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長城史 第五章 后魏、東魏、北齊、北周長城

     獨孤無極的 2010-01-25
    中國長城史 第五章 后魏、東魏、北齊、北周長城
    后魏泰常長城
    長城專家定為趙、秦長城
    一、泰常長城
    《資治通鑒》載,后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423)正月丙辰十八“蠕蠕犯塞”。二月戊辰初一“筑長城于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陰山,延袤二千余里,備置戍衛,以防柔然。”《魏書·天象志》2400頁載,“泰常八年春,筑長城,距五原二千余里,置守卒,以備蠕蠕。”上面所記是同一道長城。
    后魏長城是防御柔然的。柔然,古時北狄之一,東胡之別種。后魏初社侖叛魏,侵高車,兼并諸部,立庭于敦煌、張掖之北,自號丘豆伐可汗。學中國戰陣法,屢寇魏,后敗死。神瑞元年(414)社侖從弟大檀平定內亂,自立為牟汗紇升蓋可汗(意為制勝之王),柔然復振。繼續與北燕馮跋聯盟,進入漠南,企圖打開與內陸的通道,與魏發生激烈沖突。迫使魏在長川之南建東西二千里長城防御之。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424)大檀率六萬騎攻入云中(內蒙古托克托縣),攻拔盛樂宮(和林格爾縣),擒殺白道守將段進,不久大檀敗退。次年,魏分五路進擊漠北,大檀率眾北走。神□元年(428)大檀遣子率萬騎攻入魏邊塞。次年,太武帝從崔浩計親率大軍分東西路會師柔然庭,至栗水(蒙古國南翁金河),大檀無備,率眾西走,部落四散,人畜車廬損失數百萬,僅馬匹被掠去百余萬,所屬高車各部乘之倒戈,三十余萬落投降。是年大檀因慘敗發疾而卒。太武帝以其族愚昧無知和蟲豸一樣,改其號曰蠕蠕,亦作芮芮。
    泰常七年(422)十一月,明元帝命子泰平王(即太武帝)“親統六軍出鎮塞上,安定王彌與北新公安同居守。”故知泰常長城由泰平王督修。
    《魏書·太宗(即明元帝)紀》天興四年(412)十二月丁巳二十一,車駕北巡,至長城而還。“《資治通鑒》兩卷本779頁上注:“秦所筑長城也。”按秦長城在魏平城,今大同之北。北巡所到的長城不是秦長城,應是魏長城??赡芪涸谶@一年就開始修筑長川長城,泰常八年為完工之年。泰常長城經過之地人煙稀少,而建筑材料多為石頭,非短期可以建成,花十年時間建成是可能的。

    二、泰常長城走向

    長川城在今集寧東北興和縣地。興和與其東河北赤城,其西河套五原東西呈一條直線,長城筑在塞上,是保衛魏都平城的。長城專家對這道長城還沒有標出具體路線。
    高旺《長城訪古萬里行》說,包頭市固陽縣城北14里有石長城,外墻高5米,內墻高2米、底寬3.1米,頂寬2.4米。長城專家考證為秦長城,那里立有秦長城碑?!堕L城百科全書》有彩色插圖。本人認為實際是后魏長城。
    固陽東面的后魏長城,高旺《內蒙古長城史話》說,從四子王旗補力太廟向西到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額爾登敖包,在烏蘭察布草原上匍匐著兩段長城,由于在牧區只有自然殘損,沒有人為破壞,故原來的城墻、壕塹、烽燧、馬面、戍堡等遺跡可以一覽無遺。
    往西南武川縣二份子鄉三份子村與紅山子鄉火燒羊圈村的長城,建筑結構與草原不同,此處長城為雙墻雙壕,戍堡少而烽燧多。其建筑是由北往南,外壕、外墻(副墻)、內壕,內墻(主墻)。外壕、外墻的高寬皆不及內壕、內墻。三份子村南北的一段長城內外墻相距27米,夯土層厚17厘米。主墻上筑有烽燧,間距400—500米。特有的情況是村南山崗上、兩墻之間筑有一土石結構的戍堡。作者認為這是金代所筑。本人認為也是后魏所筑。
    《萬里長城》總1期曉錚著文和《中國長城博物館館刊》總11期王文忠著文說,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小佘太鄉坤隆昌北2里查石太山(屬陰山山脈的一支,西與德令山、狼山相接),山北的高坡上有用石塊砌筑的長城400多里。城墻高5—7米,底寬4.1米,頂寬1.5—2.4米。城墻北面,面石大而平整,斷面多見片石,里外疊壓,上下層間墊沙土找平。墻頂至南側地面0.8米,北側距地面2米,可知長城是防御北方的。平均每2里筑烽火臺一座。長城南2里山下有坤隆昌古城。這段長城為東西走向,東過固陽縣,西經小佘太、白廟子、韓慶壩北、白音山盤北、蘇獨侖鄉胡家溝,過莫倫河,向烏拉特中旗狼山方向延伸。據考古工作者認定,這道長城為趙武靈王長城,后來又為秦始皇所利用?,F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國家文物局撥款20萬元予以維修。小佘太長城本人認為也應是后魏長城。
    1986年第2期《文物天地》載《戰國、秦、漢長城調整筆談》說:狼山數百里的秦長城,以石質為主。如在烏拉特中旗巴音哈太鄉一段長數百米長城,全為石塊干砌,現存高度2米以上,有的高達4.8米,其墻基全為大型塊石。長城恰逢河谷,若從谷底仰望,陡峭懸崖,直立如刀削,高達7、8米,甚至10米,及登至頂部,其內側絕對高度僅數十公分至1米多,有的上面是一條人行平道。本人認為該文所謂的秦長城也是后魏長城。
    上文《文物天地》和高旺《內蒙古長城史話》載,實地考察發現居延塞以東的長城是兩條南北相距30—50公里不等東西并行的長城,當地學者謂之內外長城。外長城東起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中西部,由列城、堠臺、亭燧組成,經烏拉特后旗,西北至蒙古國的古廬朐(音渠)山,就是漢武帝時徐自為起的光祿塞。漢時號為絕塞,是最北的塞。內長城東起今包頭市固陽縣北,在烏拉特后旗北部烏力吉蘇木錫尼烏蘇,內外長城相距為20—30公里。內長城從錫尼烏蘇往西全是石筑的長城,用青灰色的石片交錯疊壓而成,有的地段數十里一氣相連,墻身堅實整齊,保存較好。墻基寬3.5米,頂寬2.5米,高2—2.5米。錫尼烏蘇往東有一段外包石片,內為夯土的長城,根基是用石塊壘的。再往東全是土夯的長城。
    《新唐書·地理志》1148頁“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戍在河西壖(音軟陽,河邊地),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柵也。北經大泊(今烏梁素海),十七里至金河。又經后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里至吐俱麟川。”按大同城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西北,故天德軍城西南,隋時所筑。《隋書·長孫晟傳》開皇十九年(599)“染干(突厥沙缽略弟處羅侯子)因晟奏雍虞閭(沙缽略子)作反具欲打大同城,詔發六總管出塞討之。”唐曰永濟柵,亦曰永清柵。沃野鎮在烏拉特前旗西北60里烏梁素海北蘇獨倫鄉根場古城。該城之北的古長城即后魏長城。
    上面固陽、烏拉特前旗、中旗以及后旗的內長城都是后魏長城。從赤城起,只有達到烏拉特后旗,里程才達到二千里之數。后魏長城多為石砌,只有高大的城墻才能擋住柔然騎兵。后魏開石筑長城先河,后來北齊長城也多是石筑。該長城建在人煙稀少,地域遼闊,全是石筑,工程量巨大,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筑成,從天興四年至泰常八年(412—423),花12年時間筑成是合理的。
    畿上塞圍不是長城

