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思維環境 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平行線的畫法》案例反思
懷化市實驗學校 周時鐵
案例背景
《平行線的畫法》,教材是直接用一幅圖說明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沒有出示文字說明,學生通過觀察是不難掌握其方法的。但是,“如何化結果為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僅知道“如何畫平行線”,而且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畫”卻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案例
(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
師:有哪位同學能夠畫出這條直線的兩條垂線?
(生板演)
師:這兩條垂線是什么關系呢?為什么?
生: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因為"垂直與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垂線的畫法,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行線的畫法。請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動手畫一畫,并且要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對自己的畫法進行說明。
(生在練習本上嘗試)
(交流畫法,找幾名畫法不同的學生板演)
生1:我是靠眼睛觀察,直接用直尺畫出來的。
師:對于他的畫法,大家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2:這種畫法沒有道理,眼睛有時也會騙人的。我是這樣畫的:先畫出這條直線的一條垂線,再畫出這條垂線的垂線,最后把下邊的垂線擦掉,剩下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因為“垂直與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有理有據,他僅用一個三角板就畫出了直線的平行線,而且又用學過的數學知識給自己的畫法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大家同意他的畫法嗎?
生:同意。
師:那么,我們就用這個同學的名字給這種畫法命名,可以嗎?
師:請大家用“××畫法”畫畫看。
(生在練習本上練習)
師:采用這種畫法,你感覺怎樣?
生:有些麻煩,還得把下邊的線給擦掉。
師:請大家看看課本上是怎么做的。
(生閱讀課本)
生:書上是用直尺和三角板畫的。
生:書上是先把直角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和直線重合,再把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重合,然后沿著直尺移動三角板,順著三角板的直角邊畫出的這條直線就是它的平行線。
師:想一想,為什么這樣畫出的直線就和原來的直線平行呢?
(生思考、討論、交流)
生:我明白了,因為這兩條直線都和直尺垂直,所以他們互相平行。
生:這種畫法與“××畫法”不同的是課本上用直尺代替了那條直線,不用擦掉了,所以這種方法更方便。
(生都恍然大悟)
師:請大家再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教后反思
一、找準“引子”,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舊知識中孕育著新內容,新知識又是原有知識的擴展,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我從上節課“垂線的畫法”中一道練習題---“擺出兩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垂直,這兩根小棒是什么關系?”入手,把這個問題做為“引子”,使學生明確: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樣,學生在畫平行線時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只要能夠畫出一條直線,使它與原來的直線垂直,然后再畫出第三條直線和第二條直線垂直,那么第三條直線就和原來的直線平行”。不僅避免了學生生搬硬套課本上平行線的畫法,而且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這樣畫出的直線就和原來的直線互相平行,也為二學段學生學習幾何證明打下了好的基礎。
二、采用“對話式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在學生1回答憑觀察畫出直線的平行線后,我反問:“對于這種方法,你有什么要說的嗎?”使學生從反問的問題中,認識到自己原有的錯誤,并積極思考、探究新的方法。在學生練習用生2的畫法畫平行線后,我追問:“采用這種方法,你感覺怎樣?”“有些麻煩。”這時,我提示學生“請大家看看課本上是怎樣畫的”,生帶著問題開始有選擇地閱讀教材上的相關信息。在學生匯報完教材上的畫法后,我又問:“為什么這樣畫出的直線就和原來的直線互相平行呢?”這樣一連串的問題,就在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思考行為之間拉起了紐帶,學生經過反思:哦,原來所畫出的直線和原來的直線都和直尺垂直,所以它們互相平行。思維始于問題,在這樣一個不斷提問、不斷解答、不斷追問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不斷明朗。這種以對話的教學方式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依靠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在主動、積極的思考中尋求正確的結論。
三、注重反思,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在每一個環節之后,我都要通過對話,使學生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進行自我完善。“對于他的畫法,你有什么要說的嗎?”“通過練習,你感覺這種畫法怎樣?”等等,在學生每得出一個結論后,都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結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學會思維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內容,恩格斯把思維稱做“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數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抽象性的最好途徑。所以,在教學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每一個教師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