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博覽(住宅上)
東平路(賈爾業愛路)9號"愛廬"
建于1932年。1927年蔣宋聯姻后宋氏兄弟贈送給宋美齡的陪嫁之物,以作蔣宋短棲上海的行宮別墅。這幢洋房是典型的法國式花園洋房,外墻嵌著或黑或白或黃的五彩鵝卵石,屋面是孟沙坡面式的,上面鋪著紅色的平板瓦。房子高兩層,由主樓和東西側樓組成。其中主樓又分為同樣的東、西、中三部分;中間的券門最大,有內廊,布局莊重沉穩。
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被上海京劇院和上音附中使用。 ![]() 東平路7號
建于1935年。西歐建筑風格的花園住宅。建筑平面基本上為方形,入口處有敞開式連續券門廊。造型上的最大特點是采用跌檐式山墻,門窗、墻角等處似紅磚砌成凸角隅石狀。
該宅與9號原蔣介石居所毗鄰,曾為孔祥熙的私宅,現由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使用。
![]() 東平路5號
建于1924年。西歐建筑風格的花園住宅。建筑的最大特點是其南立面半圓形拱券,券心略加裝飾,二層采用五個連續半圓拱券。建筑紅色平瓦,灰色墻面,白色陽臺欄桿,四周綠色蔓藤纏繞,于滄桑中透出一種浪漫的氣息。
現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圖書館。
![]() 東平路11號
建于1921年。荷蘭風格的花園住宅。建筑有典型的荷蘭式頂屋。所謂荷蘭式屋頂,是兩折式坡屋頂,上下兩折之間有明顯的折檐,上坡緩而下坡陡,下坡近檐口向上翹起。這幢建筑的南立面原是寬大的弧形露臺,現全加裝了玻璃門窗。
該住宅二十年代曾為宋子文的私宅,現被改作西式餐廳。
![]() 汾陽路79號
原是法租界公董局總董事的住宅,現為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
汾陽路原為畢勛路 Route Pichon,全長1公里,處當時上海偏僻地帶。上海發生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后,公董局為避免在鬧市區發生正面沖突,選擇了這塊幽靜之地,建了一系列著名的建筑,其中有汾陽路20號原上海猶太俱樂部,現為上海音樂學院禮堂與辦公樓、45號原副總稅務司丁貴堂故居,現為上海海關專科學校的大樓、150號建于1930年左右,最初這座別墅為法國富商所有,四十年代為國民黨高級將白崇禧府邸。
于1900年開工,1905年建成。樓房通體潔白,與美國白宮建筑有幾分象似,故有上海小白宮美稱。底樓大堂有孫中山先生的全身油畫像。除了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法式的精致生活依然無處不在。在美麗的梳妝臺旁邊保留著百年前衛浴間的原始裝潢。令人驚訝的是100多年前小白宮就已經使用立體按摩淋浴器和抽水馬桶。
![]() 汾陽路79號法租界公董局總董事住宅
![]() 汾陽路20號上海猶太俱樂部
![]() 汾陽路45號丁貴堂住宅
![]() 汾陽路150號(白公館)白崇禧、白先勇父子住宅
汾陽路20號
二幢建筑均為假三層,其中一幢四屋頂,較為平緩,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白色粉刷,層間設齒形飾,柱體有凹槽處理。側立面有突出半圓形房間,上設露臺,整體風格有美國小住宅特色。該建筑有走廊與其他建筑鏈接,塔斯干式雙柱、三柱支撐。
另一幢建筑的雙折屋頂面陡峭,有雙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層為敞廊,木質構架支撐。底層磚墻,水泥毛刷墻面。半圓拱券門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間隔點綴,整體極富特色,局部帶有北歐風格。
分別建于1905年-1911年和上世紀20年代。原為上海猶太俱樂部,現為上海音樂學院禮堂與專家樓。
![]() ![]() 該樓于1927年起,辟設為比利時駐滬領事館。1934年起,比利時公使紀佑穆滯留上海時,就住在此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領事館關閉。1945年9月在原址重開。1950年,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擔任院長期間,上海音樂學院從漕河涇遷入此處,該樓主要作為學院辦公、接待專家之用。
平江路48號
