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瞌睡
上午是肺脾虛,陽生到中午,下午是腎虛,陰生.
整天精神不振,脈細微,是少陰病.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今患者發病伊始,便周身惡寒,困倦思睡,脈沉細,顯系寒邪直中少陰,而與提綱證基本符合。
----------如果不是脈沉細,則要考慮是別的原因。發熱有水飲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無水飲用甘草去細辛。 患者雙下肢酸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右膝肌肉輕度萎縮,近2天因參加田間勞動,頓覺行走不便……中醫四診:面色少華,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濡緩,痛處喜溫怕冷。
筆者據此推求其病機可能屬于陽虛寒凝,遂寄去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生麻黃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時),北細辛20g,熟地60g。囑服6劑。 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其人反復感冒1個月余,曾用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刻診: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冷,
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藥無顯效呢? 細詢之,方知其人經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于陽虛體質無疑。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僅服1劑,諸恙霍然。 江老答:“因為虛人感冒的病因病機與張仲景《傷寒論》中揭示的少陽病的病因病機‘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理無二致。此皆不任發汗,故可以用小柴胡湯一方統治之。方中人參(黨參)、甘草、大棗補益中焦脾土,化生氣血,以為勝邪之本;合柴胡、黃芩、半夏、生姜、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其加強者加桂枝湯。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多了煩痛。
江老的回答是:體虛之人,衛外不固,外邪侵襲,,可以直達腠理。腠理者,少陽之分也。所以虛人感冒,縱有太陽表證,亦有病之標;縱無少陽正證或變證,卻總是腠理空疏,邪與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湯,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則太陽之標證亦可除。
脈沉緊煩痛在附子湯。無煩有痛脈沉緩新加湯。
我初用柴胡桂枝湯時,因慮方中之人參(黨參)壅補,便師法蒲輔周老先生,而用我省梓潼縣所產的泡參代之。泡參體輕有孔,不戀邪,但補力不及黨參。
后來改用仙鶴草30-50g,效驗即彰。仙鶴草又名脫力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