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xiàn)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于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王族姓高氏,有多種說法?!稌x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
古國歷程】

建國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據(jù)《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xiàn)在《漢書》中。
大多數(shù)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

。據(jù)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qū)的扶余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并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xiàn)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qū)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于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系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于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xié)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xiàn)。
中央集權化和早期的擴張(公元53 -243年)
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tǒng)制。56年,太祖王吞并東沃沮。后又吞并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后,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fā)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沖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高句麗與曹魏的戰(zhàn)爭(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漢朝滅亡后,遼東郡被好戰(zhàn)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lián)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后,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并發(fā)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復興與進一步的擴張(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后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并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并原漢四郡的最后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qū)進入并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qū)。開始與形成現(xiàn)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于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但是,這“三國”最初只是互相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幾個大型部落國家,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tǒng)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高句麗的擴張并不是一番風順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戰(zhàn)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后,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新的法律出臺。372年立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為國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 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鼎盛時期(391年–531年)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jù)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

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zhàn)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個城池,1400個村莊。 后來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yōu)勢地位;并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zhàn)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于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xù)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并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內部紛爭(531年-551年)
高句麗在6世紀達到鼎盛后,開始逐漸地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后,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斗。最后年僅8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并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6世紀50年代,高句麗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xù)。551年,百濟和新羅為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而開始聯(lián)合攻打高句麗。
