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播:傳播是帶有社會性、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和活動。
2、自我傳播:體內傳播或人的內向交流,是每一個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溝通。 3、人際傳播:狹義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廣義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 4、群體傳播:即團體傳播,指人們在“群體”范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 5、組織傳播: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 6、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7、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 8、傳播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互之間的關系。美國學者戴維?伯洛透徹分析了傳播過程,主要論點是:①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②傳播過程是一組復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元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③傳播過程的本質是變動,即各種關系的相互相互影響和變化。他提出“S-M-C-R”(訊息來源-訊息-渠道-受者)的傳播過程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9、“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把它變成7W模式。傳播學上的三大類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10、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為三種,把訊息分為發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傳統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忽視了反饋和社會過程對傳播過程的制約。 13、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14、反饋:傳播過程中的受者對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 15、“傳播單位”:每一個傳播的參加者,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看做是“傳播單位”,都兼有傳者、受者這兩種身份。 16、編碼和譯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述過程,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號。譯碼:表述-理解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思。 17、基本群體:也叫初級群眾、首屬群體,指家庭、鄰里、親密伙伴等。 18、參照群體:個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為參照系而建立或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19、馬萊茨克的傳播模式: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并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被勾畫出來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系展開了。 傳者方面,記者編輯都有主動性,反過來又承受著“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有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受者方面,與傳者對應,也不能不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受者同樣受到“媒介壓力”。“感覺和效果”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訊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訊息。與傳者一樣,受者也有復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20、歸納:以數據為基礎,把數據反映的實際關系組織為理論原則。 21、演繹:從理論解釋出發,尋求數據以檢驗理論的預測。 22、抽樣調查法:從研究對象的全部單位中抽取一部分單位進行考察和分析,并用這部分單位的數量特征去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的一種調查方法。 23、隨機抽樣和非隨機抽樣的區別 隨機抽樣:使總體中所有個體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機會的抽樣形式。 非隨機抽樣:調查目的僅是對問題做初步探索,獲得研究的線索和提出假設,而不是由樣本推論總體,采用的抽樣方式。 24、內容分析: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特點:①客觀性。②系統性。③定量性。④顯性內容。 25、皮亞杰、托爾曼、斯蒂芬森的個人功能學說:傳播的個人功能,可以分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兩種。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社交性的談話是試圖影響對方或者實際上是在和對方交換意見。自我中心性的“談話”則是在對他自己“談話”,或者是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發生聯系而感到高興。 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認為,有很多傳播是屬于工具性的行為,即使是最明顯的自我意識的傳播也往往具有作為工具使用的目的。傳播行為既有目的性,又有認知性。 英國心理學家斯蒂芬林認為,傳播的目的不是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僅僅是為了獲得各自的滿足和快樂,而對某些導致行動的傳播則貶低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歸入受眾研究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之中。他把傳播的功能和受眾關注傳媒的動機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當的,個人動機只是一種主觀的愿望。 26、個人的社會化:大眾傳播通常能夠潛移默化地使個人接受或認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從而使個人和社會取得協調一致。 27、麥奎爾的傳播媒介的個人功能:英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歸入受眾研究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之中。他列舉了傳播媒介個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現:信息功能;發展個性的功能;與社會整合的功能;娛樂功能。 麥奎爾把傳播的功能和受眾關注傳媒的動機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當的,個人動機只是一種主觀的愿望。 28、大眾文化:是以工業社會的發展為背景,經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文化。