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景昌特效針灸臨床精要

     爍菓圖書館 2010-02-10

    由于手指部位穴位眾多,令學者望而止步,故去繁從簡。精選其常用要穴十八個,計三十四穴點,并就其分布規律,從楊維杰之說,淺作說明。

    一、陰掌五線--陰掌者,三陰經之掌心也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靠大拇指者為外側,靠小拇指者為內側,中央線為C線,外側(近拇指側)赤白肉際處為A線,A線與C線中央為B線,內側(近小指側)黑白肉際處為E線,EC中央線為D線。

    二、陽掌三線--近小指者為外側;近大拇指者為內側;內外兩側之間即為中央。

    內外兩側均貼骨緣下針,中央則刺皮下針。

    三、穴位

    大間
    位置: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外開三分,即第一節B線中點。
    主治:心臟病、膝蓋痛、疝氣、眼痛、睪丸墜痛。
    針法:針深一分至三分。

    小間
    位置:食指第一節B線上,大間穴上二分即是。
    主治:肺系疾患、胸悶心慌、膝蓋疼痛、腸炎。
    針法:針深一分到三分。

    附:大間、小間兩穴均位于陰掌食指B線上,為方便取穴,以兩指節距離上下1/3處各取一穴,在上者為小間,在下者為大間。

    外間
    位置:食指第二節B線上,兩指節距離下1/3處是穴。
    主治:疝氣、尿道炎、牙痛、胃痛。
    針法:針深二分至三分。

    中間
    位置:食指第一節正中央。
    主治:心悸、胸悶、頭暈眼花、膝痛、疝氣。
    針法:針深一分至二分。

     
    運用:上述四穴針深一分至二分俱可治療心肺病變。二分至三分治療下焦諸癥,上述諸穴不宜雙手同時取穴。一般來說,單手取穴以男左女右為準,四穴聯用為治療疝氣特效針,據楊維杰經驗,若配合三棱針在內踝及內踝周圍點刺放血效果更佳。而筆者治療疝氣時,除取上述四穴,尤喜加灸大敦穴(左邊疝氣灸右邊,右邊疝氣灸左邊。)則見效之速,療效之佳,令人難以置信。

    木穴
    位置:食指內側D線上,計有兩穴點,兩指節距離上下一步1/3處各一穴點。
    主治:肝火旺盛、脾氣急燥、胃痛、皮膚騷癢。
    針法:針深二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為常用要穴,臨床多取一穴,一般以下穴為準。對于眼睛干澀,眼球疼痛,見風流淚等皆有卓效(若加適量番瀉葉代茶飲,效益佳)。若以此穴治療諸如手癬,手掌皺裂等皮膚病尤具特效。治療鼻涕過多,尤其是感冒流涕立見療效。治療皮膚病以患側穴位為主,其它各病則以對側穴位為主。此外,對外感引起的頭痛亦效。

    木穴肝火旺,急燥淚易淌。
    手部皮膚病,涕多此穴當。

    心常
    位置:中指第一節D線上,兩指節距離上下1/3處各取一穴,計有兩穴點。
    主治:心悸、風心病、心臟病。
    針法:針深一分至三分。
    中指一節上,D線名心常。
    心悸與怔忡,療效堪稱良。



    木炎
    位置:無名指第二節D線上,指節間距離上下1/3處各一穴,計兩穴點。
    主治:肝炎、肝腫大、肝硬化。
    針法:針深二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治療肝火旺盛之癥頗佳。治療口苦、 易怒、 煩燥諸癥,皆一次而效。若配伍風府,療口干、舌燥諸癥當可針到而病情立緩。
    木炎療肝病,火旺指下平。
    口干伍風府,針著便惺惺。


    還巢
    位置:無名指外側正中央,赤白肉際處是穴。
    主治:子宮痛、 子宮肌瘤、盆腔炎、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小便頻數、陰門發腫、安胎。
    針法:針深二分至三分,忌雙手同時取穴。
    運用:本穴為治療婦科疾病之要穴,且療效顯著。其穴多與婦科穴相伍,左右交替,即左婦科伍右還巢,右婦科伍左還巢。不唯治婦科諸癥頗佳,治療不孕癥亦有特效。
    還巢無名側,中節正中央。
    二至三分深,雙手忌同傷。
    堪療子宮病,經亂帶下嘗。
    輸卵管不通,宮斜尿頻良。
    陰腫與安胎,求子功效強。



    火膝
    位置:小指甲外側角后二分。
    主治:膝蓋痛、關節痛、風心痛。
    針法:針深一分至二分。
    運用:本穴治療郁癥(肝氣橫逆型)頗佳。而用于手太陽經疼痛,肩臂不舉者、變形性膝關節炎,頗有殊效。
    火膝少澤后,膝痛此穴湊。
    風心關節炎,何須愁白頭。


    膽穴
    位置:中指第一節兩側中點,計兩穴點。
    主治:驚悸、怔忡、小兒夜啼。
    針法:針深一至二分。
    運用:本穴療驚悸、小兒夜啼,余常伍以內關更見取效神速。或獨取啞門一穴療效亦捷。不唯如此,本穴若伍以空間十聯針治療膝痛極其特效。
    膽穴中指一,兩側各中點。
    一分二分深,心悸此穴添。
    堪治夜啼郎,膝痛應針痊。



    二角明
    位置:中指第一節中央線上,距離兩指節間上下1/3處各取一穴,計兩穴點。
    主治:閃腰岔氣、腎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前額痛。
    針法:五分針,皮下針向小指方,橫刺二至三分。
    運用:本穴治療上述諸癥,療效頗著。本穴與火串共用,治療閃腰岔氣者,莫不立時見效。而療鼻骨疼痛,筆者多與鎮靜穴共用,其療效之佳,夷非所思。
    取穴二角明,中指一節央。
    橫刺有兩分,兩穴皮下藏。
    方向尤注意,針向小指方。
    閃腰岔氣者,腰痛亦專長。
    鼻骨眉棱骨,諸痛皆無恙。



    心膝
    位置:中指背面第二節中央兩側中點處各一穴,計兩穴點。
    主治:膝蓋痛、肩胛痛。
    針法:針深一分至二分。
    運用:本穴治療脊椎疼痛及膝關節炎,臨床運用之效果極佳。配膻中治療膝無力特效。
    心膝中指上,二節側兩旁。
    針術任何施,兩穴一二長。
    膝蓋肩胛痛,脊痛醫名揚。

    肺心
    位置: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上,指節間距離上下1/3處各取一穴,計兩穴點。
    主治:脊椎疼痛、脖頸痛、腓腸肌痙攣。
    針法:皮下向外(小指方向)橫刺。
    運用:本穴治療腰椎疼痛極佳。
    肺心中指二,兩穴脖頸痛。
    腰椎及尾椎,小腿脹痛松。
    皮下外橫刺,小指方向通。


    木火
    位置:中指背第三節橫紋中央。
    主治:半身不遂。
    針法:向小指方向皮下橫刺。
    運用:本穴強心通絡作用頗佳,治療中風后遺癥與其他穴位有協同作用。一般用本穴治療首次留針不宜超過五分鐘,五日后留針不宜超過三分鐘,又五日后限留針一分鐘。時間及次數均不宜多用。單用治療中風后遺癥,下肢無力,膝內側及腓腸肌痙攣頗效。
    木火中指三,橫紋正中央。
    治癱有奇效,橫刺小指方。
    首限五分鐘,五日后三芳。
    再五三分鐘,切記莫張揚。



    指駟馬
    位置:食指背第二節外側,指節間距離的1/2處為一穴點,其上下1/3處各一穴點,計三穴點。
    主治:肋膜疾患、皮膚病、耳鳴耳痛、鼻炎、面部黑斑。
    針法:針深二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配木穴治療掌指皮膚病特效。用治臉面黑斑若與背后陽性點挑治同時進行療效甚佳。并治肩痛,退乳回奶皆效。
    本穴須貼骨下針。
    食指二節上,駟馬金水昌。
    掌指皮膚病,退乳亦可嘗。



    婦科
    位置:大拇指第一節外側黑白肉際處。距上下指間節距離1/3處各一穴點,計兩穴點。
    主治:月經先期或后期、月經過多或過少、盆腔炎、子宮肌瘤等。                        
    針法:貼與骨旁下針,針深二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為婦科常用要穴,療效顯著。配中封,內庭療痛經效力迅速而佳;配人皇、血海療外陰白斑亦著;伍還巢療不孕堪稱特效。如系閉經,配長強穴,亦杏林一絕。
    大指一節外,婦科二穴排。
    諸多婦科病,針下春自來。


    制污
    位置:大拇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指間節距離中點為一穴點,此穴點與上下指節的平分線再各取一點,計三穴點。
    主治:久年惡瘡、刀口不收等。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本穴治療一切瘡瘍,刀傷,燙傷或手術后傷口潰瘍出水,久不收口。尤有特效。
    制污大指中,一節三穴通。
    創面久不收,血出見奇功。