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原址,建于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這是由風格一致、平面相互垂直的兩幢房屋組成的建筑,在二層北向有戶外連廊將兩者聯系起來,形成L形總平面。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第一大城市和重要港口被視為中國的“第二首都”,南京國民政府于1927年7月7日頒布了《特別市組織法》,宣布上海為直屬中央的特別市,是為上海設市之始。當天上午,就在交涉使公署樓前舉行了上海特別市成立儀式,由首任市長黃郛率領各局局長宣誓就職。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蔣介石、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古應芬參加了典禮,并分別發表了演講。自此,上海特別市政府即在此辦公,署前路也隨之改名為市政府路。為消除軍閥影響,豐林路、豐林橋也改名為楓林路和楓林橋。
![]() 淮海中路966號5號樓
徐匯區中心醫院行政樓,建于1920年代。這幢四層樓房形式語言比較復雜,雖然很難將其與某種歷史風格對號入座,但其端莊的立面、精美的裝飾和優良的建造品質使其價值赫然顯現。建筑以清水磚墻為主,立面上兩側凸窗形成超越屋檐的垂直構圖,仍然帶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建筑風格的遺韻,但是房子的頂部造型又是源自法國傳統的雙折屋面孟莎式屋頂。
這棟樓房早期的主人是英國僑民約瑟夫兄弟(Joseph Bros)。1938年以為肺結核病人提供治療、修養服務而聞名滬上的虹橋療養院由永嘉路遷入此處。1949年出張瀾曾在此養病。1958年,虹橋療養院和怡和醫院合并為淮海醫院。1961年更名為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現為該醫院行政樓。
![]() 淮海中路1131號
建于1926年。德國仿古典式建筑風格的住宅。上海金融世家席氏私宅,后由上海音樂學院使用。
![]() 淮海中路1300-1326號
淮海大樓(恩派亞大樓Empire Mansions),建于1943年。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公寓大樓,由凱泰建筑師事務所黃元吉建筑師設計。浙江興業銀行投資興建。
![]() 淮海中路1517號
盛宣懷住宅。建于1900年。新古典主義風格,豪華氣派,建筑面積1775平方米,三層磚木結構,分主樓與側翼,立面左右對稱,主入口朝南,前有門廊,兩面置雙柱,入內為大廳,廳旁另有樓梯間,以彩色玻璃為天棚,廳內和樓上臥室等均以柚木整修,墻上貼花綢紙。當年,此宅四周尚有大花園,草坪面積也很大。現在屋前留有大理石砌成的噴水池,南面有草坪與假山,房屋兩旁都種花木。整體環境仍十分優美。
當時這里叫做寶昌路,附近房屋很少,還有一些村莊農田,此洋房是一個德國人所建,因以后曾為清代洋務派主要人物、清末大理寺少卿、郵傳大臣、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創辦人盛宣懷購得,遂稱為盛宣懷住宅,1912年秋,盛攜家定居寓此。中日復交后,日本駐上海領事館設在這座花園洋房中。
![]() 淮海中路1610弄逸村2號樓
蔣經國舊居。30年代中期上海風靡一時的西班牙式建筑。
1948年8月蔣經國來到時,已是身負特殊使命的上海區經濟管制督導副專員。他帶著妻兒住進了當時的市政府安排的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逸村2號的一幢西式花園洋房內。
1949年后曾是某國營出版公司的宿舍,1997年春被一臺商購進作為私宅。
![]() 淮海中路1634號
建于1930年抗戰勝利后,曾為南京國民黨政府有名的軍政頭目何應欽的寓所。這是一幢獨立式花園住宅,其總體的建筑特色是簡潔、實用,中西風格結合。
![]() 淮海中路1754弄
建于1930年。里弄住宅,均為二至六單元聯立式建筑,帶有一些西班牙建筑特征。
![]() 淮海中路1818弄
建于1923年。由六幢獨立花園住宅組成。均為磚木結構。該組建筑的宅基地原為俞姓業戶所有。1909年(宣統元年),英商通和行向俞姓業戶買下土地永租權,該組住宅由誰建造尚待考證。抗戰后期,大通企業銀行將房屋產權變更為從業于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沈姓富商。1950年代,部分房產轉讓他人,部分納入公私合營,后又幾經易主。該組住宅至今大部分仍作居民住宅使用。
![]() 淮海中路1828-1858號
武康大樓(淮海中路1828—1834號,東美特公寓;淮海中路1836—1858號,諾曼底公寓 Normandie Apts.),建于1924年,法國文藝復興式公寓大樓,由鄔達克設計。著名電影藝術家鄭君里、趙丹曾在此居住。
![]() ![]() 淮海中路1897號
建于1923年。地中海建筑風格的花園式住宅。
![]() 武康路40弄1號(福開森路18號)
