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名銜稱謂一覽童生
童生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秀才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在漢朝使用舉察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后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貢生
貢生相當于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后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么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里面是府學,縣里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相當于現在一個中學副校長了。
舉人
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后之鄉試。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可方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
解元
解元 讀(jiè yuán),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后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
探花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游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采摘鮮花,迎接狀元。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并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榜眼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