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淺談初唐文學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昵稱191190 2010-03-24
     淺談初唐文學

      初唐文學究竟在隋唐文學史或者唐文學史上應占有什么位置,歷來有不同看法。大體說來,對初唐文學的評價不高。一些著名文學史家干脆將隋與初唐并在一起,作些簡要介紹而已。我的看法,初唐文學歷時時間長,人物眾多,作品也多,完全可以看成唐文學的開拓時期。初唐文學成就比起盛唐、中唐自然小些,但我們不能苛求前人。盛唐文學氣象非凡,成就巨大,文學史家難免情有獨鐘,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開拓者的勞動,那來豐收者的微笑。初唐從頭到尾經過三、四代人的努力,歷時約一個世紀的時間,這是一段朝氣蓬勃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出新人,作新詩,立新論,完成了盛唐文學所需要的一切歷史性工作,同時,也加速并大體完成了由宮廷詩人集團主導詩壇向著社會中下層詩人集團主導詩壇的歷史性轉化過程。
      (一)宮廷主導,上下努力,為詩苑興旺調音
      按照元人辛文彥編撰的《唐才子傳》的說法,唐代有詩作留傳于世的皇帝共有六人,他們是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唐德宗、唐文宗、唐僖宗,但這個結論和《全唐詩》上的詩作者有出入。《全唐詩》上有名的皇帝也是六人,不過沒有憲宗、僖宗,而有肅宗和宣宗。大約是印刷流傳之誤。其實能詩的皇帝并不止六位,至少還有武則天呢。唐代共有22位皇帝,除去短命者外,真正有影響的不過十數人,影響重大的首推李世民、武則天和唐玄宗。
      剛好這三位都雅好詩歌。玄宗列入盛唐,此處不論。那么,唐太宗、武則天對于初唐文學有哪些貢獻呢?
      唐太宗其人,可謂英才蓋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雄人物。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就是其中的一位。其實論唐太宗家庭關系,他卻是一位大不幸者。他的前期,因為權力之爭,終于陰謀起于宮闕,差不多親手殺死乃兄乃弟;到了晚年,又為兒子們的爭權奪位而苦惱不堪,終于廢掉太子,選了一位并不中意的兒子作皇太子。而且他在文才方面也大大不如楊廣,楊廣能詩,太宗也愛詩,不但愛詩,而且好文,不但好文,而且非常喜歡書法,可以說他是一位對文學藝術情有獨鐘的人物。可惜的是,他在這些文學藝術中的表現,卻樣樣平庸。他愛詩、作詩,可作來作去,不出齊梁舊格,平平板板,陰柔有余,陽剛不足。他好作文,也曾親自撰寫《晉書》中的宣帝、武帝、陸機、王羲之四個人的紀傳,《晉書》也因此而身價倍增,號稱 御撰.其實,這四個人的傳都不能算上乘之作。個個顯得纖弱單薄,材料固然不少,但運用不佳,只見小巧,缺乏雄渾。可謂拙婦好為有米之炊,就是做不出上等味道。他好書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的字,為了得到《蘭亭序》,不惜大用陰謀。后來遺命《蘭亭序》隨葬,無疑作了一件對不起中華民族的錯事。他喜愛書法,如癡如醉,而本人書法,卻實在不能差強人意。有一天他自己先寫好 戩 字的左半邊,留下 戈 字請初唐書法家虞世南補寫。
      虞補寫后,他拿這個字給魏征看,問魏征感想如何,魏征告訴他說: 惟戈字筆法逼真。 他身邊一群詩人,也大體陳隋舊物,沒有多少新的創造。然而正是唐太宗,對唐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不是指他本人的文學才能,而是說他雅好文學藝術,對初唐文學的崛起,與有力焉。
      初唐時期,主要是在唐太宗時,沒有什么大詩人,雖然沒有大詩人,卻有一批舊詩人,如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李義府、于志寧、蘇世長、魏征、王績、上官儀、陳叔達、虞世南、李百藥、歐陽洵、杜之松、褚亮、楊師道、蔡允恭、許敬宗等人。他在秦王府時,就首開文學館,延攬天下英才。當時就有 秦門十八學士 之稱。這十八位學士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恩廉、陸德明、孔穎達、李道玄、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秦王府的十八學士也好,做皇帝時的一大批文人詩人也好,總而言之,是要提倡文明,尊重文學。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何況這些文人學士中,很有幾位開國功臣,地位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其中元老有之,重臣有之,宰相有之,六部首腦有之,閑官虛職亦有之,由這樣一批人組成的宮廷詩人隊伍,成就可能不大,影響卻不能不大。
      但仔細研究起來,李世民的詩人隊伍,其實是一支雜牌軍,他們之間,因為經歷、地位、學識、價值追求等種種不同,所以詩風、文風以及對詩文的看法也千差萬別。但其主流,還是齊梁舊體。
      雖是舊體,已有新人。其中比較特殊的,一位是魏征,一位是王績。魏征的風格與陳子昂有某些相似之處。王績則是太宗時期,一群官僚貴族詩人之外少有的中下層詩人。因為他的地位低下,當時的影響也不大。雖然詩的質量大大超過那些宮廷詩人,可是孤掌難鳴,他的真正影響在初唐后期才慢慢顯露出來。
      王績(585- 644年)本世家子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哥哥王通是隋末著名哲學家,王績少年英雄,年十五,游長安,謁見楊素,給楊素留下很深的印象。被楊素稱為神仙童子。隋大業末,舉孝廉,后來作過秘書正字。但他不愿在朝作官,稱病而退。以后又作過一段六合縣丞,因為嗜酒過度,妨礙了公事,加上天下大亂,于是又假稱得了風癥, 輕舟夜遁.自感嘆曰: 網羅在天,吾將安之? ①由此可見,他雖早熟,仕途并不順利。
