺旋形象”么即在吳式職業拳家中也有與徐先生持有不同理解的,例如教吳式五十多年的楊禹廷先生在《太極舉動作解說》 (1961年印)中就這樣說:“符合太極拳動作弧形,即呈螺旋形運動的原則……從螺旋形逐漸旋轉的過程,從勁的表現上(纏絲勁)也同樣符合推手應用的原則的。”
羅宏基先生引用李亦畬“氣未到而意已吞”,認為“是高度自動化了的螺旋習慣力量的預優”,是“觸之能旋轉自如”的“吞”。原是誠懇的說服徐先生太極拳是有螺旋動作的。徐先生卻在引用《四字密訣:敷、蓋、對、吞》時,把纏絲勁作為單純的有形動作,使與意和氣分別孤立起來,不相聯屬,企圖證明羅先生的解釋是錯了。太極拳是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的運動方法,是通過“運中氣之法門也”的纏絲勁的核心作用來完成的。“氣未到而意已吞”不通過形體動作(那怕是極微小的動作)如何能發生“吞”,“化”的作用呢徐文中諸如此類的辯解不勝枚舉。附帶提一筆,《四字密訣》相傳是武禹襄的作品,從未有人認為是李亦畬所作,我在《太極拳研究》中考釋此作時,僅說李亦畬也有寫作此訣的可能,未作肯定語。徐先生意引為李亦畬所作,就不免有張冠李戴之嫌了。
根據上面我們所作的分析,纏絲與抽絲都是標出太極拳螺旋式纏繞運轉的形象,是太極拳的主要特征。纏絲與抽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事物,螺旋力統一于纏絲或抽絲之中,離開螺旋力也就不存在纏絲勁或抽絲勁。
舊時代拳家守秘,于精要處不肯輕易示人。楊,武兩氏得陳氏之傳,不談纏絲勁力;系守秘。武禹襄僅以“運勁如抽絲”來標出其形象,楊式一直以武氏拳譜為理論根據,于是一般習楊者(包括原為楊式小架子的吳式)僅知有抽絲而不知即為纏絲。這是引起纏絲與抽絲之爭的原因所在。
簡化太極拳,拳簡理不簡,《怎樣練習簡化大極拳》一書,為了明確起見,所以采用纏絲與抽絲并列,令人一目了然是螺旋的纏,也是螺旋的抽,否則不免要令人迷惑是兩種不同類的勁,是質量的柔而不是形狀的纏和抽。
徐先生在《再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中,認為陳吳兩式除了都有圓圈和弧線以外,用勁,動作形象和風格都不同,據之劃分為兩種類型,再來證明纏絲勁為陳式所獨有。這就使一脈相承的陳,楊,武,吳,孫五式,勢必劃分為五種類型,創立五種勁別不可,因為誰都能一望而知這五個式子的動作形象和風格是不同的。但是勁別呢纏絲勁已給徐先生劃為陳式獨有了,又認為吳式沒有螺旋形狀了,抽絲勁又給李經梧說成是不能制勝對方的勁了!那么吳式盤架子和推手時究竟用什么勁呢楊,武,孫三式又分別用什么勁呢姑且假定纏絲勁是陳式的,抽絲勁(麻花勁)是武式的,剩下的僅為所謂螺旋勁,分配給那一式好呢如果干脆說吳式用的是太極勁吧,而徐先生又是“一柔到底”論者,是不符合太極兩儀,有柔有剛的,又怎能稱作太極勁呢看來僅僅為了要證明“簡太”不應講纏絲勁,反而把自己練的太極拳和各式的共性和個性,越講越糊涂起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