大眾文化不同于高級文化,因為高級文化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它也不同于鄉土文化和群眾文化,因為后者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大眾文化的特點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于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②通俗性,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④娛樂性;⑤大眾傳媒的依賴性,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29、大眾傳播的授予地位功能:大眾傳播通過新聞報道等多種形式,能夠授予個人、團體、社會問題以及社會運動以顯赫的地位。 30、大眾傳播的重申社會準則的功能:大眾傳媒可以通過“揭露”某些背離公共道德的行為發起有組織的社會行動。 31、大眾傳播的麻醉功能:大大小小的傳媒給人們帶來的訊息,其數量之多已達到令人難以招架的地步。對社會問題和社會活動的虛幻滿足,反而削弱了人們的行動能力。 雙重行動模式:巴斯指出,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后相連的兩個階段、兩個步驟,這就是他所說的“雙重行動”。其中的第一階段是新聞采集采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第二個階段是新聞加工,這里的把關人主要以編輯為代表。 32、“潛網”: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化的詞來概括就叫潛網。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這張潛網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 33、“權力的媒介”:美國傳播學者阿特休爾教授的所著。此書對自由主義理論與社會責任學說的主要區別作了評斷。即:自由主義理論主張新聞媒介應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約束,而社會責任論則認識到不受限制的自由會帶來危險。 34、報刊的四種理論:施拉姆參與撰寫《報刊的四種理論》,即:“報刊的集權主義理論”、“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和“報刊的蘇聯共產主義理論”。四種理論所涉及的傳播觀念及體制,基本上包括了大眾傳播興起以來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獨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約束與國家統管式。 ①集權主義理論 思想主旨是: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權力的產物,權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這種背景下,當時西方各國實施嚴格的控制和壟斷,體現了君主獨裁式。 ②自由主義理論 其基本主張有:一,個人權益高于一切,所謂國家歸根結底應用來保護個人權益。 二,之所以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是因為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不論各種言論如何泛濫,人都能憑理性辨別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種意見展開“自由而公正”的競爭中才能產生,才能發展。 自由論堅決反對對傳播活動實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讓傳播媒介隨意報道任何事實,“無拘無束”的傳播體制便隨之確立。 ③社會責任理論 傳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會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環境中,還應主動地、積極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體現了大眾傳播的自我約束體系。 ④蘇聯的共產主義理論。 這一理論針對的是以原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傳播理論與體制,《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的作者看來,這種傳播理論與體制不過是集權主義傳播理論與體制的繼承延續。 35、報刊的四種控制觀念(控制體系):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現在政府部門對傳播的限制與管理上。常見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縱新聞。 二、經濟控制。關鍵媒介在所有權上,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廣告。 三、受眾控制。受眾對傳播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反饋上。有直接表示意見建議的(通過信件、電話等),有間接顯示態度和看法(是否訂閱報紙、收看節目等),傳播者也主動收集公眾反應。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組織對本機構人員的紀律要求與行業規范,二是各類傳播從業者按照一般的行為準則和自身的職 36、內容分析法是一種研究方法。貝雷爾森定義為“對于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分析與描述的一種方法。”它不研究內容分析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意義,傳播內容(信息)的實質和分類,信息符號的區別及其內在的關聯性等基本問題。內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內容。“內容”是社會上傳播和各種各樣的信息。傳播內容是一個主要因素,體現和表達傳播者的意圖與愿望。 37、可讀性:原意指新聞、文學作品等易于閱讀的程度,即作品使讀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38、前臺行為與后臺行為(戈夫曼的情境決定論):戈夫曼的情境決定論將人們的社會生活同戲劇進行類比,他認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會舞臺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觀眾成員面前顯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的行為舉止可分為兩大類:“在前臺的行為”和“在后臺的行為”合適的在前臺的行為代表擔任某一社會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會規范應有的行為。 39、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包括理論及評價) 主要論點: ①應把情境視為信息系統。梅羅維茨認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環境同人們表現自己行為時所處的自然環境同樣重要;在確定情境界限中,應把接觸信息的機會考慮進去并當作關鍵因素。 ②每種獨特的行為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梅羅維茨認為,對于每一社會情境來說,人們都需要一種明確的界限,因為人們需要始終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離使不同行為的分離成為可能。當兩種或兩種以上不的情境重疊時,會混淆不同的社會角色,令人們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電子傳播媒介促成許多舊情境的合并。由于電子傳播媒介代碼的簡單性,它們能將來自不同的經驗世界的視聽形象顯示給許多不同的受眾群,造成不同階層的受從群對信息更大程度的分離,從而促成許多公眾活動領域的合并。他得出結論說,由于電子傳播媒介造成的社會情境形式的變化,人們的社會角色形式也在變化。 梅羅維茨理論認為,誰被包括進某一情境,誰被排斥外,這是規定情境形式及與此適應的行為形式的界限之關鍵因素。根據這一觀點來,受眾的類型、人數多少和特征實際上影響著傳播方式。因此,在通過媒介進行的傳播活動中,應根據受眾群的分離和結合形式設計媒介訊息。 在承認受眾的重要性的同時,梅羅維茨的理論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受眾成員并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對媒介的使用方式。他們的選擇,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而媒介正是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 梅羅維茨理論的缺陷:過于夸大媒介對社會環境和人們社會行為的影響,幾乎將媒介描繪成引起社會變化的唯一原因。