      入唐后,依然作官,依然不遂意。唐武德中,朝廷下詔征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他前往應召,他弟弟問他感受如何,他說:待詔沒有幾個錢、況門庭冷落,沒什么意思。不過每天有好酒三升,讓人留戀啊!這事被當時貴人知道了,說: 三升良醞,未足以絆王先生。 每日供酒一斗給他,人稱 斗酒先生.王績居官好酒,歸隱依然好酒,但也好讀書,讀《易經》,讀老、莊,自然也愛作詩。他一生以飲酒,彈琴,讀書,作詩成文為樂,人稱 高情勝氣,獨步當時。 詩文之外,另有《酒經》《酒譜》各一卷。
      王績是初唐詩人中的一個例外。因為他早慧,所以詩名也早;因為他仕途不得意,也就不大受宮廷詩風的束縛。他常居村野,性好黃老,加上他哥哥王通是一位不守陳經舊典的哲學家,對他不免產生種種影響。他有時發牢騷,對儒、道、佛全不滿意,但比較而言,他本人還是受道家影響更大。他的詩,常能無拘無束,寫得自然平易。如他的《秋夜喜遇王處士》: 北場耘藿罷,東皋刈黍歸。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倘無生活閱歷,很難寫出這么生活化的優美意境。他影響最大的詩作是五律《野望》。
      東皋薄春望,徏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詩影響很大,這是中國有記錄的、最早的一篇五言律詩,或者說是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其時,五律并未真正定型,五律未曾定型,王績先已有之,恰如聰明的哲學家猜到了真理的內容。本書不惜筆墨,描寫王績,實在因為他可以能算作盛唐詩歌的一位先驅者。王績的詩雖然未成大氣候,但他卻似一只未來唐詩苑的報春燕子,——沒有大氣象,但有了新消息。
      如上所言,王績生于隋末唐初,相對于宮廷堂廟文學而言,似是特殊人物。但相對于社會文學或民間文學或山林文學,就不能算特殊了。可惜初唐時期,還是以宮廷詩為首的一個詩歌創作階段,這個特點,待到初唐四杰才得以根本改變。
      ①   《唐才子傳》第 7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月出版。
      和王績同時的特殊性詩人中,還有一位王梵志。
      王梵志(590- 660年),巴州集陽人。他的詩早已失傳,但隨著敦煌窟藏書的發現,作品又失而復得。鄭振鐸先生認為他是一位怪詩人——是初唐幾位怪詩人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多與佛事佛學相關,但有佳作。一些擺脫說教氣息的作品,寫得散漫清閑,不甚重視章法。他的詩對于后來的寒山,拾得都很有影響。他的一首五言小詩,寫得語言風趣,禪意綿綿。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唐太宗對唐代文學有首倡之功,武則天則對唐代文學有再助之力。
      武則天身邊也有一大批詩人,其中還有一位杰出的詩歌裁判,這就是唐初名詩人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
      上官儀大約生于公元616年,其時將入唐朝。他在當時頗有詩名,他的詩婉媚綺麗,很受時人歡迎。有許多人專門效仿他的作詩路子,他的詩也被稱為上官體.但從整個唐文學的歷史成就考慮,上官儀的貢獻,也許不在其詩,而在于他對律詩的研究。
      初唐詩歌的基本成就,在于它培養出一批新的詩人,又孕育出新的詩歌體裁,還創作和總結出一套新的成熟的詩歌理論。而所謂新的詩歌體裁,主要是指律詩;所謂新的詩歌理論,主要是對律詩創作的研究。
      成熟的律詩,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對偶;二是音律,三是用一個特定的格式來安排對偶與音律。或者說確定對偶與音律的句式安排與全詩的行數與字數。后面這一條是律詩的外在形式。而前面的兩條則是律詩的內在涵意。內涵比形式或許更重要些。而外在形式又加強和美化了內涵的美學價值。而為著尋找與完善這些內容,自建安以來,多少詩人作出過多少努力,但其完善,卻在初唐。其先聲是沈約的四聲八病,其完全的標志是沈佺期宋之間的沈宋體。上官儀的貢獻,是他總結和提出了六對、八對。
      六對的內容是:①正名對;如天地對日月,②同類對;如花葉對草芽,③連珠對;如蕭蕭對赫赫,④雙聲對;如黃槐對柳綠,⑤疊韻對,如徬徨對放曠,⑥雙擬對,如春樹對秋池。
      八對的內容是:①的名對,如 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 ;②異類對,如 風織池間樹,蟲穿草上文 ;③雙聲對,如 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 ;④疊韻對,如 放蕩千般意,遷延一介心 ;⑤聯綿對,如 殘河若帶,初月如眉 ;⑥雙擬對,如 議月眉欺月,論花頰勝花 ;⑦回文對,如 情新因意得,意得遂情新 ;⑧隔句對,如 相思復相憶,夜夜淚沾衣;空嘆復空位,朝朝君未歸。 六對也好,八對也好,待唐律詩成熟之后,都顯得有些淺薄。但在當初,確是有作用的。當然律詩的形成并不如此簡單,一方面,對于唐律研究的著述還有很多;另一方面,詩歌首先是一門實踐性藝術,不進行大量創作,怎能真正完善?上官儀是一位過渡性人物,他的詩不脫齊梁舊體,而他對詩的研究卻是唐律的先聲。上官儀后來因事被殺,死于公元664年。
      上官儀是律詩的研究者,他的孫女則成為初唐宮廷詩作的評判人。
