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大都喜歡那些對自己表示贊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的人或事,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贊賞乃至不再贊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承受一次小挫折,然而,繼續不被褒獎或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遞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不悅及心理反感。人們的這種喜歡對
自己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獎勵、贊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的情況,被稱為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運用得是否恰當,對現實生活會產生很大影響。
有座宿舍樓后放著一部廢車,孩子們每天晚上都攀上車廂蹦跳吵鬧,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一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今天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孩子獎1個玩具。”孩子們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次日,這個人說:“今天獎品為2粒糖。”孩子們見獎品跌價,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第三天,這個人又說:“今天獎品為兩粒花生米。”孩子們紛紛跳下汽車,說:“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正面難攻的情況下,運用阿倫森效應,采取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果。這是運用得好的情況。
運用不好又會怎么樣呢?小剛進了新單位,決心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于是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布置的任務不論多困難都硬著頭皮承攬下來。一段日子后,小剛覺得表現得差不多了,于是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對布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結果,大家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對比那些剛來時就表現不佳的人所持的印象還不好。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而且,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假裝,惹人厭煩。
由此可見,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于自己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已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轉,在形成對別人印象的過程中,也要避免受錯誤態度的影響。
(《保健時報》1.14 許建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