只字不提社會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聯系,無視社會意圖對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況的影響。梅羅維茨理論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點和媒介傳遞的內容混淆在一起,缺乏連貫性。 40、受眾的個人差異論:以“刺激——反應論”的心理學模式為基礎,從行為主義的角度描述受眾,認為不同的受眾成員對大眾傳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為,取決于個人特性的千差萬別。美國傳播學者德福勒歸納了主要觀點: ①各人心理結構是千差萬別的。 ②個人之間差異的形成,主要由于后天習得的不同。 ③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的人們接觸到大相徑庭的觀點,他們從環境中習得一系列看法、態度、價值觀和信念,這些構成他們的心理結構,并使他們每個人都與他人不同。 ④人們由于后天習得的不同,導致他們在感知理解客觀事物時各自帶有自身的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異影響他們對信息刺激物的挑選,也制約他們對信息刺激物意義的解釋。 ⑤心理結構各不相同的社會成員,對大眾傳播媒介內容的接受、理解、記憶、反應,也是各不相同的。 各人差異論的貢獻在于:促使人們重視個人的心理因素對受眾成員的媒介信息接收行為的影響,從而使傳播學中對于受眾的研究,可以從分析受眾成員的心理入手。但測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難。 41、受眾的社會分類論:以社會學為基礎,注重各社會群體的特性差異對受眾成員的媒介信息接受的行為的影響。主要觀點: ①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公眾提供各種信息,但社會成員是有選擇地接收和解釋這些信息的。 ②人們的這種有選擇的媒介信息接收行為之基礎,是社會成員在階層分明的社會結構中所處的地位。 ③這種社會結構是由許多社會群體類別組成的;確定社會群體類別的分類界限的,是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工資收入等人口統計學上的因素。 ④確定社會群體類別界限的因素,影響人們對于大眾信息的注意和反應形式,從而使各社會群體的內部成員們對大眾傳播作出大體一致的反應。 社會分類論可指導人們研究分析據以劃分受眾為不同群體的可變因素與人們信息接收行為之間的聯系,并進而指導傳播機構分析和預測不同受眾群體的有選擇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為,根據不同的社會群體的特點設計和制作訊息。但是,同屬于一個社會群體的受眾成員并不見得一定會對同一條媒介信息作出同樣的反應。社會群體的特征雖是對受眾成員產生影響的一種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響受眾的信息接受行為的。 42、受眾的社會關系論:著重分析受眾成員日常的社會關系對其媒介信息接收行為的影響。主要觀點有: ①媒介向社會成員提供各種信息,但社會成員是有選擇地接收和解釋這些信息的。 ②造成社會成員有選擇的大眾傳播信息接收行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們的社會關系影響著他們的接收方式。 ③當個人對媒介內容的選擇性決策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與他有關系的人所改變時,就表明上述的社會影響在產生作用。 ④個人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應形式,反映出他的社會關系網絡。 ⑤因此,大眾傳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強大的,也非直接的;個人間的相互影響極大地制約和影響著媒介效果。 社會關系論的基礎,是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貝雷爾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成果顯示: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左右受眾成員對大眾傳播信息的反應及對創新事物作出采納與否的決策。 43、認識的連貫論(認知不和諧理論):受眾的選擇性因素,是幫助受眾成員避開與自己固有觀念不和諧的信息的騷擾,從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認識一貫性的機制。根據這種觀點,人們有意識地選擇那些與自己的立場、觀點、信仰一致的內容,而對那些不一致的內容則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觸,避不開時則通過選擇性理解和解釋減少其對自己固有觀念的沖突。 44、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成員往往接觸、理解并住記那些能滿足自己需要或興趣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與他們原有的觀點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觀點。 ①選擇性接觸:面對著眾多的媒介信息內容,受眾成員無法毫無選擇地被動地注意所有這些內容并對它們作出反應。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有選擇地使用媒介。 ②選擇性理解(解釋):這是指受眾對已被接觸和感知的大眾傳媒的信息所給予的意義,同傳播者給予的意義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對于勸服來說是具有決定性的。 ③選擇性記憶:受成員對自己所接觸、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長久地印入腦海之中,而只是有篩選地記住一部分內容。 44、認識的連貫論(認知不和諧理論)的解釋:受眾的選擇性因素,是幫助受眾成員避開與自己固有觀念不和諧的信息的騷擾,從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認識一貫性的機制。根據這種觀點,人們有意識地選擇那些與自己的立場、觀點、信仰一致的內容,而對那些不一致的內容則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觸,避不開時則通過選擇性理解和解釋減少其對自己固有觀念的沖突。 45、可獲得性(易得性)論的解釋:受眾成員常常選擇那些最易獲得、最易吸收的傳播內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獲得,自己也沒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記住了這些內容。(應當注意“黃金時間”的效應) 信息的獲得性對受眾的信息接收行為雖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本身受到傳播環境的制約。雖然在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容易獲得的信息較易引起受眾的注意,但不宜過于夸大可獲得性因素的影響。 46、傳播效果的雙重含義:①它指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②它指傳播活動尤其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所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體,不管這些影響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顯在的還是潛在的。 47、傳播效果的三個層面: ①外部信息作用于們的知覺的記憶系統,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構成的變化,屬于認知層面上的效果; ②作用于們的觀念或價值體系而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屬于心理和態度層面上的效果; ③這些變化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即成為行動層面上的效果。 48、常識理論、現場理論、社會科學理論:麥奎爾認為,關于大眾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問題,主要有三種理論: ①常識理論:即公眾通過日常接觸和使用傳播媒介的直接體驗而形成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這種“理論”以輿論的形式對傳媒的活動產生影響。 ②現場理論:在傳媒內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觀點,包括他們對傳播活動的目的與性質的理解、信息選擇與加工的標準、采編業務技術規程、職業道德規范。這種理論直接支配大眾傳媒的運營和日常的信息傳播活動。 ③社會科學理論:從個人、社會與媒介的三者關系出發,通過對媒介活動及其客觀結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獲得的系統知識。它影響公眾,傳媒工作者,傳播的立法、司法與行政。社會科學的傳播效果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確保大眾傳媒發揮強大力量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又要對它實行社會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 49、戈爾丁認為大眾傳播的效果分為四種類型(看圖):英國學者戈爾丁以時間和意圖兩個要素相組合,將大眾傳播和效果分為四種類型: ①短期的預期效果。包括“個人的反應”和“對媒體集中宣傳報道活動的反應”兩種。前者指特定信息在個人身上引起的認知、態度和行動的變化。后者指的是一家或多家媒介為達成特定目標而開展的說服性宣傳活動。 ②短期的非預期效果。有“個人的自發反應”和“集合的自發反應”兩類。前者指個人接觸特定信息后所發生的、與傳播者意圖無直接關系的模仿或學習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是有利于社會或反社會的。后者主要指社會上許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響下發生的集合現象。 ③長期的預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題或某項事業進行的長期信息傳播所產生的,與傳播者意圖相符的累積效果。 ④長期的非預期效果。是整個傳播事業日常的、持久的傳播活動所產生的綜合效果或客觀結果。 50、大眾傳播的社會效果的三個層面:①環境認知效果。②價值形成與維護效果。③社會行為示范效果 51、傳播流程:傳播流程是指由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經過各種中間環節,“流”向傳播對象的社會過程。代表成果有: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的《人民的選擇》,卡茲等人的《人際影響》,羅杰斯《創新及普及》等。 52、政治既有傾向:人們在接觸傳媒宣傳之前已有的政治態度。IPP指數。拉扎斯菲爾德等人提出:在人們就舉或其他政治問題作出決定之際,這種決定并不取決于一時的政治宣傳和大眾傳播,而是基本上取決于人們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態度。 53、選擇性接觸:受眾并不是不加區別地對待任何傳播內容,鴯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這種選擇性接觸行為更容易在強化他們的原有態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導致它的改變。 54、意見領袖:在人們作出決定的過程中,有一些對他們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 55、兩級傳播:大眾傳播的影響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 56、說服性效果研究:受傳者的態度沿傳播者說服意圖的方向發生的變化,是一種“純效果”。 57、《人民的選擇》:是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194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圍繞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所作的一項實證調查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對調查數據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理論假說。其中得出了“意見領袖”和“兩級傳播理論”理論:大眾傳播的影響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 58、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傳播者決定信息的內容,但從宣傳或說服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傳播者,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人們首先要根據傳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真偽和價值作出判斷??尚判园瑑蓚€要素:一是傳播者的信譽,二是專業權威性。“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說明,對傳播者來說,樹立良好的形象,爭取受眾的信任是改進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 59、“休眠效果”。由可信性帶來的說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舴蛱m等人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會出現衰減,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則有上升的趨勢。低可信度信源發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負影響,其內容本身的說服力不能得以馬上發揮,處于一種“睡眠”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可信性的負影響減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此理論說明:信源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但從長期效果來說,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容本身的說服力。 60、“一面提示”與“兩面提示”。一面提示是僅向說服的對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觀點或于己有利的判斷材料。兩面提示是在提示己方觀點或有有利材料的同時,也提示對立一方的觀點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一面提示能夠對己方觀點作集中闡述,簡潔易懂,但會使說服對象產生心理抵抗。“兩面提示”給人一種“公平”感,但理解難度增加,容易造成為對方作宣傳的結果。 61、“兩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認為,由于包含著對相反觀點“說明”,“兩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種牛痘疫苗一樣,能夠使人在以后遇到對立觀點宣傳時具有編輯部強的抵抗力。 62、“明示結論”與“寓觀點于材料之中”:明示結論呆使觀點鮮明,讀者易于理解,但易引起讀者反感。不作明確結論,則給讀者一種“結論得自于自己”的感覺。此方法容易使文章主旨隱晦,增加理解的困難性。 63、“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情”:在開展說服性傳播活動之際,以什么方式“打動”對象也是影響傳播的重要因素。有兩種做法:一是通過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一是通過營造某種后氣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來感染對方。 64、警鐘效果:運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成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向一定方向發生變化。“敲警鐘”有雙重功效:(1)它喚起人們的注意,促成他們對特定傳播內容的接觸;(2)它促使人們迅速采取對應行動。但是“敲警鐘”會給對象帶來一定的心理不適,易引起自發的防衛性反應。所以“敲警鐘”須掌握分寸,切合實際。 65、擬態環境(李普曼《公眾輿論》):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詞。擬態環境有如下特點:一方面,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摹寫,不是“真”的客觀環境,或多或少與現實環境存在偏離。