      上官儀與其子上官庭芝不得善終,父子同時被誅。庭芝的女兒上官婉兒當時尚在襁褓之中,隨母配入掖庭。上官婉兒聰慧可愛,幼年即識詩文。14歲時成為武則天宮中女官,負責掌管詔令事宜。后雖因事杵旨。武則天終不忍殺之,予以黥面處罰,依然留在身邊。以后寵信愈隆,拜為昭容。她母親也被封為沛國夫人。她在宮中,深受武則天倚重,特別在文學詩作方面,得以大顯身手。她給武則天提過不少收聚文學的建議,也替唐高宗、武則天以及長寧長樂兩位公主作過不少詩句。她的詩在當時頗有影響,她的詩評尤有權威。她有一首《彩書怨》,儼然律詩規范。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余。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難怪后代詩家評說: 能得如此一氣清老,便不得奇思佳句矣!此唐人所以力追聲格之妙也。既無此高深,卻復鏟削精彩,難乎其為詩矣。 ①上官婉兒的時代,正是沈宋體詩歌的高峰。武則天又特別喜歡賜唱文學宴。宮中詩唱十分熱鬧。當時沈宋齊名,不免爭鋒斗智。武則天興致高漲,又無異于火上澆油。于是評論詩歌優劣的重任就落在婉兒肩上。相傳唐中宗曾命群臣賦詩,得詩百余首,其中沈宋爭魁,各不相讓,中宗命婉兒評之。
      她選宋之問詩,沈佺期不服。她講理由:沈詩落句: 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才。 不免詞氣衰竭。宋詩落句: 不愁明月老,自有夜珠來。 氣象大不相同,于是沈佺期心服。
      上官婉兒詩才并茂,為武則天時的風云人物,可惜后來落入皇室內部的爭斗之中,終于被玄宗所殺。但她對唐代律詩體裁的完成,確有不小貢獻。
      當然,上官婉兒固然是武則天時代的詩壇明星,卻不是詩壇主角,也不是推動詩壇發展的中心人物,中心人物是武則天本人。
      武則天的才能不比唐太宗差,對唐代的繁榮同樣貢獻巨大。雖然她本人的私生活頗受后人非議,加上重用酷吏,更加不得人心,畢竟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國勢強大。她提倡詩作比賽,優勝者賜與獎品。有時候,先勝者又被后來者超出,她就下令奪其獎品另賜新人。她的這些作法,無疑對唐詩的興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她身為一國之主,這種作用的效果愈加不同凡響。
      武則天本人也能詩。有的詩寫得含情脈脈,反對她的人看了,也只能暗自嘆服。如她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友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天下第一女強人能作這樣的抒情詩作,難怪李氏天下要被弄得 鎮日里情思睡昏昏 的。也難怪鐘惺要說:'看朱成碧' 四字本奇,然尤覺' 思紛紛' 三字憤亂顛倒得無可奈何,老狐甚媚。 ①其實,皇帝都能做得,媚一點有什么了不起!
      武則天愛寫詩更愛評詩。上官婉兒的評詩標準就代表了她的觀點,有時候真的看到出類拔萃的詩作,她還要親自褒揚。唐代國公郭震,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曾預邊事,立戰功。他有一篇《古劍篇》,寫得大氣磅礴,深得武則天喜愛,并因此詩而受重用。或說郭震不以詩名,但《古劍篇》確實氣韻生動,神采飛揚。作者借物詠志,慷慨過人,深得后來詩苑名家杜甫、張說等人贊賞,可見武則天賞詩眼光確實不凡。
      總而言之,初唐時期,因為長時間的社會穩定,又有比較繁榮富裕的社會生活,加上最高統治者的潛心提倡,仿佛為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大潮的到來打開了閘門,從此一瀉千里,蔚為壯觀。
      ①   鐘惺:《名媛詞歸》。
      ①   鐘惺:《名媛詩歸》。
      (二)詩壇 四杰 的新人效應
      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兩個時期,唐王朝成為強大帝國。在這約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前有唐太宗時的一批宮廷詩人集團,后有武則天時期的沈宋詩人集團,中間則出了幾位影響巨大又不屬于宮廷圈子的年輕詩人。哪怕是在當時,這幾位人物已引起種種爭論,他們就是初唐 四杰.初唐四杰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如果說,唐太宗時的著名詩人還大多來自前朝故舊,甚至是陳國遺民。王、楊、盧、駱就是生在唐王朝,長在唐王朝,創作在唐王朝,也死在唐王朝的完完全全的唐人,他們的作品也是完完全全的唐詩、唐文。他們四個人的年齡其實參差。盧照鄰、駱賓王年長一些;王勃、楊炯則更為年輕。
      盧照鄰生于公元637年,死于公元680年;駱賓王生于公元640年,大約故于公元684年;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死于公元676年,年紀輕輕便故去了;楊炯與王勃生于同年,死于公元692年,也不長壽。他們四個人均成名很早,可說個個神童;同樣生活動蕩,可說個個經歷曲折;但又都受到社會青睞,所以雖然經歷曲折又并非大曲折,更非大不幸。他們同樣無長壽,其中王勃僅活了26歲,楊炯活了42歲,盧照鄰大約活了43歲,駱賓王約在42、3歲之間。
      王、楊、盧、駱四位青年豪杰之士,不但詩名早著,而且文名很大。一些名篇,挾風帶雨,英氣逼人。
      王勃,字子安,是詩人王績的侄孫。虛歲6歲時即能為文。不到18歲,就被授朝散郎,可說神童有幸,少年得志。但好景不長,因為諷刺唐高宗李治的兒子斗雞,被高宗知道后,將其逐出王府。從此四處流動,很少再有歡暢歲月。也曾作客劍南, 登山曠望,慨然思諸葛之功,賦詩見情。 ①也曾因藏匿犯死罪的官奴,又害怕事情泄露,竟將這官奴殺害。其罪當誅,幸好趕上會赦,免了死罪,但被官府除名。于是去投奔在交趾作官的父親。途經南昌,恰逢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成,于9月9日,大會賓客。王勃因才名,受到邀請,不覺青春意氣,才子情懷,一時潮涌,化而為文。文不加點,成就《滕王閣序》。個中或別有傳聞,意在增加氣氛而已。于是得到都督厚贈。
