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中的司馬懿)
司馬懿簡歷
公元251年9月19日,司馬懿死。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
司馬懿高祖為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正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曾一度拒絕他的授予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乘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265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帝。
“空城計”為什么得逞?其實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誰都聽過諸葛亮擺“空城計”的故事,估計各位從小時侯就心里納悶:那個司馬懿為什么竟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呢?難道他真就那么弱智?司馬懿與諸葛亮屢屢交鋒,互有勝負,顯然智力不比諸葛孔明低到哪兒去。似乎不能僅僅用“多疑”二字作為司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樣,似乎總顯得過于草率了,況且也難圓其說。連一個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隊先行攻入城去試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將空城包圍起來再說(反止他司馬懿手下帶著十五萬大兵,而當時蜀方正遭慘敗,已不可能組織起任何強大的反擊了),倒要瞧你諸葛亮這琴,究竟能彈到幾時?
這些個連我們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顯而易見的現成辦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戰且老謀深算著稱的司馬懿,竟然全都沒有想到。面對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應竟是——退兵!太反常了!而這反常行為的背后,莫非竟隱藏著什么不為人道的玄機?
司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舉措,或許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間里,我們才能尋找到合理的解說。
我們知道,司馬懿這個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滿著艱險的。他時常遭人嫉妒,政敵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牽制。曹操在世時,就對司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對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曹丕即位后,司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后來到了曹睿做皇帝時,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對壘,在戰場上成為諸葛亮的勁敵。戰場上的數度交鋒,諸葛亮是充分領教過司馬懿的厲害的。但中國人的“聰明”就體現在,打仗也好,競爭也罷,不喜歡憑“實力”,不喜歡靠“真本事”。好比這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槍地去跟司馬懿干。這諸葛亮每每遇到強勁敵手時,通常更喜歡跟對手搞陰謀。這不,他僅是利用曹睿對司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點兒壞,就把這堂堂的司馬大將軍給拉下了馬。
諸葛亮使出的壞點子叫“反間計”。他派人到洛陽等地散布司馬懿謀反的謠言,同時又四處張貼司馬懿興師廢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為真。而朝中司馬懿的那班同僚們,像很多中國人這種時候通常都會表現的那樣,紛紛地對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真正肯替他求情說話的,極少。幸虧大將軍曹真可惜他司馬懿是個難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馬懿才僥幸撿了一條命。但那顯赫的職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去養老了。
風云變幻,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屢敗曹軍,曹魏全軍上上下下,沒有人能是諸葛亮的對手。眼看著,曹魏的江山就危險了。