    五虎
    位置:大拇指掌面第一節外側黑白肉際處,兩指紋中至上而下,依次分為五個穴點。
    主治:全身骨痛。
    針法:針深二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為常用要穴,自指尖向下依次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一治療手指酸痛及手指扭傷。若腕部無力,可徑取列缺,速效;五虎三治療足趾酸痛;五虎四治療腳踝腳背酸痛;五虎五治療腳跟酸痛,皆極有驗效;五虎二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加強針。本穴治療運動損傷性疼痛療效極佳。而治療足跟痛,伍以魯琳下穴或小節穴,筆者治療多例,莫不立見療效。而對于蔓延性指掌麻痛,五虎欠佳。不若單取太淵,艾灸速效。十指盡痛者,可取外關,支正。攣急者,加取少商,極效。
    要穴有五虎,大指掌面部。
    一節外側出,周身骨痛楚。
    一穴攻手指,三穴足趾殊。
    腳踝腳背痛,腳跟五虎五。


    著者按
    董氏景昌于手指上發現諸多穴位,殊為不易。手部穴位針刺時以無針感為佳。本節穴位主要應用于較輕較短之病。若能認穴準確,手法精練,其治療效果亦非傳統針灸所能比擬。
    筆者曾治療頑固性疝氣多例,均以大、小、外、中四間配大敦。其療效快者下針數分鐘即有好轉,慢者三五次多可治愈。傳統醫學上曾記載疝氣取大敦,但未記載具體的穴位施術方法,取穴固然,當如何取之?筆者不勝揣陋,將所得附上。
    又如婦科、還巢這一穴對,隔日針刺治療輸卵管不通、幼稚型子宮、子宮不正、精液過敏等引起的不孕癥,療效遠較傳統針灸為佳。在此基礎上,辯癥施治,未能生育者極其罕見。
    取手部穴位治療疾病,醫者多可按圖索驥,而獲得良效。但若能在傳統醫學上,施以景昌奇穴,療效更著。試看二角明一穴,治療閃腰岔氣,胸脅疼痛時,若病程短,針下當可取效。反之,療效甚微。如與火串(即支溝)相伍,莫不針到而疾患立減。二角明當歸屬手厥陰經,病候可見腋下腫,胸脅滿悶,心悸不寧,或心痛。而支溝為手少陽之經穴,據載善治逆氣、脅腋急痛,唯經分陰陽,互為表里。故兩穴合用,療效奇著。觀二角明一穴之配伍,可見靈活應用尤為關鍵。不唯如此,景昌奇穴特別注重針刺的深淺,同一穴位,深淺不同,其治療疾病亦有不同,療效亦各有別,學者不可不察。
       
    在本節穴位的針刺方面,講究一快一慢。針前揉壓穴位片刻,以散其氣。捏緊近心端,爾后行以速刺,則受術者幾無疼痛。而出針要慢,一者不傷其氣,二者可盡量避免血隨針出。

    第二節  手掌部位

    重子
    位置:虎口約一寸,大指掌骨與食指掌之間。
    主治:背痛、肺炎、感冒、氣喘。
    針法.:針深一寸左右即可。
    運用:本穴治療肺炎尤具特效。治療小兒氣喘療效迅速。治療感冒多伍液門(一側即可)。感冒涕多配木穴亦極妙。

    重仙
    位置:大指骨與食指骨夾縫間,重子穴斜下一寸處。與手背靈骨穴相對相通。
    主治:背痛、肺炎、發燒、膝蓋痛。
    針法:針深一寸。
    運用:重子、重仙兩穴常多并用。治療單側肩背痛,多有立竿見影之效,治療高燒伍耳尖放血極效。此外,本穴治療心跳過速, 手指拘攣亦有卓效。筆者亦常用于高血壓的治療,刺之留針一刻鐘,甚妙。
                      虎口下一寸,重子穴堪遵。
                      背痛咳感冒,氣喘肺炎春。
                      子后為重仙,退燒心跳兼。
                      堪療膝蓋痛,手攣指下邊。

    大白:手掌背面,當第二掌指關節后橈側凹陷處,亦即大腸經之三間穴。
    主治:小兒氣喘、高燒、咽喉諸癥、坐骨神經痛、肩背痛等。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本穴極少單獨應用。三棱針視穴位周圍青筋出血治小兒氣喘,高燒及急性肺炎,具有特效。留針則多用于坐骨神經痛。大白透勞宮治梅核氣而有效,大白伍木穴療眼痛亦極效。該穴多作靈骨之加強針。
    靈骨
    位置:第一二掌骨結合處,亦即拇指、食指叉骨間之終端。
    主治:頭面諸癥以及汗癥,傷風咳嗽、消渴、手痛、吐瀉、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骨骼脹大、經閉難產、遺尿、經痛、腸痛、丹毒等。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可透重仙穴。
    運用:本穴為常用要穴之一,其通經活絡功能極強。配大白為主治半身遂。其療效卓然。傳統十四經穴位無出其右者。
    本穴配耳背靜脈點刺,療小兒急性扁桃腺炎極佳;
    本穴配上廉泉、治小兒流腦后遺癥具有卓效;
    本穴配大白治療坐骨神經痛特效(加人皇更佳);
    本穴配人皇治宮血極妙;
    補靈骨瀉少澤治產后缺乳極妙。
    單用本穴可治療腳無力、小便頻數、疼痛,對于肘痛、口噤不開及鼻內起泡(取健側),頭暈更具特效。治療生氣所致的握拳不開,以及急性腰扭傷、落枕、納呆、脫肛等等,療效亦頗佳。
    筆者曾以此穴為主,伍人皇治療肢端麻木,其療效非是傳統針灸所能比擬。
    注意:孕婦禁針。
                      大白對重子,耳聞幼兒喘。
                      高燒是特效,坐骨疼痛緩。
                      重仙后靈骨,肘痛領風騷。
                      偏頭經背腰,坐骨腸與腳。
                      面部神經痹,半身不遂邀。
                      骨骼有脹大,婦人經不調。
                      經閉耳鳴聾,頭暈腦脹消。

    中白
    位置:手背小指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五分。
    主治:腎病之腰痛、腰酸、頭暈、背痛背酸、眼散光、疲勞、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常應用于起坐之際之腰痛癥。常規治療腎虧各種病變之外,尚可治療各種骨質疾患。并可降血壓,除前頭之痛。配腰痛點(倒八針)治療腰痛可使腰痛點的療效迅速增強。
    該穴位于中渚后約五分處。

    下白
    位置:手背小指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一寸五分。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中白穴。以及治療肝區微痛,牙酸。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該穴常與中白并用,以加強療效。該穴與中白合用治療腎虛諸癥療效極佳。治療少陽經之坐骨神經痛亦佳。此外,該穴尚有疏肝理氣、止痛解郁之效。治療腰部及四肢扭傷頗效。
                      中白中渚后,五分此穴出。
                      上穴下一寸,下白即其戶。
                      起坐腰際痛,腎虛背痛殊。
                      坐骨神經痛,頭暈疲勞圖。
                      足下外踝痛,四肢浮腫瀆。

    腕順一穴
    位置:小指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腎虛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炎、四肢浮腫、兩腰墜脹而痛、背痛。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本穴用于女性患者其效尤著,兩手不宜同時取穴。該穴位于后溪穴后五分處,而后溪為八脈交會穴,可通督脈,故治療腰椎痛有特效。另,太陽經之坐骨神經痛、腿彎痛尤有良效。

    腕順二穴
    位置: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是穴。
    主治:同腕順一穴。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本穴治療腎虛各種疾病均極有效。此外,對耳鳴、重聽、少腹脹、腰周痛、腿彎緊痛、下肢無力等疾患療效確切。一般情況,一次用一穴即可,兩側穴位并用亦無不可。
    臨床上多與腕順一穴合用為佳。
                      腕順一二穴,外側小指方。
                      穴距拳紋下,約有二寸五。
                      頭暈眼昏花,疲勞腎炎主。
                      四肢骨脹大,腰際痛不楚。
                      女用效更佳,背痛及坐骨。
                      本穴一寸后,腕順二穴出。

    手解
    位置:小指掌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指間處,與勞宮平。
    主治:暈針。
    針法:向掌跟方向斜刺,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主要治療針刺后反應諸癥。如刺后暈針、麻木、氣血逆亂之疼痛。概該穴為心經之少府滎穴,具有寧神志,調氣血之效。刺之約十五分鐘暈針即解,點刺出血則立效。本穴治療子宮脫垂、陰部騷癢、泌尿系統疾患亦效。


    著者按
      本節穴位少而精,重子、重仙二穴筆者常用之。治療單側背痛多例,針到而無效者罕有。靈骨一穴尤其常用,其治療疾病范圍之廣泛,亦非它穴所能比擬。治療坐骨神經痛取健側穴位,留針及行針時患者活動患處,多可立效。其他諸癥治療時可依此類推。
      習針灸者常遇暈針情況,故手解一穴之重要,讀者不可不察。

    第三節  前臂部位

    其門
    位置:橈骨外側,手腕橫紋后兩寸處。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
    針法:臂側放,斜刺約與皮下平行,針入三分至五分。