丟失漢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濟和新羅聯(lián)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丟失朝鮮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lián)盟的主戰(zhàn)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fā)動了攻勢,最后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于新羅的背叛,百濟圣王第二年攻新

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后被處死。朝鮮半島中部的戰(zhàn)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新羅由于霸占到了人口眾多,富裕的漢江流域,給其日后擴張打下良好基礎。相反,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另外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后,疆域到達黃海,使其可以和中國直接貿易和建立外交。這樣新羅就不再依賴高句麗而是直接從中國學到先進的文化與技術。新羅與中國的直接溝通,與聯(lián)盟最終在7世紀給高句麗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高句麗與隋的戰(zhàn)爭
589年,隋滅南陳統(tǒng)一中國后,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598年,高句麗先發(fā)制人攻遼西,引發(fā)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zhàn)爭。當隋文帝準備興全中原之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lián)結反隋勢力,當隋煬帝在突厥可汗處發(fā)現(xiàn)高句麗的使臣后,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麗戰(zhàn)爭遂爆發(fā)。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但由于隋煬帝的無能指揮,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人幾乎全軍覆沒。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麗,但因楊玄感起義反隋煬帝和高句麗詐降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使得隋對高句麗的這兩次戰(zhàn)役取消。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于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使隋朝國力銳減,并引發(fā)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朝滅亡。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也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唐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和與新羅的聯(lián)盟
唐初唐太宗貞觀后期,大唐已空前強盛,東突厥也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面就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zhàn),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fā)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fā),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zhèn)遼東城,斬俘兩萬余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余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占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余人,唐軍陣亡數(shù)千人,戰(zhàn)馬損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后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這一建議。以后,唐軍采取了對高句麗發(fā)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wèi)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于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lián)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wèi)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zhèn)(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發(fā) 35軍,水陸分道并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zhàn)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于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wèi)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zhàn)敗,龐孝泰戰(zhàn)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后一次勝跡。由于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lián)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后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制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jīng)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已離覆亡不遠。
