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人體經穴圖譜》上:人體經絡循行圖

     蘿蕾娜 2010-03-19
    《人體經穴圖譜》上:人體經絡循行圖
    一、手太陰肺經
    【循行分布】
               體表 從肺系橫行出來,向下沿上臂內側,行于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至肘窩,沿著前臂內側前緣,入寸口,沿著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
            體內 起于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胃上口,過橫隔,屬于肺臟,上聯肺系。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 w4 @- c/ e3 |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注釋】 0 E  N1 U, z; k) y! i
            (1)中焦--宋·王維一《銅入腧穴針灸圖經》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銅人》注:“胃口,謂胃之上口,賚門之位也。”( p$ m& [7 H) j7 K2 J
           (3)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注:“謂喉嚨也。”喉嚨,兼指氣管而言。% _  |/ ^& r* {
            (4)臑內--臑音鬧。指上臂。屈側稱臑內,當肱二頭肌部;伸側稱臑外,當肱三頭肌部。. }: I+ L: z2 t: k9 M
    ! J9 v3 U& ]&       (5)少陰——此處指手少陰心經。* b9 j  X  m6 P- A( p( j4 r  u# U
            (6)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 U0 X2 @8 G& W2 E" S
      u4 i" s. O3 f* t. s& A        (7)臂內——臂,指前臂;內,指內側,即掌側。0 ~$ Z3 M8 a) M; J
    9 n$ v& t3 q7 ~        (8)上骨——“臂之上骨”指橈骨。
            * f  t, Q" K8 ^(9)廉——指側邊而言。
            ) B- I. s1 @( T( {  P- U:(10)寸口——腕后橈動脈搏動處。
            (3)魚,魚際--“魚”或稱“手魚”,今稱“大魚際”,“魚際”即指魚的邊緣部分。
    % k0 k9 ~7 y5 ]" d/ r. e% z5
    【語譯】 ' X3 j- a# p3 g, v. z
           手太陰肺經: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絡于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于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云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5 j0 S) A% B4 T" }- N  H2 `# |
    3 {% F" s3 p1 K. \& q: Q
            它的支脈:從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五味堂-手太陰肺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1手太陰肺經.gif


    五味堂-01手太陰肺經走向演示.gif

    • 【循行分布】9 ^( c2 h0 @% [
      ! q, `9 n0 q; y       體表起于食指未端,沿著食指橈側向上,經過第一、第二掌骨之間進入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緣,向上出于頸椎“手足之陽經聚會處”(大椎),再向下進入缺盆。缺盆部的分支上走頸部,通過面頰,入下齒齦,回繞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分布于鼻孔兩側。
            體內 進入缺盆,聯絡肺贓,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兩骨 ( 之間 ),上入兩筋 ( 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6)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v1 e8 r1 l' u* x% j- d7 q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 (7) ,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五味堂)交人中 (8) ——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注釋】: T2 b$ H$ q1 s% v
      ! |) V! ?/ M$ J0 ?% ~$ E" m  w
              (1)大指次指--指大指側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9 H& ~- ]) |' K# T' h. h
              (2)上廉——取曲肘執筆體位,上廉即靠橈骨一側。
              (3)合谷兩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稱歧骨。
             (4)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 a' u% \' O5 |% V
             (5)髃骨——髃讀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會上——張介賓注:“頸項之根為天柱骨”,意指頸椎。“會上”指大椎,為六陽經所聚會,釋作鎖骨。4 k& }6 L$ p  V; d0 ?% G9 E
              (7)頰——面旁的總稱。7 t% T* s  ^- b( C9 I
              (8)人中——又名水溝,位于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
      ) J' Y: p! W0 [" F
      【語釋】 3 B. x6 i0 U& b& U7 D3 @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五味堂-手陽明大腸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2手陽明大腸經.gif


      五味堂-02手陽明大腸經走向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起于鼻翼側,上行至鼻根,再向下沿鼻的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于承漿(任脈)處,再向后經大迎,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督脈)。面部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直行的脈隊缺盆下行,在胸部距前正中線4寸,在腹部距前正中線2寸,進入少腹兩側氣沖,再由此下行經髀關,伏兔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脛部的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端;足跗部的支脈從跗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
            體內 從缺盆向下通過橫膈,屬于胃、聯絡脾臟;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至氣沖。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 (1) 旁約太陽之脈 (2)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3) ,卻循頤 (4) 后下廉,出大迎 (5) ,循頰車 (6) ,上耳前,過客主人 (7) ,循發際,至額顱 (8) 。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9) ,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10) 。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 (11) 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 (12) ,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 (13) ,抵伏兔 (14) ,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 (15) ,入中指內間 (16) 。
            