    其角
    位置:橈骨外側,手腕橫紋后四寸處。
    主治:同其門穴。
    針法:同其門穴。

    其正
    位置 :橈骨外側,手腕橫紋后六寸處。
    主治:同其門穴。
    針法:同其門穴。
    運用:上述三穴位屬大腸經,主治胃腸疾患,大腸經善理下焦,三穴部位就其全息(手軀順對)而言,恰對二陰。故三穴二陰之疾特效,臨床上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用,針刺時自其角向其正橫透尤宜。治療痔痛時先宜委中三棱針點刺出血,療效更著。對于頑固性便秘及小腹氣脹,其療效亦非十二正經所能比擬。
                      三其門角正, 橈骨外側爭。
                      腕紋二四六, 經亂及帶癥。
                      大便常脫肛, 堪療痔瘡痛。
                      便秘小腹脹, 美譽千人頌。

    火串
    位置:手背橫紋后三寸,兩筋骨間陷中是穴,亦即三焦經之支溝穴。
    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治療手下臂痛時宜針健側(即左手下臂痛針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針左手穴)。 治療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療效奇佳。筆者用于治療岔氣、乳房脹痛、脅痛等疾病尤具特效。此外,單用本穴尚可治療頸部僵硬、落枕。
                      火串即支溝,穴在橫紋后。
                      三寸兩筋間,便秘心悸優。
                      手臂有疼痛,脅痛此針留。

    火陵
    位置:手背橫紋后五寸,即火串后兩寸。
    主治:胸部悶脹疼痛,手抽筋。
    針法:針深入八分至一寸五分。

    火山
    位置:火陵后一寸五分是穴。
    主治:同火陵。
    針法:同火陵。
    運用:上述二穴均左手抽筋針右手穴,右手抽筋針左手穴。胸部悶脹疼痛宜同時用針,但不宜雙手同時取穴。此外,火陵穴治療上肢麻痹、癱瘓、耳聾等癥療效亦佳。
    上述二穴取穴時宜撫胸取穴。
                      支溝后兩寸,火陵此處遵。
                      陵后一寸五,火山手抽筋。
                      胸部悶脹痛,兩穴定乾坤。

    手五金穴
    位置:尺骨外側,距腕橫紋六寸五分。
    主治:坐骨神經痛、腹痛、小腿麻木、腳痛腳麻。

    手千金穴
    位置:尺骨外側,手五金后一寸五分。
    主治:同手五金穴。
    針法:同手五金穴。
    運用:上述兩穴之位置約距三焦經走向外開五分,兩穴均需撫胸取穴,兩穴同用忌雙手同是取穴,治療上癥卓效。楊維杰常用治少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及小腿脹痛酸麻,手千金穴治療手臂瘡瘍初起特效。
                      手五手千金,腕骨六五扎。
                      其后一寸五,不宜雙手插。
                      坐骨與腹痛,腳痛兼腳麻。
                      小腿若發脹,用針必不差。


    腸門
    位置:尺骨內側,距腕橫紋三寸處是穴。
    主治:腸炎、頭昏眼花。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需撫胸取穴,在尺骨內側與筋腱之間,筆者在治療急性腹瀉和急性痢疾時,多伍天樞及足三里,療效迅速而確切。若伍門金,亦頗有效。
                      腸門療腸炎,穴在尺內端。
                      腕骨三寸長,頭昏眼花兼。


    肝門
    位置:尺骨內側距腕橫紋六寸是穴。
    主治:急性肝炎。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為治療急性肝炎第一針。治療時宜扎左手穴位,針后可立止肝痛。針向右捻轉,胸悶即解。向左捻轉,腸痛亦除。唯忌雙手同時取穴,本穴配上三黃,治療慢性肝炎亦有特效。
                      肝門急肝病,距骨六寸遠。
                      撫胸尋此穴,針到肝痛痊。
                      右轉胸悶解,腸痛左方捻。

    心門
    位置:下尺骨內側陷中,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主治:心悸胸悶、心臟病、嘔吐、干霍亂。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治療上述疾病具有特效,治療大腿內側及腹股溝疼痛、坐骨神經痛、尾骶骨痛、膝痛(內側尤效),堪稱卓效。筆者曾將該穴試用于胃痛患者,療效滿意。唯案例較少。
    本穴不宜雙手同時用穴,取穴時亦需撫胸取穴為準。
                      心門尺骨端,離肘一五間。
                      善治干霍亂,嘔吐心臟炎。
                      心跳及胸悶,骶骨坐骨連。
                      大腿內側痛,內側膝痛添。

    人士
    位置:前臂橈骨內側,腕橫紋上四寸是穴。
    主治:氣喘、手掌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地士
    位置:前臂橈骨內側,人士后三寸是穴。
    主治:氣喘、感冒、頭痛、腎虛、心臟病。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天士
    位置:前臂橈骨后部內側,地士后三寸是穴。
    主治:氣喘、鼻炎、臂痛、感冒、胸悶胸脹。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上述三穴,針淺則治療外部及病程短、病情輕之疾患。針深則治療內在及慢性病等疾患,三穴聯用并伍靈骨即為治療哮喘特效針。在傳統針灸上,取天突、點刺四縫(擠出黃色黏液,次/3——7天)或并伍小節穴,皆極迅速而確切。
                      三士前橈側,去腕四寸邊。
                      地士即孔最,天士還上三。
                      人士療氣喘,肩臂背痛牽。
                      手掌手指痛,癥治有方圓。
                      地士喘感冒,心臟頭痛痊。
                      若然問腎虧,下針有何難。
                      天士胸部脹,感冒及氣喘。
                      又可療臂痛,兼可顧鼻炎。
                      三穴配靈骨,哮喘效如仙。

    曲陵
    位置:肘窩橫紋上筋之外側。
    主治:抽筋、嘔吐腹瀉、氣喘、網球肘、心悸。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為常用要穴,亦即手太陰肺經之尺澤。三棱針取曲陵內側,周圍血管點刺出血,療疾甚速,除上述諸癥外,胸悶胸痛、痙攣拘急,肺經一切實癥,皆極有療效。治療尿意頻數,伍腎關尤佳。筆者嘗以該穴為主治療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療效滿意。
                      尺澤即曲陵,常療咳與喘。
                      心慌及抽筋,善治陽霍亂。
                      血出胸悶痛,肘痛去霍然。


    著者按:
      本節穴位雖說奇穴有奇用,但若能熟諳配伍,療效更著。此外,本資料所述諸穴若配合子午流注學說(有關資料及說明、實例應用可參閱絀作《子午流注技術剖析及應用》相關章節)。則愈見奇妙。例如哮喘,治療時當思病發何經?此經何時流注?加取魚際當然更佳,倘若此穴的流注開闔若與它穴相矛盾,又當如何處理?一切了然,針下當有若神助.

    第四節  后臂部位

    分金
    位置:后臂肱骨之前側,距肘窩橫紋一寸五分是穴。
    主治:感冒、鼻炎、喉炎。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分金位居肺經俠白下三寸五分,故治肺經上述諸癥特效。酌情點刺太陽和印堂,出血,大妙。

                      后臂肱骨前,距肘一五臨。
                      俠白下三五,有穴是分金。
                      感冒與鼻炎,喉炎亦得親。

    后椎
    位置:后臂肱骨外側,距肘橫紋二寸五分。
    主治:脊椎骨脫臼,脊椎骨椎骨脹痛、腎炎、腰痛。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首英
    位置:后臂肱骨外側,距肘橫紋四寸五分。
    主治:同后椎穴。
    針法:同后椎穴。
    運用:后椎、首英兩穴取穴均宜手臂下垂時為宜。治療時兩穴同時入針,療效迅速確切。
    晚邊9時至11時針刺效果尤佳。
    后椎位于三焦經清冷淵上五分處。
                      五分清冷淵,后椎安然眠。
                      脊椎如脫臼,或是脹痛兼。
                      金針祛腰痛,回春腎臟炎。
                      該穴下二寸,首英此中添。

    肩中
    位置:后臂肱骨外側,距肩骨縫三寸處是穴。
    主治:膝蓋痛、皮膚病、小兒麻痹、半身不遂、驚悸、怔忡、血管硬化、鼻衄、肩痛。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該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中央,治療膝蓋痛具有特效。治療肩痛時取穴宜健側(左肩膀痛針右邊穴,反之亦然。)療效尤佳。對于頸項皮膚病,亦具特效。此外,對于上述其它病癥亦有療效。


                      肩臂骨縫下,三寸是肩中。
                      頸項皮膚病,頸項膝蓋疼。
                      半身有不遂,小兒麻痹攻。
                      血管有硬化,鼻衄及肩痛。
                      左右右針左,方顯療效宏。

    背面
    位置:肩骨縫中央,舉臂時空陷處是穴。
    主治:腹悶,力乏音低。
    針法:針深三分至三寸。
    運用:針刺治療上述癥外,用三棱針在該穴上下左右各一寸處及該穴處計五處點刺出血治療困乏疲、倦腿膝酸軟、嘔吐 、霍亂而有卓效。若直刺(抬臂)針向極泉二寸至三寸,可治療岡上肌肌腱炎。治療五十肩時,應向肩內陵、肩寥、三角肌等方向透刺,進針二寸至三寸。
      筆者治療瘰疬時,常將該穴作為主要治療穴位。針刺得氣后施以強刺激,數分鐘出針,并在針孔處拔罐。爾后加艾灸百勞五至七壯(隔日灸之)。療效極著。
                      舉臂肩骨縫,凹處背面尊。
                      腹悶堪入針,音乏三五分。
                      棱針周身倦,腿酸嘔吐親。
                      兼治諸霍亂,奇效驚杏林。

