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必須有思想,沒有思想的文化是沒有頭顱的。因此,每種文化的產生,都要有它強大的思想在支撐才可以長久。而思想是看不見的,都是要透過文化現象來探討。
易學,是天人之學。“天人合一”的易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這種思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浸入血脈、成為主流,以至于整個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對易學都是非常有感情的。
“天人合一”,最早形成文字提出來的是莊子。后來到了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將“天人合一”的思想匯總成為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建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這種思想對整個后世的影響很大。
簡要舉例來說:
1、對史學的影響。司馬遷是董仲舒的學生,那么《史記》中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這句著名的話,其思想內涵是來自于“天人相應”的思想。
2、對文學的影響。蘇東坡在他的《水調歌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就是天人相應的直接體現。同時也說明,這種思想一直在他的精神當中貫穿著。
此外,司馬遷還記載:“天尚不全”。漢代的人最講究“天人相應”,因此漢人在建房的時候屋頂故意要少鋪三塊瓦。這是他們建立在這種“天人合一”思想之下所產生的行為,也是社會現象。
3、對人格的影響。近代的曾國藩,將他的書齋命名為“求闕齋”。他認為天尚有虛虧,地不滿東南,天地都這樣,人怎么能全呢?缺,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他說,花一旦盛開馬上就謝了,月一旦圓了,馬上就要虧缺。因此,他認為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窗腴_,教我們凡事留有余地。寬嚴相濟,一半清醒一半醉。
4、對藝術思想的影響
《易經》中的許多卦,也富有美學的啟發,對于后來藝術思想的發展很有影響。如:六朝的劉勰就從《易經》中獲得了美學思想的啟發,在《文心雕龍·情采篇》說:“是以衣錦襞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又《征圣篇》說:“文章昭晰以象“離”。其中,“賁”和“離”都是《易經》中的卦名。
5、對哲學思想的影響
北宋五子的張載,著有《張子全書》,內有《西銘》、《正蒙》等。他在書中進一步闡述“陰陽就是氣”和“天人合一”理論。他還是《四庫全書》中記載的最早提及《葬書》中“風水”概念的人。他的橫渠四句至今仍蕩氣回腸,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風向標。
朱熹是理學的大家,也因治易而名重后世。他的《周易本義》為科舉必考之書。
6、對醫學的影響:醫易同源;
7、對科技的影響:張衡地動儀;
等等,不一而足,已經滲入到了各個領域中,并起到了引領作用。
歷史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下面要具體講關于“象”的問題,我們在這里只作個簡介。
易學的核心應用最高境界稱之為“善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來自于孔子,孔子說:“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意思是說不用推算就知道了問題的答案了。那么,不用算是通過什么操作方式來獲得結論的呢?就是通過“象”。這種“象”,并不是紙面上所看到的一個平面圖像,后面我會具體談到這個問題。
“善為易者不占”,就是說懂得了意義的機理之后,我不需要用一種直觀的操作模式來推斷一個事情的結果。只要了解這種“象”的結構就直接能判定這個結果,而不需要技術上的操作,它是通過“天人相應”而來的!
而問題到這里就變得玄妙了——“天人相應”的“相應”如何產生呢?
《易傳》說:“天地感而生萬物”,天人之所以能相應,依靠的完全是一個“感”字來實現!天地相感而后動,感而有情,情動了,才能進一步發展、交往、熟悉,這就是“感而生”!
“感”的結果就是能讓人在激情當中找到內心當中相對確定的東西。
例如,在《易經》里,有一卦是“澤山咸卦”,上卦為“澤”是兌( )卦,在人物方面代表年輕的女子,即少女;下卦為“山”是艮( )卦,在人物方面所代表的是年輕男子,即少男。這個少女和少男綜合在一起所組成的“咸”卦——喻指年輕男子和女子在一起兩情相悅,談朋友,生情??梢姡湃怂J知到的“情”的產生就是由“相感”而來的!
咸卦的爻辭和彖辭內容很多都跟這個“感”有關。
無“感”不足以動,動而有變,變而有化,化而有果。“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