于1930年建成時是銀行產業,1933年是中華民國駐挪威公使的寓所,以后又是民國初期風云人物(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舊居。它現屬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筑。
這幢花園住宅具有典型西班牙風格,它是著名的由董大酉建筑師事務所設計建設。 ![]() 武康路99號
正廣和大班住宅。建于1928年,是一幢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
原為英商正廣和洋行(英商正廣和汽水廠)大班住宅。建國后,潘漢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住過。后來又作為市委招待所、華東局機要局的辦公室。該建筑現為民居。
![]() 武康路113號
建于1923年,1948年改建。西式獨立花園住宅。1955年,巴金從淮海坊遷入該處。
![]() 武康路 117弄1號
建于1943年,花園住宅由當時上海華籍著名建筑設計師范能力設計,一幢中西合璧混合式的建筑,外形具有西方折衷主義風格。小樓于1944年建成使用,樓高3層,面向南,磚木結構。
![]() 武康路390號
1932年建造。屬地中海式花園住宅。平緣四坡紅頂,一層東、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墻角設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開間,半圓門廊前出,兩邊設弧形,環抱臺階;檐頂盔為形山墻,設落地窗和陽臺。紅頂白墻,外廊環繞,平拱和圓拱的開窗和山墻上的老虎窗,雅致新穎,風格獨特。曾經是意大利的駐滬領事館。
![]() 康平路(麥尼尼路)205號
建于1923年。帶有巴洛克建筑風格的花園住宅。外墻面水泥砂漿粉刷,底層突出的敞廊由白色愛奧尼柱支撐,上部為二層露臺,白色古典式欄桿。建筑層間有水平齒形裝飾帶,窗上有三層女兒墻中部突出,飾有巴洛克圖案,整幢建筑給人以古典的藝術感。
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現由徐匯區老干部使用。
![]() 余慶路(愛棠路)190號
建于1936年,原上海市市長陳毅曾在此居住過。如今由上海市機關幼兒園使用。列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筑。
![]() 醫學院路138號
復旦大學醫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一號樓,建于1936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市級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單位)。
![]() 復興西路19號
建于1932年。花園住宅,由李維建筑工程公司設計。建筑平面基本呈現矩形,南部底層起居室局部呈半圓形突出,半圓形拱券窗間的絞繩柱裝飾。陽臺外緣的半圓形小券、水泥拉毛墻面上的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綠柚貼花,以及鋪設西班牙筒瓦的平緩屋頂,使這幢小住宅具有較明顯的西班牙風格。露臺采用鑄鐵欄桿,重點裝飾部位以曲線鑄鐵花式,也是西班牙風格常用的手法。室內部件設計施工精良,墻面亦用水泥拉毛成弧線,起居室頂棚和墻面交界處有連續小券木線腳裝飾,門框有木制絞繩狀拱門緣飾,門框門扇中有鏤空拱券,鑲嵌玻璃內有精美鑄鐵花飾。
![]() 復興西路62號 原修道院公寓
建于1930年。上海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特色:公寓住宅,由一幢二層和一幢三層建筑組成,二幢建筑以連廊相連。每幢每層均由兩個居住單元組成,有3室、4室、5室等多種戶型。建筑外觀和室內裝修均為西班牙風格。
歷史人文:原名修道院公寓,其實與修道院無關。該公寓原為英國商人密豐絨線廠主的住宅,現為湖南路街道辦事處等單位使用。
![]() 復興西路193號
建于1930年。列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筑。具有英國建筑特點的花園住宅。建筑有較大的雙坡屋頂,紅磚砌筑煙囪,北立面有紅色半露木構架,南立面淺黃色拉毛墻面。起居室呈現多邊形突出墻面,紅磚砌筑,上為陽臺,一層有圓拱券窗洞和楣窗。
現由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使用。
![]() 復興公寓
