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樓 大 中 小 發(fā)表于 2010-2-5 20:13
只看該作者
德川時代(1603~1867) 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代了佛教,成為德川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佛教的影響進一步縮?5筆本┒擠鸞趟淝魎ヂ洌囟厙?指箱根以東的關東八州,即今東京橫濱地方)的佛教漸盛。德川幕府一方面采取鎖國政策,同時訂立各方面的制度。對于佛教,自寺院的等級,僧階的高下,乃至僧侶的法服等,都有一定的規(guī)制。先定皇室的佛教制度,明示“門跡”、“院家”以下的級別。門跡有“宮門跡”,“攝家門跡”及“準門跡’之別,訂立晉級的法規(guī),禁止僧位、僧官的濫授。劃定區(qū)域,一寺一山皆令有所隸屬。以總本山德大本山,以大本山統(tǒng)攝其所屬各寺。如凈土宗以東京增上寺為本山統(tǒng)轄關東諸寺;天臺宗以日光門主統(tǒng)轄一宗:真宗東、西兩派的別院各設“輪番”(別院輪流住職之稱)等。這些制度小自一寺、大至一宗一派,其應遵守的法規(guī),修行的階段,僧階的晉級,法衣的等差等,完全具備,一直維持到明治維新以前。
日本禪宗自鐮倉時代以來,由臨濟與曹洞兩宗平分天下。到了德川時代,由于鎖國政策,只留長崎一港與外國通商。當時中國貿(mào)易商舶往來頻繁。居住在長崎的華僑,先后開創(chuàng)了分紫山福擠寺(漳州寺)、東明山興福寺(南京寺)和圣壽山崇福寺(福州寺),即所謂三唐。三唐寺的住持,均從中國請去。最初有明僧真圓、覺海、超然、途然等。后有福州黃檗山萬福寺,在臨濟、曹洞之外,另立黃檗一宗,成為日本禪宗二派之一。
明治維新后日本興起資產(chǎn)階級改革運動,提出王政復古、“神佛分離”和“廢佛毀釋”。首先命令門跡親王復飾(還俗),廢止宮廷的佛教儀式,排除神社內(nèi)的佛像,廢止供于神前的佛具,禁止僧侶參加神道儀式,禁止“神佛混淆”,頒布所謂“神佛判然”的法令。從而日本各地發(fā)生了燒棄佛像佛畫、破壞寺廟堂塔、命令僧尼還俗、把守院改作醫(yī)院和學校等事件。明治5年4月25日,新政府以太政官布告,許可僧侶帶妻食肉和蓄發(fā),同時又命僧侶于法名上加姓,于是某些寺院的僧侶便公開娶妻食肉。佛教徒為適應新的形勢,興辦各種社會事業(yè),派即解遣僧侶出國考察和留學,創(chuàng)辦學校,陪植人材,并開始向國外傳播佛教及從事監(jiān)獄的教化等。明治22年,日本政府頒布憲法,允許信教自由,各宗競相興辦大學或?qū)iT學校,出版了不少佛教著作,同時于備大學設佛教講座,一時佛教雖有復蘇的跡象,但總的趨勢是影響越來越?W悅髦撾亂院蠊?0年間,日本的佛教形成了13宗56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