      然而去南方,船入大海,落水驚悸而死。
      王勃多才多藝,詩、文之外,對中醫中藥也頗有研究。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有名句,也有名作。例如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為送別之作,立意不同前人。有情亦有志,志在情中,情寓志里,把一位青年才子的胸襟披露得淋漓盡致。其中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兩句,更是傳頌千古。全詩八句,全然初唐律詩景象: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傳頌千古的不朽名作,是他的《滕王閣序》,序后有詩,詩為七言律,作為七律體裁,在初唐也有重要意義。只是因為序名太大,詩的影響反而小了。《滕王閣序》屬于駢體散文。實在說,唐代文學不以駢文為代表,但確有駢文佳作可以流傳百世的。前有王勃、駱賓王,后有陸摯、李商隱,都是駢文高手。其文章錦心繡口,妙筆天成。王勃的這篇序,尤其如云如虹,如砥如礪,皇皇大作,氣宇軒昂。雖為駢體,遠非六朝舊聲。如果說六朝舊作大抵如美女佳人,那么王勃的序則是才子風流,文中多少名句,廣為流傳。
      其中 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尤為膾炙人口。序文全篇抒情狀景,如塑如畫,而且音韻鏗鏘,才思奔涌,講到自己的報負與情懷,更是膾人心腸。其中寫道:
      ①   《唐才子傳》第 13 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月出版。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想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嗚呼!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未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如此等等,雖千年之下,讀者猶能感覺得這位年輕才子的勃勃青春氣息。
      楊炯,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年10歲,即中童子科,時人目為神童,授校書郎,負責校儲典籍的工作。永隆二年,趕上皇太子祭先圣先師,他入崇文館為學士。后來出為盈川縣令,死于任上。
      楊炯與四杰中的其他三位比較,一生所遇坎坷不多,雖然享年不永,還算死得比較自然。但他同樣具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新時代詩人特有的凜然傲氣。他不能聽任權貴們的指摘,也不能忍受他們的胡言亂語。他不但我行我素,而且勇于反擊那些攻擊他的人們。《太平廣記》卷25上曾有一段記載,說楊為盈川令, 詞學優長,恃才簡傲,不容于時.每次見朝官,則目為 麒麟楦. 麒麟楦是一句什么話呢?人家不懂。他還向別人解釋,說: 今鋪樂假弄麒麟者,刻畫頭角,修飾皮毛,復之驢上,巡場而走,及脫皮褐,還是驢馬。無德而衣朱紫者,與驢復麟皮何別矣! 通俗點說, 麒麟楦 就是披著一張麟畫皮的驢。甚哉,斯言也;妙哉,斯言也。
      楊炯有《楊盈川集》傳世。但以詩文的藝術價值而言,不算十分突出。
      特別缺少那種有震撼力的作品。但他畢竟初唐詩人,又有才氣,又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比之前人,已成異響。他的古樂府《從軍行》,歷來為人傳頌。
      詩中反映的 寧為百夫長 的情緒,更非宮廷詩人所有。實在唐詩的偉大,不在廊廟之上,而在山水社會之間。楊炯此詩,聊有此意。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盧照鄰,字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少年事,不詳。但與唐高祖李淵的第17個兒子李元裕為布衣交。李元裕封鄧王,盧照鄰成為鄧王府典簽。典簽者,唐朝諸王府掌管文書的官職之謂也,以后還作過新都尉。
      盧照鄰一生不順利,主要是身體很壞,史書上說他患有風病,但具體是什么風病,語焉不詳。有說是風痹癥,也有說是麻風病的。他因病不能為官,便進深山隱居,但他哪里是一位心閑意簡的隱士?他的功名心很熱,又好詩文,于是病篤亂投醫,服用丹藥去疾,結果反受其害,終至四肢殘廢,自稱 手足攣緩,不起行已十年。 盧照鄰的命運可謂苦矣。自己茫然四顧,不覺感慨叢生。有時想起漢代馮唐感嘆身世的話,更多凄苦。自以為高宗當政時崇尚吏才,而自身為儒;武后當政時崇尚法家,自己喜歡黃老;好不容趕上封嵩山,聘賢士,自己又已經殘廢。由此可見,他的身體雖殘,仕途心還是熱的。有時激憤之情難于自制,便躺在墓穴之中,權充死人。終于不堪痛苦,40余歲時,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一身疾苦,仕途無望,于詩文極費苦心。他本大唐一代新人,自己也力求新作,揮灑不休,不能自己,他內心悲苦,不能有一時安靜,縱假作死人,豈是真的心灰意冷?發而為詩,便好長歌。縱橫捭闔,沖動不已。
      盧照鄰留下來的詩歌近百首,其中頗有些力作,如他的《長安古意》,為長篇七言古詩,全詩68句,反復跌宕,饒有余哀。詩中托古諷今,寫長安車馬,街巷繁榮,寫娼家,寫舞女,寫劍俠,一直寫到王侯將相,寫他們的專權與傾軋,最后歸于窮居著書的漢儒揚雄,成一鮮明對比。作者心中意想,總在隱喻之中。全詩太長,聊引數語: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肖相。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駱賓王,義烏(今浙江義烏縣附近)人。7歲即能詩,也是一位神童。
