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史略
中國人最先發現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藥用,茶作飲用則晚于食用、藥用。飲茶始于何時?中國的飲茶普及于何時?如何飲茶?下面略加論述。
一、飲茶始于西漢
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
?。ㄒ唬┫惹卣f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于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后飲用始于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于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并無直接的證據。 先秦飲茶,不是源于傳說,就是間接推測,并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ǘ┤龂f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于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于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于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于三國時代?!?/span>
(三)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于東漢末,而萌芽于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于西漢,而飲茶晚于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二、飲茶發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飲茶始于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并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首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西晉劉琨《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有:"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云,此為茶為茗。"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
南朝梁蕭子顯《南方書·武帝本紀》:"我靈慎勿的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有"烏程溫度,出御荈","長興啄木岑,每歲吳興、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于此,有境會亭。"南北朝時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風較晉更濃。吳興有御茶園,采茶時節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葉,上貢朝廷。
三、飲茶風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陸羽《茶經·云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楊華認為茶始興于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后盛行。陸羽《茶經》初稿約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于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后,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后,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于田間農家,尤其嗜好。
四、飲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云:"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云:"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會等物于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托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ú璺?,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飲法源流
飲茶始于西漢,西漢以降,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種烹飲方法。
一煮茶法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飲。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葉煮飲,唐以后則以干茶煮飲。 西漢王褒《僮約》:"烹茶盡具"。西晉郭義恭《廣志》:"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東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云:"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飲者無異也"。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術日益發展,餅茶(團茶、片茶)、散茶品種日漸增多。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舊習依然難改,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較流行。中唐陸羽《茶經·五之煮》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黃庭堅《謝劉景文送團茶》詩有"劉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瓊糜"。宋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鹽酪椒姜與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陳師《茶考》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清代周*聯《竺國記游》載:"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并加以環攪、沸騰則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多有描述。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詩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茶園寄元居士*》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白居易《謝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詩有"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來攪拌曲塵"。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龍山人惠石稟方及團茶》詩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灘聲起魚眼,滿鼎漂湯霞"。
五代徐夤《謝尚書惠蠟面茶》詩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僂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北宋蘇軾《汲江煎茶》詩有"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背誦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秋螢火"。北宋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茶三藥》詩有"岡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南宋陸游《郊蜀人煎茶戲作長句》詩有"午枕初回夢碟度,紅絲小皚破旗槍。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五代、宋朝流行點茶法,從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漸趨衰亡,南宋末已無聞。
三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肚F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于金鄉,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肚F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并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于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云:"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于瓶而飲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于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頭雨腳,分于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并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 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云"文字,認為泡茶法始于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云"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置茶于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于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F今流行于閔、粵、臺地區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
制茶的發展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各種茶類,從手工制茶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征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技藝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一)曬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后來發展到生煮羹飲,都是直接取用茶樹鮮葉。
唐朝以前,茶葉的加工比較簡單,采來的鮮葉,曬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來,這是曬青茶工藝的萌芽?!?/span>
(二)從曬青散茶到曬青餅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簡單的條件下,散茶不便儲藏和運輸,于是將茶葉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餅,是乃曬青餅茶,其產生及流行的時間約在兩晉南北朝至初唐。
(三)從曬青餅茶到蒸青餅茶
初步加工的曬青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干。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餅茶雖去青氣,但仍具苦澀味,于是又通過洗滌鮮葉,壓榨去汁以制餅,使茶葉苦澀味降低,這是宋代龍鳳團茶的加工技術。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壓榨去汁的做法,卻奪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六)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制造工藝,制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干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后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是從綠茶制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產生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后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產生
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采摘而成的茶,與后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span>
白茶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后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于十六世紀的明朝。在茶葉制造過程中,發現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后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后,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 20世紀20年代,印度將茶葉切碎加工而成紅碎茶,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綠茶、紅茶之間,先是紅茶制法,再按綠茶制法,從而形成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 ...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F福建武夷巖茶的制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七)從素茶到花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北宋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F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玳、珠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