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過針刺與閃罐的治療,觀察面癱的恢復。方法:經顱腦CT檢查無腦梗塞,腦出血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確診為急性面神經炎(周圍型)患者30例,采用中醫針灸理論辯證施治,分別進行針刺,閃罐治療.結果:30例患者中,治愈26例,占總數的86.7%,顯效3例,占10%,好轉1例,占3.3%,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結論:針刺,閃罐是治療面癱的良好途徑. 面神經炎是指頸乳突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產生周圍神經麻痹的臨床表現,又稱BELL麻痹或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屬”面癱”,又稱“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經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相當部分患者在局部風吹或著涼后發病,因而認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醫認為,面癱的發生是由于經脈空虛,風寒熱邪乘虛侵襲,經絡氣血阻滯,導致筋脈失養,弛緩不收而發病.對于面癱的治療,中醫針灸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特色的治療方法,筆者自2004年9月至12月在寶雞市中醫醫院實習期間,積極配合臨床指導老師,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地與實踐相結合,在對30例面癱患者的治療上,以針刺閃罐為主,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本組30例患者均來自寶雞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住院部,均屬周圍性面癱,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最小13/12歲,最大75歲,其中20~50歲患者13例,占總數的43.3%,病程最短者10小時,最長者18天;其中風寒證19例,占63.3%,風熱證5例,寒熱并見證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診治無效而來本院.本組均屬單例發病,排除中樞性面癱,格林—巴利綜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 1.2診斷標準. 本組病例為急性起病,癥狀可于數小時或1~7天內達高峰,1周內就診患者占大多數,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癱瘓,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口唇向健側偏斜,不能皺額、蹙眉、閉氣、鼓腮、示齒,可有耳后乳突區壓痛,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聽覺過敏等. 2. 病情分析 2.1 30例患者中,屬風寒襲絡型者19例,占63.3%;風熱襲絡者5例,占16.7%;寒熱并見者6例,占20%。 2.2 辨證分型: 本病多由于經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肉遲緩不收而發病。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不能皺眉、蹙額、示齒、鼓腮,口角向健側歪斜 漱口漏水,進食時食物常常停滯于病側齒頰之間,病側額紋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少數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聽覺過敏等. 2.2.1.風寒型:因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克于面部經絡,經氣阻滯,經筋失養,肌肉遲緩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側面患側面部肌肉痙攣且自覺發緊感,怕風畏寒,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2.2.風熱型: 以夏季發病為多見,多因感受風邪,經脈痹阻,郁而化熱,氣血失和不能濡養筋肉而致面癱,發病前可有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及輕微外感等前驅癥狀,隨之出現口角歪斜,患側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紅,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數,舌紅苔薄黃,脈滑數之熱象。 2.2.3.寒熱并見證:系指寒熱之邪同時或先后侵襲空虛之脈絡而發病,面部表現為拘緊、疼痛、怕冷、抽搐等經寒證,同時伴有性急、口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等里熱證。 3.治療方法 3.1.針刺治療 3.1.1.針刺選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經取穴及經外取穴相結合的原則,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主穴:陽白、地倉、頰車、下關、翳風、合谷。隨證配穴:鼻唇溝變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溝歪斜者加水溝;頦唇溝歪斜者加承漿;額紋變淺或消失,眼閉合不全者,陽白透魚腰;額紋上部未出現,陽白透頭臨泣;皺眉不能或無力取攢竹;流淚取睛明、承泣、四白;聳鼻不能或無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滯留取地倉透頰車、顴髎;聽覺障礙翳風、聽會;偏頭痛取完骨或風池。 3.1.2.操作方法:針具、穴位常規消毒,選用30號1.5~2寸不銹鋼毫針;穴位以上述針刺選穴中的主穴及隨證配穴為主。手法:平補平瀉,風寒證以補法為主,風熱證以瀉法為主,得氣后留針30分鐘。加G6805電針治療儀:選用連續波,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宜,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間隔1天,一般2~4個療程;但要注意的是:面癱初期不宜帶電,等5~7天病情穩定后帶電,電針穴位組一般以陽白、下關、顴髎、頰車、地倉、人中、承漿為主,可酌情選用1~2組 。另外,風寒證的患者可用遠紅外線進行患側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鐘,至面部皮膚有溫熱感或皮膚微紅潤為度,風熱證的患者一般不主張遠紅外線照射,但必要時可根據情況適當選用,時間宜短以15分鐘左右為宜。 3.2.閃罐療法 3.2.1物品制備:二號玻璃火罐(罐口直徑為3.5厘米)2~4個,棉球及95%的酒精100ML,持針鉗1個,酒精燈1個。 