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朱良春用藥經驗集(一)

     檬梓橋 2010-04-05

        1、附子溫五臟之陽,要善用,不可濫用
        附子,是中藥四大主藥(人參、石膏、大黃、附子)之一,四大主藥又稱之為“藥中四維”,可見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溫五臟之陽。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張仲景氏。僅以《傷寒論》六經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陽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瀉心湯、芍藥甘草附子湯;在太陰篇有理中湯(丸):在少陰篇有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干姜附子湯、附子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真武湯、茯苓四逆湯;在厥陰篇有烏梅丸。幾近二十方之多,竟占全書112方的六分之一強。在使用附子的處方中,最為重要的,乃在于其強心作用的四逆湯諸方,蓋熱病死于熱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眾。昔章次公先生獨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發明熱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搶救熱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選藥物,即為附子。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稱譽于上海。時人稱為“祝附子”。雖高熱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脈數,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熱病耗傷心力這個要害,使許多重篤病人轉危為安。章先生曾在陳蘇生氏編《傷寒質難》一書的序中說,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藥的“心狠手辣”。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對熱病中、后期,邪勢方衰而體力不支,有厥脫之危者,賞用《馮氏錦囊》之全真一氣湯,此方人參、附子與地黃、麥冬同用,強心救逆,養陰益氣,在熱病治療中可謂別開生面。但是,祝、章兩先生這樣的經驗和見解,卻是空谷足音,庸淺者且毀滂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現輝煌。以四逆湯(及其改進劑型)治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廣泛用于內科臨床,其強心升壓,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非常突出。
        朱老指出:熱病用附子,要見微知著,如果出現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脈微欲絕、口鼻氣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他曾提出以下標準:舌淡潤嫩胖,口渴不欲飲,或但飲熱湯;面色蒼白;汗出,四肢欠溫;小便色清。雖同時兼見高熱、神昏、煩躁、脈數,亦當用附子,以振奮衰頹之陽氣,避免亡陽厥脫之變。二十多年前,在朱老的指導下,我曾把附子用于許多例重危病人,特別是小兒中毒型菌痢、麻疹合并肺炎,雖高熱脈數,亦在所不忌,有效地挽救了許多重危癥的生命。前些年,我曾在北京安貞醫院兒科會診一朱姓肺炎患者,高熱持續8日不退,昏睡,煩躁不安,呼吸迫促,脈搏每分鐘150次,而面色蒼白、有汗、舌淡、溲清,我當即用了紅人參、附片、龍骨、煅牡蠣、白芍、炙甘草、蘇子、葶藶子、枳殼、桔梗等。病區主任看了處方,問:人參大補,附子大熱,現在孩子體溫39℃以上,照你們中醫的說法是,邪熱方熾,合適嗎?筆者反問她:“如果心衰,你們用不用抗心衰藥?這就是中醫的抗心衰藥。”結果連續3天用了3劑藥,病情日見好轉,體溫顯著下降到低熱,脈搏也降到每分鐘100次以下。現在這個小孩已經上中學了。