    一、畿上塞圍不是長城

    后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丙戌初四,“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筑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西至黃河,廣袤皆千里。”太平真君九年(448)“罷塞圍作。”畿上塞圍是什么工程,筑成沒有,史書沒有說明。魏在都城平城置司州,司州在今大同。
    1931年臧勵和等編著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認為畿上塞圍是長城,說“其地點東起宣化,西抵黃河,略當明代之宣府、大同兩鎮。”長城專家羅哲文著《長城》說,“即是從現在北京居庸關,向南至靈丘,再向西經平型、北樓、雁門、寧武、偏頭諸關而達山西河曲縣,當時把這道長城稱之為畿上塞圍,是因為它環繞于國都大同的南面,用它來保衛國都之義。”長城專家還說畿上塞圍是八達嶺筑長城的開始,八達嶺特區立有石碑紀其事。
    畿上塞圍不是長城,理由有二:1、從“圍”字的意義說就不是長城,古代修志用字非常準確,圍怎么能是長城呢?有的說今宣化、大同明內外長城就是原畿上塞圍,如果畿上塞圍是長城應是防御四周的,而明內外長城則都是防御北方的。
    2、太武帝拓跋燾時武力強盛,北擊走柔然,滅掉夏、北燕、北涼,東降朝鮮,西服鄯善等國,取宋虎牢、滑臺等河南地,統一北中國。連修竣京城宮室的建議都不采納,怎么會筑畿上塞圍一周長城作繭自縛呢!