滅亡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后,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后一年多時間,各戰(zhàn)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麗軍事重鎮(zhèn)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并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占扶余城,斬俘萬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風歸降,再戰(zhàn)薛賀水斬俘3萬余人,乘勝攻占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fā)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chǎn)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戰(zhàn),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平高句麗后,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tǒng)之,任命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zhèn)守其地。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shù)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于世。
復興運動
668年,高句麗滅亡后大批高句麗遺民展開了反對唐和新羅聯(lián)盟的復興高句麗運動。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原高句麗將軍劍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等。唐曾多次試圖在高句麗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區(qū),但都失敗了。唐為管理原高句麗故地而設置的安東都護府,最初是由薛仁貴來管理的。但由吐蕃在西線的壓力,唐朝開始羈縻治理高句麗故地,任命高句麗寶藏王高藏為遼東州都督、朝鮮王。后來寶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麗遺民起義被流放。寶藏王的兒子高德武接管了安東都督府。
劍牟岑最初在百濟故地漢城立寶藏王后裔安勝為王,試圖重建高句麗,并得到了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來由于內部紛爭,劍牟岑被謀殺, 安勝投靠到新羅。新羅給了安勝一片土地, 讓他建立了報德國。新羅從未放棄對高句麗遺民的警戒,后來新羅神文王滅亡了報德國,安勝被賜予新羅王室的“金”姓。數(shù)千部眾被遷移到新羅南部地區(qū),最后被完全同化于新羅人。
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和他的兒子大祚榮原是靺鞨人。高句麗滅亡后,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建立起震國(國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國公”)并占據(jù)了原高句麗的大部分國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國接受唐的策封改名為渤海國。韓國人在19世紀以前一直不認為渤海國是韓國古代國家。但由于韓國民族主義的興起,為擴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圍,渤海國被韓國主流歷史界劃入韓國史。
10世紀初,弓裔為反新羅建立摩震國,韓國近代史家,把這段歷史稱為后高句麗。摩震國和后來取代新羅的高麗也都自稱繼承高句麗。但他們只是借用了高句麗的名稱,與古高句麗并無實際聯(lián)系。
高句麗語與扶余、沃沮、東濊、百濟(統(tǒng)治階層)的言語屬于同系的結論,他們認為在中國東北部至朝鮮半島形成了扶余語系。但這只是一種假設。有韓國人無視記載高句麗語特征的歷史資料嚴重不足的事實,聲稱高句麗語與新羅語是同一種語言,只是在用字上略有不同。但這是沒有充足的依據(jù)的看法。因為高句麗與新羅有著各自的形成史,他們在地理上的距離在今天看來雖不遠,但在古代其距離足以形成極為不同的文化與語言。而高句麗與新羅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當程度是由于他們都從中原文化中學習甚多所造成的。

有中國學者則認為由于高句麗是一個集中了眾多東北地區(qū)民族的邊疆古國,所以高句麗人并未形成完全統(tǒng)一的語言,比如生活在高句麗統(tǒng)治下的靺鞨人所說的語言相比較于高句麗語就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而高句麗在其鼎盛時期的七世紀初葉也曾統(tǒng)治過部分契丹人、奚人。根據(jù)古代史書記載,其境內更生活著相當數(shù)量的漢人。根據(jù)《舊唐書》的記載: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仍將天尊像及道士往彼,為之講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shù)千人。”可以推斷至少高句麗的上層與文化人士可以聽懂漢語。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語言對于高句麗的歷史歸屬并不具有重大的決定意義。我們希望韓國學者能冷靜的面對歷史的事實,那就是:即便是同一語源、同一種族的人們,經(jīng)過歷史的發(fā)展,也往往會形成多個不同的民族國家。比如,同以古拉丁語為語源的古代歐洲人形成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而同為日耳曼人,就曾演化出了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所以,且不說高句麗的語言問題根本就是一個無法弄清楚的學術懸案。即使是在同語言、同種族的情況下,這些條件也都不是定義古代民族與今天特定民族專屬繼承關系的標準。高句麗在古代屬于中華文明,所以中國對高句麗的歷史繼承是合理、合法的。而今天的朝鮮民族繼承了一部分高句麗的土地與文物,也理所當然的對其有繼承權。只是這種歷史所有權是兩國所共同擁有的。

【高句麗三足烏及壁畫】高句麗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烏。把其當做最高權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鮮龍和朝鮮鳳。這與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體現(xiàn)。高句麗古墓壁畫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xiàn)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面影響。同時高句麗的射獵、戰(zhàn)爭壁畫也體現(xiàn)了其作為一個邊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戰(zhàn)特點,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圖畫在構圖等方面與中原魏晉以來的古墓壁畫并無重大區(qū)別。高句麗壁畫是反映高句麗在文化上屬于中華文明體系的鐵證。
【高句麗中的文化】
高句麗人民以農業(yè)、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chǎn)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jié)食。每年10月舉行秋收祭典“東盟”,祭祀國祖神、隧穴神,其間人民飲酒歌舞慶祝。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冢?;樗追矫?,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準備的“婿屋”,待兒女長大,男方才可攜妻兒返回男家。另外,社會對弟娶寡嫂、寡婦再嫁等事是容許的。炎帝曾三次出現(xiàn)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五號墓四號和五號壁畫上,證明了高句麗也是炎黃后代。