復興中路1331號。英式鋼筋混凝土公寓大樓,建于1926年,建筑面積達4700平方米。因它的建筑填充墻體和部分構件采用了黑色石材,由此又得名為“黑石公寓”。舊稱黑石公寓或花旗公寓。現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歸徐匯區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
![]() 同濟德文醫學工學堂
復興中路1195號,建于1908-1916年間,德國式學校建筑。已列入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筑名單之列。現為上海理工大學校園內的圖書館
![]() 高安路(高恩路)18弄20號
榮德生私宅。建于1939年,建筑面積約1924平方米。這是一幢具有30年代現代建筑特征的花園住宅。中國著名實業家榮德生的私宅。據說,當年朝南居中房間為榮德生夫婦的臥房,兩側是書房和小會客室,東向幾間是女兒漱仁和鴻仁的閨房,西向幾間是公子爾仁、一心和毅仁的臥室。
1956年起先由徐匯區少年之家使用,1960年后改名為徐匯區少年宮,并沿用至今。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 高安路77號
建于1920年代。具有德國青年派風格特征的花園住宅。由為法商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建造。現為私人住宅。
![]() 高安路93號
建于1930年。具有德國青年派風格的花園住宅。
![]() 高安路99號
建于1936年。折衷風格的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筑布局關系與主立面處理均對稱有序。
![]() 國際禮拜堂 衡山路(貝當路)53號。上海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24年由上海的外僑,主要是美國僑民集資興建,于1925年落成,堂內有1400個座位,際禮拜堂是基督教教堂,由禮拜堂和三層高的副樓兩部分組成。國際禮拜堂主體建筑樣式為德國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禮堂可容納700余人。禮拜堂占地7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372平方米,為紅磚結構,堂高16米,江裕記營造廠承建,平面為L形。教堂與左面一幢三層樓房相連。大堂屋面兩坡陡峭,鋪蓋石板瓦。內為3廊型巴雪利卡式,側廊2層。大堂正中為祭臺,兩側為二層廊式樓廳。為各國,各教派的基督徒共同禮拜的場所。
![]() 上海百代小紅樓
建于1921年。(衡山路徐家匯花園內,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
三十年代是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的所在地,就在這幢暗紅色的小樓里,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還有似乎永遠和老上海牽著手出現的《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等美妙的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品。當時紅歌星如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吳鶯音、張露在小樓里一一閃現,又一一消隱,聶耳的執著,周旋的甜美,白光的美艷,李香蘭的高亢靚聲.......她們除了歌藝超群,還有強烈個人風格,至今使人難以忘懷。
南春華堂
(南丹路17號,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
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間(1505-1521年間),原址在梅隴路5號,是明代一位張姓顯赫官紳告老還鄉后所居住,原名裕德堂。清末民初,張家家道敗落,就把裕德堂房產全部變賣。因為裕德堂的北面有詩人黃瑾的別墅春華堂,故稱之為南春華堂。
裕德堂屋宇寬敞,建筑精致,它原本建有三進:在頭進的大門兩側伏有石獅4尊,門內有儀門、石鼓和平房兩間;二進為七開間的裕德堂正廳;三進是五開間的起居廳。廳的兩側各建一間一面的“落檐”,廳前的天井兩旁為東西廂房,與二進的裕德堂相連。 1963年,公布為上海縣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時代更迭,南春華堂漸顯老態,被周圍的現代建筑所蠶食。不僅原有的三進院落只剩下中間一進,而且門窗凋零,木質腐爛,今僅存廳堂。原址徐匯區梅隴路5號,2003年遷移至南丹路17號光啟公園內,作為徐光啟陳列室。
![]() 徐家匯觀象臺
中國第一座天文臺。位于徐家匯地區,即今日蒲西路166號。