      武后當政,他多次上書言政事。幻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報負報告給當權者,以求得到他們的賞識。然而,不但沒得到賞識,還因此而獲罪,蹲了監獄。他的仕途經歷原本比較順利,好像與王、楊、盧三位不同,年紀輕輕便先后作過道王府屬,武功、長安主薄、侍御史等官。本來春風得意,不想權貴一怒,成了罪人,好不容易出獄,又被貶到臨海縣作縣丞去了。駱賓王何等樣人,區區縣丞,怎能如意?正好趕上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后,他就加入到徐的軍中,還為徐寫了一篇千古傳頌的名作《討武曌檄》。敬業兵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言被殺,或言自殺,或言不知所終。
      初唐四杰,雖然都不算得志。楊炯的生活經歷平穩些,同樣恃才傲物,為權貴所忌。王勃年紀輕輕,便名揚四海,少年心性難   移,情緒不免燥烈。
      盧照鄰,駱賓王可謂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兩個人都有追求,都沒希望。前者的悲劇主要是疾患,身患絕癥,如之奈何?后者的絕望則出于仕宦,一腔熱情,盡成冰冷。二人的詩風,也不免有殊途同歸之感。駱賓王亦擅長長歌。
      經歷如此,非長歌不足以抒其情,不足以泄其憤。后世論者,以為駱詩 整煉縝密,長篇最見才力。 ① 《帝京篇》、《疇昔篇》等詩慷慨流動,排比鋪陳而不堆砌,是初唐僅有的大篇。《帝京篇》在當時被稱為' 絕唱'. ②他與盧照鄰同樣都在無數坎坷中掙扎奮勇。畢竟他是一個健康的人,又時有機遇在面前,所反映的情緒,與盧相比,或有不同。他的五言律詩不多,但也頗有成績,是初唐律詩中最早的一批成熟之作。人們較為熟悉的是《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但他最有影響的作品還是《討武曌檄》,雖然也是駢體文字,卻能做到慷慨陳辭,語意莊嚴。曉天下以情,言興兵之理;加之音節鏗鏘,瑯瑯上口,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可嘆徐敬業的兵,卻沒有這等厲害,空自辜負了這樣一篇千古少見的好文章。文章最末一段,號召天下人馬共討武曌,寫得極有氣勢:
      ①   《唐詩選》第 21 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4月出版。
      ②   《唐詩選》第 21 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4月出版。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其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據說武后得此文,使人讀之。聽到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猸偏能惑主 ,不覺一笑。待聽到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就嚴肅起來,幾乎驚出一身冷汗。但她畢竟是一位有才能有氣派有見識的女主,見到這樣的文字,不是一怒之下,便去掘駱家祖墳,或者一定要將其人碎尸萬段,而是責怪宰相,說 宰相安能失此人? 總而言之,初唐四杰是四位充滿了矛盾的人物。他們的時代是矛盾的,他們的命運是矛盾的,他們的作品是矛盾的,人們對他們的評價是矛盾的,最后連他們自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矛盾重重;一方面又蓬勃向上,正是他們那個時代與他們本人的鮮明特征。
      時代是矛盾的,因為那還是一個英雄草創的時代。自漢末大亂,經過五百年動蕩,終于走向統一和穩定與繁榮,多么愜心如意。然而,還有許多內部沖突,一忽兒李世民屠兄殺弟,一會兒武則天望政爭權,皇家內部矛盾不斷,多少臣子逐波趕浪,隨上隨下,但畢竟這是一個向上的時代。各種社會力量雖然相互沖突,但走向繁榮與昌盛的形勢,已然深入人心,不容更變。
      矛盾盡管矛盾,畢竟日有所進。安定繁榮已成主流,其他種種疑問、彷徨、麻煩、失誤、問題、困難,都退到次要地位。或者一經出現,很快清除;或者無暇顧及,便任憑他去;或者爭論未止,主旨猶然;或者雖有小見,難抵大識。初唐四杰正是乘此統一發達之風,成就一段才子風流。
      就初唐四杰的命運而言,他們的命運也是矛盾的。他們命運如何?應該說十分幸運。如果不是趕上這樣的時代,哪能產生這樣年輕的文壇人物和這樣具有個性的詩文?但他們卻又個個命運凄苦,既無一人長壽,也沒有一人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盛世太平。這是他們的大幸,也是他們的大不幸。他們就在這幸與不幸之間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
      他們的作品也是矛盾的,他們人是新人,作是新作,但此時的新人新作還遠非盛唐景象。因為時代沒有給他們提供那樣的機遇。他們的文章,還使用駢體,至少妙文皆為駢體;詩歌猶有舊痕。因為用駢體,有舊痕,所以后人才有種種爭論。有人說他們是六朝文學的叛逆者,也有人說他們是六朝文學的繼承人,而且是最充分的繼承,把六朝詩文推向極致。繼承也罷,叛逆也罷,反正他們全然一代新人。試問,若不是一代新人,那些六朝才子,能夠寫出《滕王閣序》嗎?能夠寫出《長安古意》嗎?能夠發出 寧作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的號喊嗎?能夠寫出《討武曌檄》這樣的檄文嗎?