    二、畿上塞圍是苑囿,是狩獵場地

    高車是古代鐵勒的別稱,因所使用車輪高大,故名?!段簳?#183;高車傳》2307頁載,天興二年(399)二月丁亥朔,太祖拓跋珪命諸將分東西兩道,自率六軍從中道,諸軍云合,破高車雜種三十余部,獲七萬余口,馬三十余萬匹,牛羊百四十余萬。驃騎大將軍衛王拓跋儀督三萬騎從絕漠千余里,破其遺逬七部,獲兩萬余口,馬五萬余匹,牛羊二十余萬頭,高車二十余萬眾,并服玩諸物。于是高車大懼,諸部震駭。太祖還次牛川(一說在今呼和浩特西南,一說在今興和,當以后說為是。),及薄山,并刻石紀功。南引,大校獵,以高車為圍,騎徒遮列,周七百余里,聚雜獸于其中。因驅至平城,即以高車眾起鹿苑,南因臺陰(山西山陰),北距長城(秦漢長城),東包白登(陽高),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鑿渠引武川水(源出左云,東流經大同東南入御河。)注之苑中,疏為三溝,分流宮城內外。又穿鴻雁池。同年秋七月辛酉初七,大閱于鹿苑。
    太宗明元帝跋跋嗣泰常六年(421)發京師六千人筑苑,起自舊苑,東包白登,周回三十余里。太武帝拓跋燾神□四年(431)十一月丙辰初十,北部敕勒莫弗庫若于,率其部數萬騎,驅鹿數百萬,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賜從者,勒石漠南,以紀功德。太延二年(436)冬十一月已酉初一帝行幸棝楊,驅野馬于云中,置野馬苑。
    當時各郡也有建苑囿之風。《北史·陽斐傳》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時,陽斐除廷尉少卿。東郡太守陸士佩以黎陽(河南??h東北,當時屬東郡)關河形勝,欲因山壑以為公家苑囿。斐書答以國步始康,人勞未息,誠宜輕徭薄賦,勤恤人隱。士佩不從。
    太武帝時國力強盛,必然興建更大的畿上塞圍,以供狩獵之用。如陸士佩等地方官吏因本身享受也必予以支持。
    太平真君九年(448)罷塞圍作。為什么罷塞圍作,因為古弼的諫言。《魏書·古弼傳》載:恭宗(拓跋晃,太武帝子)總攝萬機,徵古弼為東宮四輔,與宜都王穆壽并參政事。上谷民上書,言苑囿過度,民無田業,乞減太半,以賜貧人。弼覽而善之,入欲陳奏,遇太武帝正與給事中劉樹圍棋,意不聽奏事。弼侍坐良久,不得申奏,乃起,于帝前揪劉樹頭,拽下床,以手擊其耳,以拳毆其背曰:“朝廷治理不好,都是你等之罪!”帝失容放下棋曰:“不聽奏事,實在朕躬,樹有什么罪,放開他。”古弼具狀以聞,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罷塞圍作,把土地給予百姓。
    可見,塞圍之罷是太武帝采納了古弼的諫言而停建的。本是太平真君九年事,而《資治通鑒》把此事記在太平真君五年,《通鑒注》還說,“上谷至代郡甚遠,魏未嘗置苑囿于其地,當指道武帝起鹿苑之事。”事實鹿苑沒罷,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年(448)六月已丑十三,還幸鹿野苑,即鹿苑和野馬苑。《資治通鑒》載,“發司、幽、定、冀四州兵十萬人修畿上塞圍。”“兵”字也是誤加,此項工程軍隊沒有參加。
    畿上塞圍不可能是夯土墻,大約因地形圍柵而成,其遺跡不可能存到現在。
    附:古弼傳略
    古弼,代人也,少忠謹,善騎射。明元帝嘉其直而有用,賜名曰筆,后改名弼,言其有輔佐才也。景穆(太武帝子拓跋晃)總攝萬機,征為東宮四輔,與宜都王穆壽并參政事,遷尚書令。
    上谷人上書,方苑囿過度,人無田業,宜減太半,以賜貧者,弼入欲陳奏,遇帝與給事中劉樹棋,志不聽事,侍坐良久,不獲申聞,乃起,于帝前捽(zuo昨,揪。)樹頭,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毆其背曰:“朝廷不理,實爾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聽奏事,朕之過,樹何罪,置之。”弼具狀以聞,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與百姓。弼曰:“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無罪也。”乃詣公車,免冠徒跣,自劾請罪。帝遣使者召之,謂曰;“卿其冠履,吾聞筑社之役,蹇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與之福,然則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茍利社稷,益國便民者,雖復顛沛造次,卿則為之,無所顧也。”
    太武大閱,將校獵于河西,弼留守,詔以肥馬給騎人,弼命給弱者。太武大怒曰:“尖頭奴,敢裁量朕也!朕還臺,先斬此奴。”弼頭尖,帝常名之曰筆頭,時人呼為筆公。弼屬官惶怖懼誅,弼告之曰:“吾以為事君使畋(tian田,打獵)獵不適盤游,其罪小也;不備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孔熾,南虜未滅,狡焉之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不虞之遠慮。茍使國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帝聞而嘆曰:“有臣如此,國之寶也。”賜衣一襲,馬二匹,鹿十頭(當時馬比鹿貴)。后車駕畋于山北,大獲麋鹿數千頭,詔尚書發車牛五百乘以運之。帝尋謂從者曰:“筆公必不與我,汝輩不如馬運之速。”遂還。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懸黃,麻菽布野,豬鹿竊食,鳥雁侵費,風波斬耗,朝夕參倍(早收晚收相差三倍),乞賜矜緩,使得收載。”帝謂左右曰:“筆公果如朕所卜,可謂社稷之臣。”弼雖事務殷湊,而讀書不輟,口不言禁中事。文成帝(拓跋浚,太武帝孫)即位,坐法死,時人冤之。
    注釋:
    筑社之役,蹇厥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與之福:蹇厥jian jue 音簡厥,艱難、顛沛。這句話的意思是,土木工程勞動人民付出艱辛的汗水,主管者必須慎重對待,神才能賜給你福祉。
    后魏沒建六鎮長城
    一、后魏北邊六鎮
    魏太武帝拓跋燾破柔然,列置降人于漠南,東起濡源(灤河源),西至五原、陰山,東西三千里,分為六鎮,從西至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其沃野鎮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北根子場古城,在泰常長城之內,不受柔然侵攏。其后太和年間在懷荒東建御夷鎮。《資治通鑒》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六鎮之名均無沃野,而有御夷。

    太和年六鎮均在泰常八年(423)所筑長城之北。其現今具體地址如下:
    懷朔,固陽縣北五十里白靈淖鄉庫倫城。
    武川,武川縣烏蘭不浪土城梁古城。
    撫冥,四子王旗烏蘭花東南土城子。
    柔玄,察右后旗白音查干古城,在大同正北。
    懷荒,河北張北縣境。
    御夷,初在河北沽源縣東北,后徙獨石口東,名候鹵城,太和中更名御夷鎮。

    二、未筑六鎮長城

    太和八年(484)中書監高閭向孝文帝元宏上表說,“北狄(柔然)悍愚,同于禽獸,所長者野戰,所短者攻城,若以狄之所短,奪其所長,則雖眾不能成患,雖來不能深入。又狄散居野澤,隨逐水草,戰則與家業并至,奔則與畜牧俱逃,不赍資糧,而飲食自足,是以歷代能為邊患。六鎮勢分,倍眾不斗(謂敵人眾力加倍,則鎮人不敢斗也。),互相圍逼,難以制之。請依秦漢故事,于六鎮之北筑長城,擇要害之地,往往開門,造小城于其側,置兵捍守,狄既不攻城,野掠無獲,草盡則走,終必懲艾。計六鎮東西不過千里(實為三千里),一夫一日之功可成三步之地,強弱相兼,不過用十萬人,一月可就,雖有暫勞,可以永逸。凡長城有五利;罷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無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觀敵,以逸待勞,三也。息無時之備,四也。歲常游運(運糧以實塞下),永得不匱,五也。
    高閭雖提出修長城其利有五的建議,孝文帝只是“優詔答之” ,或“比當與卿面議” ,說明沒有采納付諸實施。時孝文帝正議遷都變俗,事必躬親,在六鎮修筑長城,必然引起騷動。如果動工修筑,史書怎能沒有記載?
    直到宣武帝元恪景明四年(503)車騎大將軍源懷出巡北邊,仍然是“東西為九城”防御柔然。(已知七城,另二城名字不明。)
    董耀會著《長城萬里行》149頁也說,太常卿高閭曾上表建議修筑一道長城,將六鎮連接起來,但這項建議并未得以實施。
    根本沒有修筑的長城,八達嶺“中國長城博物館”展陳卻說建有六鎮長城。有的長城史話插圖把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七鎮都包在泰常八年長城之內。既然六鎮(或七鎮)已在長城之內,為什么高閭還請建長城呢?