建于1901年。英國風格的三層建筑,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的外立面為灰色清水磚墻,窗戶采用圓拱形的。窗框和窗下裝飾采用紅磚。局部墻身帶有齒形飾。部分窗框由紅磚砌筑成隔石狀。平臺及室外樓梯采用古典式的寶瓶狀欄桿。
這座觀象臺最有標志性的東西是大樓中央頂端建有一座磚木結構測風塔,既實用并表明建筑的功能型,又使建筑造型更富有生動性與標志性。屋內設有子午儀室,后又增加地震測量工作。1924年5月始每日2時向海船發布氣象預報。徐家匯觀象臺被國際天文協會確定為標準時計處后,在1926年和1936年兩次參加國際經度預測任務,成為重力加速度的基準點,連同巴黎和舊金山共同成為世界上三大基準點。
![]() 陳炳謙住宅
建于l 930年,在華山路與烏魯木齊中路交叉處(近華山路)一側。這是一幢保存較完整的中國傳統宮殿式住宅建筑。業主是陳炳謙,陳氏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就任一家“祥茂”洋行的華籍高級買辦。而祥茂洋行,在舊中國一直被列入五大洋商洋行之一(即沙遜洋行、旗昌洋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祥茂洋行)等,在華經營綜合性貿易。國人一定知道,在上海灘有塊祥茂肥皂,也是他洋行經營業務之一。陳炳謙發跡后,于l 930年建造了這幢中國傳統式住宅,一直寓居到上海解放前夕出走香港,建國后上海房管部門接管.今作上海華山醫院(5號樓)化驗樓使用。
![]() 華山路(海格路)893號
永安紡織印染公司總經理郭棣活先生的宅邸。建于1947年,1948年落成。這是一幢現代派風格的建筑:平屋頂、白粉墻,水平線、玻璃磚,落地窗、轉角窗。平面為不對稱布局,根據功能要求安排各種大小不同的房間。寬大的走廊和圓弧形大樓梯更增添了豪華。進門后的屏風和大樓梯采用玻璃磚墻,既有現代建筑通透、明亮的特點,又增添了幾分深沉和含蓄。大客廳和大餐廳間以推拉移門相隔,拉開移門即為一個很大的舞廳。大客廳朝向花園是大面積玻璃門,門外是與室內同標高的平臺,室內外空間由此連成一片。
1948年夏,郭宅竣工,舉行了盛大的迎賓儀式,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果夫、陳立夫等紛紛前來志賀,盛贊住宅的豪華氣派。
![]() 南洋公學圖書館 華山路1954號。建于1919年,英國伊麗莎白時代建筑的建筑風格。1921年后為交通大學圖書館。
![]() 銅仁路333號
建于1938年。匈牙利籍世界級建筑大師鄔達克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屋主是顏料大王、舊上海富商吳同文,其夫人是貝聿銘的姑媽。
這是一幢嵌著綠色磚面外墻的,環抱著北京西路和銅仁路的圍墻,圍墻內是一幢兩層樓高的綠色弧形建筑,外觀如一艘郵輪,遠遠望去,猶如都市中的蘇堤柳蔭,四周的摩天新建筑非但沒有令她有落伍之感,掩蓋不住她的清華之氣,更在一排面目模糊劃一的城市建筑中,襯出其幾分自戀的孤寂。在老上海,慣稱其為“綠房子”。
這座現代風格的私人別墅于1938年開始建設,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孤形體量,帶形玻璃窗,流線形室外大樓梯及水平陽臺,室內設有帶玻璃天頂的日光室、安裝彈簧地板的跳舞廳,并設有空調、電梯等先進設備。它表現出鄔達克對現代建筑風俗的追求,當時的《上海日報》將它稱為"遠東第一豪宅"。
![]() 新華路(安和寺路)231號
1932年由實業家榮氏購地建造二層磚木花園別墅,占地1550平方米,建筑面積613平方米,另有花園660平方米。具有意大利風格的英國鄉村別墅。榮德生作為榮毅仁姐妹榮漱仁的陪嫁之宅。
![]() 新華路329弄(舊稱外國弄堂)36號
原同濟大學校長、革命烈士周均時被捕前曾居此樓里。周均時住宅現為民居。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這是由匈牙利著名建筑師鄔達克為外國弄堂設計的29幢高級花園洋樓中的一幢,滬上罕見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被稱作“蛋糕房”。南面底層大門和左右窗戶,與二層三扇大窗皆為長方形,構成對等的幾何圖案,突現出歐洲現代式建筑簡潔明快、美觀實用的特點,其底層中央客廳置有一歐式噴水小池。這幢花園住宅原為西班牙領事館使用,后由周家購進。
![]() 貝祖詒住宅
1934年建,靜安區南陽路。這是一棟脫胎于中國傳統的具裝飾藝術派建筑風格的四層花園洋房,洋房主人為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的父親、前中國銀行行長和中央銀行總裁貝祖詒,時稱貝家花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