附子強心的有效成分為去甲基烏頭堿,現代研究證實其強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脈血循環,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心排血量,擴張周圍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近二十年來,已有參附注射液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更有效地發揮了附子急救的作用。急性熱病如此,慢性病過程中出現的充血性的心力衰竭,用附子亦有著效。蓋心衰以陽氣虛衰為本,血瘀水停為標,對心衰而見心悸怔忡、自汗短氣、神疲乏力,甚至身寒肢冷、浮腫尿少、夜尿多、舌淡苔白、脈弱或結代者,朱老常用附子為主藥,振奮心腎之陽,伍以人參、茯苓、白術、生姜、赤白芍、桂枝、葶藶子、仙鶴草、丹參、益母草等,每收捷效。照仲景用法,附子用于厥脫之急救,挽陽氣之亡失于頃刻,須用生者,其力始宏。但生附子應用不當,常致中毒。目前市售之生附子又往往告缺,朱老認為用熟附子效果亦甚顯著,似不必拘泥。
        附子溫腎陽,既用于腎陽虛憊不能化氣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腫(如人參湯、真武湯),又用于虛勞之夜尿頻多、腰痛神疲之證(如金匱腎氣丸)。泌尿系結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強排石之功。
        附子溫脾陽,對脾陽虛水谷運化失職之久瀉、水瀉,或暴瀉損及脾陽者,附子合炮姜、焦白術、茯苓、炙甘草、人參、伏龍肝,少佐烏梅、黃連,取效亦捷。
        附子亦溫肺陽及肝陽,中醫術語中習慣上不稱肺陽虛、肝陽虛,實際上肺氣虛而有寒象者即為肺陽虛(如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為剛臟,內寄相火,肝陰肝血為本,肝陽肝氣為用,肝陰肝血雖多不足之證,肝陽、肝氣亦有用怯之時。其證疲憊乏力,悒悒不樂,巔頂冷痛,脅肋、少腹隱痛,陰器冷感。脈弦緩。肺陽虛可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肝陽虛可用附子合桂枝、黃芪。
        附子又為痹證要藥,痹證含義很廣,包括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肩關節周圍炎等二十多種疾病。在痹證的研究上,朱老積有數十年功夫,其益腎蠲痹丸一方,早已享譽海內外,他對病情頑纏,疼痛劇烈者,亦常配合湯藥,以期迅速地控制病情,減輕患者的痛蓋。其中,風寒濕相兼為痹,癥情偏寒者,朱老常用附子為主藥,配合桂枝、赤芍、白術、甘草、制川烏、細辛、穿山龍、生姜。風濕熱痹,亦有用附子之時,常用附子配蒼白術、黃柏、蠶沙、忍冬藤、萆解、苡仁、律草。此際用附子,一方面是因為本有濕邪存在,濕為陰邪,濕盛則陽微;另一方面,因濕熱蘊結,陽氣被遏,故借附子之大辛大熱通陽。雖同用附子,但配伍不同,用量亦不同,風寒濕痹須用大劑量(15~30克),此則僅須小劑量(3~6克)。肩關節周圍炎亦常用附子,患者常訴肩部冷感,怕風,喜暖,晚上睡覺蓋不著肩部疼痛便加劇。朱老經驗以附子為主藥,配合桂枝、蜂房、羌活、防風、姜黃、海桐皮、赤芍、當歸、淫羊藿、細辛、靈仙、黃芪、白術之類,15劑為l療程,常可獲效。類風濕性脊柱炎,現稱強直性脊柱炎,常須大劑附子配合益腎壯督活血之品,如老鹿角、淫羊藿、熟地、補骨脂、蜂房、蘄蛇、巴戟天、地鱉蟲、赤芍、紅花,兼吞服益腎蠲痹丸。唯此病頗為頑纏,必須堅持服藥,非短時期所可見功。
        不唯痹證,諸多慢性炎癥,亦多用附子,如慢性闌尾炎、慢性腎炎、慢性盆腔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朱老認為,不能因為有一個“炎”字,就不敢用附子,附子其實也有較好的抗炎作用。當然總的還是以辨證論治為指歸。同時,附子也可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配伍,仲景治腸癰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即已開先例。汪昂《本草備要》對附子之功用說得很全面精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可以參證。
        總之,附子在臨床應用廣泛,用之得當,效果卓著。但也不可濫用附子。某些醫生,因其溫陽振頹有速效,往往濫用附子,曾有人統計過某名醫一段時期的處方,無一方不用附子,無一人不用附子;還有人撰文說什么方藥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鮮一樣,這都背棄了辨證論治精神,是欠妥的。所有藥物,都有利有弊,必當用始用之。