    天宗
    位置:后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后部間凹陷處,距肘窩橫紋九寸處是穴。
    主治:陰道癢、陰道疼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本穴屈肘測量,以手拱胸取之為宜,入針務必準確,方能取效,該穴治療婦科的赤白帶下尤特效。
    臂上凹陷處,有穴是天宗。
                      婦科陰癢痛,帶下立時松。
                      小腿痛狐臭,小兒麻痹功。
                      縱是糠尿病,此針亦從容。

    云白
    位置:肩前約二寸,背面穴向胸斜下二寸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李白
    位置: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下曲
    位置:上臂后側,即后枝穴后開一寸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上曲
    位置:上臂右側,即肩中穴后開一寸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云白穴單用治療婦科疾病特效,此外,四穴均可治療小腿痛,若伍肩中,四穴合用,治療小兒麻痹、小腿無力療效甚佳。
                     云里上下曲,再將肩中繼
                     小兒麻痹癥,小腿無力驅。

    水愈
    位置:上臂后側,肩胛岡下緣,背面穴后斜開二寸是穴。
    主治:腎炎、腎結核、腰痛、腿酸、乏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多汗、蕁麻疹、癭氣等。
    針法:三分至一寸五分。
    運用:該穴治療上述疾病療效頗著。若以三棱針刺之,則扎出黃水者為腎炎、腎結石、蛋白尿之特效針。黑血者治療手腕手背痛極效。患肢取穴刺血則治療臂痛。
                     腋后橫紋上,肩胛骨下緣。
                     凹陷即水愈,兼有臑俞權。
                     其穴腎炎石,腰痛及腿酸。
                     手腕手背痛,力乏臂痛專。
                     又聞蛋白尿,下針復無言。


    著者按
      該節諸穴,概因針術之不同,組穴各異而效殊易。筆者少有取之。嘗于云白、李白、上曲、下曲四穴治療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極佳。肩中及背面為臨床常用要穴,筆者尤喜用之。針少法精而取效卓然,確是為一些疑難病癥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第五節                       腳底部位

    火包
    位置: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橫紋正中央。
    主治:肝病、難產、胎衣不下、真心痛。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用三棱針出黑血治上述諸癥立效。
                     火包即獨陰, 肝病難產親。
                     胎衣如不下, 血針心痛泯。

    上瘤
    位置:足底后前緣正中央(腳后跟硬皮前緣中央)是穴。
    主治:腦瘤、腦積水、小腦痛、體弱。
    針法:針深二分至五分。
    運用 :本穴治療腦部腫瘤及疼痛頗具卓效,尚治鼻塞鼻衄皆妙,唯進針不宜過深,否則會出現胸悶,心慌的不良后果。據楊維杰經驗,該穴配正筋、然谷兩穴點刺出血治療急性腦震蕩頗有療效。筆者治療腦震蕩則以上瘤為主,并同時點刺太陽、曲陵,使之出血,療效極著。

                     上瘤治腦瘤,鼻塞鼻衄求。
                     配伍正筋谷,震蕩何須憂。
    木婦
    位置:足第二趾中節正中央外開三分是穴。
    主治: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痛、輸卵管不通、子宮炎。
    針法:針深二分至四分,貼骨下針。
    運用 :本穴治療赤白帶下極效。
                    木婦婦科病,帶下與調經。
                    閉經輸卵管,針到諸癥平。

    著者按
      在十二經脈中,足三陰、足三陽直循足部;手三陰、手三陽又經過陽經而絡于足部。此處雖然僅選三穴,但亦能囊括董氏腳底部位設穴的學術思想。穴位少而定位精,單穴治療多可達到預期目的。唯針下以痛為度,但療效確切。一般來說,腳底所主諸癥,尚需與它穴合用,否則見效雖速,但有復發之虞。

    第六節  肢掌部位

    火硬
    位置:足背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赤白肉際后五分是穴,亦即肝經行間穴后五分處。
    主治:驚悸、眩暈、強心、子宮炎、子宮瘤、骨骼脹大、下頜疼痛(咀嚼障礙)。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該穴治療上述疾病確有驗效,治療下疼痛時。單針火硬一穴尚有不足,臨床上多并取下關、夾車、合谷諸穴,則療效益佳,唯孕婦禁針禁灸。
                      行間后五分,火硬此處遵。
                      一二縫隙間,動脈搏動深。
                      胎衣不得下,心悸與頭暈。
                      子宮炎與瘤,堪向此處尋。

    火主
    位置:第一、二趾縫上一寸五分至二寸處是穴。
    主治:難產、肝病、胃病、痛經、子宮炎、高血壓、子宮肌瘤、神經衰弱、腳軟無力、步行艱難、骨骼脹大等。
    針法: 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運用:該穴亦即肝經之太沖穴,故治療時可合并太沖之治療范疇加以考慮。本穴與火硬合用,治療陰部淋痛及婦科病頗效。據楊維杰經驗,該穴與靈骨并用治療手腳痛,遠比開四關更佳,針刺一寸五分時,可斜向(透)涌泉部位,經酸用或麻電感向足底放射為宜,唯孕婦禁針禁灸。該穴點刺出血,尚可治療腳掌局部疼痛、潰瘍(可伍制污穴)。又,該穴治療眶上神經痛極妙。筆者嘗以此穴治療腰扭傷,療效亦佳。
                      火硬上一寸,火主骨脹大。
                      口眼歪斜癥,難產心臟夸。
                      肝胃功能弱,手腳痛不差。
                      宮炎及宮瘤,當可錦上花。

    門金
    位置:足背第二三趾赤白肉際處,直上約二寸處是穴(第二、三跖骨凹陷中)。
    主治:胃腸炎、腹脹腹痛、水濕泛濫、足背腫痛、盲腸炎、結膜炎、癔病等。
    針法:直刺三分至五分,斜刺五分至一寸五分。
    運用:本穴位置略在胃經陷谷后方,筆者多以二、三趾赤白肉際處(即胃經內庭穴)直上二寸處取之,本穴治療胃腸炎療效顯著,諸種腹脹腹瀉,皆有特效,若并取中封療痛經極其特效,該穴不宜雙腳同時取穴。
                      內庭后二連,陷谷門金兼。
                      諸多胃腸病,腹痛脹可憐。
                      鼻塞與經痛,莫過此針賢。

    六完
    位置:足背第四、五趾縫間后五分處是穴。
    主治:血出不止,偏頭痛。
    針法:直刺三分至五分。
    運用:該穴亦即膽經之俠溪(一說本穴位于俠溪后五分處)。但勿論該穴是否俠溪,其穴位居膽經已是不爭事實,故治療膽經之眩暈、偏頭痛、耳鳴等當有顯效,對于肺家及體弱患者均禁止應用該穴。
                      四趾五趾間,趾蹼赤白緣。
                      一說后五分,俠溪即六完。
                      其穴善止血,偏頭痛暈眩。
                      耳鳴亦卓效,體弱哮多痰。

    水曲
    位置:足背第四、五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處是穴。
    主治:腰痛、腹脹、頸項疼痛、四肢浮腫、周身串痛、咬頰、婦科諸疾。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該穴一說為膽經之地五會,一說為膽經之足臨泣,筆者則以后者從之,將該穴定位在六完穴后一寸處。讀者諸君可仔細揣摩,而不致為筆者之誤。該穴治療耳鳴、眼癢、手腕疼痛無力,頗具療效。對于周身骨痛、神經痛、肩痛、肌肉萎縮、肢體麻木亦有療效。而對于該經之走向坐骨神經痛則極具特效。此外,治療腰周緊脹酸痛,如縛繩革。即中醫謂之帶脈病癥,需伍善治各種關節痛的穴位——外關,莫不療效立現。又,該穴與光明并取,系婦人回乳特效穴位。
                     六完后面穴,水曲臨泣并。
                     腹脹四肢腫,周身疼痛靈。
                     手腕痛無力,眼癢及耳鳴。
                     若言是坐骨,特效少陽經。

    火連
    位置:足內側緣,當第一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是穴。、
    主治:高血壓。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火菊
    位置;火連后一寸是穴。
    主治:頭暈、腦脹、眼酸、心慌、手麻、腳痛、高血壓、頸項活動障礙。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上述兩穴均宜單腳取穴,孕婦禁針。火連穴即脾經太白穴,治療前頭痛,眉棱骨痛甚效。火菊穴約符于脾經公孫穴,治療上述諸癥極具特效。前頭痛、眉棱骨痛尤常用之。筆者常于上午七至九時針刺火連,火菊。不唯治上述疾病極效,對于各種單純性疾病及疾痛多可立時取效。
    本組穴位加取然谷治療腦瘤,腦膜炎亦有一定療效。
                     火連為太白,后一火菊插。
                     眉棱骨處痛,前頭痛亦佳。
                     手麻轉頸難,心慌高血壓。
                     頭暈攜腦脹,腳痛眼昏花。
    著作按
      本節之中,穴位定位頗多爭議,筆者以臨床療效顯著與否擬定該穴定位。概筆者個人經驗,讀者可于臨床之中揣摩,如有最佳定位,勿泥筆者之說。概有誤差處,皆筆者之過,非董氏之誤矣。
      該節穴位具有刺激強、收效快的特點。但對于穴位的精確定位要求極高,亦是取效之關鍵。醫者不可不察。