    高閭,雍奴(治今天津武清縣東8里)人,字閻士,本名驢。博通經史,下筆成章,司徒崔浩見而奇之,乃改名為閭并為取字,仕為中書侍郎。景明初(景明,宣武帝元恪年號,元年為500)歷中書令、給事中。凡國家詔令頌贊之類皆出其手,其文章與高允相上下,時稱二高,官至太常卿。

    東魏肆州長城

    一、高歡筑長城防柔然

    《魏書·孝靜帝紀》武定元年(543)秋八月,“齊獻武王(即丞相高歡)召夫五萬筑長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馬陵戍,東至土墱,四十日罷。”《資治通鑒》注:馬陵蓋東魏置戍之地?!毒庞蛑尽?,代州崞縣(今原平市)有土墱寨。墱,北史作隥。
    高歡為什么要在肆州筑長城?后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高歡兵逼洛陽,趕走元修,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是為東魏。高歡是以晉陽(今太原)為根據地起家,建成霸業。東魏雖都鄴城,但高歡在晉陽建大丞相府,遙控東魏政權,史謂“軍國政務,皆歸相府。”晉陽成為東魏的政治軍事中心,元氏政權不過傀儡而已。北齊后在晉陽置龍山縣,視為陪都,故對晉陽守衛極嚴。
    東魏建立后,西面和南西以黃河與河南洛陽一線宇文泰控制的西魏相對立,不斷發生激烈的戰爭。北面受到山胡、柔然等族南下騷擾。就當時國力而言,東魏不能同時在兩條戰線上取勝,故對威脅較次的北面采取和親聯姻和修筑長城來安定北邊。肆州長城主要是防御柔然的。有這么一條記載:
    武定三年(545)西魏與柔然兵頭可汗謀連兵來伐東魏,丞相高歡患之,遣行臺郎中杜弼使于柔然,為世子高澄求婚。頭兵可汗說:“高王自娶則可。”歡猶豫未決,婁妃說:“國家大計,愿勿疑也。”世子高澄、尉景亦勸之。歡乃遣鎮南將軍慕容儼往聘之,號曰蠕蠕公主。秋八月,高歡親迎公主于下館(在并州陽曲縣,今太原南4里)。公主至,婁妃避正室以處之,歡跪而拜謝,婁妃說:“彼將覺之,愿絕勿顧”。頭兵可汗使其弟禿突佳來送女,且報聘,仍戒之說:“待見外孫乃歸”。公主性嚴毅,終身不說華言。歡嘗病不得往,禿突佳怨恚,歡輿疾就之。(見《資治通鑒》1052頁)時高歡年50歲,從其對柔然的畏懼,可知筑長城是防御柔然的。

    二、肆州長城走向

    東魏肆州治在今山西忻州,肆州北山即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與恒山兩大山系的相連處,在此筑長城,可控制從晉北進入晉中的通道。
    2002年第二期《中國長城博物館館刊》所刊《東魏肆州長城》一文有詳細勘察報道:東魏肆州長城分布于寧武縣和原平市境內6個鄉,大體呈東西走向,現有遺址實際長度約為60公里。長城西起寧武縣城西7.2公里處的榆莊鄉榆樹坪村。然后順管涔山東坡下行至苗莊村與苗莊古城北墻相連,又跨越恢河后,沿鳳凰山西坡而上,經東壩溝、東莊鄉三張莊后村,并于三張莊后村東5.5公里進入原平市,寧武境內長城約18公里。該段有三張莊后村、閻王壁、尖山□三座障城。原平市境內長城經后口、龍宮、段家堡、官地4個鄉,于官地鄉黑峪村北300米終止。原平境內約長43公里。該段有黑峪障城。
    山西省文物局長城調查組寫的《東魏肆州長城》,這篇文章條理清晰,簡繁適當,依據明據。下面再抄錄幾段:
    東魏長城建筑所用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宜石則石,宜土則土?,F存長城遺址85%為片石壘砌,15%為土壘。片石壘砌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箱式作法;另一種為以樹木和片石混合壘砌。
    土夯法:在長城遺址經過土層堆積較厚的地段采用這種筑法,土夯墻體的夯層一般為7~11厘米之間,寰形圓底夯,夯窩直徑為5~6厘米。
    箱式片石壘砌法:是長城墻體兩側用片石整齊壘砌,每隔幾米、十幾米不等中間打一隔墻,中間填充碎石、雜土,類似火車車廂一樣。這是早期長城片石壘砌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其目的是為了增加墻體的強度,使之不易坍塌。
    樹石混砌法:這是該段長城建筑方法的特殊之處。即先用片石壘砌,當墻體達到一定高度后,將整樹平放一層,然后又在上面再壘砌片石,這樣幾層片石,一層樹,層層壘砌,借以加強墻體的強度。
    用石片壘砌的長城,當地人稱之“石碣邊墻”。
    原平市龍宮鄉至段家堡鄉這段長城遺址有一個特別之處,墻體剖面包含有多層木炭灰及木炭,墻體表面大多凝結成塊狀,個別塊狀上有褐色或淡綠色玻璃質晶體,火燒痕跡明顯,在當地百姓中流傳有火燒邊墻的傳說,不知是當時人為呢,還是因雷電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天火呢?
    原平市官地鄉黑峪村與段家堡鄉南坡村交界處的長城遺址內側,有一處障城遺址,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米。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五》“土墱,舊志并以為盤道梁……以地形核之,當在崞縣西北三十里之廟嶺。”黑峪障城東距廟嶺6公里,難道此城就是土墱嗎?