3.2.2操作方法:用持針鉗夾棉球蘸少許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在瓶口一定要擠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著后燒傷患者皮膚),燃著后往玻璃罐里一閃火,馬上扣在患者面頰所選的穴位上,即額頭或鼻唇溝附近的紋頭消失部。口往左歪,患側在右頰;口向右歪,患側在左頰。要順序閃扣,如先取額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每次扣上要馬上起罐,再閃火扣罐再起罐,一般每穴位閃扣15~20下(夏季可減為10~15下)。若罐口熱燙,可幾個罐子交替輪換使用。操作完畢,用干凈棉球擦凈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 3.2.3選取穴位:陽白、下關、地倉、頰車等。以上四穴為治療面癱的主要穴位,每次都用,每天上午閃拔1次。 4.療效標準[1]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復正常,活動自如,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無口眼歪斜,無任何后遺癥。顯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復,活動欠靈活,臨床癥狀與體征部分消失,仍有輕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種原因失治誤治,表情肌功能、肌力無恢復,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留有永久性后遺癥。 5.治療結果(見下表)
6.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55歲,檢驗員,于2004年12月14日初診,患者一天前乘公交車時未關緊窗戶而當風受涼,第二天晨起后洗臉時發現口角向左側歪斜,漱口漏水,飲食含頰,不能鼓腮吹氣,左側眼瞼閉合無力,不能皺眉、蹙額,左側面部表情肌活動無力遂來本院就診,查:除上癥外, BEII氏征(+),左側乳突壓痛(+),舌前2/3味覺減退,四肢功能活動無異常,舌質淡、苔薄白、脈玄緊,頭顱CT檢查無腦梗塞及腦出血。西醫診斷:急性面神經炎(左側);中醫診斷:面癱(風寒襲絡型)。按以上針、遠紅外線照射、閃罐治療7天后面癱明顯恢復,乳突后壓痛消失,休息1天后繼續治療14天,查其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肌力完全恢復,雙側鼻唇溝、額紋相等,無口眼歪斜,BELL氏征(—)。出院后至筆者寫稿時隨訪無復發,無任何后遺癥。 7.討論 7.1病因分析 《諸病源候論-偏風口喝候》記載“偏口風喎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緊急而不調,故今口喎僻也……”。可見本病多由于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易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入中脈絡(主要是陽明、少陽絡),以致面部脈絡受損,氣血痹阻,經脈失養,縱緩不收而發為本病。本組中風寒證19例,占總數的63.3%,風熱證僅占5例。由此可見,我們在面癱病人的治療與調護上,在以補法為主的同時,還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風寒保暖,避免風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另外要保持情志調暢,適當營養,則預后較好。 7.2方義分析 7.2.1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少陽為半表半里之屬,因此疏通此類經脈不僅可以調和氣血,散寒通絡,祛風清熱,改善局部癥狀,而且具有扶正補虛祛邪、防止病邪內侵之功效,故可治療面癱。主穴地倉為足陽明胃經穴,位于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和頰肌神經末支有面部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為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翳風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穴,有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攢竹穴系足太陽膀胱經穴,有額肌及皺眉肌,布有額神經內側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頰腫之效,臨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陽、下關、合谷等穴具有加強主穴的作用。 7.2.2連續閃罐法是將傳統的瘀血拔罐改進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強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閃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顯瘀血,既能除風,又能扶正。治療后面容依舊,不留瘀斑和紫暈,因此,深受患者的歡迎。通過連續閃罐,達到活血通經,扶正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2]。 7.3結果分析 綜觀本組治療結果,發病以青壯年居多,但在預后方面,則青壯年的預后良好,這是由于青壯年正處于生命旺盛時期,機體內部正氣充沛,正邪相爭,正勝邪負,邪去病除,體現了祖國醫學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道理。相反,在五十歲以上的患者中預后則相對較差,這是由于患者年老體虛,機體內部正氣相對不足,抗邪乏力,當邪氣入侵時則正邪勢均力敵或邪勝于正,故病程纏綿,遷延難愈,預后較差,體現了祖國醫學“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 8.體會 8.1面癱的治療必須抓住有利時機,盡早盡快的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及方案,以免耽誤良好的治療時機,盡量減少后遺癥的問題。 8.2中醫方面,針刺結合閃罐不失為治療面癱的良好途徑,但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針對不同病情的患者選擇采取適當有效的治療方案;不能千篇一律搞模式化;在遠紅外線照射、閃罐、以至電療儀的選擇上也要酌情謹慎。 8.3雖然目前我們在針刺結合閃罐治療面癱上取得了良好滿意的成效,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現代化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中醫針灸治療面癱的一些量化指標(如電針治療儀的選擇時機,閃罐、遠紅外線照射的適應癥等方面)上,仍須繼續進一步努力研究,以使我們的中醫針灸在治療面癱方面更加科學化、標準化,更好的為人類醫學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作者名.文章名.針灸臨床雜志,2003,(12): 2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