      因為他們處在英雄草創的時代,所以難免有種種不足。或者身上留有舊時代的影子,或者作品中留有舊文學的痕跡。因此,許多論者便在他們身上看到許多毛病,給予過于苛求的批評。當然和盛唐以后的文學大家比,他們畢竟還是 小巫.雖然六朝文士寫不出《滕王閣序》、《討武曌檄》,唐初四杰也寫不出《送孟東野序》和《祭十二郎文》,寫不出《永州八記》和《封建論》。雖然他們能寫出許多超越前賢的詩章,畢竟寫不出老杜的七律和白居易的《長恨歌》。但這不能成為苛求前人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代新人,是一代創世紀的新人。因為他們是時代的先驅者,其自身難免并不成熟,往往因此而受到別人更多的責難。然而,他們屬于未來的時代,而不屬于已成古董的先人。
      就初唐四杰的內部關系而言,也是矛盾重重。雖然未必相互攻擊,但確確實實存在一個座次問題。同為一代文壇豪杰,豪杰與豪杰比,別人看著他們比,或者干脆代替他們比,都要給他們排排座次。新、舊唐書就看法有別。
      或說駱、盧、王、楊;或說楊、王、盧、駱。他們自己也有看法,但看當時的一般排法,似乎還是以王、楊、盧、駱的順序比較流行,所以楊炯才說: 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但盧照鄰與他看法不同。盧說: 喜居王后,恥在駱前 ,態度謙虛多了。但對座次不能不想。現在又有新的說法,認為王、楊、盧、駱的排列,與他們的水平無關,而是漢語發音習慣問題。王、楊、盧都是平聲,而且一個比一個發音時的口形要小,駱是仄聲,只好居后。
      可謂別出心裁,另是一論。我的看法,王、楊、盧、駱的排法,大約是一種約定俗成,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審美時尚,細論詩文,或有高下,但大致處在同一個檔次上。四位都是一時人杰,并無大的優劣之別,還是杜甫的幾句詩說得好: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體。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從大處著眼,看到初唐四杰的歷史作用,寫出這樣評價,才是不刊之論。
      (三)沈宋體的詩歌創作與宮廷詩人時代的結束
      初唐詩歌或者說初唐文學的興起,有兩股力量。一股起于社會,一股起于宮廷。宮廷力量,先有太宗時代的宮廷文人群,后有武則天時代的宮廷文人群。初唐時期,兩股力量并存,時有起伏,總的來看,宮廷詩人的力量更大些。這大約也是一個文明時代興起的時候,難于避免的情況。但無論如何,宮廷文學的價值總是低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宮廷詩人可以有優厚的生活條件,可以享受種種方便,可以產生很大影響,但無論如何,這些文學人士畢竟超不出 平庸 二字的束縛。他們的詩文,也不過是些平庸之作。但這派詩人也有自己的獨特貢獻。他們的詩作,雖然常常格調不高,但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極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在創作技術上往往也能做到精益求精。
      這在大時代的大作家看來,無非是些雕蟲小技,不足一道。但從唐詩發展的總體效應理解,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初唐宮廷詩人都有這個特點,而武則天時代的宮廷詩人,這個特點尤其鮮明。其代表人物首推宋之問、沈佺期,與他們相互呼應的還有 文學四友 ,特別是杜審言。
      他們的主要貢獻,是最終完成了絕、律兩種詩歌體裁的創立。或者說他們是絕句與律詩兩種唐代最重要詩體的完成者,雖然使這兩種詩體大放光彩的還另須他人。
      本書反復強調絕、律的完成,非一時一事之功,它大約經歷了五百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這兩類詩體最終需要一種嚴格的表現形式,而確立這種形式,有多少探索者為之付出過艱巨勞動,而作為一錘定音者,卻是兩位并不十分出色的詩人。
      單以初唐而言,為律詩與絕句定型作出貢獻的人還有很多。尤其是那些音律與習俗的研究者和嘗試這種形式的實踐者,更是功不可沒。論前者,就有上官儀、元兢、崔融、皎然以及已不屬于初唐的王昌齡等。羅根澤先生所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對此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本節限于篇幅和體系,不再一一詳解。僅將羅根澤先生一書的有關題目轉述如下,以使讀者觀其大概。
      羅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相關章節的內容是:第一章 詩的對偶及作法一、對偶說的興起;二、對偶及其他格律說的史料;三、古人同出的十一種對;四、上官儀的六種對及八種對;五、元兢的六種對;六、崔融的三種對;七、皎然的八種對;八、總不對與首尾不對。
      第二章 詩的對偶及其作法一、元兢的調聲三術;二、佚名的調聲數;三、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四、李嶠詳詩格;五、王昌齡詩格一——十七勢;六、王昌齡詩格二——格律論;七、王昌齡詩格三——今本詩格及詩中密旨;八、皎然詩改;九、皎然詩式;十、佚名的詩文作法。
      羅根澤說: 對偶說的歷史,蓋源于唐初,而成于元兢崔融。元崔之前,普通的對偶,已泰半次第完成,至他倆又創立許多較新奇的對偶,由是對偶說遂至登峰造極的地位。以故同時而稍后的沈佺期、宋之問,便能以完成' 研練精切,穩順聲勢' (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律詩.①羅公之言,差強人意。
      ①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二冊第 19 頁。
      沈佺期(?- 713年),字云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武則天主政,他官運不錯,累遷考功郎、給事中。中間雖曾流放一次,后又召拜起居郎等職,歷官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