    北齊長城
    北齊筑有五道長城

    北齊是我國歷史上大規模修筑長城的王朝之一,共建有五道長城,除修筑西起今陜北榆林,東至山海關的北長城外,在今山西北部,北京至河北各建有一道內城,在山西太谷南,河南各建有一道南長城,以抵御西魏、北周和突厥來自南北的入侵。

    黃櫨嶺至社平戍長城
    一、黃櫨嶺至社平戍長城走向

    《北齊書·文宣帝記》天保三年(552)九月,“帝幸離石” 。冬十月,“自黃櫨嶺起長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
    從黃櫨嶺至社平戍四百余里長城的考察尚未見專論。關于其起止走向只有零星記載,其說有二:1、《資治通鑒》注,此長城蓋起于唐石州(今離石),北抵武州(今繁峙)之境。社平,齊紀作社子。黃櫨嶺在烏突戍東。按黃櫨嶺在汾陽縣西北60里,接離石縣界。黃櫨木質堅硬,是建筑長城斷谷起障所用城桿最好木料,大約這里原來遍山是黃櫨樹,后被砍伐一空,只留下名字。說長城從黃櫨嶺東北行,銜接東魏肆州長城,然后延伸至繁峙。2、《長城百科全書》載,黃櫨嶺位于北齊南朔州西河郡(郡治今臨汾縣)西北60里;社平戍位于朔州廣安郡(今朔州)西南,在今五寨縣境。此說是從今離石往東北沿呂梁山脈修筑,與東魏寧武肆州長城相銜接。當以后說為是。北齊所筑長城率十里一戍,這三十六戍四百余里長城,想山西省文物局長城調查組早已查清。

    二、長城是防御哪方的?

    黃櫨嶺至社平戍長城是防御西魏、柔然及其后起者突厥的。黃河西岸今陜西就是西魏屬地。柔然雖已被突厥擊破,但尚存眾多部落,必須加以防范。北齊文宣帝高洋新奪得帝位,此人勇猛善戰,親冒矢石,敢于深入,突厥稱之為“英雄天子”。上述三股勢力不敢輕易入侵。
    下面介紹柔然是如何被突厥、北齊、北周三方滅掉的,即可了解北齊筑多道長城的原因。天保二年(551)突厥土門襲擊柔然,大破之,柔然兵頭可汗阿那瑰自殺,其太子庵羅辰及阿那瑰從弟登住俟利、登住子庫提并帥眾奔齊。余眾復立登住次子鐵伐為主。突厥土門自號伊利可汗,號其妻為可賀敦,子弟謂之特勒,別將兵者皆謂之設。
    天保四年(553)齊主送柔然可汗鐵伐之父登住及兄庫提歸其國。鐵伐尋為契丹所殺,國人立登住為可汗。登住復為其大人阿富提所殺,國人立庫提為可汗。十一已未初一,突厥復攻柔然,柔然舉國奔齊。癸亥初五,齊主自晉陽北擊突厥,迎納柔然,廢其可汗庫提,立阿那瑰子庵羅辰為可汗,置之馬邑川,給其廩餼繒帛。親追突厥于朔州,突厥請和,許之而還。
    天保五年(554)三月,柔然可汗庵羅辰叛齊,齊主自將出擊,大破之,庵羅辰父子北走。夏四月,柔然寇齊肆州(今忻州),齊主自晉陽討之,至恒州(今大同),柔然散走。齊主親以二千余騎為殿,宿黃瓜堆。柔然別部數萬騎掩至,帝安臥,平明乃起,神色自若,指畫形勢,縱兵奮擊,柔然披靡,因潰圍而出。柔然走,追擊之,伏尸二十余里,獲庵羅辰妻子,虜三萬余口。令都督善無(在右玉縣南)高阿那肱帥騎數千塞其走路,時柔然軍猶盛,阿那肱以兵少請益,帝更減其半。阿那肱奮擊,大破之。庵羅辰超越巖谷,僅以身免。五月,柔然乙旃達官寇西魏廣武(在今陜北綏德),柱國李弼追擊破之。六月,柔然帥余眾東徙,且欲南寇,齊主帥輕騎邀之于金川(約在今呼和浩特南),柔然聞之遠遁。營州刺史設伏擊之,獲其名王數十人。
    天保六年(555)六月壬申二十三,齊主自將擊柔然。秋七月已卯初一,至白道(今呼和浩特北),留輜重,帥輕騎五千追柔然。壬午初四,及之于懷朔鎮(固陽縣北50里),齊主親犯矢石,頻戰,大破之。至于沃野(今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北),獲其酋長及生口二萬余,牛羊數十萬。這年,突厥伊利可汗弟木桿可汗立,擊柔然鄧叔子(阿那瑰之叔父),滅之。叔子收其余燼奔西魏。木桿西破口厭噠(即白匈奴,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即黠戛斯),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遼河上游),西至西海(今黑海),達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達北海(今貝加爾湖),五六千里,皆屬焉。木桿恃其強,請盡誅鄧叔子等于西魏,使者相繼于道。太師宇文泰收叔子以下三千余人付其使者,盡殺之于青城門外。(長安門東出南頭第一門,曰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柔然可汗庵羅辰于天保五年被破后西奔,下落不明,柔然滅亡。

    太谷馬嶺長城

    一、太谷長城

    《新唐書·地理志》載,“太原郡太谷東南八十里馬嶺上有長城,自平城至于魯口三百里,貞觀元年(627)廢。”
    唐平城,隋置,即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金改為儀城,元省。故城在今山西和順縣西。由此往西左權縣有長城村。見《中國分省地圖集》。
    太谷長城建于何時,我請在太原鐵道部第三工程局工作的王恩寬同志查詢,復信說,到山西省政府和太谷、祁縣都沒有查到修建的時間,在祁縣古籍部查到該長城線兩個關口的資料:
    馬羚關:位于榆社縣城西北62里(今屬太谷縣管轄)。關口寬150米,長200米,高220米。東西向石山對峙,巔峣谷深,坡陡路彎,周圍有3個制高點,南為禁山,西北為園家凹山,東南為老拐牛山,是榆社通往太谷的重要關口。1939年閻錫山軍一個師由此進犯榆社。
    黑虎嶺關:位于和順縣許村鄉夫子嶺村東2里。關口寬25米,長80米,高150米,關口東側是陡坡,西側為陡坡丘陵地,南北山巖,通過有阻。是山西與河北的分界點之一,也是控制河北邢臺與原河南武安通往山西和順的重要關口。1945年日寇大掃蕩,八路軍在此與敵作戰5天。

