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就要做到每餐只吃七八成飽
瘦人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飽,很多胖人卻不知道。飽有不同的層次,飽需要你細心體會。
記者:前些日子我們翻譯美國預防雜志,就談到胖人和自然瘦的人很大的區別在于心理。瘦人可能“餓”慣了,不覺得是痛苦,但胖人受不了,這頓沒吃完就想著下頓幾點吃。 范志紅:改變不良習慣,與其當成痛苦,不如當成樂趣。其實并不是瘦人餓慣了,而是瘦人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飽,很多胖人卻不知道。飽有不同的層次,飽需要你細心體會。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往往感覺不到什么時候飽。過去孔夫子講,食不語,寢不言,是有科學道理的。吃飯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就難以注意到自己什么時候飽了。以后可以自己做個實驗,拿一個白饅頭來,讓你馬上吃下去,你會感覺很辛苦。但是,如果讓你上網看你最愛看的內容,你下意識地一口一口地吃,一會兒工夫這個饅頭就吃沒了,而且一點兒都不覺得難吃。 你大腦興奮的時候,胃腸功能就受到抑制,所以飽了可能還是覺得沒飽。饑飽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可是一邊做事情一邊吃飯時,人們不僅喪失了吃的理性,沒準連饑飽本能都沒有了。 飽有不同層次的飽。“七八成飽”就應該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時候。 記者:瘦人常常忍得“七分饑”,人們說胖人是吃什么什么香,是這樣嗎?怎么把握七八成飽這個度? 范志紅:飽有不同層次的飽。如果你慢慢地吃一頓飯,吃一口,嚼一陣,再咽下,集中注意力,就能體會你吃的東西是否讓你飽。剛開始可能很餓,食欲很強,吃每一口都覺得很愉快,很積極;過幾分鐘以后,你可能就發現,吃的興趣沒有原來那么強了。當然你還在吃,覺得胃里好像沒滿,但好像這口等會兒也無所謂,這時候你的饑餓感已經沒有了。再往下走,你還可以繼續吃,但覺得可吃可不吃;再往后,你多吃一口都覺得難受…… “七八成飽”就應該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時候,你要找到這個點。很多人是到了胃里機械性地膨脹,才覺得飽。如果食量是靠物理膨脹控制的,就喪失了人控制食量的本能。人吃了東西,口腔就會給大腦和胃腸發信號;胃腸里消化的東西往下走,營養素被吸收之后,也會給大腦發信號控制食欲。可是現代人把這些本能都弄亂了:吃飯不規律,吃東西的時候說說笑笑,談生意論感情,看電視上網什么的,不能準確感覺到七分飽,所以最后的食量往往超過身體的需要。 我從來不讓自己餓著,到了合適的那個點,對食物就再沒興趣了。 記者:如何又享受美味又能抵制住它的誘惑,不至于吃喝無度呢? 范志紅:如果總要抵制美味,生活就比較痛苦了,應該是順其自然。我的食量在同年齡的女人中已經算是不少了。跟我出去吃飯的時候,別人都說,你吃這么多,為什么還沒有胖?她們吃得很少,很控制自己,也沒見瘦。我從來不讓自己餓著,但也從來不會吃到撐,只要感覺到飽了,到了我本能認為合適的那個點,對食物就再沒興趣了。如果我吃到這個點,已經飽了,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端到我的面前,我也毫不動心。再吃就覺得不舒服了,是負擔了。到下頓餓了,看著粗茶淡飯也覺得特別想吃。專心致志地吃飯,就能把握這種本能。 美國有人研究盤子大小和食量的關系,結果,自己取比別人盛的食量少25%。 記者:一位朋友進上海餐館就喊,北京的大肚漢來了,別老小菜小菜的,大盤大碗地趕快招呼著。 范志紅:美國有人研究盤子大小和食量的關系。他們做了實驗,讓小朋友自己盛東西吃,或者把一大盤子盛好,放在他面前吃。結果,讓他自己取,會比你給他盛的食量少25%。小孩兒從小被教育要把盤子里的飯菜吃完,不要剩才是好孩子。結果孩子慢慢形成一個觀念,盛多少吃多少,給多少吃多少,而不是按照自己本能的饑飽來調整食量,這種教育是不對的,應該教育孩子覺得飽了就可以停,剩下沒關系。 越是整體富裕的地方,盤子就越小,使大碗就容易多吃,肥肉長在身上更浪費! 記者:美國科羅拉多州就提倡每人吃飯的時候剩幾口,當然美國物質極大豐富,我們會覺得頓頓都剩得造成多大的浪費?但是可以看出美國是鼓勵大家少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