王氏高麗人都認為他們與高句麗屬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麗命名自己的王朝。
【中國觀點】扶余人構成了高句麗及百濟的王室。而高句麗下層則包括了當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多個不同部族實體。與韓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差異很大。至于,渤海國居民“大多”被遷移到王氏高麗的斷言則并非歷史事實。渤海國民留在當?shù)丶奥尤肫醯げ⑷谌胫袊娜丝跀?shù)遠大于逃入王氏高麗的人口。中國學者已寫有多篇論文論述這一問題。
(2) 高句麗國曾立國700余年,而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延續(xù)這么長時間。其獨立性是很明顯的。如果高句麗僅僅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唐朝就不會幫新羅占領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領土,并讓高句麗人在中國東北部建立渤海國。
【中國觀點】韓國人很為高句麗的歷史延續(xù)而自豪。而作為中國人來看高句麗歷史,通常只是將其作為國家歷史的一小部分,而并不為其感到激動。中國人認為,高句麗國家規(guī)模較小,政治控制比較容易的是高句麗立國延續(xù)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而韓國人由于普遍缺乏宏觀歷史視野,所以對一特點顯然認識不足。要知道中國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國800年,延續(xù)時間比高句麗更長。西漢與東漢合計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國家規(guī)模上,周朝已是高句麗的五到十倍,漢朝則是一個東西跨度萬里的帝國,國家規(guī)模大約為高句麗政權的七十倍。這與高句麗偏安一隅,割據(jù)700年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所以用高句麗的延續(xù)時間來證明其獨立性是很不合理的。
(3)統(tǒng)治者姓氏和民族的更替不能作為朝代更替繼承的標準。有鮮卑族血統(tǒng)的楊氏隋朝和李氏唐朝被漢族趙氏的宋朝所取替。這被中國人認為是朝代繼承。高句麗被新羅,王氏高麗取替也是同樣的繼承關系。(注:這種繼承關系是指對朝鮮半島霸主地位的繼承。)
【中國觀點】統(tǒng)治者的姓氏和民族更替當然不能作為朝代更替繼承的標準。問題是王氏高麗時期的人也不認為王氏高麗是繼承的高句麗。在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中,我們無論是在該書的體例編排,還是內容的詳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麗人是以新羅為正統(tǒng)的。韓國古代歷史學者的金富軾并不認為王氏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者。王氏高麗時期的作家崔瀣在其《東人文序》里說的:“東方遠自箕子始受封于周,人知有中國之尊。在昔新羅全盛時,恒遣子弟于唐,置‘宿衛(wèi)院’以隸業(yè)焉。故唐進士有‘賓貢’科,傍無闋名。以逮神圣開國,三韓歸一,衣冠典禮襲新羅之舊。傳之十六七王,世修仁義,益慕華風。西朝于宋,北是遼、金。熏陶漸漬,人才日盛,粲然文章,咸有可觀者焉。([韓]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三卷,漢城市,1990年,第27頁;崔瀣傳在《高麗史》109卷,列傳22)
崔瀣作為新羅大儒崔致遠之后,由于家學淵源,其對文物制度的改換應是相當?shù)牧私獾?。他認為王氏高麗是新羅的直接繼承者,正向我們清楚的說明后人們確實是把高句麗與(王氏)高麗混為一團而忽視了新羅才是王氏高麗的前身。王氏高麗與高氏高麗在領土范圍與人民民族構成上均有重大差異,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王氏高麗以高麗為名體現(xiàn)了王健意圖利用中國處于五代短暫分裂的狀態(tài)而北進侵入中國領土的野心。而這一野心隨著宋的統(tǒng)一及遼的強大而告終。
?。?)部分高句麗領土位于目前中國境內,并不能說其只是中國的歷史。中國東北在歷史上主要為少數(shù)民族所統(tǒng)治。漢人統(tǒng)治甚弱。況且部分高句麗領土位于朝鮮半島。
【中國觀點】事實上,沒有中國學者說高句麗只屬于中國歷史。反到是韓國企圖排他性的繼承高句麗所有的歷史遺產(chǎn)。韓國人一再強調“中國東北在歷史上主要為少數(shù)民族所統(tǒng)治。漢人統(tǒng)治甚弱。”無非是要割裂中國東北與母體的歷史聯(lián)系。本人曾閱讀過多部韓國歷史學家的歷史著作,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認為“中國”只與漢族相關。而并不把少數(shù)民族當作中國人。他們的觀點是非?;闹嚨?。因為今天的漢族正是吸收了“中國東北在歷史上主要為少數(shù)民族所統(tǒng)治”,這一韓國式論斷中的“少數(shù)民族”而形成的。所謂“歷史上統(tǒng)治中國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包括了渤海人(韓國人認為渤海國人主要逃入朝鮮半島毫無根據(jù))、遼(契丹人),金(女真人)”,而清代統(tǒng)治東北地區(qū)的滿族,在當代更是已完全融入中華文化的中國公民。這一切事實都無可質疑的說明了中國對高句麗歷史享有合理的歷史權益。高句麗歷史由中、朝、韓共同享有是可以的,而來自韓國的任何企圖從中國歷史中割裂高句麗史而進行排他性占有的企圖都是荒唐的。
(5) 朝鮮許多王朝和國家,比如新羅,王氏高麗, 李氏朝鮮都曾被中國中央封建統(tǒng)治階級冊封。這并不代表他們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觀點】這種看法是對歷史事實的混淆。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雖被冊封,但并未象高句麗那樣在古代被中、韓滅亡與吸收。他們現(xiàn)在當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古代的某一特定時間曾接受中國的管轄則不可否認),而高句麗屬于一個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滅亡的古國,他的歷史遺產(chǎn),包括人口與領土與古跡已分別被現(xiàn)代中、朝兩國繼承與接收。所以高句麗當然是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組成部分。同理,朝鮮也可以認為高句麗是朝鮮古代歷史與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我們必須提醒那些朝鮮民族主義者,你們應該正視中原古代文化對你們民族的影響。你們割裂歷史,用這個古國的歷史文化來強調本民族的偉大是不理性的。而認為自己古代文化與中國無關的看法更是自欺欺人的一種逃避。在古代文化上,你們的祖先,包括一部分高句麗人都從中華文明中獲益甚多,承認這一點,并不會影響你們民族今天的獨立與發(fā)展。相反,會成為與中國友好相處的基礎。
?。?)高句麗民俗和文化與朝鮮人相似。