魏國面臨著的嚴重危機,使魏主決定重新起用司馬懿。而那本來已打算著要老死家鄉的司馬懿,在這曹魏國難當頭之際,竟然戲劇性地時來運轉了。
司馬懿是何等樣人。經此大起大落,他何嘗還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臨危授命被任命為“平西都督”,在某種意義上講,竟全靠的是諸葛亮的“功勞 ”。因為滿朝的文武,此時只有他司馬懿可在疆場上與諸葛亮去一較高低。有諸葛亮一天在,他司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敵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天諸葛亮一旦不在了……
在“空城”里虛張聲勢的諸葛亮雖然勢單力孤,此時雖正是殲之滅之的大好時機,但老于世故、深謀遠慮的司馬懿,這時候卻不能不去考慮許多戰場之外的東西,比如,在一旦魏軍大獲全勝滅掉蜀國后,自己個人的生死存亡。很顯然,一旦抓住了諸葛亮,魏國面臨的大敵也就不復存在了。既然魏國不再有致命的死敵,自己也便失去了獨特的價值,就很可能會在動不動就激烈地“內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敵們置之死地。
中國的事兒往往就是這樣,很多東西不是干不成的,而是當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的利害考慮,有意地設置障礙,成心地不愿去干成它。而在中國的傳統與現實中,形形色色的“內耗”,也向來都是一道異常可怕的“風景”。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馬懿,又如何敢無視之?斷然地決定不進“空城”,放宿敵諸葛孔明一馬,豈不是同時也就為自己留出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朝中殘酷的傾軋與“內耗”,或許不能不成為這位“平西都督”作出一項決定時,無法不時時去反復掂量與考慮的重要因素,因為,這些是他的“工作環境與背景”。他司馬大將軍雖已趕到了“空城”的城下,雖已眼看著勝券在握了,但就在此時,我們看到的卻是,書中的司馬懿,竟突如其來地下令撤兵了。
司馬懿一生老謀深算,最終篡了曹魏江山
司馬懿在戰場上與諸葛亮多年對抗,史家謂之"兵動若神,謀無再計";不過,在人生的戰場上卻不光只有戰爭而已,封建官場內部的權力爭斗也算是其中之一,應用欺騙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的屢見不鮮,政權內部的權力爭斗更是殘酷,兵不厭詐更是被運用到極至,像司馬懿就是個中好手之一。他最為擅長的就是裝病,可以說是兵不厭詐的具體運用,也是在斗爭中屢試不爽的韜略。
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其祖父為穎川太守,其父司馬防為京兆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少年時的司馬懿即聰明多謀略,博學洽聞,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陽太守楊俊以善于知人聞名,見了少年司馬懿后,對人說:"此兒長大,定為非常之器。"青年司馬懿也是名聲在外,時任冀州別駕的崔琰就非常推崇司馬懿的才能,他與司馬懿之兄司馬朗關系很好,有一次崔琰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英斷,有膽有識,你可比不上啊。"
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漢司空的曹操也耳聞司馬懿之名,正當用人之際,便派人征召他作司空府的從官。司馬懿此時當然已經洞悉漢朝已經衰微,朝中大權落入曹操之手,可是,他一個世家大族之后又怎能去輔佐曹操呢?因為他知道曹操乃宦官之后,再一點,此時局勢或許尚不是特別明朗,司馬懿也是想繼續觀望一段時間,再作決定。因此司馬懿借口患有風痹,不能正常活動,就把這事給推辭了。
司馬懿隱藏野心 與曹操斗法
曹操自己就奸詐百端,而且也知道自己的名聲不怎么好,馬上就想到這是司馬懿的借口而已,感到司馬懿辭不應辟召是對他的大不敬,自然非常惱怒。他立刻就派人扮作刺客,去驗證司馬懿是否真有風痹。刺客于夜深人靜時,穿墻越屋來到司馬懿的寢室,手揮寒光閃閃的利劍,刺向司馬懿,警覺的司馬懿察知刺客到來,立即悟到這是曹操所派來驗察他的病<情的。司馬懿知道此時自己如果反抗,即便僥幸逃得過刺客的手,也逃不出曹操的手,左右一樣是死,他索性堅臥床上不起,裝著風痹癱瘓的樣子,面對利刃,絲毫不為所動。刺客見狀認定是真風痹無疑,收起利劍,揚長而去了。盡管曹操詭詐無比,還是被這位青年蒙混過去。他的這一著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需要有對刺客來頭和用意的準確判斷,需要有在倉促之間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對利刃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這場險劇。