      其支者,下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注釋】
      (1)頞——音遏。鼻莖,指鼻根,又稱山根。
      (2)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約”或作“納”。
      (3)承漿——穴在頦唇溝中央,屬任脈。
      (4)頤——音夷。口角后,下頜部。
      (5)大迎——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適當下頜骨斜線部,有面動脈。
      (6)頰車——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
      (8)額顱——即前額骨部,在發下眉上處。
      (9)人迎——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
      (10)脾——按古人說“脾”,每兼指胰而言。《難經》云:“脾,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黃庭內景經》說:“脾長一尺掩太倉。”是指胰掩于胃旁。
      (11)氣街——指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此處之氣街,是指氣沖部,當股動脈搏動處。. W9 n! ?5 z( T( E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部。3 Z8 H8 o/ z9 d2 l8 ?4 ]
      ' V( O6 l3 y! c7 A) \2 _(13)髀關——髀音俾。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5 A  {; [/ (15)足跗——即足背。/ t: x! E6 E0 f, ^" m( ^
      (16)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外間指它的外側趾縫。
      ! t$ O3 a1 L: \- q1 m5 t
      【語釋】 0 A7 g$ Q9 G- I4 X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于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2 E: C6 G8 f" X% p
      & k- L6 q: p; j" X' q- k0 t# e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于胃(會上脘、中脘),絡于脾。; `2 X4 ^. D+ }, J& c
      $ q+ j- J0 m5 e7 D. K/ T
              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1 i# j2 N9 q7 c$ Q7 R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D" E& e0 y& g: ^& ~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五味堂-足陽明胃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3足陽明胃經.gif


      五味堂-03足陽明胃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 起于足大趾未端沿大趾及足內側赤白肉際,至內踝前面,上行小腿,沿脛骨后面至膝內側,經大腿內側,進入腹部。
            體內 進入腹部,屬于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于心中。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 (1) ,過核骨后 (2) ,上內踝 (3) 前廉,上踹 (4) 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 (5) 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 (6) ,連舌本 (7) ,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注釋】
      (1)白肉際——指四肢掌(蹠)面與背面交接的邊緣。掌(蹠)面的皮膚較厚而色淺,稱白肉,又稱赤白肉際。
      (2)核骨——張介賓注:“大指本節后內側圓骨。”其形如半個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頭部突起。
      (3)內踝——脛骨下端的突出處。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腸肌部。
      (5)厥陰——指足厥陰肝經。
      (6)咽——張介賓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語釋】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后(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于脾,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五味堂-足太陰脾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4足太陰脾經.gif


      五味堂-04足太陰脾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  “ 心系 ” 直行的脈向上至肺出腋窩,行于手臂內側后緣,經肘、腕至掌中,止于小指橈側端。
             體內 起于心中,屬 “ 心系 ” ,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系 ” 向上的脈夾咽喉至目系。

      《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 (1) 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 (2) ,系目系 (3) 。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謙,行太陰、心主 (4) 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 (5) 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注釋】
      (1)心系——是指心與各臟相連的組織。按:主要指與心連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聯系。
      (2)挾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后與腦相連的組織。
      (4)太陰、心主——指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
      (5)掌后銳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語釋】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來屬于心臟與它臟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絡小腸。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于腦的系帶相聯系。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系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后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后(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后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后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后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于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


      五味堂-手少陰心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5手少陰心經.gif


      五味堂-05手少陰心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 起于小指尺側端,行干手背外側,經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至肩部,向下入缺盆。缺盆部支脈沿頸部達面頰,轉入耳中。頰部支脈上行至目內眥。
            體內 進入缺盆,聯絡心臟,通過橫隔,屬于小腸。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1) ,直上循臂骨 (2) 下廉,出肘內側兩骨 (3) 之間,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 (4) ,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 (5) ,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 (6) ,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注釋】
      (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側的高骨。
      (2)臂骨——指尺骨。
      (3)兩骨——指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
      (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張介賓注:“肩后骨縫曰肩解。”按:“肩后骨縫”指肩關節縫;兩角指左右肩峰與肩胛岡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體。
      (5)目銳眥——《靈樞 · 癲狂》:“目眥外決于面者為銳眥。”指目外角。目大角為內眥。
      (6)(出頁)——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床的部位。