      宋之問(?- 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人。也有認為是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的。經歷和沈佺期差不許多。武后當權,他作尚方監丞。后來也曾流放,  不久,逃歸。中宗時,入選修文館學士。以后又因罪貶為越州長史。睿宗繼位后,他被流放欽州,旋即令其自裁。
      沈宋二人皆武后時宮廷詩人的代表人物。他們并非不聰敏多慧,可惜人品不好,甘心為宮廷權貴效犬馬之勞,甚至投靠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所作所為,為時人不恥。宋之問竟然墮落到為張易之捧溺壺的地步,連忠厚長者范文瀾先生,言及至此,都氣憤難平。沈宋一生,大半時間在宮廷上下蠅營狗茍,只因一時富貴,不要人生氣節,一旦靠山倒了,只好樹倒猢猻散。
      二人的流放,其實都與張易之兄弟有關。從這一點講,沈宋堪稱無恥文人。
      宮廷詩人,原本難有大成就,加之人品不好,成就還須再打折扣。雖然沈宋體風行一時,被時人推崇為當代詩宗。但是香風難持久,春雨早歸來,結果并不美妙。沈宋二人及其沈宋體,往好里說,是 二流中的人物,人物中的二流 ,比起當時也在作官的張說等人,大為不如。
      但沈宋對律詩的成形定形和發展,確有功勞。二人智商不低,作詩又多,勤學苦練加上腦瓜聰明,必然有一些佳詩佳作。總體觀察,宋之問的五言律詩好些,沈佺期的七言律詩強些。二人水平相當,詩風相類,人格相近。但也有些小詩,頗有些人情味的。比如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寫得很好。出門久了,信息不通。忽一日,興沖沖還鄉而來。不想越走近故鄉,內心反而害怕起來,以至遇到鄉里來人都不敢隨便交談了——真怕家中親友有什么事喲。
      這詩的立意很妙,為崔顥、王維等人的思鄉詩開了一條先路。詩的立意妙說明詩人此時的情意是真摯的。因為真情發自內心,才有這番妙想。
      宋之問長于五言,流放時,過大庾嶺,留下一篇五律,寫得十分懇切。
      看來一出宮門,好處自見——那怕流放也罷。不過人已定勢,要改也難。詩雖云好,落句依然骨頭太軟。詩曰: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 沈佺期善七言,他有一首《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寫得也好: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與沈佺期、宋之問同時的詩人,還有杜審言、崔融、李嶠、蘇味道等人。
      杜、崔、李、蘇當時也頗有詩名,而且對于律、絕詩體的確立,也多有貢獻。
      這四人被時人合稱 文章四友 ,但比較而言,還是杜審言的詩更出色些。
      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約公元646- 約708年),字必簡,原籍襄陽,自祖父起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附近),比王勃年長4歲,但他活得久,享年62歲,這在當時,也算長壽了。他是咸亨元年進士,作過丞、尉級小官。
      武則天當政,他授著作郎,以后又升遷膳部員外郎。因為與張易之兄弟有牽連,曾被流放峰州。但很快即被召還,作國子監主簿,并和宋之問一起入選修文館學士。但他人品比沈、宋好得多。青年時與崔融、李嶠等人為友。本性好詩,又以文章自負。他的五言律詩已臻成熟境界。七言律詩少些,也有意味。難得的是他有一位好孫兒杜甫。杜甫確也受到他詩風的影響。加之杜甫最以儒生自命,對自己祖父尤多推崇之詞。杜審言有一篇《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寫得也確實不錯: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此詩寫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后有人,深得唐律之三味。《全唐詩》將此詩分別列于杜審言和韋應物名下。內容不過二字之別。韋應物自是唐詩高手,這詩能混淆其間,可知端的是好。
      但以總體水平而言,杜審言的詩不出宮廷詩風之右。
      唐詩至沈宋體,絕、律的體式已經完成。更重要的是宮廷派詩人主導詩壇的時代也隨之而結束。自此之后,雖然還頗有幾位作大官的詩人在,但詩風已入民間,視野隨之開闊,沈宋體也隨之被一風吹散。但它確立的絕、律詩體卻被繼承下來,并經其后諸位名家和幾代人的努力,創造許多絕、律精品出來。唐詩若無絕、律,至少減色一半;唐詩能有絕、律,沈宋二人功不可沒。
      (四)站在文學歷史階梯上的陳子昂
      陳子昂是初唐文壇上的一位斗士。
      陳子昂,(公元661- 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
      出身地方富貴人家。18歲之前,不曾好好讀書。大凡富家子弟的毛病,均沾染上不少。史書說他 任俠尚氣弋博 ,想來全有事實依據。18歲后入鄉校。
      鄉校即鄉間學校,也是地方有身份的人們的議事場所。于是受到感悟——足見教育雖于天才,也是十分必要。從此于梓州東南金華山一所道觀讀書。 痛自修飭,精窮墳典,耽愛黃老、易象。 ①光宅元年上書朝廷,武則天皇后因此召見了他,對他的才能很是賞識,拜為麟臺正字,即在秘書省做典籍管理工作,以后累遷至右拾遺。
      陳之昂生性耿直,敢說敢言,不但對當時的文風詩風痛加鞭撻,對于當時的弊政也時有指責。因此得罪武三思等朝中權貴,終被解職還鄉。縣令段簡受武三思指使,竟以誣告,將子昂收監。陳家花去大量資財,始終不見起色。子昂好易經,自己占卦卜筮,以為不祥,驚嘆說: 天命不祐,我走到末路了。 竟死獄中,年僅42歲。
      陳子昂是一位斗士,不但與權貴弊政斗爭,終不妥協,而且在轉變初唐文風詩風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斗士形象尤其鮮明。他反對六朝文風,推崇建安風骨,曾作《修竹篇序》,為改變舊習,大聲呼號。他寫道: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凜然正氣,勢不可犯。