【中國觀點】我們要明確一點,即,相似并不等于相同。今天的韓國人、中國人在物質文化上都已經(jīng)西方化,韓國更是亞洲最大的基督教國家。難道我們要說韓國人與歐洲人文化相似,所以韓國人繼承了歐洲人?這當然是不合理的,這些文化的相似現(xiàn)象,只是說明了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人類的文化是在迅速傳播中并且互相影響著的。高句麗的歷史是很明確的,它是一個滅亡了的古國,其人民被中、韓古代國家吸收了。所以在朝鮮或韓國保留了與高句麗人相似的生活習俗是可以理解的。
新羅人源于韓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而高句麗人起源于東北地區(qū)的穢貊人,他們或許有種族上的聯(lián)系,但起初只是各自在隔絕的地理空間發(fā)展著,肯定并非同一民族。高句麗被列入韓國歷史體系源于韓國古代歷史學者金富軾編寫的《三國史記》。從《三國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作為新羅直接繼承者的王氏高麗人并未自居高句麗后人。金富軾將高句麗作為“海東三國”與新羅、百濟同列一書。而“海東三國”這一劃分,就和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東亞國家”,“歐洲國家”,“遠東諸國”是同一類型的提法。其中并不包含有同種族,同文化,同語言,同國家的價值判斷與暗示。
(7) 中國的三皇五帝以及夏朝都是傳說。對檀君朝鮮真實性的攻擊是不應該的。
【中國觀點】檀君朝鮮的真實性毫無歷史遺跡作為支撐和證明。在中國境內現(xiàn)在已發(fā)現(xiàn)了大量夏朝同時期以二里頭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古跡。即使不談夏朝,開始于公元前16世紀的中國商代文明的遺跡、文物、文字資料都是非常豐富的。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僅僅用一個神話來證明自己歷史的悠久和民族的偉大。而朝鮮人證明自己歷史悠久和偉大的卻只有一個出現(xiàn)在公元12世紀的檀君神話。
(8) 中國以前一直認為高句麗是朝鮮三國之一。這也是世界學術界的共識。東北工程是利用學術搞政治。擔心南北朝鮮統(tǒng)一后, 韓國會提出領土要求。
【中國觀點】學術研究的深入會帶來對歷史的不同看法。世界學術界并未形成高句麗“僅僅”屬于韓國歷史這樣的共識。如果真有這樣的共識,那么一定會有一系列的英文論文來論證這一點。我們很樂意見到韓國歷史學界提供這樣的論文資料。中國對東北領土的主權是歷史形成并完全符合國際法的。所以中國人根本不會擔心一個歷史上的古國的歷史歸屬會帶來失去領土的后果。這種邏輯是可笑的。在當代,任何領土主權的變更都只能是戰(zhàn)爭的結果。
【被中國史書混淆的高句麗和王氏高麗】
高句麗滅亡后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國,史稱王氏高麗,朝鮮王氏高麗王朝源名于高句驪,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xù)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歷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這是研究高句麗歷史必須嚴正注意的問題。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地方政權。對于歷史不能模糊,這也是防止韓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國東北領土的證據(jù)之一,不可偏謬。
王氏高麗立國于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并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于前,從而形成了王氏高麗為高氏高麗繼承者的錯誤認識。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后的幾部史書。
《舊五代史.高麗傳》,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余之別種。其國都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在京師東四千余里。東渡海至于新羅,西北渡遼水至于營州,南渡海至于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號大對盧,比一品,總知國事,三年一代,若稱職者不拘年限;對盧已下官總十二級。外置州縣六十余,大城置傉薩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羅為冠,白皮小帶,咸以金飾。唐貞觀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總章初,高宗命李績率軍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貢。周顯德六年,高麗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
《新五代史.高麗傳》,北宋歐陽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余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樸巖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開運二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yōu)答之。其地產(chǎn)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shù)千匹市銅于高麗以鑄鐵。六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昭進《別敘孝經(jīng)》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jīng)》一卷、《孝經(jīng)雌圖》一卷。《別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跡;《越王新義》,以“越王”為問目,若今“正義”;《皇靈》,述延年辟谷;《雌圖》,載日食、星變。皆不經(jīng)之說。】
《宋史》為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王氏高麗傳單列一卷,其內容為:
【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夫余之別種,以平壤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也累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責力征之,遂撥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為君長。后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
后記述的是王氏高麗和宋朝交往的史實。
《遼史》和《金史》也為元人脫脫等撰寫,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關記載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明宋濂、王韋等撰,也為王氏高麗單列一傳,其開頭為: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別種嘗居之。其地東至新羅,南至百濟,皆跨大海,西北度遼水接營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國都曰平壤城,即漢樂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號鴨淥江,而平壤在其東南,因恃以為險。后辟地益廣,并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垂拱以來,子孫復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燾凡二十七王,歷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此時李氏朝鮮已經(jīng)取代了王氏高麗,故,《明史》所立傳為《朝鮮傳》,其開頭為:
【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wèi)滿所據(jù),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有扶余人高氏據(jù)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為唐所破,東徙。后唐時,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其國北鄰契丹,西則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內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盡慈嶺為界。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二年送還其國流人。顓表賀,貢方物,且請封。帝遣符璽郎偰斯赍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歷及錦綺......(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strong>
從上述這些史書的記載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由于疆域被遼金阻隔,宋人普遍不清楚從唐朝滅高句麗到王建建立高麗之間朝鮮半島發(fā)生了什么事。
修《舊五代史》的薛居正也未能免俗。他(他們)不知道這兩百年間朝鮮是統(tǒng)一新羅時期。這兩百年間,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一個叫“高麗”的國家。 宋朝人以為高麗一直存在于朝鮮。
將高氏高麗和王氏高麗混雜在一起僅僅是之后各史誤記的開端。如果說新舊五代舊對兩個高麗關系的記載還不很明確,中間還缺乏有效的連接,那么元人修的《宋史》用“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話就將二者緊密的聯(lián)系在起。
明人修《元史》,倉促錯漏為各史之最,《元史.高麗傳》從內容上看不僅是承襲了《宋史》的錯誤,而且將箕子朝鮮的史實也引入了《高麗傳》。
《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情況做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
箕子朝鮮---->衛(wèi)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東徒復國---->王氏高麗---->李成桂改號前的朝鮮---->李氏朝鮮
更為錯誤的是,為了使記載更加圓滿,將唐王朝滅亡高句麗時對高句麗人的“ 西徒”即遷入內陸,變成了“東徒”(《明史》以前的史籍雖有‘東遷’說,但是指王都‘東遷’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羅、百濟地”合理化。
如此,不僅王氏高麗變成了高句麗的繼承者,而高句麗也成了箕子朝鮮的繼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奪了王氏高麗政權后將國號改為朝鮮則成為了是對箕子朝鮮的繼承。
就這樣,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于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高麗政權襲用,而且作為王氏高麗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由此也帶來了今人在認識我國古代東北地區(qū)地方政權沿革狀況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錯誤的看法。
最后值得說明的是,我們指出古人的不足并不是指責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中國與韓半島的早期關系】
韓半島上最早建立政權的是箕子朝鮮(一說認為箕子朝鮮為邑落聯(lián)盟)。箕子朝鮮是在中國的周武王滅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聯(lián)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中國的秦朝時代被燕國人衛(wèi)滿所滅。
西漢盧綰叛亂后,燕人衛(wèi)滿率千余人進入韓半島北部,依靠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鮮,定都王險城(今平壤),史稱衛(wèi)氏朝鮮?;铣r的末代王準進入韓半島南部韓人的居住區(qū),開創(chuàng)馬韓國。燕人衛(wèi)滿建立衛(wèi)氏朝鮮的歷史在《史記.朝鮮列傳》中有明確記載。附于篇后。
衛(wèi)氏朝鮮立國之初,即明確了對西漢王朝的臣屬地位。發(fā)展到衛(wèi)滿孫子右渠時,由于衛(wèi)氏朝鮮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并直接威脅到西漢對東北亞諸民族的統(tǒng)治,漢武帝在公元108年發(fā)兵滅亡衛(wèi)氏朝鮮,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將朝鮮北部收歸西漢政府直接管轄。
公元前3世紀在朝鮮半島南部出現(xiàn)了辰國。史書中記載韓半島南部存在“三韓”,即弁韓、辰韓、馬韓,但較大的方國和聚落聯(lián)盟卻只有馬韓與辰國兩個。弁韓是從屬于辰國即辰韓的。西漢滅衛(wèi)氏朝鮮設四郡以后,它們都隸屬于樂浪郡。
辰國存在于馬韓東部地區(qū)?!度龂尽肪?0《韓傳》記載馬韓在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時說:“其俗少綱紀,國邑雖有主帥,邑落雜居,不能善相制御”,“其北方近郡諸國差曉禮俗,其遠處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說這時的馬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自己的國家。因而辰國也并非一個現(xiàn)代標準意義上可以認定的“國家”。
樂浪郡是西漢政府管理韓半島事務的最高機構。在樂浪郡的統(tǒng)一管理下,韓半島被劃分為三個區(qū)域。
?。ㄒ唬┐笸饔虻臉防丝さ闹陛牭貐^(qū)。漢族在這個地區(qū)幾乎占居民總人口數(shù)的一半,該地區(qū)實行與中原郡縣完全相同的政令。
?。ǘ防丝|部都尉與南部都尉管轄下的地區(qū)。這里的漢族所占比例比大同江流域少許多,因而對該地區(qū)有一些特殊政策,但總的來說,還是執(zhí)行中央的政令的,只不過任用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為樂浪郡的下級官吏。
(三)半島南部樂浪郡以外的地區(qū)。這里雖然也有部分漢移民,但最重要的政治組織是由三韓民族與古朝鮮遺民共同建立的兩個方國與聚落間的聯(lián)盟,馬韓與辰韓。雖然他們名義上是隸屬于樂浪郡的,但實際上獨立性較強,西漢政府未在當?shù)卦O置地方行政機構。西漢政府以這種方式將整個韓半島納入中國的統(tǒng)治之下。