      【語釋】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于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于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后(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 C- O; g6 t: |4 w$ z- A
            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五味堂-手太陽小腸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6手太陽小腸經.gif


      五味堂-06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起于目內眥。上額。交會于巔頂,入里聯系于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后,行肩胛內側挾脊柱外開1.5寸,達腰部。腰部支脈向下經臀部至腘窩;后項支脈經肩胛內側挾脊柱外旁開3寸下行,經臀部、大腿后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合于腘窩。從此向下經小腿后側、外踝后及足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
            體內 從腰部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于膀胱。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至小指外側。

      【語譯】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干:從頭頂入內絡于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于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五味堂-足太陽膀胱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7足太陽膀胱經.gif


      五味堂-07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 起于足小趾,斜向足心,經舟骨粗隆下、內踝后進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內后側、腘窩內側、大腿內后側,通向脊柱,還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于鎖骨下緣俞府穴。
             體內 通向脊柱,屬于腎臟,聯絡膀胱;腎臟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橫隔,進入肺系,沿喉嚨挾舌根;肺部支脈,從肺出來,聯系心臟,流注于胸中。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骨內后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語譯】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后(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鐘);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筑賓、陰谷),上大腿內后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于腎、絡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五味堂-足少陰腎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8足少陰腎經.gif


      五味堂-08足少陰腎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 沿著胸中,出于脅部,至腋下3寸處(天池),上行抵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于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于前臂兩筋之中,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
             體內 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隔,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語譯】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中開始,淺出屬于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于三焦。
            它的支干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于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于末端(中沖)。
           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手厥陰心包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09手厥陰心包經.gif


      五味堂-09手厥陰心包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起于無名指未端,向上行于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沿手背,出于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之后,向上進入缺盆。胸中支脈:從胸向上出于缺盆,上走頸旁。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額角,屈而下行至面頰,到達眼下部;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于面頰部,到達目外眥。
            體內 進入缺盆,分布于胸中,散絡于心包,向下通過橫隔,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后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后項,連系耳后(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0 v9 e' b0 d) h; L& `7 G- W* _4 i& \: D& P
           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五味堂-手少陽三焦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10手少陽三焦經.jpg


      五味堂-10手少陽三焦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起于目外毗,上行額角,下耳后,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向下入缺盆。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達目外眥后方;外眥部支脈:從目外眥分出,下走大迎,合手少陽經達目眶下,經頰車,于頸部向下會合前脈于缺盆;缺盆直行脈:從缺盒下行腋下,沿胸側,過季脅.下行會合前脈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出膝外側,經腓骨前面,達腓骨下段,出外踝前,沿足背,入第四趾外側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背分出,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間,出于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后的毫毛部。
            體內 從缺盆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絡于肝,屬于膽,沿脅肋內,出于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繞陰毛,橫行入髖關節。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肋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語譯】
             足少陽膽經: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后(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經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會大椎,經肩井,會秉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邊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會合于缺盆(鎖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絡于肝,屬于膽;沿脅里,出于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
             它的主干(直行脈):從缺盆(鎖骨上窩)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它的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五味堂-足少陽膽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11足少陽膽經.jpg


      五味堂-11足少陽膽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體表 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沿足背內側上行,過內踝前1寸處,向上行小腿內側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經之后,行腘內側,沿大腿內側,入陰毛,繞陰器,達小腹,循脅肋上出前額,與督脈合于巔頂。
             體內 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后,入鼻咽部,連目系。下頰里,環唇內,流注于肺。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八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d4 I& |! n, N1 m; Z: o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注肺。

      【語譯】
              足厥陰肝經: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膝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 部,至小腹(急脈;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于肝,絡于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沿氣管之后,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后的脈絡聯系),上行出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
            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里,環繞唇內。
            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陰肺經)。