另一方面,擬態環境并非與現實環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存在于人們意識中的“關于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人們的“主觀現實”是在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體搭建的“象征性現實”的中介。經過這種中介后形成的“主觀現實”,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 66、把關人(庫爾特?盧因):“把關人”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絡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決定哪些內容最后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67、傳播效果的魔彈論和皮下注射論:媒介本身被認為是根據媒介和媒介內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強大的力量去形成輿論和信念、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并指導人們的行為(Bauerand Bauer,1960)。核心觀點,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軀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餓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傳心理戰的效果研究則進一步促成了這樣一種觀點:媒介是萬能的,可以隨心所欲地影響受眾,從而產生巨大的傳播效果。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十年內,大眾傳媒如報刊、電影、廣播等迅速發展并普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人們普遍認為大眾傳播具有驚人的強大效果,傳播研究者認為大眾媒介具有"魔彈式"的威力。代表這種觀點的理論被稱為"槍彈論"、"魔彈論"或"皮下注射論"。這種觀點產生的理論背景是當時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學和大眾社會理論。本能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正如動物的遺傳本能反應一樣,是受"刺激—反應"機制主導的,施以某種特定的刺激就必然會引起某種特定的反應。大眾社會理論是在孔德、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和韋伯等有關工業化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認為,大眾社會中的個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對媒介的依賴性很強,因而導致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大。 有關這一理論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結論,并未經過嚴密的科學調查與驗證。這種理論過分夸大了大眾媒介的影響力,同時也忽視了受眾對大眾傳播的自主權的前提。受眾是具有高度自覺的主人,他們對信息不僅有所選擇,而且還會自行決定取舍。此外,這一理論還忽視了影響傳播效果的各種社會因素。傳播效果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媒介環境、群體心態、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不能把傳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歐洲國家的廣告客戶、內戰時期的獨裁國家以及俄國新革命制度對媒介的利用都證實了媒介萬能這樣一種觀點。人們已經傾向于認為媒介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同時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支持了媒介萬能的說法。實際上,這種效果觀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時間和地點,不講環境條件和對象,將傳播效果絕對化和神化的錯誤觀點…” 67、兩級傳播論(拉扎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傳播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拉扎斯菲爾德(Paul F、Lazarsfeld)于1940年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總統選舉中選民們政治傾向的改變很少直接受大眾傳媒的影響,人們之間直接的面對面交流似乎對其政治態度的形成和轉變更為關鍵。通常有關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從某一個信息源(如某一個候選人)那里通過大眾媒介達到所謂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過意見領袖把信息傳播到普通民眾那里。前者作為第一個階段,主要是信息傳達的過程,后者作為第二階段,則主要是人際影響的擴散。這就是著名的兩級傳播假設(two—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們認識到大眾媒介渠道和人際傳播渠道在人們信息獲取和決策(態度形成和轉變以及具體的行動)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在創新的傳播擴散中,兩級傳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義。受眾對創新的采用由以下階段組成:認知,說服,決策,使用和確認。在兩級傳播模式的詮釋下,大眾傳播在人們的認知階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說服和決策階段,人際傳播的影響更顯著。因此,盡管在技術傳播時,受眾同時既處身于信息傳播的覆蓋中,也處身于人際傳播的擴散網絡中,但兩者對于受眾采用新技術的影響是不同的。既有前述采用過程階段上的不同,也有更為復雜的傳播行為差別。 68、議題設置:議題設置理論(theagenda-setting theory),它是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唐納德?肖最早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只要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公眾安排議事日程,那么就能影響公眾輿論。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議程設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個傳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少數議題的感知。“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0/1/2/、、/n”效果指的是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次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69、沉默的螺旋(諾依曼):“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見于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這個假說由三個命題構成:①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②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③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諾依曼通過“沉默的螺旋”理論,重新提示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 ①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②經大眾傳媒強調提示的意見由于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③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并導致社會生活中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 不足:①假說中所強調的“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應是一個不變的常量,而應是一個受條件制約的變量。