    第七節  小腿部位

    正筋
    位置: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椎痛、頸項筋痛、腦骨脹大、腦積水。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

    正宗
    位置:正筋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同正筋穴。
    針法:同正筋穴。
    運用 :正筋、正宗同時應用,宜先于委中點刺出血,治療上述疾病效果極佳。進針時若使針透過筋大妙。體壯者多以坐勢取穴,反之則以側臥進針。上二穴合用,對于腦震蕩、小兒麻痹后遺癥(馬蹄足)療效確切而迅速。入針本穴,以現酸脹之針感為度。
    筆者曾嘗試以此二穴為主治療食道痙攣、精神病、腦瘤,療效亦頗顯著。

    正士
    位置 :正宗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 :本穴聯合正筋、正宗三穴并用,對于頸痛、落枕、腰椎痛有特效,治療馬蹄足針尖應向下肢之方向為宜。正士常與搏球相伍,治療背痛極效。
                      足后跟中央,距底三五長。
                      此穴名正筋,上二正宗當。
                      脊椎骨疼痛,頸項筋痛傷。
                      腦袋積水癥,堪消腦骨脹。
                      正宗上二時,正士腰背疼。
                      肩背聯搏球,速效有俊名。
                      坐骨神經痛,頃刻見功成。

    搏球
    位置:正士穴上二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腿抽筋、腓腸肌痙攣、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本穴與正士合用治療腰背痛(膏肓附近疼痛尤佳)極效。若久病者,于該穴至正士處青筋點刺出血,立可見效。筆者亦常與正筋合用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馬蹄足)甚佳。該穴針深2.5——3寸,治療腳癬亦佳。治療時務必使針感(酸脹)擴散至足踝部為妙。
                      正士上二五,搏球腿轉筋。
                      腰酸及背痛,霍亂鼻衄親。

    一重
    位置:外踝骨尖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

    二重
    位置:一重穴直上二寸處即是。
    主治:同一重穴。
    針法:同一重穴。

    三重
    位置:二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同一重穴。
    針法;同一重穴。
    運用:一重、二重、三重同時下針,為治療上述各癥之特效針。治療脾部病變(脾家病以右邊穴位為主)及乳房病變亦極特效。基于本穴之善活血通淤、驅風化痰,故用于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腦性麻痹、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皆極有效。
    筆者治療甲亢時,亦常以此組穴位為主要施術部位。
                      一重二三重,外踝上三中。
                      前方開一寸,上二稱二重。
                      二重若上二,善治甲腺腫。
                      眼突扁桃腺,口眼歪斜同。
                      腦瘤腦膜炎,痞塊偏頭痛。
                      乳疾肩臂腕,兼治肝家病。

    四花上穴
    位置:膝眼下三寸,脛骨外簾處是穴。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頭暈、心臟痛、轉筋霍亂。
    針法:針深二寸至三寸。
    運用 :本穴治療哮喘及心臟病極佳,轉筋霍亂多與搏球相伍,且針深三寸。針刺時亦需貼骨下針,三棱針點刺出血不唯治療上述病癥極佳,對于各種邁性胃病亦極特效。用于癲癇,并取腰奇極效。有人治療癲癇(發作時)僅在患者會陰處尋找疙瘩或泡狀物,棱針點刺,使其出黏水或血水,亦極特效。筆者曾單取四花上穴,進行瀉法,行針六數治療腸梗阻極其特效。

    四花中穴
    位置: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血管硬化、胸痹、急性胃痛、骨頭腫脹。
    針法:針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三棱針出血治療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胸悶心慌、肋膜炎等癥。
    運用:該穴不唯治療上述諸癥具有特效,三棱針點刺出血治療肺積水、肺結核、肺痛、肺氣腫等療效亦佳,毫針取患側同側穴位則善治肩胛痛、肘彎痛、食指痛等病癥。

    四花副穴
    位置: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同四花中穴。
    針法:同四花中穴。
    運用 :該穴同四花中穴聯合應用,治療上述諸癥當可立見療效。點刺時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尋找青筋 ,以見黑血為準。

    四花外穴
    位置:四花中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
    主治:急性腸炎、牙痛、偏頭痛、面部神經麻痹、肋膜痛。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該穴周圍青筋點刺出血,對于哮喘坐骨神經痛、肩痛、耳痛、鼻炎、高血壓等均效。對于膽經所循之癥其效尤著。點刺出血治療胃痛、小腹脹痛、牛皮癬療效甚佳。
                      膝眼下三寸,四花上穴依。
                      貼骨行針刺,牙痛頭暈稀。
                      心跳口內瘤,霍亂心臟奇。
                      若是醫哮喘,特效金針里。
                      上穴下四五,即為中穴主。
                      再下二寸半,副穴有分楚。
                      中穴肩胛痛,肘彎食指殊。
                      治則取患側,皆與金針圖。
                      兩穴近血管,棱針有分端。
                      心臟管硬化,眼球病哮喘。
                      急性胃痛癥,胸悶臥不安。
                      骨頭如腫脹,皆向二穴添。
                      中穴外一五,外穴有奇功。
                      肋膜偏頭痛,急性腸炎松。
                      牙痛面麻痹,肩臂耳痛充。
                      胸悶哮坐骨,血針效更雄。
                      足跗高血壓,青筋血出彤。
                      尤宜側身病,始信回春功。

    天皇
    位置:屈膝,脛骨內側髁下緣,脛骨后緣和肌腸肌間凹陷處。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糖尿病、蛋白尿、腎炎、泌尿系統諸癥等。
    針法:針深五分至二寸五分(沿骨緣下針)。
    運用:本穴即脾經之陰陵泉。董氏常用此穴治療心臟病,對于高血壓引起的頭暈頭痛亦常用之。臂痛、失眠、頸項胸膂強緊亦有療效。此外,因該穴功顫化濕滯、利下焦,故予陽萎、早泄、月經病、陰痛、腹水等均宜用之。而對于急性腹瀉小腹絞痛極其特效。又,該穴點刺出血,治療膏淋(乳糜尿)極驗。

    腎關
    位置:天皇直下一寸五處是穴。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精神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針深一寸至三寸。
    運用:本穴為補腎要穴,凡腎虛諸癥皆有顯效, 對于兩手麻木疼痛,筆者素喜并取水全,療效卓絕。對于肩痹尤具特效。此外,該穴用于多尿,夜尿極效,透過肝開竅于目,腎水以滋木理論,治療眼球歪斜,飛蚊癥(伍以正光1,正光2)極其特效。該穴之主治范圍亦頗有爭議,嘗有醫家直言謂該穴功能系著者言過其實,此言謬極。概言之,系其針法之誤。如治眉棱骨痛,前頭痛等癥,針需斜刺而獲效。直刺則多取胸悶胸痛,強心之效。又如醫界傳言,景昌奇穴無須補瀉即能獲效,皆謂手指部諸穴而言。若對大穴而言(即肌肉多處),下針無針感,下針何益?下針而不行針,而難達到某些疾病的特殊療效,皆謂著者妄言,豈著者之過?
      注:正光1處于攢竹與魚腰的中點;正光2穴處于魚腰與絲竹空的中點。
                      天皇下一五,其穴是腎關。
                      共與倒馬用,倒食并胃酸。
                      單用治癲癇,眼歪散光專。
                      鼻骨眉棱骨,疼痛亦不難。
                      頭暈曾有名,精神貧血患。

    地皇
    位置:脛骨內側,距內踝骨七寸處是穴。
    主治:泌尿糸統諸癥。
    針法:針與腳呈四十五度扎入,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本穴治療諸如腎炎、糖尿病、淋病、陽萎、早泄、遺精、滑精、夢遺、蛋白尿、血尿、子宮肌瘤、月經不調、腎虛腰痛等均有顯效,唯孕婦禁針。
                      內踝上七寸,地皇淋腎病。
                      與腳四十五,陽萎肢浮腫。
                      宮瘤蛋白尿,早瀉遺滑精。
                      尿血經不調,腎虧腰痛禁。

    四肢
    位置:脛骨內側,內踝上四寸處是穴。
    主治:四肢痛、頸痛、糖尿病。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孕婦禁針)。
    運用:該穴常伍腎關治療肘痛,肩痛極效。
                      內踝四寸中,四肢頸項痛。
                      常伍腎關穴,針到療效宏。

    人皇
    位置:內踝尖直上三寸,當脛骨后緣是穴。
    主治:淋病、陽痿、早泄、遺精、滑精、脊椎疼痛、脖頸疼痛、頭暈、手麻、糖尿病、血尿、眼痛、腹瀉、神經性皮炎等。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五分(孕婦禁針)。
    運用:該穴即脾經之三陰交,籍于其健脾化濕,疏肝益腎功效較強,故治療上述生殖、泌尿系統疾病頗效。當其它穴位伍該穴時,須注意針刺方向,如治療足部疾病,應略向后直刺,治軀干部疾病時,針尖應略上斜刺。
    該穴治療帶下頗佳;伍靈骨用以治療寒凝型痛經特效;伍靈骨治療滯產(子宮收縮無力)屢試皆驗;伍天皇治療產后尿潴留亦特效。此外,曾用該穴治療眼臉下垂,交替施以燒山火手法后加艾灸三至十分鐘(隔日一次)療效亦著;穴位埋針,揉點會陰治療陽萎亦佳;配氣海,司白濁、遺精而極妙;伍血海,治療女性結扎后遺癥奇佳;伍陽陵泉治療腎絞痛亦妙。
    該穴與地皇、腎關合用為下三皇穴,凡腎虧引起諸病均有療效,用治神經衰弱極有效。
                      三陰交人皇,療癥同地黃。
                      脖項痛手麻,椎痛暈何妨。