當時間進入到西漢初年,如果我們以現(xiàn)代國家的構成要素去觀察公元前的東亞歷史,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東亞只有一個成熟的國家,即古中國。這時的中國,以全部東亞為歷史舞臺,自由的展現(xiàn)自我的內聚力,并在空間上向其所能承受的極限發(fā)展。東亞文明的歷史在此時期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匈奴帝國興起于蒙古草原以后,中國第一次面對來自北方的挑戰(zhàn)。在漢代展開的牽動東亞大部分地區(qū)的農耕帝國與游牧帝國的角逐,是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漢王朝所代表的農耕帝國的勝利,最終使蒙古草原成為中國的組成部分,確立了古代中國版圖疆域的格局。
在中國的影響下,在漢王朝控制力難達到的邊遠地區(qū),這一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隨著東亞只有中國的時代的結束,東亞各國如何相處這一新的問題也擺在了各國統(tǒng)治者特別是中國統(tǒng)治者的面前。漢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tǒng)政治理念出發(fā),不承認東亞存在與自己性質相同的國家,仍舊在進行著將全部東亞,也就是當時的全部已知世界納入中國一體統(tǒng)治的努力。但在實踐中,漢王朝的統(tǒng)治者也意識到東亞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巨大差異,因此,逐漸摸索建立一些特殊的地方管理體制以控制特殊地區(qū)。發(fā)展至唐代,特殊地方管理體制逐漸形成中原郡縣制之外的成熟機制,以至羈縻制成為唐代對邊疆地區(qū)管理的一大特色。應用羈縻統(tǒng)治的方法,唐王朝將東亞絕大部分地區(qū)納入中國的統(tǒng)治之下。魏晉南北朝時期,源于韓半島南部的三韓民族的百濟與新羅兩個政權逐漸發(fā)展起來。在隨后的一千多年中,三韓民族以及其后繼者與中原王朝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韓半島民族最終建立完全獨立的單一民族國家,但其早期的歷史在中原王朝的關系上是具有從屬性的。作為鄰國,我們完全尊重和善意的看待韓半島的獨立與尊嚴。但這種尊重是不應該以犧牲歷史上的真實為代價的。
372年,百濟近肖古王遣使東晉,建立起朝貢關系。晉文帝冊封近肖古王為鎮(zhèn)東將軍,領樂浪太守。南北朝時期,百濟與南朝,北朝都保持著朝貢關系,但與南朝的關系要更為密切。比百濟稍后,新羅也開始向中原王朝正式朝貢。但新羅王位于韓半島西南端,交通不便,因此,新羅與南北朝的交往也較少。
韓半島上的歷代百濟王承襲著都督百濟諸軍事的頭銜,作為中國的地方行政組織的特點十分明顯,一度還曾受封為樂浪太守、東青州刺史這樣純粹的地方行政官員官稱。只不過中央政府已經(jīng)把管轄少數(shù)民族的權力授予高句麗,所以百濟王從未帶過領東夷中郎將、領東夷校尉等頭銜。
這是因為,中國中央王朝封給高句麗、百濟的官號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符合其地方行政統(tǒng)治需要的。因此,百濟與新羅在從部落形式步入國家體制之初,其性質是中國的地方行政組織。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國歷代王朝對百濟王與新羅王的封號
總是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可以佐證此點。直至隋唐時期,韓半島國家與中國的這種長期性制度化的政治聯(lián)系與日本與中國的政治聯(lián)系所具有的偶然性與間斷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區(qū)別于中國與日本的關系。
663年以后,新羅王除在位時間過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歷代新羅王世襲雞林州都督一職,其所轄地區(qū)是唐王朝所屬的雞林州都督,屬于唐王朝在朝鮮半島的地方政權,而不是獨立國家,而新羅王的身份是唐在朝鮮半島的地方行政官員。
在新羅借助唐的勢力占有了韓半島中南部大部分地區(qū)以后,至唐玄宗時期中原王朝始將薩水以南土地賞賜給新羅,唐與新羅以清川江作為行政管轄的界線,至此時新羅的勢力開始向朝鮮半島北部延伸。安史之亂后,中國再度陷入分裂狀態(tài)。此時,諸多邊疆民族地方政權迅速崛起,新羅也進入了相對獨立發(fā)展的時期。但是新羅與中國所確立的長期封貢關系仍繼續(xù)存在著,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冊封,中國文化對它的影響直接而深刻。10世紀初王建取代新羅在韓半島建立新的王國,出于種種考慮,王建將這個直接脫胎于新羅的王國命名為“高麗”,我們稱其為“王氏高麗”。王氏高麗的建立即是造成后人無法區(qū)分高句麗與韓半島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亞各國的形成過程表現(xiàn)出很明顯的次生性質。有已經(jīng)步入成熟國家的中國作為模仿對象,使他們不必再摸索自己獨特的國家演進之路。這極大的加速了各國的歷史進程,使他們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就走完了中國用了兩千年才走過的從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的演進之路,他們?yōu)榇烁冻龅拇鷥r是喪失了自己的特殊性,各國從政治制度到文化、風俗,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表現(xiàn)出與中國的同質性。這種同質性不僅成就了中國“天朝大國”的夢想,也造就了其他國家相對落后的自卑感,這是東亞封貢體系與東亞文化圈形成的基礎。
明朝創(chuàng)立者朱元璋宣布15個不征之國,則標志著中國正式承認了東亞其他國家作為獨立于中國之外的政治實體存在,而不再試圖將其納入中國的一體統(tǒng)治之中。從此,中原王朝在實踐中卻不再將與周屬國的關系視為國內各地區(qū)之間關系的延伸,也不再用解決國內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處理這種關系,而是采用了一種全新的辦法處理與這些屬國的關系,即封貢體系或宗藩關系。中國與韓半島的關系不僅較早步入封貢體系,而且一直是這一體系的典型,對后來中國全面確立的東亞封貢體系具有示范意義。
李氏朝鮮之初,李成桂為了鞏固統(tǒng)治,積極參與明朝建立的封貢關系。在他即位之初的半年時間里,就先后9次遣使明朝,說明國內政權更迭的原因,請求明朝皇帝更賜國號,以求獲得明朝對新政權的承認和支持。朱元璋不僅承認了朝鮮,而且明確提出:“我中國綱常所在,列圣相傳,守而不失。(王氏)高麗限山隔海,僻處東夷,非我中國所治。(《明太祖實錄》卷221)”
在賜李成桂國號“朝鮮”后,朱元璋說的也很明確:“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足以廣眾,得地不足以廣疆,歷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釁端,初非中國好土地而欲吞并也。”(《明太祖實錄》卷225)”
而朝鮮積極主動地奉行事大政策,與明朝奉行德化外交相輔相成,使雙方之間建立的封貢關系更加牢固而持久。事大保國成為朝鮮世代遵循的國策,而明朝在貫徹“不征之國”外交方針的基礎上,把朝鮮納入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系。明朝與朝鮮之間的封貢關系成為東亞封貢體系中的典范。