還有一次,司馬懿叫人在院子里曬書,忽然天降大雨,嗜書如命的司馬懿一時忘了自己在裝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書。結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他便叫夫人被這名侍女勒死滅口。司馬懿裝病裝的很到家,連最狡詐的曹操也被他欺瞞過去。可是病也會有好的時候,曹操卻一直沒有忘記他。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為丞相,再次征召他為文學掾,并給使者下令說:"司馬懿如再遷延盤桓,不肯應召,就把他抓來見我。"司馬懿上次寧死不肯應召,只是因為自視為世代簪纓貴族,恥于為漢室奸臣效力,然而此時曹操掌握政權已成定局,曹氏代漢也只是時間問題了。而不應召就會有大禍臨頭,司馬懿審時度勢,乖乖的應召了。
曹操見到司馬懿,很是高興,任命他為黃門侍郎,不久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后又升為主簿,并讓他和魏太子曹丕游處,以增加太子的閱歷和學識。曹操對他的才干很賞識。但對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特點也看得一清二楚。他聽說司馬懿有" 狼顧相"。為了加以驗證,不露聲色地召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命他向后看,司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動",被驗證果然有"狼顧相",據說狼懼怕被襲擊,走動時常常回頭看,人若反顧有異相,如同狼的動作,即謂之"狼顧"。司馬懿的所謂"狼顧相"也許是他為人機密靈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習慣動作。曹操對此卻十分厭惡,他又察知司馬懿有所謂"雄豪志",即有潛在的政治野心,加之又曾夢見三馬共食一槽,槽與曹同音。預示司馬氏將侵蝕曹氏權柄。于是,更加猜疑司馬懿;他憂心忡忡地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終將不甘心位居臣下。你接管政權后,他必將干預。"但曹丕與司馬懿私交甚好,不僅聽不進父親的警告,還多方面保護司馬懿使他免于被害。司馬懿敏感地覺察到曹操對他的猜疑,馬上采取了巧妙的對策。即表現出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漠然視之。而"勤于吏職,夜以忘寢,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完全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孜孜于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者之所為。曹操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沒發現司馬懿有任何政治上的野心,也沒有絲毫不軌的地方,這才放松了對他的防范。司馬懿以自己的機警終于得以在曹操手下安然無恙。
曹操死后,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建安二十五年200年十月,漢獻帝禪位于魏文帝曹丕,司馬懿被任命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黃初二年221年,罷督軍,遷侍中、尚書右仆射。黃初五年224年改封向鄉侯加給事中,錄尚書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去。司馬懿與曹真、陳群同受顧命輔政,魏明帝曹睿繼立,司馬懿改封為舞陽侯,遷驃騎將軍。他的權勢和聲望進一步提高了。
司馬懿的軍事韜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羽攻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時大雨令漢水暴漲, 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被俘,龐德被斬,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愿看到關羽坐大,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襲擊關羽后方。
司馬懿于太和五年(231年)、青龍二年(234年)曾兩度親自率兵抗擊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司馬懿采取據險堅守,蜀軍果然糧盡而自退。諸葛亮這兩次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在此之后,司馬懿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下詔命司馬懿駐軍于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的職權。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謀反。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神速出兵,討平孟達。