      五味堂-足厥陰肝經(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12足厥陰肝經.jpg


      五味堂-12足厥陰肝經循行演示.gif

    • 【循行】
              [1]《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2]《靈樞·五音五味》: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脈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
              [3]《難經·二十八難》: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4]《靈樞·經脈》: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語譯】
              [1]任脈起始于中極下的會陰部,向上到陰毛處,沿腹里,上出關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頜,口旁,沿面部進入目下。
             [2]沖脈和任脈,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為經絡氣血之海。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會于咽喉,另行的從咽唇口周圍。 * W( f* _6 g0 }+ J3 S0 i9 z+ e
              [3]任脈,起于中極穴的下面,向上經過陰毛處,沿著腹壁深處再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部。
             [4]任脈別絡,名尾翳(鳩尾),從鳩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實癥,見腹皮痛;虛癥,見瘙癢。取用其絡穴。

      【附】《奇經八脈考》
             起于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腹里,循關元,歷石門,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于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上喉嚨,會陰維于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齦交,復而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

      【功能】
              任脈的“任”字,有擔任、妊養的含義。任脈循行于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全身陰經脈氣有總攬、總任的作用。故有“總任諸陰”和“陰脈之海”的說法。其脈氣與手足各陰經相交會。足三陰與任脈中極、關元,陰維與任脈交會于天突、廉泉,又沖脈與任脈交會于陰交。足三陰經脈上交于手三陰經脈,因此任脈聯系了所有陰經。
      : t3 ]* N; B1 ^
            任脈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經過的石門穴,別名稱為“丹田”,為男子貯藏精氣,女子維系胞宮之所,又為“生氣之原”。

      【國家圖書館科技參考組資料】
             任脈是循行于人體胸腹部正中的氣脈。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內生殖器官),下出會陰,沿腹面正中線上行,經陰阜、腹部、胸部,經面部到眼眶下。它為"陰脈之海"。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使左右兩側的陰經通過任脈而相互聯系,因此,任脈對陰經有調節作用,故稱"總任一身之陰經"。它能調節月經,妊育胎兒,故稱"任主胞胎"。督脈是循行人體背部正中的氣脈。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內生殖器官),下出會陰,沿著背面正中線上行,經過骶部、腰部、背部、頸部,進入腦內,再沿頭部正中線,由項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內唇第帶處。并有支脈絡腎,貫心。它為"陽脈之海"。六條陰經都與督脈交會于大椎,督脈對陰經有調節作用,故稱"總督一身之陰經"。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因此,督脈基本上反映腦與脊髓的生理、病理頭部,并使腦、脊髓與內生殖器相聯系。


      五味堂-任脈(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14任脈.jpg


      五味堂-14任脈循行演示.gif

    • 【循行】
             [1]《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2]《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3]《靈樞·經脈》: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也。

      【語譯】
             [1]督脈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當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內聯系陰部的“廷孔”--當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絡脈,分布外陰部,會合于會陰,繞向肛門之后,它的分支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與足太陽經的分支相合。足少陰經從股內后緣上行,貫通脊柱而連屬腎臟。督脈又與足太陽經起于目內眥,上行至額,交會于巔頂,入絡于腦;又退出下項,循行肩胛內側,挾脊柱抵達腰中,入循脊里絡于腎臟。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部,與女子相同。督脈另一支從小腹直上,穿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過心臟,入于喉嚨,上至下頜部環繞唇口,向上聯絡兩目之下的中央。
             [2]督脈,起始于軀干最下部的長強穴,沿著脊柱里面,上行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巔頂,沿額下行到鼻柱。
             [3]督脈別絡,名長強,挾脊旁上項,散布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分別走向足太陽經,深入貫膂。實癥,見脊強反折;虛癥,見頭重、震掉。取用其絡穴。

      【附】《奇經八脈考》
           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后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

      【功能】
             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促的含義。督脈循身之背,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因為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它的脈氣多與手足經相交會,大椎是其集中點。另外,帶脈出于第二腰椎,陽會維交會于風府、啞門。所以督脈的脈氣與各陽經都有聯系。又因督脈循行于脊里,入絡于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的聯系。《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經脈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系。體腔內的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背部的俞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因此,臟腑的功能活動均與督脈有關。所以金代醫家張潔古認為:督脈“為陽脈之都綱”即是此意。


      來源:五味堂


      五味堂-督脈(仿明經絡圖).jpg


      五味堂-13督脈.jpg


      五味堂-13督脈循行演示.gif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欧美孕妇乳喷奶水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国产精品麻豆中文字幕|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精品|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国产一区二区四区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av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久久毛片少妇高潮|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久在线精品视频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AAA片|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免费A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一区|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