②“多數意見”的壓力以及對它的抵制力,按照問題的類型和性質應有程度上的不同。③“多數意見”社會壓力的強弱受到社會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④由于它在說明輿論的形成過程之際極力強調“多數”或“優勢”意見的壓力,以至到忽略了輿論的變化過程和“少數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堅分子”的作用) ①它把對輿論形成過程的考察從現象論的描述引向了社會心理分析的領域,強調了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 ②它強調了大眾傳播對輿論的強大影響,并 正確地指出了這種影響來自于大眾傳播營造“意見環境”的巨大能力。 ①這個假說中的“輿論”與歷來的輿論概念不同。諾依曼認為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此理論強調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諾依曼在“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說明:輿論是個人感知社會變化、調整自己行為的“皮膚”;又是維持社會整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像作為容器的皮膚一樣,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社會解體。 ②從傳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和影響。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發展和意義:“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效果理論重新回歸到強大效果論的代表理論之一,雖然到目前為止對于這一假說的普遍性尚未達成一致的看法,但正如麥奎爾所指出,“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意見形成的過程,在一定條件幾乎必然出現。“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的是大眾傳播媒介所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但它更能體現的似乎是在人際傳播影響下社會輿論的形成過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Patricia May、DavidDomke、Keith Stamm三位教授在針對“沉默的螺旋”理論進行調查研究后撰文指出:個體是否愿意發表真實的觀點與“微觀意見氣候”(micro-climate),即家人和朋友這個輿論圈的聯系最為密切。個體因為害怕在這個群體范圍內由于發表不同意見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的可能性更高。個人意見主要是保持與這個群體范圍內意見的一致而不是和整個社會意見環境的一致。 此外,多位學者也對該理論的重要前提——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而導致趨同行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雖然“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但它在效果研究中的意義也是十分明顯的:該理論集中討論的是輿論形成問題,它一方面強調了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也指出了大眾傳播媒介對輿論的強大作用。 70、培養分析或數化分析:美國學者G?格伯納等在實證考察的基礎上提出“培養分析”理論,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影響,由于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心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很大的偏差。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它在不知不覺中制約人們的現實觀。格伯納認為,大眾傳播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故事講解員”,而且是緩和社會矛盾沖突的“熔爐”,是維護現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養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識”是社會作為一個統一整體存在的前提,強調大眾傳播中形成“共識”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眾傳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以及傳媒的一些傾向所帶來的社會后果。培養分析尤其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識”中的作用。 培養分析的核心觀點: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于潛移默化之中。 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給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種部分及其相互關系要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 71、媒介即訊息:就是說從長遠的角度看,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并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所提示給人們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換句話說,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因此,對于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郭慶光,1999)。《理解媒介》是傳播學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媒介研究學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麥克盧漢的成名作。在這本書里,作者首創了當今習以為常的術語“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樂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時代”,闡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熱媒介與冷媒介”的學術觀點。媒介即訊息; 這是麥克盧漢在《媒介即訊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高度概括,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能從事與之相應的傳播或其他活動,因此,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們所開創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社會變革。 在麥克盧漢看來,每一種新媒介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 麥克盧漢的理論帶有很大的極端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現在: (1)在他的理論中,媒介技術是社會變革和發展惟一的決定性因素,這就忽略了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等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的作用。 2)在過度重視技術的同時,沒能充分認識到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