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大學生的“科技奧林匹克”的“挑戰杯”競賽不光是本科院校學生角逐的舞臺,高職院校學生同樣也有所作為。第十一屆“挑戰杯”競賽雖然落下了帷幕,但留給高職院校師生太多的思考。
在本屆決賽中,湘潭職業技術學院、安慶職業技術學院等9所高職院校學生選送的作品分獲二、三等獎。雖然這樣的成績對一些名牌高校來說也許算不上突出,但對于很多高職院校來說,卻是歷史性的突破。從本屆競賽中可以看出,以就業和技能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也逐漸開始注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會給傳統的職業教育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培養技工不叫高等教育 湘潭職業技術學院選送的作品《自控溫熱氣流加熱式混凝土路面瀝青灌縫機》經專家終審復評,在此次大賽中,最終獲得了二等獎。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的工程院院士劉友梅詳細地了解了這項作品后,評價道:“高職高專大學生能制作這么高水平的作品,不簡單。高職高專學生參與技術改造和工藝革新,創造、擴散和使用新的知識和技術,同樣可以有效地促進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本屆“挑戰杯”競賽上,入圍決賽的400多所高校中,高職院校只有9所。這一方面反映出不同類型院校人才培養定位方面的顯著差異,一方面也折射出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忽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幾家高職院校之所以能獲獎,并非偶然,而是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著直接的關系。 “太注重培養技能,讓學生學會一項技能就能上崗,那和短期培訓班有什么區別?”湘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周頻認為,現在高職教育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學習太功利化,學生被教育者嚴重的“格式化”,缺乏創新思維和活力,個性被抹殺,缺少奇思妙想和異想天開的火花。學生也只重視專業課學習,忽視人文素養提高,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最終是許多學生“技能型”人才沒有形成,做人的基本的東西也沒形成,什么型的人才都不像。 “科技不斷進步,設備更新周期日益縮短,高職院校的學生如果不具備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等可持續發展能力,單單掌握了一些支離破碎、片段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周頻認為,高職院校應該為生產、建設、經濟、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一大批創新型應用性的“專家級”、“大師級”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商界精英,不能定位于培養“技工”,培養技工不叫高等教育。 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黃天民看來,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高職院校來說,也是增進校企合作的一種現實選擇。今年3月,該學院依托專業特長,和當地兩家知名企業簽訂“外包”協議。學校組織骨干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與企業工程師組成聯合技術研發團隊,共同參與科研技術研發工作。 黃天民表示,以往校企合作以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形式居多,企業難以找到“利益點”,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現在,學校以產品開發、項目研究為載體,指導教師學生參與項目的研制和生產,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共贏。 本科生重基礎研究,高職生重現實應用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周言大制作申報的作品《會按摩的耳機》獲得了三等獎。專家認為,“會按摩的耳機”的創新點在于,傳統耳機長時間使用會造成聽力下降,而它能將聲頻信號的振動作用于人的頸部,不需要將耳塞戴于耳中,振動片貼于頸椎處,不僅避免了振動對耳膜產生刺激和難受感,還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伴有按摩作用。 “這個作品將創新性與務實性有機結合起來,是一種典型的小發明、小創造?!被幢甭殬I技術學院團委老師柳曉明說,高職院校的教學一般淡化學術色彩,但注重實際的應用。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方面更具務實性。 柳曉明認為,在高職院校中,工科的研究性項目要緊密聯系生產第一線和當地產業發展,著力解決生產一線的設備、操作流程和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實際難題。通過校企互動,培育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場需求的項目,并促進學生創新成果的轉化。文科的研究性項目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社會實踐和社會調研,體現高職院校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湘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劉戀是《自控溫熱氣流加熱式混凝土路面瀝青灌縫機》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他介紹說之所以想到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是因為他的學長在實習時經常聽到公司工人對灌縫設備的抱怨。劉戀由此發現了傳統設備存在的很多缺陷。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和他的同學全面考慮了設備的實用性,改變傳統的火焰加熱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瀝青的燒焦、環境污染等難題,而且設備操控靈活,與當前同類產品相比,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比賽期間,劉戀在觀摩了國內很多高校同學的作品后有很深的體會?!氨究圃盒T诳蒲蟹矫嫫丶舛?、高端的專業領域,理論性較強,有些課題結束了,不管成果轉化就收起來了,研究成果不一定馬上能產業化;而高職院校學生科研創新更偏重于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更多關注工藝革新、工作流程優化和機械設備的改進改造等問題,實用性很強,雖然不是高深理論,但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效益?!爆F在,他們的作品已經申報了兩項專利,他們與湘潭聯創煤機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公司已經注入風險投資資金20萬元,以幫助劉戀他們實現該作品的產業化。 沒有不會創新的學生,只有不會引導學生創新的學校 “沒有不會創新的學生,只有不會引導學生創新的教師和學校。”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柳曉明老師的話發人深省。他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創新潛力也很大,通過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營銷與策劃071班學生吳海霞的經濟類作品《協同商務模式虛擬平臺》獲得了“挑戰杯”競賽全國三等獎?!皡⑴c科研活動,對我來說不僅能將學校的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際中,也讓我在日后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眳呛O颊f,現在企業更需要會學習的人。通過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她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鍛煉,同時也收獲了對生活和工作的自信。 在學院,像吳海霞一樣,受益于學??蒲袆撔履芰ε囵B的學生還有很多。今年4月,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王浩等7名同學,被安排到常州麥科卡電動車輛科技有限公司從事與專業相關的研發工作?!霸诟呗氃盒V校芏嗳藢ψ约菏欠衲軌蚋憧蒲羞€是沒有自信,學校應該通過一些項目的推進,以引導學生樹立參與創新的意識?!毕嫣堵殬I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周頻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