        關于附子的用量及用法,朱老曾多次向吾輩指出:一是不同的人對附子有不同的耐受性,有人用30~60克沒有問題。有人僅幾克就會出現中毒反應。因此,除危急情況之外,應當慎重,不妨先從小劑量(3~6克)開始,如無反應,可以逐漸加大,采取遞增的方式,大致以30克為度。得效后就不必再用大量,亦可同樣采取遞減的方式,慢慢減下來。二是熟附子的加工,是用鹵水浸泡后再在籠屜里蒸熟,其有毒的成分會受到破壞,而有效成分不變。但其蒸制過程目前仍是經驗性的,建議研究單位作一些測試,為加工者提供最佳加工方案。日本的加工方法是高溫高壓,以破壞其烏頭堿內酯,這樣人湯劑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當然日本漢方醫附子的用量很小)。以目前狀況而言,如附子用量較大,仍以制者入藥為妥。且必須先煎半小時,煎時最好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更好。四川醫生的經驗是:以口嘗不麻為度。如果感覺口舌發麻,就應再煎。另外煎附子之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水。
        附子中毒最先出現的癥狀是頭暈,心慌,口、舌、唇、四肢發麻,說話不爽利。此際可用淘米水一大碗即服,有緩解中毒癥狀的作用,然后可用甘草60克水煎服。嚴重者除上述癥狀外,兼見惡心嘔吐,皮膚冷濕,胸悶,心律慢而弱,血壓下降,早搏,心律不齊,體溫下降,或突然抽搐,應及時送醫院急救。
        [何紹奇整理]
        2、苦參性苦寒沉降,調心律,抗菌止痢
        苦參,大苦大寒,純陰沉降之品也。前人曾經指出:苦參“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黃連、龍膽皆相近”,而“其苦愈甚,其燥尤烈”,“較之黃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人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張壽頤《本草正義》)。朱老指出:張氏此說誠是,但善用藥者,當用其長而避其短,與領導者“知人善任”同一道理,否則良藥之功競遭泯滅,不亦惜哉!朱老用苦參,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于痢疾、傷寒  苦參對痢疾有卓效。急性菌痢,癥見痢下赤白、發熱腹痛、里急后重者,皆由濕熱壅滯所致。苦參兼燥濕清熱之長,故單用亦有效,常用量6克,研末沖服,1天3次,連用3~5天,不僅癥狀消失快,大便鏡檢恢復正常也快。加木香粉(二者比例為3:1),其效益佳。如嫌散劑難服,可依上述比例配成苦參木香丸,研細水泛為丸,每服6克,赤痢加紅糖,白痢加白糖,開水送下。對腸傷寒帶菌者,再加黃連,是為“苦參香連丸”,可使傷寒桿菌培養陽性者陰轉。在腸傷寒的治療上,朱老賞用通利療法,常采用聶云臺氏的表里和解丹及葛苦三黃丹,一般服前方3日后熱勢未挫者,即改用后方,連用5~7日多可奏效。而后方即以苦參與大黃、黃連等配伍。(表里和解丹詳見朱老近著《醫學微言》一書)
        (2)用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屬中醫驚悸、怔忡等癥范疇,對于異位搏動及快速性心率失常,過去多依“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徑用炙甘草湯,有效者,有不效者。近二十余年,研究者發現苦參對多種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實踐結果表明,苦參有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搏、延緩房性傳導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朱老采用這一成果,在辨證用藥的同時,加用苦參,經長期實踐證明,確有較好效果。
        【病案舉例】
        程×,男,28歲,職員。素日工作勞累,兼之睡眠不足,經常頭眩、耳鳴、心悸怔忡,近日心悸加劇。心率每分鐘達150次,口干,心煩,掌炕,夜眠不寧。心電圖:室上性心動過速。苔薄、質紅,脈細疾數。此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君火妄動,上擾心神,治宜滋陰降火、寧心安神。藥用:
        苦參、生地黃各20克,黃連5克,丹參、功勞葉各15克,玉竹12克,生牡蠣、炒棗仁各30克,麥冬10克,炙甘草8克。5劑。
        藥后,諸象均見好轉,心悸顯緩,自覺安適。苔薄、質略淡,脈細數(每分鐘94次)。此佳象也,效不更方,繼進5劑,心率已降至每分鐘80次。囑注意勞逸結合。繼以杞菊地黃丸善后之。
        (3)用于濕疹  苦參為皮膚病要藥,對濕疹的功效尤其顯著。常以苦參配白鮮皮、徐長卿、紫草、丹皮、蟬衣、黃柏、赤芍、土茯苓、甘草治療急性、亞急性濕疹。癢者加夜交藤;滲出物多,甚至黃水淋漓者,加蒼白術、苡仁;脾運不健加山楂、枳殼、檳榔;食魚蝦海鮮而發作者加蘇葉、蘆根;無滲出物,干燥者,加生地。苦參還可單味外用,滲出物多者,可以干粉撒布,或配合白鮮皮、馬齒莧、徐長卿、蛇床子、荊芥、防風等作外洗劑,或將煎出液冷卻后以棉紗布浸藥液外敷患處,待干即換之,效果不錯。
