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播電視劇《東歸英雄傳》西蒙古土爾扈特人的回歸,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遷徙。18世紀60年代,年輕的渥巴錫繼承土爾扈特汗位,因不滿沙俄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政府的民族滅絕政策,于公元1771年,即清乾隆三十六年,率部17萬人脫離俄羅斯,經歷了將近8個月的遷徙,歷盡千辛萬苦,最后終于回到新疆故土,最后到達的不足一半人。
“這是一次空前的遷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愛國主義范例。”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瑪·烏尼烏蘭告訴記者,要了解土爾扈特人的東歸,首先要了解他們西遷的歷史。
我們的采訪就從土爾扈特人的西遷開始了。
“森林之民”衛拉特人
瑪·烏尼烏蘭教授告訴記者,土爾扈特部落屬于蒙古族衛拉特。衛拉特(厄魯特)是中國古代對西部蒙古的稱呼,中國西北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民族。元時稱斡亦剌,又稱衛拉特、衛喇特。明代稱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的8條支流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元時開始南下,定居于阿爾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廣闊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獵經濟為畜牧經濟,兼營部分農業。明初對韃靼用兵,使瓦剌首領猛哥帖木兒乘勢而起。永樂七年(1409),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
史料記載: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的圖拉河)。翌年,馬哈木等貢馬謝罪。不久馬哈木死,傳子脫。脫統一蒙古。他死后,子也先嗣,瓦剌勢力極盛。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大舉攻明,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于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犯京師,但被于謙所卻,只好與明講和,送還英宗。也先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瑪·烏尼烏蘭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在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和內蒙阿拉善盟等地方依然有大量的衛拉特人生息繁衍。
“衛拉特人一直被稱為是森林之民,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最初生活在貝加爾湖流域。那兒地域遼闊,有很多天然草場和林地,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主要聚集地。”瑪·烏尼烏蘭教授告訴記者,衛拉特人12至13世紀時主要生活在這里。貝加爾湖位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中國古稱“北海”,曾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的蘇武牧羊即在此地。
元朝順民
有關史料記載:土爾扈特部源出歷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歷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紀的九姓韃靼。土爾扈特部始祖為翁罕。12世紀后半葉,翁罕為克烈惕部首領,其時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在蒙古諸部中被尊稱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時的鐵木真,童年喪父,屢遭磨難,身處逆境。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該的“安答”(異姓兄弟),有著“親宜世繼”的關系,便成為鐵木真最理想的保護者和同盟者。宋慶元5年(119年)當鐵木真援助翁罕擊敗了乃蠻部的襲擊后,兩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結為父子,確立了“父子安答”的關系。
土爾扈特部(克烈惕)12世紀時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區。此后隨著鐵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滅亡,該部落逐漸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這個階段,克烈惕部分易名為土爾扈特。
不過瑪·烏尼烏蘭教授認為,有關土爾扈特部與元朝的關系是另外一種情形。成吉思汗統一中國后,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的長子述赤(音)率部首先征服衛拉特。當時并沒有遭遇衛拉特的抵抗。呼國特·博赫[(音)衛拉特部落的一種職務]率眾與元軍統帥講和,從此實行姻親外交。自此后衛拉特一直聽命于元朝。在其后的數百年間,衛拉特與朝廷和睦相處,百姓安居樂業,衛拉特部落進入發展的鼎盛階段。
四大部落
衛拉特部落在經過長期的發展之后,逐漸形成了較有影響的四大部落。土爾扈特部(克烈惕)12世紀時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區。此后隨著鐵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滅亡,該部落逐漸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這個階段,克烈惕部分易名為土爾扈特。
明末清初,衛拉特(厄魯特)各部最后歸并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爾伯特的輝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以及哈薩克草原移動,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進,東南向青海遷徙。準噶爾部初游牧于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后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杜爾伯特部游牧于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游牧于塔爾巴哈臺及其以北,西徙后,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游牧于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屬。另設一松散的議事機構———丘爾干(蒙古語會盟之意),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協調各部關系,加強封建統治,以及抵御外侮的臨時組織。17世紀20年代后,準噶爾部取代和碩特部,成為實際上的盟主。明崇禎十三年(1640)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封建主會盟于塔爾巴哈臺,制定法典(即1640年蒙古-衛拉特法典),確定喇嘛教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魯特蒙古原采用回鶻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明崇禎元年(1628),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率其部,聯合和碩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
西遷內幕
目前史料上關于土爾扈特部落西遷有多種說法,但較為統一的是“西擴”說。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瑪·烏尼烏蘭告訴記者,元朝滅亡后,衛拉特四部落于1368年開始獨立,不屬于蒙古管轄,與當時的明、蒙古呈三足之勢。從1449年到1628年其后的一兩百年時間內,衛拉特各個部落之間互相傾軋,搶占地盤、擴充勢力的事情時有發生并最終走向分裂之途。
“首先是土爾扈特不滿當時準噶爾部越來越擴充的地位和膨脹的野心。”瑪·烏尼烏蘭教授認為,從17世紀20年代后期準噶爾部取代和碩特部成為實際盟主以后,對于其他部落的控制范圍開始日漸加大,土爾扈特人開始尋求新的領地;其次是原來的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因為數百年的發展,原有的草場、林地已經難以滿足越來越多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正是因為這兩大原因,加上其他一些催生條件,在這種情形下,尋求突圍、對外擴充發展是遲早的事情。”瑪·烏尼烏蘭教授說。
據有關史料記載,從1620年開始,土爾扈特人開始尋找生息之地,他們先后派出多名人員開始大范圍地考察和選擇。瑪·烏尼烏蘭教授告訴記者,到了1628年,有個叫浩·阿婁(音)的部落首領在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后,認定當時的伏爾加河兩岸水草茂盛,且是無人區,經過土爾扈特人部落各個頭人的商定,最后決定舉族整體西遷。
西遷的過程相對東歸時間要長很多。瑪·烏尼烏蘭教授說,土爾扈特人先是西遷到一個漢文名叫做“一棵樹”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于1630年到達伏爾加河兩岸。當時的伏爾加流域人煙稀少,水草茂盛,很適合游牧民族的繁榮發展需求。
“西遷一方面由于土爾扈特部落自身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擺脫了當時各個部落互相傾軋的局面。按照歷史發展觀來看,西遷在當時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瑪·烏尼烏蘭教授說。
在此后的近兩百年時間內,勤勞的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兩岸繁衍生息。伏爾加草原土肥水美,遠離戰爭,使飽經戰火洗禮的牧民們終于找到了安靜和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