    二、推斷為北齊所修

    太谷長城當是東魏、北齊時高歡、高洋父子所建,因為:高歡以晉陽(今太原)起家,歡子高澄、高洋均盤踞晉陽,遙控鄴都的東魏政權。高洋終于奪取東魏政權。
    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即位于晉陽,改元皇建。立重鎮于平陽(故城在臨汾南),與周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彼閉關不出,則稍蠶食其河東之地,日使窮蹙;若彼出兵,非十萬以上,不足為我敵。
    561年武成帝高湛也即位于晉陽,改元大寧。563年,北周遣柱圍楊忠將步騎一萬與突厥十萬騎從北道伐齊,又遣大將軍達奚武帥步騎自南道出平陽,期會師晉陽。齊主自鄴至晉陽,斛律光將兵三萬屯平陽,拒達奚武。564年,周,突厥至晉陽,齊兵出戰,突厥兵不肯戰,周師大敗,達奚武也退。
    565年,后主高緯也即位于晉陽,改元天統。晉陽置龍山縣。576年,周主率師八萬取平陽,齊師十萬拒戰,齊大敗,周取平陽,齊主奔鄴。高澄子延宗即位于晉陽,改元德昌,立僅二日周取晉陽。
    577年,周取鄴滅齊。
    北齊雖建都干鄴,但始終以晉陽為其腹心地區,太谷長城當是北齊所建。


    北齊北長城

    第一次修到山海關的長城

    齊筑從陜北榆林至山海關長城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554)十二月庚申初八,“齊主北巡,至達速嶺,行視山川險要,議起長城。”達速嶺在今山西平魯縣西北。高洋打算在北部邊疆建一道更長的長城以防御突厥。突厥木桿可汗時國勢強盛,北齊、北周互相征伐,都擔心對方與突厥交好,連兵來攻。故競相攏絡突厥,與之聯姻,傾府庫資財以事之。突厥則周旋于二國之間,有時援齊,有時援周,坐收漁利。
    天保六年(555)六月庚戌朔“齊發民一百八十萬筑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命定州剌史趙郡王高叡領山東兵數萬監筑之。”高叡,高歡弟趙郡王高?。ㄗ钟缹殻┲?。
    天保七年(556)“齊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于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通鑒》注:考異曰,“去歲六月已云筑長城,而地名、長短不同,不知與此為一事,為二事。北齊書,北史皆然,今皆存之。”

    二、對北齊北長城史料分析

    1、天保六年首先筑成東起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大同)一段九百里長城。天保七年接著向東西修筑,往東從夏口延伸至海;往西從恒州延伸至西河。西河即榆林河,一名清水河,古名帝原水,自邊外流經陜北榆林市,注入無定河。長城全長三千余里。
    2、“總秦戍”不是大同東北的一個地名。秦戍即秦長城,是說北齊長城是在秦長城線上修筑的。
    3、北齊長城到了漁陽,今密云古北口,沒有往北循秦長城修筑,而是往東南修到今渤海邊山海關,北齊第一次把長城修到山海關。
    4、幽州北夏口,幽州即今北京?!锻ㄨb》注:“幽州夏口,即居庸下口。”夏口即今南口,南口在軍都山南麓,在此修長城起不到防御作用,昌平區文物管理所文物普查在南口東西也沒有發現古長城。夏口一地應另有解釋?!缎绿茣?#183;地理志》載,“居庸關,其北有防御軍,古夏陽川也。”唐防御軍城即今延慶縣城,夏陽川即今媯川。近年,八達嶺西幫水峪花家窯溝,八達嶺東小張家口南山都發現了北齊石長城,可見夏口乃指八達嶺,是夏陽川通向幽州的口子。

    三、對斛律羨所筑長城分析

    北齊武成帝高湛河清三年(564)九月,“突厥寇齊幽州,入長城,大掠而還,留屯塞北,更集結諸部,約周師再次攻齊。”齊調任斛律羨為幽州剌史,“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自庫堆戍,東拒于海,隨山曲屈,二千余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余所。”同年,閏九月乙巳初十,“突厥十余萬復寇幽州,幽州刺史斛律羨率諸將迎戰,突厥望見齊軍容整齊,遂不敢戰,退去。”后遣使求和。
    上面斛律羨所筑長城,不是另選新線,是對天保年所筑長城的加固。所謂斬山筑城,也作塹山筑城,是把山的外面削去一部分,壘高而成。所謂斷谷起障,是在山溝中用黃櫨木為城桿作骨架,用石塊壘成。宋末濟南人周密寫的《癸辛雜識》載,“長城之房居人以積雨后,或得堅木于城土中,識者謂名黃櫨木,乃當時用以為城桿者,性極堅勁,不畏水濕而耐久,至今一兩千年,猶有如楹(柱)者,以之為城桿最佳,蓋筑城無以為桿不可。”文章沒說城桿發現于什么地方。凡斷谷起障均采用黃櫨木為城桿,采自山西黃櫨嶺。
    斛律羨加固的幽州長城,西自庫堆戍,東拒于海,二千余里。庫堆戍在什么地方?《明史·戚繼光傳》言,“薊鎮邊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則百堅皆瑕。”薊昌兩鎮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鎮邊城,也是二千里。鎮邊城有一條石長城,附近有個大營盤,大約這里就是庫堆戍。斛律羨加固的正是幽州正北面包括上述延慶幫水峪至小張家口在內的二百里長城。
    大榆樹鎮南山邊幾個村有的山頭上面是平的,山周邊有圓形建筑物,當地人名之“寨坡。”可能是北齊長城的配套防御設施,斛律羨把軍隊陳列在石長城和“寨坡”上,以震懾突厥,突厥望而退去。