        (4)用于外陰濕癢  苦參在傳統用藥上一向認為有殺蟲之功,如李時珍云:“熱生風,濕生蟲,故能治風殺蟲。”現代研究證實苦參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亦有報道單用苦參治療滴蟲性陰道炎及宮頸糜爛獲效者。朱老常用苦參為主藥配黃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靈仙、白礬、花椒、防風、生艾葉、雄黃作浸洗劑。1日1次,每次10分鐘,對外陰濕癢有明顯療效。
        (5)用于夢遺  一般而論,無夢而遺,責之腎失封藏;有夢而遺,多系濕熱相火。朱老指出,前人有歌云:“見痰休治痰,見血勿止血,有汗莫發汗,精遺勿止澀……明得個中趣,方為醫中杰。”奈何醫者治遺精,率多以補澀為其能事哉!濕熱相火,上擾心君,則心君不寧,下擾精室,則精關難固,故有選于苦參也。
        邊××,山東人,借住北京八一中學。患夢遺,來京求醫半載余,以其久病體虛,處方率多補腎、固澀、補氣之品。孰知愈補愈虛,每日夢遺不止,神色憔悴,而脈數,舌紅、苔黃膩,明為濕熱相火之證,遂遵朱老法,擬方如下:
        苦參、黃柏各9克,遠志6克,茯苓、車前子(包)、草薜各15克,生白術、澤瀉各10克,生苡米30克,生甘草3克。
        4劑后夢遺頓愈,乃易方調理之。半年后復來京做生意,相逢于途,欣喜相告,病已痊愈,體健一如昔日云。
        此外,苦參尚可用于泌尿系感染,小便淋瀝澀痛,婦女赤、白帶下,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性關節炎(能堿化尿液)等疾病。
        苦參用量,除心律不齊需用較大量(15~20克)外,其他疾病,以6~9克為宜。外用不限。處方有苦參的湯劑,均宜在飯后半小時服藥,空腹服之易于引起嘔吐。
        (6)用于乳糜尿  乳糜尿,系小便混濁,自如米湯,而溲時無痛感的一種疾病,與中醫學的“膏淋”近似,多為脾腎不足、濕熱下流所致。朱老常用苦參為乳糜尿之主藥,蓋其清熱、燥濕、殺蟲,其功專在下焦,較之黃柏、梔子尤勝一籌也。初起用苦參配煅白螺絲殼、牡蠣、半夏、葛根、柴胡、黃柏,即孫一奎《赤水玄珠醫案》之“端本丸”。病久脾腎兩虧者,用苦參配芡實、金櫻子、石菖蒲、萆蘚、益智仁、山藥、熟地、山萸肉等,亦有顯效。
        3、白芥子利氣豁痰、搜剔內外
        白芥子辛溫,味厚氣銳,內而逐寒痰水飲,寬利胸膈,用于咳嗽氣喘,痰多不利,胸脅咯唾引痛;外而走經絡,消痰結,止痹痛,除麻木。誠如《本草經疏》說:“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為祛痰平喘咳之劑(如三子養親湯)外,對機體組織中不正常的滲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早年,朱老用白芥子、甘遂、大戟組成的古方控涎丹(又名子龍丸)治療慢性淋巴腺炎、濕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氣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疬、流注等,有較好療效,曾撰文刊載于《上海中醫雜志》1956年第8期(此文已收入199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微言》一書)。近二十余年,又用白芥子為主藥.治療各種結節病,取得成功。足證吾師對白芥子一藥,知之甚深,此即前人所謂“屢用達藥”也。
        (1)滲出性胸膜炎  滲出性胸膜炎多為結核性,也有由風濕病、紅斑狼瘡等其他疾病引起者。以胸腔積液,伴見發熱、胸脅脹悶、咳嗽、氣急、略唾引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與中醫文獻中的“懸飲”近似。朱老對此病常用控涎丹配合對癥湯劑,每收捷效。其方用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曬干)、白芥子(炒)各等分,研極細末,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2~3克,每日1次。服后當暢瀉稀水,如服后隔半日仍未泄下者,可加服1次。劇瀉者,則下次服藥可酌減其量。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徐×,男,32歲,工人。發熱、胸痛、咳逆氣促,已歷兩周,經x線透視確診為左側滲出性胸膜炎,經用抗生素尚未控制。體溫38.5℃,脈弦數(每分鐘102次)。聽診左肺中野以下呼吸音減弱,叩診呈濁音,此懸飲也。當予肅肺蠲飲,以平咳逆。