    側三里
    位置:四花上穴外開一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牙痛、面神經麻痹。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側下三里
    位置:側三里直下二寸處是穴。
    主治:同側三里。
    針法:同側三里。
    運用:上述兩穴臨床上同時取用,均取健側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該組穴治療偏頭痛、手腕扭傷、腳跟疼痛不能著地等均極有效。用治三叉神經痛,若配伍聽宮穴,極有殊效。
                      上穴一五外,側三里穴排。
                      該穴下二寸,側下三里挨。
                      側三側下三,面痹牙痛痊。
                      善治三叉疼,又常療手腕。
                      對側取單足,足跟痛針玄。

    足千金
    位置:側下三里外開五分,再直下二寸處是穴。
    主治:急性腸炎、魚骨刺喉、肩背痛、喉痛、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狀腺腫。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

    足五金
    位置:足千金直下二寸是穴。
    主治:同足千金。
    針法:同足千金。
    運用:兩穴同用,喉部疾病需雙足同時用針余癥均單足取穴。治療五十肩有效。
                      側下三里邊,五分向后開。
                      直下有兩寸,千金此中來。
                      千金下二寸,  五金有風采。
                      喉痛急腸炎,刺喉亦無礙。
                      甲腫扁桃腺,肩背疼痛裁。

    外三關
    位置: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直線上。中點處為三關中穴。三關中穴與外踝尖中點處為三關下穴,三關中穴與膝蓋高骨中點處為三關上穴。
    主治: 扁桃腺發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諸瘤。
    針法: 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 該穴用治外科諸病頗佳,亦常用于手臂腫脹熱痛、網球肘、肩痹等癥。
                     取穴外三關,發炎扁桃腺。
                     諸瘤肩臂痛,腮腺并喉炎。

    光明
    位置:內踝尖直后一寸再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散光、白內障。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該穴即腎經之復溜穴,治療各種眼病宜伍腎關、人皇、正光1、正光2等穴,即現特效。
                     光明即復溜,滋腎祛濕優。
                     脊痛足萎痹,宮血眼疾求。


    著者按
      本節系本書精華所在,從中亦可反應董氏的學術思想體系。其中的全息派列,體位對應,表現的淋漓盡致。該節所述炎癥占有一定比例。凡此類疾患,均可合并傳統醫學中的消炎大穴如靈臺、身柱考慮。讀者不僅從中學習治療大要,更應當近一步挖掘董氏的設穴思想。方能師古而不泥,青出而勝藍。例如神經性耳聾,予補腎關而瀉駟馬,取穴準確,針法嫻熟,則患者多可立感涼氣自耳竅涌出,病患頓減。取效之捷要,唯熟能生巧耳。故,該節務必熟讀于胸,種種雜癥當可病愈于豁然。

    第八節  大腿部位

    通關
    位置:髕骨外上緣直上五寸是穴。
    主治:心臟疾患、頭暈、眼花、驚悸、胃病、貧血、四肢痛。
    針法:針深五分至二寸五分。

    通山
    位置:通關穴上二寸處。
    主治:同通關穴。
    針法:同通關穴。
    通天:通山穴上二寸處。
    主治:同通關穴。
    針法:同通關穴。
    運用:此組穴位為治療心臟病,血液疾病之大穴,對于下肢浮腫,妊娠嘔吐頗具特效,而通天一穴,治療膝蓋疼痛,手指痛,腿無力亦佳,臨床上多取一至二穴,高血壓者雙足各取一穴,當針刺超過一寸二分時,主治下肢痿痹癱瘓、腰胯痛、腳氣、蕁麻疹等疾病。
                     通關山天扎,頭暈并眼花。
                     驚悸四肢痛,心臟療效佳。
                     堪治腦貧血,胃病醫者夸。

    通腎
    位置:膝蓋內側上緣凹陷處,黑白肉際上是穴。
    主治:陽萎、早泄、淋病、腎炎、頭暈、腰痛、風濕病、子宮痛、赤白帶下。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通胃
    位置:通腎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同通腎穴,兼療背痛。
    針法:同通腎穴。

    通背
    位置:通胃上二寸是穴。
    主治:同通腎穴。
    針法:同通腎穴。
    運用:本組穴位利水補腎之效極佳,故治療腎炎大妙。上述三穴任取一穴,連針半月防治流產特佳;治療肩頭痛亦頗極效;通背治背痛;通胃療胃疾;顧名思義,單用取之亦極特效。在腎炎的治療上,可酌情配伍中極、腎俞、關元諸穴,針灸并用,療效亦佳。
                      膝蓋內上緣,通腎胃背連。
                      早泄淋陽萎,糖尿病腎炎。
                      風濕與頭暈,宮痛婦科痊。
                      肩痛及浮腫,亦能療流產。

    明黃
    位置:大腿內側正中央是穴。
    主治:肝脾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骨膜炎、疲勞、腰酸、眼昏、眼痛、消化不良、肝痛、白血球癥。
    針法: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天黃
    位置:明黃上三寸是穴。
    主治:同明黃穴。
    針法:同明黃穴。

    其黃
    位置:明黃下三是穴。
    主治:同明黃穴。
    針法:同明黃穴。
    運用:六針齊下治療上述疾病極佳。因該組穴居于膽經上,治療肝家諸病為主要穴位。急性肝炎則以先針肝門,腸門為要。對于血液疾病(如再障、白血球過多)特效。此外,筆者尚以此組穴位為主治療尿潴留、尿失禁等均獲顯獲。
                      大腿正中央,骨內上髁藏。
                      其上有四寸,穴名是其黃。
                      上三再上三,明天二黃當。
                      三黃所主癥,肝病骨骼脹。
                      脊椎骨膜炎,眼昏痛專長。
                      疲勞及腰酸,消化有不良。
                      尤是白血病,三穴效最強。

    駟馬
    位置:大腿外側正中線,髕骨上緣七寸處內開三寸五分(即膽經風市穴),或直立時手臂下垂,中指尖前開三寸五分是穴,其上下二寸處各一穴點,計三穴點。
    主治:肋痛、背痛、腰痛、肺虛、肺病、胸部外傷、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神經麻痹、結膜炎、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癬、乳房疼痛、下肢扭傷等。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五分。
    運用:該組穴治療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宜單足取穴,其余各癥均六針齊下。該組穴為中醫肺臟病候群之特效穴。唯治療吸氣不利,基于取穴方便,筆者素喜取穴列缺,療效迅速而佳。治療甲狀腺腫亦效,透過金可生水之理論,故療耳疾亦極效。
                      風市橫三五,上二下二佳。
                      稱名為駟馬,肺群必不差。
                      肋背坐骨痛,肋膜鼻炎夸。
                      耳聾鳴鼻炎,哮喘痹面頰。
                      特效乳房痛,皮膚諸癥佳。
                      扭傷甲腺腫,不遂寫風華。

    三泉
    位置:膝關節外側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處為一穴點,該點直上二寸及四寸處各一穴點,計三穴點。
    主治: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口眼歪斜。
    針法:針深三分至一寸。
    運用:該組穴位治上述病癥確有卓效。與靈骨合用更佳,唯此穴位須單足(健側)取穴為宜。若伍地倉、頰車(方向對刺)益佳。尚可治療耳鳴、重聽。
                      三泉面麻痹,口眼歪斜奇。
                      面部神經跳,皆在三泉里。

    中九里
    位置:直立時手臂下垂,中指尖所觸部位是穴。
    主治:腰背痛、肢頸痛、脊椎骨痛、頭暈眼脹、手臂麻木、下肢無力。
    針法:一寸至二寸五分。
    運用:該穴即膽經風市穴。治療時可參閱風市之主癥,本穴對于側身病變極佳。基于其祛風疏絡作用,亦可用于頭痛、神經痛,遍身騷癢等疾患。
                     背痛中九里,半身經無力。
                     頭暈與眼脹,麻木在手臂。
                     腰椎骨刺痛,神經有麻痹。
                     風疹或騷癢,直向此中覓。

    解穴
    位置:膝蓋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橫開三分。
    主治:暈針、跌打損傷、肝經逆亂及疲勞過度引起之諸痛。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針后緩慢行針,痛解取針。該穴治療新患之各種疼痛極具療效。
                     膝蓋外側角,直上一寸找。
                     向前開三分,解穴領風騷。
                     其穴主諸痛,氣血不歸槽。
                     情志與外傷,更有是疲勞。