明代的東亞的封貢體系并非只是一種形式。而是有著實質性的內容。這不僅體現(xiàn)體系內諸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上,也體現(xiàn)在安全與政治的領域上。在某種程度上,明與李氏朝鮮的宗藩關系可以理解為一種古典形式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安全同盟。在公元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驅動下的日本悍然發(fā)動侵略韓半島的戰(zhàn)爭,在短時間內,李氏王朝即喪失了大部國土,國王逃到臨近中朝邊境的新義州向明庭懇請“內附”。
明朝為了援助友邦并粉碎日本東進大陸的企圖,派兵入進入韓半島參戰(zhàn),在韓方的協(xié)助下與日寇血戰(zhàn)七年。最終將日本軍隊逐出韓半島。戰(zhàn)后,明朝即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從韓半島撤軍。在歷史上這些以鮮血為代價的幫助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對韓民族所能表達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善意。但是韓半島的歷史學家卻并未能客觀的對待這段歷史,2003年在韓國全國播放的百集長篇連續(xù)劇《不滅的李舜臣》中,明軍的形象不但被丑化,作用也被貶低到極致。這些令人不快的現(xiàn)象根源于韓國民間蘊藏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些使人不能客觀看待歷史的思潮,從長遠來看,對中韓關系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經(jīng)歷王建高麗與李氏朝鮮時期而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韓國的。理解韓國歷史要注意區(qū)分兩個要點。其一、王氏高麗區(qū)別于高句麗,前者是韓半島南部三韓民族建立的古國,后者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國。其二、李氏朝鮮區(qū)別于“箕氏朝鮮”與“衛(wèi)氏朝鮮”。李氏朝鮮原由古新羅國和王氏高麗國發(fā)展而來,而“朝鮮”二字原為漢語詞匯。這一名稱被用來稱呼韓半島國家,始于明太祖對韓半島李氏王朝的賜名。同為“朝鮮”,但兩者的民族構成與歷史歸屬都是不同的,“箕氏朝鮮”與“衛(wèi)氏朝鮮”屬于中國歷史體系,而李氏朝鮮是韓國古代史的一部分。古代高句麗曾占據(jù)過古朝鮮的領土,但古朝鮮為中華古國,所以高句麗仍為中國東北古國,以區(qū)別于三韓民族建立的王氏高麗。
高句麗(前37年-668年)為扶余人所建。其民族主體是東北亞古老民族扶余人,再長達700年的歷史里國內主要民族有扶余族,漢族,契丹,新羅,百濟等。
高句驪亡國后,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個方面:
1、遷入中原,融入漢族
《新唐書·高句驪傳》“有詔班師,拔遼、蓋二州之人以歸。唐太宗遷六萬戶、三十萬人入中原(不全為高句驪人)。”
唐滅高麗后,《新唐書·高麗傳》載:“總章二年,徒高麗三萬于江淮、山南”“儀鳳二年,授藏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還遼東以安余民,先編僑內州者皆原遣,遷安東都護府于新城,藏與靺鞨謀反,未及發(fā),召還放鞏州、斯其人于河畝、隴右,弱簍者留安東。”等等:這些遷居中原的,總數(shù)約占高麗族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漢族之中。今天漢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還可找到高句驪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陽縣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證明其融入了漢族。
2、入突厥,后遷于遼西,融入漢族
《舊唐書·高麗傳》載“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冊府元龜》卷964載:“唐玄宗開元三年高麗、吐渾等諸善降附天亡驕子,胡運其終、國有忠臣,漢封斯在。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都督躍跌思太、葉渾大刺史慕容道奴——”。遼海貴族文簡封遼西郡王,食邑三千戶,行左衛(wèi)大將軍外置同員,賜室一區(qū),馬四匹,物六百段。
《冊府元龜》卷974載:“開元七年正月乙未、封遼西郡王高文簡妻阿史那氏為遼西郡夫人,文簡東蓄酋長,率眾歸我、故有是寵。”此高麗何來,未明確記載,但新降于唐,從其妻及同降者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應為原入突厥的高句驪人、現(xiàn)又降于唐,置于遼西,后入漢族。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譜可證此部分人融入了漢族。
3、入靺鞨,進入渤海,遼滅渤海后。遷至東蒙、遼寧、山東一帶,融入漢族
《新唐書·渤海傳》載“萬歲通天.契月盡忠殺營州都督趙蝴反,有舍利乞乞促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余種東走,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因…柞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
《舊唐書·渤海傳》:“高麗余燼稍稍歸之”。
從上三個流向可知,高句驪在亡國之后,其族人在不同時期直接、間接融入漢族的,占其總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高句驪民族消亡不再存在的時間約在遼金時期,成為了如今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至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漢人有八種,將高麗、渤海、契丹、女真等均列其中,表示他們已融合為一個民族只是暫存其族源的回憶而已。
4.入新羅,進入今天的朝鮮族
《通典》186載:“其后、余眾不能自保,散投新羅,靺鞨。”無明確人數(shù)。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六》載:“高句驪貴臣淵凈土(蓋蘇文弟)以城十二、戶736、口3543來投。”《三國史記·高句驪本紀十》載:“總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勝率四千余戶投新羅、”兩者相加戶不足五千,口不過三萬。
《三國史記》卷八載:“圣德王三十四年賜鋇江以南地。”自此新羅占有高麗大同江以南地.這里的剩余無幾的高麗人應進入新羅.但人數(shù)不多。
由上可知,高句驪人入新羅甚少,僅占高句驪族人數(shù)極少部分。根據(jù)今天韓國的姓氏中很少高句驪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高句驪作為我國古代多民族融合歷史長河中的一支涓涓細流,當它延綿7個世紀后終于融入巨流,渾然間其歷史也被淹沒于浩瀚的史籍中,就此蒙上了厚重神秘的迷霧。直到近代,才被考古發(fā)現(xiàn)所逐步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隨著中國吉林集安高句驪王城、陵墓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高句驪歷史必將撥開疑云,理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