    四、齊北長城走向

    關于齊北長城的走向,郭述祖著《山海關長城志》4頁說,近人王國良在《中國長城沿革考》中有了比較具體的記述:“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從今山西離石縣西北黃櫨嶺(北齊西汾)起,北到朔縣西廢武州界之社平戍,折而向東,斜經大同西北之總秦戍,再向東行,入河北省界,至赤城,轉而向南,至居庸東,又轉向東,而達渤海北岸的山海關??v橫三千里的大長城,曾經北齊修筑或增筑,秦、漢舊城又換一副面目了。”
    上述把北齊兩道長城隨意和秦、漢長城連在一起,令人越看越胡涂。其實古文獻和現存遺跡對齊北長城走向交代得很明白:
    齊北長城從西河即陜北榆林起,沿秦長城走向修筑,不過北齊長城多是用石頭壘砌的,秦、漢長城則多是土長城。
    經過山西平魯縣西北達速嶺。經過偏關,偏關縣文化局副局長李貴說,偏關有北齊長城,建在山外側,即山脊北山坡,用石頭壘砌,不用粘合劑,名叫亂插邊,十里有一土城。明長城走山脊。明長城和北齊長城過山溝互相穿插,城堡也互相打破。偏關縣北面清水河縣單臺子鄉石垛墕村看到兩道長城,一高一矮,建在山脊的是明長城,當地叫“岔修邊”;山北半坡的是北齊長城。
    經過大同,北齊河清二年(563)十二月,“北周與突厥自北道伐北齊,逼晉陽,天大雪。”明年春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悉其銳卒鼓嗓而出。突厥震駭,引上西山,不肯戰,周兵大敗而還。突厥引兵北還,縱兵大掠,晉陽以北七百里,人畜無遺。并州刺史段韶追之,不敢逼。還至陘嶺(雁門關),冰滑,乃鋪氈以度,胡馬寒瘦,膝以下皆**。比至長城(《通鑒》原注,即文宣所筑長城。),馬且死盡,截矟(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使。)杖之以歸。”文宣帝高洋所筑長城在大同。
    經過延慶縣八達嶺鎮幫水峪村花家窯溝南埡口,用大塊紅色毛石壘的北齊長城已如前文所述?!吨袊L城博物館館刊》總9期刊延慶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程金龍寫的《延慶的長城》文中說,2001年6月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在調查八達嶺長城發現了一段長城遺址,自岔道羊頭山向東至西二道河,斷續起伏,約有幾十里,大都是用石頭干碴堆壘而成,損壞嚴重,有的地段只能隱約看出痕跡。這也是北齊長城。
    到了密云縣古北口長城沒有循秦長城往北,而是向東南修到山海關。高旺寫的《博覽長城風采》說,密云縣北77公里東莊禾鄉明司馬臺長城,東起望京臺,西連金山嶺,北齊石長城如一條巨龍匍匐在司馬臺關門的西山后川口村對面山上的大陰坡,長城高0.7米,寬2.5米,斷斷續續約6、7里長。起關門西山腳下,沿山脊在后川口與明金山嶺長城連接。這是唯一一段偏離明長城的北齊長城,其余北齊長城都已迭壓在明長城下面了。
    電視片《望長城》第三集下說,河北遵化縣興隆莊,秦、明長城并存,石頭壘的長城是秦長城。其實石長城是北齊長城。
    《山海關長城志》說,經過實地考察北齊長城在秦皇島市、撫寧縣以及青龍縣的走向及現狀已大體查清。分中、南、北三段予以說明:中段從角山北坡上海拔355米的老龍臺,經鴨子河、南刁部落、北刁部落,過石門寨、上莊坨,再沿石河西岸,穿過黑峪溝,基本走向是東南伸向西北。城墻已塌毀,但城基邊緣砌石還在,基寬3—4米,用毛石、黃土砌筑,不見石灰,高度已不可知?!杜R渝縣志》說,“鐵雀關,在鴨水河莊西山上,南達角山石臺,北連長城寺,為長城最古舊基。”鐵雀關遺址在鴨水河村西南,遺址占地面積長寬各40米,也是毛石、黃土壘砌。南段從老龍臺主峰順坡南下,過石河,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段長城遺址順山勢再上高峰,那就是山海關城北的后角山。至于從后角山到渤海之濱的長城遺跡,就找不到了。訪問當地老人,有的說在姜女廟西,沿八里鋪、邊墻子村一帶,曾有“紅墻子”的傳說,但遺址已難尋到。有的則說,從后角山至老龍頭的這段明長城,可能利用了北齊長城舊址。在老龍頭就展示一段北齊長城。北段,從黑峪溝向北,到花場峪一帶,現在還有高2米,寬3—4米,長約500米的城址。再向北的遺址待繼續考察。據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張棟撰《山海關貞女祠碑記》中說,“土人傳北大邊即長城舊跡。”當地老人稱之為“老邊”。
    1998年7月12日《中國文物報》報道:撫寧至山海關的古長城,查明為北齊至隋遺存,從線路走向和建筑結構上看,與明長城截然不同,二者顯然不是同期所筑。山海關區文物局邀請中國長城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成大林同志及有關人士召開專題研討會,使山海關境內長城的歷史至少提前了800年。
    北齊重城

    北齊天保八年(557)“是年,于長城內筑重城,自庫洛拔而東至烏圪戍,凡四百余里。”《通鑒》作,自庫洛枝至烏紇戍。
    宋沈括《熙寧使虜圖抄》載:“幽州東北三十里有望京館(即孫堠館,在今北京朝陽區孫河),東行稍北十余里出古長城,四十里至順州。”
    宋王曾《上契丹事》說:“出燕京北門過古長城,四十里至孫堠館。”路振《乘軺錄》說:“自幽州北行三十里過長城。”《遼史·地理志》南京道“順州歸化軍。黍谷山(在密云西南15里)鄒衍吹律之地,南有齊長城。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
    明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載:“順義縣西南二十里有天柱村(今名天竺)。二十里葦溝村,村東臨溫余河渡,渡南有長城遺跡。古長城,望之出順州東北山間,至順州乃折而南,負城西走,出望京之北,西南至廣信之北,屬之西山。”順州即今北京順義,廣信在河北徐水縣西25里。
    《中國長城博物館館刊》14期周良撰《通州窯廠村北齊長城遺址》載:三方唐代墓志中提到齊長城:1、孫如玉墓志說“西有長城驀山,南望朱雀林兼臨河古戍,北有玄武壘至潞津古關,并是齊時所置。”2、孫封墓志說“左潞水兮右長城”。3、李丕墓志銘說“屹然孤墳,長城之東”。清代劉錫信所著《潞城考古錄》載“通州城西北四里,有古長城遺址,迤北接順義,南近通惠河北岸而上,逾河而南……其址又變而東西橫亙,再南為州西門外入都孔道。”長城筑到今張家灣,設“臨河古戍”,長城筑在今氵郭  縣鎮(通州南45里)東北一里,繼續東傍笥溝修筑,南抵武清?!蹲x史方輿紀要》云“武清縣(舊縣在今縣西北8里)西南三十里有長城故址,延袤百里。”
    北齊重城長城專家尚未標出具體行經路線,應是東北起北京密云,經順義、通州、天津武清,西南至河北徐水西山中。