    失音
    位置:膝蓋內側之中點再下二寸。
    主治:啞嗓。
    針法:針深五分至八分。
    運用:該穴臨床上有療效,對于久病者配伍列缺、照海極效。而對于聲帶病變者,則效欠佳。筆者無論治療諸種啞嗓,均加服自擬青海湯,尤有特效(詳情可參閱《青海湯治療啞嗓32例》一文)。


    著者按
      大腿部位者,亦為董氏穴位精要所在。筆者于臨床上逐步驗證,始知其療效確非虛言。尤以通腎通胃通背三穴,治療胃炎,療效之佳,不可思議。駟馬解穴,筆者尤喜用之。若病癥復雜,可酌情配伍十二正經之穴位,辯證施針,焉有不效者?如駟馬一穴,據理論可以治療皮膚麻木不仁。若徑取該穴,而不變通,則難以達到預期療效。若取其穴而不留針,并于阿是穴(皮膚麻木不仁處)多針淺刺,太淵輕刺,重取外關。則往往數年痼疾,愈于一時。可見學無止境,臨床發揮尤為重要。

    第九節  耳穴部位

    耳環
    位置:耳垂表面正中央是穴。
    主治:醒酒。
    針法:由外向內(面部)斜刺一分至二分。
    運用:該穴常用于各種眼科疾病,治療酒精中毒者伍正本穴,療效極佳。
                     耳垂正中央,耳環眼疾良。
                     若能伍正本,醒酒效最強。

    耳背
    位置:耳背處上2/3,青筋顯露處是穴。
    主治:喉炎、喉蛾。
    針法:三棱針出血。
    運用:本穴不拘泥于穴位,凡現青筋(或微小血管者)均宜刺之。該穴治療皮膚病、頭痛、咽痛、咀嚼障礙。發熱等極有驗效。
    筆者治療頭部諸癥(主要為火邪上擾等)尤喜取之。治療高血壓亦有良效。
                     耳背喉蛾炎,美容此穴兼。
                     火邪沖頭面,針到有如仙。

    耳三穴
    位置:耳輪外緣上端、中央、下端各一穴點,計三穴點。
    主治:霍亂、偏頭痛、感冒、扁桃腺炎、頑固性面肌痙攣、麥粒腫。
    針法:三棱針出血,每次取二至三穴。
    運用:耳上穴治療感冒發熱具有卓效,該組穴配合拿穴治療白喉亦妙。(患例上肢于肩同平,醫者拿其腋下動脈,另手拿寸口動脈,兩手邊用力,邊囑患者作吞咽動作,疼痛即能減輕或消失,)該法用于咽喉疼痛,吞咽困難之白喉患者皆效,拿畢,再點刺雙側耳三穴(兩側可選四至六個穴點)、少商,極其特效。
    從傳統醫學上來說,該組穴位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利咽、開竅寧神的功效。
                      耳三療感冒,卓效是高燒。
                      霍亂偏頭痛,咽痛此穴高。


    著者按
      有諸內必形于諸外。又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之大要可見一斑。然董氏之耳穴,無出祖國大陸耳針之右者。今錄其三穴,非示之奇驗,而旨在提示董氏設穴的思維基向,該節亦為筆者之常用要穴,凡面部疾患(如針眼、結膜炎、局限性痤瘡、頭面部無名腫毒等)皆宜耳背、耳三穴點刺出血。穴有常穴,法無定法,有心者不妨一讀大陸之耳針教材,當大有裨益。

    第十節  頭面部位

    正會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是穴。
    主治:高熱、目赤、癲狂、中風后遺癥、體弱、驚風。
    針法:橫刺,可向前后或左右進針五分至一寸五分。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本穴即督脈百會穴,百會素擅開竅寧神、平肝熄風、升陽固脫之效,故療上述疾患甚妙,臨床上該穴常與前會(或后會)并用,以加強療效。

    前會
    位置:正會前一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同正會穴。
    針法:同正會穴。
    運用:該穴即督脈之前頂穴,常為正會(后會)之配伍穴。
                     正會即百會,前頂亦前會。
                     四肢有顫抖,體弱中風歸。
                     高熱及目赤,降壓顯雄威。

    后會
    位置:正會穴后一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頭痛、眩暈、骨結核、脊椎骨疼痛、神經麻痹、精神障礙、中風后遺癥等。
    針法:同正會穴,或直刺一分至三分。
    運用:該穴即督脈之后頂穴。與神門、正會、鎮靜相伍治療精神障礙頗佳,該穴亦常為正會之配伍穴,主治功能方面,三穴(正會 、前會、后會)大致相同,而本穴單獨應用,治療尾椎痛極佳(相關內容可參閱、拙作《全息理論與針灸經穴的定位》一文)。
                      正會后一穴,后會骨結核。
                      善治尾椎痛,椎骨痛傾俄。
                      頭暈痛中風,悠悠踏仙歌。

    總樞
    位置:后發際正中直上八分處是穴。
    主治:嘔吐、霍亂、項痛、失音。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因該穴位居督脈風府略下兩分,療效亦頗相似。尤長于疏解腦府之風邪,系五官科及頭面部病癥常用要穴。筆者取用該穴,多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療效極為迅速確切,該穴不宜深刺,切記。對于諸種急性上吐下瀉者,該穴點刺后另取承山、不容,必見卓效。
                      入發八分時,且由總樞擔。
                      嘔吐及項痛,六腑不得安。
                      心臟功能弱,音低及霍亂。
                      最妙用三棱,針到美名傳。

    鎮靜
    位置:兩眉連線中點,正對鼻尖處是穴。
    主治: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鼻炎、小兒驚厥、產后血暈、高血壓、失眠、眼球疼痛等。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由上至下,夾持刺入,右向左右附近穴位透刺。
    運用:該穴即奇穴之印堂穴,頗具祛風熱、寧神志之效,此穴多與正會相伍,療效益彰。治療失眠時,該穴可伍人皇、神門極效。此外,治療熱性病、急性病時,點刺出血而大妙。強刺激并留針,對于急性腰扭傷極效。而長時間埋針則為治療前額痛之特效針。該穴治療鼻炎時宜與太陽穴同時點刺出血。但若鼻腔增生、肥大或息肉樣變者,或額竇發育不良者,則療效欠佳。
                     鎮靜神經亂,肢抖及腿酸。
                     小兒驚睡夢,肢痹兼失眠。
                     相與百會伍,療效始安然。

    上里
    位置: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是穴。
    主治:頭痛、一切目疾。
    針法:針深一分至二分,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四腑二穴
    位置:眉毛正中,眼平視,下對瞳孔處是穴。
    主治:小腹脹、頭痛、一切目疾。
    針法:同上里穴。

    四腑一穴
    位置:眉梢外側凹陷處是穴。
    主治:同四腑二穴。
    針法:同四腑二穴。
    運用:上里即膀胱經之攢竹;四腑二穴即奇穴之魚腰;四腑一穴即三焦經之絲竹空。上三穴點刺出血為前頭痛之特效針,并治癲癇、發狂。
                      眉頭上里尊,頭痛及眼昏。
                      魚腰絲竹空,堪能定乾坤。
                      三穴若出血,前頭特效針。

    正本
    位置:鼻尖端正中,凹陷處是穴。
    主治:過敏性鼻炎、癔病。
    針法:針尖由鼻尖端斜上刺入,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本穴即督脈素髎穴。回陽救逆、開竅泄熱、調理氣血、提神醒腦頗佳。針靈骨,點刺正本,治療酒糟鼻極具特效。并治鼻息肉、鼻粘膜肥大。若治療酒后頭痛、妄語,除點刺本穴外,筆者常以風府、正會、太陽、耳背伍之,則立見療效。
                      正本居鼻端, 鼻炎癔病專。
                      特效酒糟鼻, 補腦治酒患。

    馬金水
    位置:外眼角直下方,顴骨下緣凹陷處是穴。
    主治:腎結石、腎炎、閃腰、岔氣、鼻炎、面部神經功能紊亂。
    針法:針深一分至三分。

    馬快水
    位置:馬金水直下四分,約與鼻下緣齊處是穴。
    主治:膀胱結石、膀胱炎、小便頻數、脊椎骨痛、鼻炎。
    針法: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馬金水者,即小腸經之顴髎穴。治療所主諸癥,療效極佳。若取穴正確,則療效立見。而與馬快水相伍,并取中封、蠡溝等穴,治療泌尿系統結石,遠較常規取穴為佳。但所排結石者,應在一厘米以下,否則,應考慮其它療法。
    外眼角直下,顴骨下緣中。
                      馬金水岔氣,鼻腎炎癥充。
                      閃腰腎結石,皆在此針中。
                      上穴下四分,馬快水穴功。
                      尿頻膀胱連,鼻炎椎骨痛。
                      兩穴相互用,結石去無蹤。

    木枝
    位置:顴骨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跡間凹陷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或在馬金水外上方斜開一寸是穴。
    主治:膽虛、膽結石、小兒夜啼。
    針法: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即胃經之下關穴。治療老人雙腳無力亦效。治療小兒夜啼時,伍以中沖放血極效。治療膽結石亦有卓效,但由于丘墟透照海為治療膽系疾患的重要俞穴,故并取之,療效妙極。治療牙痛(尤其是上牙痛)極佳,若能伍以靈骨,凡風火牙痛皆極特效(對于牙齒松動隱痛者療效欠佳)。
                      木肢肝膽虛,膽石見分渠。
                      堪治夜啼郎,直向穴中取。