        ①控涎丹3克×3包,每日服1包。
        ②桑白皮、炙僵蠶、車前子各10克,甜葶藶12克,杏、苡仁各15克,魚腥草、金蕎麥各30克,甘草4克。3劑,每日1劑。
        藥后每日泄瀉二三次,氣逆顯減,胸痛亦緩,熱勢頓挫,此佳象也,控涎丹2克,每間日服1包,湯方續服3劑。
        三診:癥情平穩,B超檢查已無胸水。調理而安。
        控涎丹為十棗湯之變方,方中甘遂、大戟為逐水峻劑,而白芥子有搜剔停痰伏飲之長,如朱丹溪說:“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自芥子,正此義也。”張介賓說:“白芥子消痰癖瘧痞,除脹滿極速。”本方不及十棗湯之猛峻,用量又較小,而其功用不在十棗湯之下,故臨床運用的機會較之十棗湯為多。應當指出:控涎丹對促進濕性胸膜炎的吸收雖有捷效,但不能以之代替中西藥物的抗結核治療,請予注意。
        (2)結節病  結節病是一種原因不明、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的非干酪性上皮樣慢性肉芽病變,可發生在淋巴結、肺、肝、脾、眼、皮膚等處。朱老在實踐中體會到:此當屬中醫學中的“痰核”、“痰注”范疇,如朱丹溪說:“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痰注也。”故其治療,當以化痰軟堅散結為主,常用白芥子、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蠶、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蠣、誅草等;夾瘀者加赤芍、炮山甲、當歸、地鱉蟲、蜂房;夾氣滯者加青陳皮、姜黃;陰虛者加麥冬、天冬、百合、功勞葉;腎陽虛者加鹿角、仙靈脾、熟地、巴戟。此病病程較長,非短時期內所能見功,故醫者患者,均須識“堅持”二字。
        李×,女,46歲,工人。近年來,周身出現皮下結節,有時呈對稱、串珠狀,逐步增多,已達一百多枚,推之可移,按之堅硬,皮色不變,無特殊疼痛。病理切片證實病變屬于肉芽腫性質的痛損,診為結節病(病理切片號:765044)。已服中藥一百余劑罔效。苔薄,脈緩。綜合證情,屬痰注無疑,予化痰軟堅之品以消息之。
        炒白芥子10克,生半夏6克,炙僵蠶、制海藻、昆布、紫背天葵、夏枯草各12克,生姜2片.生牡蠣30克(先煎),紅棗5枚,6劑。
        二診:藥后自覺乏力,有時口干,苔薄白少津,脈象細軟,有氣陰兩傷之癥。上方加入益氣養陰之品。原方加黨參、麥冬各10克,炙黃芪12克,10劑。
        三診:痰核稍有縮小,仍感神疲乏力,口微干,苔薄,質微紅,脈象細軟。效不更方,繼進之。上方再加蜂房、地鱉蟲、石斛各10克,5劑。
        四診:腿部結節縮小,其質已軟,余未續見增多。右肩關節酸痛,艱于高舉,曾診為“凍結肩”。舌質襯紫,脈細。此乃痰瘀凝聚,而成結節,導致經脈痹阻,關節不利。仍宗前法,以九劑繼進之。白芥子、紫背天葵、僵蠶、蜂房、地鱉蟲、生黃芪各120克,仙靈脾、當歸、石斛、炮山甲各100克,鹿角霜80克,生半夏、陳皮各60克,甘草30克,共研極細末,另用制海藻、昆布各240克,煎濃汁,加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8克,食后服。因制丸尚需時日,仍續服湯劑。
        五診:服藥未停,兩腿結節消失,腰部結節逐漸縮小。苔薄、質微紅,脈細弦。
        以丸劑緩圖之。5個月后隨訪:全身結節消失,病已痊愈。
        (3)痹證  《開寶本草》謂白芥子主“濕痹不仁……骨節疼痛”,《本草綱目》亦謂白芥子可治“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朱老認為: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經隧者,因此所謂治“骨節疼痛”、“不仁”云云,皆指其辛散溫通,人經絡,搜剔痰結之功。故常在痹證方中加用白芥子一藥。如與姜黃、制南星、桂枝、蜂房、赤芍、海桐皮、淫羊藿、鹿角、制附片、當歸相伍,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與生熟地、淫羊藿、鹿角、麻黃、桂枝、制川草烏、烏梢蛇、炮山甲、骨碎補、續斷、靈仙、木瓜等相伍,配吞益腎蠲痹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慢性腰腿痛,療效均較為滿意。
        朱老用白芥子,一般為10~15克(湯劑),最大量用至18克,無任何不良反應。陰虛火旺或無痰濕水飲者忌用。
        4、白附子祛風定痛,兼療室早
