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從該方的原文闡釋、組成配伍、量比用法、適應病癥、臨床應用、個人經驗、各家論述等方面展開討論。
1,原文《傷寒論71條》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豬苓散是。)
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2,原文《傷寒論72條》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3,原文《傷寒論73條》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4,原文《傷寒論74條》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5,原文《傷寒論141條》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與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五苓散方:
豬苓(去黑皮,十八銖)白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6,原文《傷寒論156條》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證方。)
7,原文《傷寒論244條》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宜五苓散。方三十。
豬苓(去皮)白術茯苓(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8,原文《傷寒論386條》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二。
五苓散方:
豬苓(去皮)白術茯苓(各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澤瀉(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散,更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湯加減法。)
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9,原文《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
假令瘦人, 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三十一)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10,原文《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四)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五)
[ 此貼被書劍一生在2008-11-25 19:33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