    水通
    位置:嘴角下四分處是穴。
    主治:風濕病、腎虛諸癥、閃腰岔氣。
    針法: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若向顴骨方向皮下針入針可至一寸五分。

    水金
    位置:水通內開五分,與下唇平行處穴。
    主治:同水通穴。
    針法:同水通穴。
    運用:上二穴均主治腎病,下針時不必拘泥穴位,就發青處扎之即可(常規來說,凡出現該穴主癥時,二穴附近則呈現烏青色)。該組穴理氣作用極強,凡舉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等皆有特效,為臨床上常用要穴。
    嘴角下四分,水通此為根。
                      下唇平行處,內五是水金。
                      二穴常青處,阿是可入針。
                      針向顴骨方,堪與醫者遵。
                      水金與水通,風濕腎虧宏。
                      閃腰與岔氣,咳喘立時功。
                      呃逆嘔霍亂,腹脹傾俄空。

    玉火
    位置 :眼中央直下主,顴骨直下凹陷處是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四肢痛、膝蓋痛、顴骨痛、腮骨痛。
    針法: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該穴為鎮痛要穴,尤善治血虛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
                     玉火眼球下,顴骨直下中。
                     主治是諸痛,坐骨肩臂中。
                     四肢及顴腮,膝蓋亦相同。
                     血虛及血瘀,盡在不言中。

    鼻翼
    位置:鼻翼上端,鼻翼溝陷中是穴。
    主治:眉棱骨痛、頭昏眼花、腎虧諸癥、四肢骨痛、面神經麻痹、舌緊舌硬、舌痛、偏頭痛、喉痛。
    針法:針深一分至二分。
    運用:該穴為鎮痛要穴,尤善治氣虛、氣郁所致各種疼痛。該穴尚能消除疲勞,提神醒腦極妙。此外,楊氏亦常以此穴治療坐骨神經痛極妙。
                     鼻翼上陷中,氣虛氣郁佳。
                     眉棱骨不遂,四肢骨痛夸。
                     面痹偏頭痛,喉痛舌恙插。
                     提神去疲勞,還治頭昏花。
                     全身酸痛癥,坐骨寫風華。



    著者按
      概頭面為諸陽之首。故該處穴位對于頭面一切實癥均可擇穴而瀉之,療效確鑿。對于某些穴位的具體應用如四腑二穴,取治癲癇,療效稍顯不足。故可并取腎關,酌情點刺太陽、百會,伍腰奇諸穴,效甚捷。又載,自大椎穴兩側(相對至陽穴)用手下推皮膚三次,到至陽處有血絡者,即于點刺,效佳。臨癥務必靈活,融會貫通,當可提高療效,愈其病痛。

    第十一節 背面部位

    七星
    位置:即總樞下一寸之分樞、下二寸之時樞。以及時樞、分樞向兩側各橫開八分之支禹、士禹穴,共計七穴點。
    嘔吐(五臟不安)、感冒頭痛、小兒高燒、小兒急慢風癥。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本穴治療上述疾病確有療效。一般來說,只需扎總樞、分樞即能達到療效,無需七針俱下。
                      總樞下一穴,分樞居宮闕。
                      下二旁一寸,三穴下一躍。
                      七星療嘔吐,感冒頭痛圖。
                      小兒若發燒,風癥此為樞。


    五嶺
    位置:即大椎骨下第二節起,每下一節為一穴,至第十椎下止,計十穴;大椎骨下第二節旁開三寸,每下一寸為一穴,計有八穴;大椎骨下第二節旁開六寸,每下一寸為一穴,計有七穴。共計四十穴。
    主治:高血壓、重感冒、陣發性頭暈頭痛、中風后遺癥、諸霍亂、諸痧癥、嘔吐。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治療時有選擇地選取穴位,根據病情的原因及癥狀,擇相宜穴位施針即效。
                      二椎下十穴,旁三連八招。
                      旁六有七穴,五嶺斯為妙。
                      可治高血壓,驀然暈痛擾。
                      手足有麻痹,不遂重感冒。
                      陰陽兩霍亂,嘔吐發高燒。
                      發冷諸痧癥,疼痛胃與腰。

    雙鳳
    位置:大椎骨下第二與第三脊椎間,左右各橫開一寸五分起每下一寸為一穴。計有七穴。
    主治:手腳疼痛、麻木,手足血管硬化。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點刺時應以患側穴位為主。筆者素喜與水泉一穴并取,以加強通調氣血之效。
                      二三椎之間,一寸五分點。
                      左右各七處,均為雙鳳連。
                      雙鳳攻手腳,麻痛堪稱妙。
                      血管倘硬化,血針有奇效。

    三金
    位置:第三、四、五椎旁開三寸處各一穴點,計三穴。
    主治:膝蓋痛。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相當于膀胱經之魄戶、膏肓、神堂點刺出血,治療久年膝痛極效。筆者驗證多例,唯胖者見效多不如瘦者。巧合乎?或另有其因,且留待日后探討。若治療風濕性及難度頗大者之膝痛,筆者先針風府,爾后點刺三金,再針肩中或內關,皆驗。若膝蓋疼痛又兼膝無力,宜先針靈骨,而后點刺三金。
                      椎下三四五,旁三三金出。
                      如治膝部痛,肩中內關殊。

    精枝
    位置:第二、三椎旁開六寸處,計兩穴點。
    主治:小腿發脹、小腿痛。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治療上述疾病療效迅速而突出。若該穴點刺后不見速效,則需伍靈骨穴。
                     二三椎外旁,開六精枝傷。
                     血針有奇效,小腿痛與脹。

    金林
    位置:第四、五、六椎旁開六寸處。
    主治:大腿痛、坐骨神經痛。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經臨床驗證,療效極佳。
                      四五六椎下,旁六金林佳。
                      善治大腿痛,坐骨神經夸。

    感冒三穴
    位置:大椎骨凹陷為一穴點(即督脈之陶道穴);第五椎旁開三寸(膀胱經之魄戶穴)處,左右各一穴點,計三穴點。
    主治:重感冒、發燒。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治療感冒極效。筆者取上述穴時,尤喜伍液門穴以加強療效。
    一二椎凹處,自是陶道出。
                     三四椎旁三,有穴是魄戶。
                     三穴重感冒,妙手效不俗。

    沖霄
    位置:二十椎下凹陷處,二十椎一下凹陷處及二十椎一下凹陷處下方一寸處,計三穴點。
    主治:小腦痛、小腦脹、項骨正中脹痛。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治療上述疾病極具卓效,筆者曾嘗試以該穴組為主治療腦瘤、腦癌,均有顯效。
                    點刺在沖霄,小腦脹痛消。
                    若是項骨痛,針到何需藥。


    著者按
      背面部的穴位均以刺血為主要施術目的。《血氣形志篇》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刺血對于某些疾病多有起沉疴、消痼疾的作用,取得其他療法難以達到的療效。久病必淤,怪病必痰。故清朝名醫王清任認為:治病之要決,在明白氣血。辨明氣血后當有刺血乃整體治療手段中的一枝奇葩之感慨,通過調節經絡、內絡臟腑、通和氣血、激發經氣等作用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節概以刺血為主,不唯取效迅速,更是避免了醫療事故的發生。而該節用穴之巧妙,施治之廣泛,極其值得醫者借鑒。

     

    第十二節 穴位補遺

    小節
    位置:大指本節掌骨旁黑白肉際上。
    主治:腳踝扭傷及疼痛。
    針法:握拳取穴,針尖向重仙方向進針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該穴治療踝痛用扭傷,十四經無出其右者,針則健側取穴。并活動患側,該穴為楊維杰所創用。筆者在應用時,發現若在大指掌骨黑白肉際處尋壓壓痛點以定位,不唯則療效更勝楊氏小節穴一籌,更治腳后跟疼痛。且療效極著,非楊氏小節穴所能比擬。
      另基其位居于肺經,華蓋以伐肝木,故治療胸脅疼痛頗效。從全息影射考慮,治療骶骨挫傷當有良效。
                      魚際尋阿是,重仙方向刺。
                      腳踝扭傷痛,行針不宜遲。

    魯琳
    位置:肩峰內開二寸,鎖骨下緣,粗隆邊為魯琳上穴;肩胛骨與肋骨連接之叉口下向內斜開一寸五分處為魯琳下穴。
    主治: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瘋狗咬傷、周身發癢、狐臭、口臭、糖尿病等。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治療上述疾病以魯琳下穴為主,若口臭甚者可并用魚際、合谷。魯琳上穴為下穴之輔針。此外,魯琳上穴治療腳跟疼痛極具特效。筆者久用該穴,治療足跟痛不下數十例,一次不效者罕見之。
                      奇穴稱魯琳,中毒狐臭寧。
                      騷癢糖尿病,皆可指下平。
                      又見足跟痛,特效一針靈。

    注:魯琳上穴緊鄰景昌之分枝上穴,而單穴應用方面則有天壤之別;魯琳下穴即景昌之分枝上穴,功效一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 |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 免费日韩中文字幕高清电影 |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 成人国产精品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午夜福利精品国产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成人av综合一区|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熟妇人妻色在线视频| 久久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