      陳子昂主張改變文風,隨處而言,經久不懈。正如他對當時弊政反感,反復上書不計后果一樣。他在上薛令文章啟上說: 然則文章薄伎,固棄于高賢,刀筆小能,不容于先達,豈非大人君子以為通德之薄哉!某實鄙能,未窺作者,斐然狂簡,雖有勞人之歌,悵爾詠懷,曾無阮籍之思,徒恨跡荒淫麗,名陷俳優,長為童子之群,無望壯夫之列。 ①陳子昂的主張,其實由來久矣。只不過沒有形成潮流,時斷時續,讓后人不好遵循。早在隋代,隋文帝就特別厭惡浮華文風,為制止此風,不惜使用刑罰。隋唐之交又有王通等人,陳說六朝文風之弊。唐之后,更有李百藥、魏征諸公,先后呼應,各自陳辭,都認定六朝文風有害無益。可惜當時社會正處在劇變與恢復的過程中,人們的注意不在這里,雖義正辭嚴,認真對待者總嫌不多。唐之初,文風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史學方面。唐初官方開始修史,如《北齊書》、《隋書》、《陳書》、《梁書》、《周書》、《南史》、《北史》等史籍的主要編篡者李百藥、魏征、姚思廉、李延壽、令狐德棻等,對于六朝文章舊習,莫不鳴鼓攻之。其中最為突出的人物,當推魏征。
      魏征系大唐功臣。但他首先輔佐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后來歸于世民,君臣十分相得。魏征敢諫,太宗能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段佳話。魏征的文章很好,力主實用,反對浮華。他的詩也很有特點。現代中國大陸學者選編唐詩、唐文,十有八九自魏征開始。足見一個人的功過是非,雖千載之后,猶有公論。他的文章樸質嚴謹,言之有物。他的《諫太宗十思疏》,告誡李世民居安思危,以史為鑒,文字明白實用,字字肯切,不作夸張,不用雕飾。但事實深沉,不由開明的當權者不洗耳恭聽。此類文風,雖未明言建安風骨,卻與陳子昂的主張相同。他的詩風類似文風。但畢竟久在皇帝身邊,應酬之作不少,難免染上幾分平庸。但他的《述懷》詩,直抒胸臆,頗能看出魏征個性。
      ①   《唐才子傳》第 33 頁,中州古籍出版社。
      ①   《全唐文》卷 214.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思。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前人已矣。而且他們各位的主張,大抵收效不大。唯陳子昂站在歷史升華的緊要關頭,于是一聲吶喊,生出許多精彩。他的詩頗能實踐自己的文學主張,尤其《感遇》詩38首,堪稱代表。這些詩的內容豐富,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或關心邊疆戰事,或取喻言理,不平而鳴。其中有一篇專為幽燕游俠子弟所作,記述他一生經歷,表彰他軍役邊州,感嘆他有功無賞,足稱慷慨悲聲。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陳子昂的詩文批評,發出的聲音十分有力,這不但和他本人的努力相關,也是當時社會發展到了呼喚這種理論出現的火候。唐詩至陳子昂,初唐詩人的歷史任務大抵上算是完成了。陳子昂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一直影響到李白、杜甫,影響到元稹、白居易,影響到韓愈、柳宗元,以至影響到宋代詞人。可謂影響深遠。命雖不永,功在后人。陳子昂曾有一首《登幽州臺歌》,氣象不凡,影響很大,但看唐文學史的發展歷程,知道唯有此公,當有此詩。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其實,陳子昂的時代并不算糟糕,可見真愛國者,并非那些只會歌功頌德高呼萬歲的人們,因為他們希望國家更好,才有許多痛切之言。
      不過,新的時代——盛唐文學就要出現了。前邊既有古人,后面必有來者,陳公其實亦不必悲傷。
      與陳子昂同時,風格和主張相近的人中,還有劉希夷、喬知之等。
      劉希夷(公元651- 679年),字延芝,或云挺之,汝州(今河南許昌一帶)人,是宋之問的外甥。他相貌英俊多才多藝,又善長談笑交際,還是一位瑟琶高手。他的詩歌 詞情哀怨,多依古調。 ①特別長于閨帷之作。只是酒量奇大,史傳說他飲酒數斗而不醉。但年未及30,即為賤人所害。也有說,因為他寫了一首《白頭吟》,其中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一聯,宋之問很喜歡這兩句,向他索要,他不給。宋之問便陰使惡奴將他用土囊壓死了。此傳言未必可信。但宋之問人品不好,一些壞事難免瓜葛于他。
      ①   《唐才子傳》第 30 頁,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道色宗和久久| 好紧好湿好黄的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天天日天天谢天天视2019天干| 亚洲高清WWW色好看美女|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 欧美变态另类zozo|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入口| 亚洲熟女片嫩草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换着玩人妻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av在线播放| 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中国熟女仑乱hd| 美女乱子伦高潮在线观看完整片 | 中文字幕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AV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中文字幕| 少妇肉麻粗话对白视频|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婷婷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系列| 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饥渴的少妇2中文字幕|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玩弄丰满少妇人妻视频|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娱乐凹凸视觉盛宴在线视频| 国产久免费热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