        白附子系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關白附、竹節白附乃其別名。味辛甘,性熱,人肝、胃經,有小毒,應炮制入藥,生者內服宜慎之。是祛風痰寒濕,散頭面風痛的要藥,治中風(外風)口眼歪斜的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蝎),治痰厥頭痛的三生丸(白附子、半夏、天南星),治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的玉真散(白附子、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等著名方劑均用之。因其性燥而升,乃風藥中之陽草,能引藥勢上行,故善治面癱之口眼歪斜、偏正頭風及破傷風諸疾。但其功效,遠不止此,朱老還常用于下列疾患:
        (1)病毒性心肌炎引發的室性早搏  此種室早是心肌炎并發癥中比較難以恢復的一種。朱老每于辨治方中加用白附子5~8克,常收佳效。因《別錄》稱其“主治心痛心痹”,所以朱老認為它的功效雖主要是祛風化痰,但亦有通血脈、緩心痛、調節心律之功。再伍以黨參、黃芪益氣培本,桂枝(劑量要小,一般用3克)、丹參溫心陽、通心脈,棗仁、柏子仁寧心安神,僵蠶解毒鎮驚,琥珀安神化瘀,炙甘草養心定悸,合之而成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的妙方。陰虛者加麥冬、玉竹,汗多者加煅牡蠣、浮小麥,隨癥加減,可以獲效。
        (2)三叉神經痛  此癥極為頑纏,一般藥物均難奏效。白附子善去頭面之風。不僅對偏頭痛有效,而且對三又神經痛亦有佳效。朱老取白附子、白芍、全蝎、蜈蚣、僵蠶等分研為細末,每服6克,1日2次,收效較著。如治周××,男,79歲,干部。宿有高血壓、腦血栓之疾,近月來,左側頭面掣痛如觸電,說話或進食時更甚,迭用多種鎮痛藥及局部封閉,仍然未能控制,乃延請朱老會診,給予上方,服后2小時即感輕松,次日疼痛基本緩解。囑其再每間日服1次,以資鞏固。觀察半年,迄未復發。
        (3)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是十分頑固的一種皮膚病,一因其多由風濕熱毒、蘊郁肌膚,或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情感抑郁、化熱生風而發病,在治療方面除怡性悅情外,需集中祛風解毒、泄熱散結之品,始可收效。朱老選用白附子、白花蛇各20克,白蒺藜、白芍藥、白僵蠶各40克,共研細末,制成“五白散”,每眼6克,1日2次,堅持服用3個月,常可獲效。服藥期間,忌飲酒,少食海鮮,避免情緒緊張或抑郁,保證足夠的睡眠,是有助于痊愈的。
        本品因其具有祛風定痙作用,癲癇亦常參用之。
        此外,另有“禹白附”,與關白附功用相近,而不盡相同,不可混用。禹白附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根,是另一植物.既善祛風痰、定驚癇、止疼痛,又能治跌打損傷、金瘡出血、毒蛇咬傷、瘰疬等癥。炮制后其鎮痛作用增強,生者內服宜慎,孕婦忌服。
        5、黃藥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
        黃藥子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地下塊莖。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其功用有八個字的說明:“涼血降火,消癭解毒”,頗為扼要。朱老指出:解毒,是指黃藥子“主諸惡腫瘡瘺:一喉痹、蛇犬咬毒”(《開寶本草》)的作用;消癭,是指其對甲狀腺腫瘤有消散之功;降火,是指其可用于“心肺熱疾”(《大明本草》);涼血則指其清熱止血的功效。
        朱老經驗:黃藥子確為甲狀腺腫瘤、甲亢卓效藥。蘇頌謂有關記載見孫思邈《千金月令》,用黃藥子酒治癭,“時時飲一杯,不令絕酒氣”。在服藥過程中,“常把鏡自照,覺消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頸細也”,并謂劉禹錫《傳信方》“亦著其效”。說明早在唐代便用它治療甲狀腺瘤(可能也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朱老臨床常用黃藥子為主藥,配夏枯草、生半夏、僵蠶、橘絡、海藻、昆布、牡蠣、青陳皮、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土茯苓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之品,治療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瘤,約需2~3個月,多可恢復正常。但對甲亢患者,不可用海藻、昆布、海帶之類含碘多的藥物,因為碘雖可暫時抑制甲狀腙激素的釋放,使甲亢癥狀減輕,但當這種抑制作用減退或消失,甲狀腺激素大量合成或釋放,可致使病情反復并加重,纏綿難愈。更重要的是,甲亢病人雖多合并甲狀腺腫大,但其病機多為陰虛陽亢,或氣郁化火,與單純性甲狀腙腫不同,故甲亢雖以黃藥子為主藥,必伍以大劑滋陰降火藥,如生地、玄參、麥冬、黃連、丹皮、夏枯草、牡蠣(此藥不含碘,故仍可用),再加赤白芍、桃仁、紅花、浙貝、僵蠶、香附、蒺藜、珍珠母等活血化瘀、理氣舒郁之品,始克奏功。