    北齊勛掌長城
    北齊清河二年(563)三月,“齊詔司空斛律光督步騎二萬,筑勛掌城于軹關,仍筑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通鑒》1117頁)
    這道長城是防御北周的。勛掌城在今河南濟源縣西北25里。軹關在濟源縣西北15里,關當軹道之險,故名軹關,自古為險隘,乃三國至南北朝時兵家必爭之地。晉郭緣生《述征記》太行八陘,第一就是軹關陘。
    《中國長城博物館館刊》總第10期載張增午,李銀錄合寫《豫北長城遺址的探索》文中說,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天池嶺上有長城遺址,蜿蜒于太行山晉豫交界的天池嶺上,俗名“界墻”,在沁陽市境內長6里多,全為石筑,經人為破壞和自然風化,現存遺址寬2米左右,高1—2 .5米,大部為荊棘掩蓋。本人認為沁陽西距濟源約60里,此長城應為北齊南長城。
    斛律金是朔州鮮卑敕勒部人,長子光、次子羨,父子均善騎射,為北齊名將。斛律金行兵用匈奴法,望塵識馬足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有一次高歡為西魏軍所敗,歡身患病,士氣低落,斛律金用鮮卑語唱敕勒歌以激勵士氣,歌詞云:“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后光、羨兄弟均被祖珽等所讒害。可惜現在找不到敕勒歌鮮卑語唱法。
    對北齊筑長城的評論:

    北齊創建者高歡本是中原今河北景縣人。其祖父高湖從后燕奔后魏,高氏遂成鮮卑化漢人。高歡雄才大略,自孝昌喪亂以來,恒代以北盡為丘墟,北邊六鎮之民,相率內徙,就食齊晉。歡命諸州濱河及津梁置倉積谷,傍海煮鹽,供軍資,備饑饉,遂成霸業。居庸陘置納款關,收取關稅,就在此時。
    文宣帝高洋能征善戰,露髻肉袒,晝夜不息,行千余里,追擊契丹,突厥佗缽可汗稱之英雄天子,但文治不足,高洋及其后繼諸帝均性情殘暴。
    天保八年(557)七月,河南北大蝗,齊主高洋問魏郡丞崔叔瓚曰:“何故致蝗?”對曰:“五行志,土功不時,蝗蟲為災,今外筑長城,內興三臺,殆以此乎。”齊主怒,使左右毆之,擢其發,溷沃其頭,曳足以出。齊主北筑長城,南助蕭莊(梁永嘉王),士馬死者以數十萬計。重以修筑臺殿,賜與無節,府庫之積,不足以供,乃減百官之祿,撤軍人常廩,并省州郡縣之職,以節費用。
    天保中,北平無終(今河北玉田)人陽斐,除都水使者,詔監筑長城。
    《北齊書·斛律光傳》,“版筑之役(督修勛掌城及軹關長城),鞭撻人士,頗稱其暴。”可見高洋修筑長城,役使民人,不惜民力,非常殘暴。
    注釋:三臺:魏武(曹操)筑三臺于鄴城西北隅,中曰銅雀,南曰金虎,北曰冰井,三臺相距各六十步。其上復道樓閣相通,中尖懸絕,名曰三臺。銅雀臺高十丈,臺瓦以琢硯石制作,傳貯水不燥,世稱銅雀瓦硯。其后后趙石虎更增高二丈。齊高洋中臺更名金鳳,南曰圣應,北曰崇光,皆高八丈。
    北周長城

    一、周筑長城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577)二月,滅北齊。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581)二月,代北周。北周控制北方全部邊疆只有四年,因防御突厥入侵,也修筑了長城。
    北周滅北齊,齊定州刺史范陽王高紹義(高洋子)奔突厥,突厥他缽可汗助之。武帝宣政元年(578)四月庚申二十三,佗缽可汗寇周幽州(北京),殺掠吏民,柱國劉雄率兵拒戰,兵敗死之。第二年,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579)五月,突厥又寇并州(山西太原)。六月,周“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立亭障,西自雁門,東至碣石。”《通鑒注》,“修齊所筑長城也。”
    于翼,字文若,代人,美風儀,有識度。靜帝大象初拜大司徒,詔巡長城,立亭障,西自雁門,東至碣石,創新改舊,咸得其要害,乃除幽州總管。翼素有威德,突厥不敢犯塞,百姓安之。

    二、周長城在今山西段較北齊長城偏南

    大象二年(580)周嫁千金公主(宇文泰子趙王宇文招女)與突厥東面可汗攝圖,又遣建威縣侯賀若誼賂他缽可汗,以求高紹義。佗缽偽與紹義獵于南境,使誼執紹義歸長安。
    北周長城完全建在北齊北長城線上,只有山西段,西起雁門,在戰國趙肅侯北長城線上,比北齊北長城偏南。至于于翼對北齊長城的“創新改舊,咸得其要害,”是指什么改舊,恐怕查不清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美利坚|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国产一区二区四区不卡| 日本丰满大屁股少妇|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最新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 亚洲AV午夜成人无码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亚洲 校园 欧美 国产 另类|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亚洲 日本 欧洲 欧美 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自拍|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五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av|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国产成熟妇女性视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