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蹦極的時候曾遇到過令人難忘的一幕。電梯還沒有把我們送到塔頂之前,就聽到塔上傳來凄慘絕望的哭聲。原來,是一位年輕媽媽為了鍛煉兒子的勇氣,正逼他從80米高的蹦極塔上跳下去。已經綁好蹦極繩的孩子看上去10歲左右,雙手死死地抓住欄桿,聲嘶力竭地哀求:“媽媽,我不跳!求求你,別讓我跳!”孩子臉色煞白淚水橫飛,媽媽則冷靜而嚴肅地對孩子說:“男人怎么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你長大了怎么保護媽媽?不要哭了,今天想不跳是不可能的,我就是要鍛煉你的膽量!”工作人員和周圍的游客都企圖勸阻,但是,媽媽硬是掰開孩子的手指把他推下蹦極塔。跳下去之前,孩子那驚恐和絕望的表情至今揮之不去。
媽媽的用意也許可以理解,她希望兒子能戰(zhàn)勝恐懼,勇敢無畏。可是,這種方式不僅無益于媽媽的初衷,相反,它能強烈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盡管,已經被安全器械保護好的孩子不會在蹦極中受傷,更不會喪命,可是,這個孩子也許喪失了更寶貴的東西——對母親的信任。
的確,勇氣是需要歷練的,然而,勇敢的性格并非來自被迫的歷險,人的勇敢更多地取決于他的安全感,安全感越充分,人就越勇敢,就越樂于嘗試冒險和挑戰(zhàn)自我。
對于孩子而言,可以信賴的、能保護他的媽媽(或爸爸、或其他的重要養(yǎng)育者)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可是,這位媽媽卻“無情地”讓孩子陷入無助和絕望的體驗之中。“連媽媽都這樣對我,還有誰能夠信任呢?”——這也許才是孩子從蹦極中獲得的經驗。
盡管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勇敢,但是,更多的父母不會像這位媽媽一樣硬生生地把孩子推下去,他們會鼓勵孩子而不是逼迫他,因為他們能理解自己的膽怯和退縮,也能尊重孩子的膽怯和退縮。而這位媽媽卻無法容忍兒子的軟弱,從她“無情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內心對恐懼充滿了恐懼,她把這種恐懼投射給孩子,企圖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抵御自己內心深處的脆弱和無助,孩子成了她保護自己的防彈衣。在這樣的教養(yǎng)中,孩子將感到更加無助和絕望,可能因此會變得更加膽怯,或者,為了迎合媽媽而變成一個莽撞與不負責任的冒險者。
父母之愛是無私的,然而,很多時候愛卻因為父母對自己的無知而變質,我們善意地提示為人父母者:去了解自己,不要讓偉大的父母之愛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