        居×,女,3l歲。心悸,煩躁易怒,多汗畏熱,多食易饑,手顫,乏力,月經閉止近半年。眼球略有外突,甲狀腺中度彌漫性腫大。脈弦滑數,舌紅、苔薄黃。實驗室檢查:碘吸收率升高,高峰提前(3小時>30%.24小時>59%),T3抑制試驗陽性,血清L、T4超出正常值。證屬氣陰兩虛、虛火內燔,擬滋陰、瀉火,兼用益氣化瘀,處方:
        赤芍、白芍、玄參各12克,麥冬20克,生地、生牡蠣(先煎)、夏枯草各30克,黃連、香附各6克。丹皮、桃仁各10克,黃藥予、太子參各15克,生黃芪、丹參、益母草各18克。
        20劑后,癥狀減輕,原方加僵蠶、浙貝、連翹、蒺藜、土茯苓,又20劑,月事已通,繼續用上方,略事加減,堅持服藥至60劑,諸恙悉減,體重增加。實驗室檢查指標均已正常。目前仍在鞏固觀察中。
        黃藥子有涼血止血之功,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諸血證,可單味用,也可配伍涼血止血藥如側柏葉、旱蓮草、小薊等同用。亦可用治咳嗽,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朱老指出:上述功用,主要在于黃藥子涼血降火之力,如用以治療甲亢、甲狀腺腫大及腫瘤,是因為其病乃陰虛陽亢或氣郁化火,平其火熱則其腫自消,不同于海藻、昆布、牡蠣輩之咸寒、軟堅、散結;用以治療咳喘,亦必因熱而肺失清肅者,不同于貝母、杏仁、瓜蔞之止咳化痰。至若血證,若非血熱妄行,黃藥子亦不可輕投也。黃藥子藥性平和,可蒸而食之,如杜甫《同谷七歌》:“黃獨元苗山雪盛”注:“黃獨狀如芋子,肉白皮黃可蒸食,”可證。朱老在長期使用黃藥子的實踐中亦未發現其毒副作用。唯筆者在國外工作時,曾治一女性甲狀腺瘤,每劑用黃藥子10克,服至第九劑時,患者突然出現身目俱黃,停藥后兩三周,其黃始退。說明使用中仍宜慎重,劑量亦需掌握,一般以10~15克為宜。無火熱,或脾胃虛寒者慎用。此外,目前市售黃藥子品種亦較混亂,也是一個問題,如葉橘泉先生《現代實用中藥》記載的黃藥子為毛茛科植物,謝宗萬先生在1960年8卷2期《藥學通報》上的文章更報道有蓼科植物朱砂七及蓼科植物蕎麥七,虎耳草科植物老蛇盤及薯蕷科植物黃獨4種。朱老認為當以黃獨為正品。
        6、路路通行氣活血、利水消腫
        路路通為楓香樹之球形果實,以其多孔穴如蜂巢狀,故又名“九空子”。
        朱老認為:路路通才薄不堪重用。也就是說,不能用它去獨擋一面,但如能知其所長,用作輔佐,亦自有其功效在焉。
        路路通之作用在于通利,故無論滯氣、瘀血、停痰、積水,均可用之以為開路先鋒。氣滯胃痛,證見脘腹脹悶、走竄作痛、噯氣、大便不爽,舌黯,脈弦澀,常用辛香行氣法,藥如香附、木香、枳殼、檳榔、臺烏藥、青陳皮、川楝子之類,加入路路通,則其效更捷;滯氣竄入經絡,周身痹痛,或在四肢,或在腰背,走竄不定,其人郁郁不樂,噯氣頻頻,常法用羌獨活、桑枝、秦艽、防風、細辛、川芎、赤芍、姜黃、海桐皮、威靈仙之類,有效者,有效不顯者,加入路路通,其效立見。產后乳汁不通,虛者,當補益氣血;實證,則宜通利,實證必見乳房脹痛,乳汁涓滴難下,此際用路路通,其效不在王不留行、穿山甲、木通之下。婦女痛經,多見氣滯瘀血之證,常用當歸、川芎、赤芍、柴胡、香附、澤蘭、益母草之類,路路通既能行氣,又能活血,以之加盟,頗為合拍。水腫亦可用路路通,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說它“能搜逐伏水”,水伏之處,必有瘀血、滯氣。此物兼有行氣、活血、利尿之長,宜乎其效也。然通利之物,不可重用、久用,庶免耗氣傷陰,孕婦、虛人亦當慎用之。
        【附】楓香樹之樹脂即是白膠香,有止血、止痛、活血、生肌、消腫的作用,白膠香與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子、乳香、沒藥、當歸、京墨、麝香作丸,即外科有名的“小金丹”。
        7、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