孟達原為劉備的宜都太守,因關羽兵敗后困守麥城,一向對關羽不滿的孟達坐視不救,還阻攔劉備義子劉封出兵救援,以致關羽被東吳生擒后殺死。最重桃園結義情的劉備焉能放過他,他只好率部曲四千余家叛蜀降魏,當時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大喜,加拜散騎常傳,領新城太守,甚為寵信。曹丕死后,孟達雖然降魏后受到寵幸,心卻還在蜀國。此時劉備也早已病死白帝城,諸葛亮便多次和他通信,招他回蜀。和他毗鄰的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不和,偷偷把他的情況密報朝廷,策言其必反。孟達雖然一心想歸蜀,卻還是擔心諸葛亮會算他的后帳,又連通東吳,作為自己的退路,一時歸蜀還是降吳,猶豫不決。蜀相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申儀,因漏泄其謀,達聞謀泄,將舉兵"。孟達與諸葛亮的秘密書信來往如此頻繁,加之諸葛亮為促使其反魏故意泄露消息,這就難以保住機密,遂被司馬懿所派的暗探偵察得知。司馬懿要孟達入朝,孟達懼怕不敢前往,于是決定反魏降蜀。
司馬懿料定孟達必反,便火速帶兵潛行,要在孟達猶疑觀望之際解決他,為了拖延時間,他派人給孟達送去一封信,表明自己對他并無疑心,讓他不要介意流言飛語,信上說:“將軍昔棄劉備,托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今宣露,此殆易知耳。”司馬懿此計果然奏效,孟達得書大喜,認為司馬懿對他并不懷疑,因而猶豫不決,放慢了叛魏降蜀的速度。這就給司馬懿爭取了調兵遣將的必要時間。但諸將卻認為孟達與孫、劉雙方均有勾結,宜觀望而后動。司馬懿一概不聽,他說:"孟達無信義,其反無疑。只是暫時尚猶疑,應當乘其未定而促決之。于是倍道兼行,八日到其所據上庸城下。此時東吳和西蜀都派出兵馬救援孟達,司馬懿派手下大將分道拒之,自己率主力攻打上庸城。
孟達沒有料到司馬懿會不上奏朝廷便率兵前來,諸葛亮屢次提醒他,敦促他馬上歸蜀,孟達卻不以為意,他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復,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事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正當他以為計策萬全時,司馬懿已兵臨城下。孟達驚惶失措。派人告知諸葛亮,驚嘆道:"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司馬懿率兵破除了孟大設在城外的木柵,便分成八路攻城,晝夜不停,十六天后,城內支持不住,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開門出降,孟達兵敗被殺。司馬懿俘獲萬余人凱旋而歸宛。魏興太守申儀自以久在邊鎮,便獨斷專行,"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朝廷不能制。司馬懿便乘申儀親來祝賀之際,把他抓起來,送回京城治罪。
太和四年230年,魏朝廷加司馬懿為大都督,假黃鉞。命他與曹真伐蜀。與進攻孟達急速猛厲的策略相比,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卻穩如泰山,謹慎行事,持重相抗。
十二月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移鎮關中,讓他便道赴鎮,不必回朝復命。司馬懿剛到白屋,魏明帝病危,三日之內,詔書五至,催他回京。司馬懿聽說皇帝病危,從白屋乘追鋒車一日夜行四百里,趕到京城,在嘉福殿臥室內拜見氣息奄奄的魏明帝。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將八歲的太子曹芳托付于他,命太子上前抱著他的脖子。司馬懿頓首流涕,受遺命與大將軍曹爽共輔幼主。明帝忍死等待司馬懿,交付給他大事后便死去了,司馬懿和曹爽遵遺囑立齊王曹芳為帝。
司馬懿老奸巨滑,裝病篡權
齊王曹芳即帝位后,身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遷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并由大將軍升任太尉。與曹爽各統兵三千人,共同執掌朝政。輪番在殿中值班。并受到乘輿上殿的特殊優待。輔政之初,曹爽因司馬懿是自己的父輩,兼且德高望重,故引身卑下,恭敬有加,不敢專斷獨行。后來丁謐等人勸道:"太尉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推誠信任。"曹爽遂對司馬懿猜疑提防。在丁謐謀劃下,曹爽于景初三年239年二月使魏帝下詔,表面推崇司馬懿,從太尉轉為太傅。外示尊崇,而奪其實權。使尚書奏事,先經曹爽。大權遂為其所專。曹爽又以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余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貴寵無比。何曼、鄧飏、李勝、丁謐等,為人華而不實,魏明帝在世深加抑黜,曹爽卻任為心腹。為了提高威望,建立功名,曹爽不顧太傅反對,于正始五年244年二月強行伐蜀,結果勞民傷財,無功而還。
曹爽及其黨羽專制朝政,胡作非為。將洛陽野田、典農部桑田數百頃等國有土地分割占為私產。并承勢竊取官物,向州郡敲詐勒索。曹爽的飲食車服,比于魏帝。妻妾成群,還不滿足,又私取先帝才人及良家子女為伎樂。正始八年247年四月,曹爽將太后遷于永寧宮,進一步專擅了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他們認為司馬懿病重,不足為患,遂有無君之心。策劃密室,圖危社稷,約期舉事。曹爽-伙的作為引起朝野的不滿。人們以民謠諺語斥責曹爽的同黨:"何、鄧、丁,亂京城。"
司馬懿失去軍權后,知道曹爽猜忌自己,便又故伎重演,閉門裝起病來,既不上朝,也不參與朝廷大事。曹爽貴族子弟習性,喜歡出城打獵,有時出城幾天也不回來,他的手下屢次勸他不要留宿城外,以免城中發生軍事政變。曹爽笑道:"我軍權在握,有什么可怕的。"此人見自己勸不動,便又托曹爽的弟弟苦勸,曹爽從此收斂了許多。司馬懿見計策收效不大,索性佯稱病危。曹爽聽到這消息后,自然歡喜異常,但也不敢相信,恰好河南尹李勝,經曹爽的表薦,回歸故鄉為荊州刺史,曹爽便讓李勝假借去太傅府辭行,一探究竟。李勝在司馬懿臥室里見到司馬懿,司馬懿勉強坐起,手拿衣服要穿上,衣服卻從手中滑落下來。司馬懿又指著口,意思口渴,丫鬟拿來粥后,司馬懿竟然拿不住碗,粥淌滿胸口。李勝見狀說道:"大家都以為太傅是舊病復發,沒想到病得這樣重。"司馬懿故意裝出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李勝便說:"太傅,下官奉調為荊州刺史,特來向您辭行。"司馬懿喘息說:"并州嘛......君受屈此州,地近朔方,須好好防備。"李勝糾正道:"是荊州,并非是并州。"司馬懿故意錯說:"君是從并州來嗎﹖"李勝又重復一遍說:"現奉調為荊州刺史。"司馬懿似乎聽清楚了,笑說道:"我年老體衰,又臥病在床,馬上就要死了。我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才淺識短,望君等念我舊情,多多照顧。"李勝回去后見到曹爽,把司馬懿的情況報告給了曹爽,他說:"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巳經分離,無須顧慮了。"第二天又對別人說:"太傅的病好不了了,真叫人感傷。"曹爽認定司馬懿旦夕即死,心里徹底解除了防備。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爽兄弟以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為借口,帶著御林軍又離開京城去打獵了。一直裝病等待時機的司馬懿立即召集舊部發動了政變,他派兒子司馬師屯兵司馬門,占領了宮廷,然后上奏永寧太后廢免曹爽兄弟,奪了他們的兵權。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屯于洛水浮橋。派人給魏帝送去罷免曹爽的奏章。表中盡數曹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則專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群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易以私人"等罪。曹芳看完,交與曹爽,曹爽看罷,目瞪口呆,立刻面如土色。其實此時曹爽還占據上風,他有天子在握,完全可以用天子的名義號召各地勤王,而他自己手中的御林軍也完全可以一戰,勝負之數尚未可知。可他卻被司馬懿的聲望嚇倒了,司馬懿料定他是"駑馬戀棧豆",所以一面逼他交出兵權,一面又指著洛水發誓:曹爽只要交出兵權,不但保證人身安全,還讓他以列侯歸第,富貴終生。曹爽不敢和老謀深算、久經沙場的司馬懿決戰,又相信"太傅老成重望,諒不會食言",便不采納手下桓范等人讓他調兵攻打京城的建議,乖乖地交出皇帝和部隊。結果他不但被殺,而且和手下死黨都被以謀反大罪滅了三族。司馬懿借此機會,不但消滅了曹爽,而且把朝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曹操一生辛苦奪來的江山又從此轉到司馬懿手上。
司馬懿重返權力寶座后,眼前依然有許多難題有待處理。像重臣之一的征東將軍王凌,就非常反對司馬懿的專權,不久便舉兵作亂。司馬懿得知這次若處理不當,可能就會失去既得的權力。因此,他先向天下公布王凌的罪狀,并宣稱王凌若肯歸降,便既往不究,還派人送一封懇切留用的信函給王凌。如此把王凌的心理擾亂后,就一舉率領大軍征討,王凌自然不敵。王凌歸順后,便拿出司馬懿給他的信函,希望免于死罪,"這不是違反了當初的約定嗎﹖"但一切都已大遲了,王凌又成為敗在司馬懿手中那張兵不厭詐的牌上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