        《黃帝內經·素問》一書記載的少量方藥之中,即有茜草一味:“帝日: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日: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日:以四烏賊骨一蘆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這里的蘆茹,即茜草。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茹蘆”。茜草苦寒,入肝經,藥用其根部。此藥既能行血,又能止血,故有“血見愁”之別名。前人經驗,多謂炒炭止血,生用行血。朱老指出:茜草生用亦有顯著止血的作用,不必炒炭,唯止血當用小劑量(常用6克左右);行血則須大劑量(20~30克)耳。
        茜草止血,范圍較廣,無論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經量多、子宮出血,凡因血熱妄行引起,量多色鮮,舌紅脈數者,皆可投以茜草,而收迅捷止血之效。常配伍生地黃、大黃、白芍、炒丹皮、炒梔子、側柏葉同用。茜草本可行血,配合大黃等應用,尤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妙。晚清張錫純氏善用茜草,其婦科方中有清帶湯(生山藥、生龍骨、生牡蠣、海螵蛸、茜草,治婦女赤白帶下,所謂赤帶,即子宮的少量出血)和固沖湯(黃芪、白術、龍骨、牡蠣、山萸肉、白芍、海螵蛸、棕炭、五倍子、茜草,治婦女血崩、宮血)。
        徐×,女,32歲,教師。經常頭眩失眠,掌炕口千,月事先期而行,且量多如崩,恒七八日始凈,頃方行二日。苔薄質紅,脈弦細而數。此肝腎陰虛,血熱妄行之候,治宜滋養肝腎、涼血調經。
        生地黃、炒棗仁、煅烏賊骨各20克,甘杞子、旱蓮草、女貞子各15克,生白芍12克,苧麻根30克,茜草6克,甘草5克。5劑。
        二診:藥后經量顯見減少,5日而凈,自覺頭眩掌炕好轉,夜寐漸安。苔薄,脈細弦,續守前方損益,服5劑后,精神振爽,即以杞菊地黃丸、歸脾丸早晚分服,每次6克,善后而愈。
        茜草行血,其效最著者為婦女血滯經閉,單用此味30克,黃酒與水各半煎服,1日1劑,2次分服,一般數劑即可收通經之效。月經困難,經水中夾有血塊,腹癘痛者,也可使用。亦可配伍當歸、川芎(佛手散)、桃仁、赤芍、益母草、澤蘭、香附、延胡、青木香、茯苓、威靈仙、丹參,用于血瘀氣滯之痛經。另有脅痛一癥,脅肋屬肝,有氣分、血分之別,初病在經在氣,久則入絡入血,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稱為“肝著”。以“其人常欲蹈其胸上”為其特征,主以旋覆花湯。此方三味藥,旋覆花、青蔥之外,尚有新絳,新絳即緋帛,為紡織品,而染之成緋者,即茜草之根汁,故茜草又名“倩染”、“緋草”。對于此方證,歷來注家多有疑義。《醫宗金鑒》以為方證不符,丹波元簡、陸淵雷等亦謂方證不合。但葉天士治肝著,常用此方,謂“肝著之病乃由經脈,繼及絡脈,久病在絡,氣血皆窒”,并指出“此際不可用辛香剛燥,……新絳一方,乃絡方耳”,藥用新絳配旋覆花、桃仁、柏子仁、歸須、澤蘭之類。可證《金鑒》之說不確。而新絳一藥,自清以后即廢用,茜草入絡行血,瘀去則絡脈宣通,故可取效于久病脅痛者,朱老認為“新絳”之作用,乃在茜草,不妨選用茜草可也。
        茜草尚可利水,用于水腫、黃疸等疾,《千金》治風水.即有“活其血氣”之說,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曾論及“血不利則為水”,可惜歷來注家多泥于字面,在婦女經水問題上做文章。朱老認為:仲景之精神乃在于闡發瘀血導致水腫,臨證對于水腫之僅用通行利水劑無效者,常改從血瘀治療,選用茜草合益母草、鬼箭羽、丹參、澤蘭、牛膝、車前、豬苓、茯苓皮、.桂枝等,每收捷效。茜草、益母草、澤蘭輩,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故用于血瘀水腫證,非常合拍。
        8、澤瀉利大小便、輕身減肥
        澤瀉甘淡性寒,其功長于利水,人皆知之,且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但其用量若大于30克(湯劑),亦可通大便,此則朱老在長期臨床中觀察所得。然他認為澤瀉之功,尚不止此二端,常重用澤瀉治療單純性肥胖、高膽固醇血癥、脂肪肝、糖尿病及原發性高血壓癥。并謂:此即所謂“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古義”云何?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便已指出:“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能行水上”云云,前人曾斥為無稽之談,說從古至今,有誰見過吃了澤瀉、菖蒲能行水上者?并謂《本經》成書于漢代,不免沾染上當時的迷信色彩,或為無知妄人所加者。朱老謂:“能行水上”,似可作為“輕身”的一個形象的解釋,蓋輕身,即身輕也。“新知”云何?早在30年代中葉,國內學者經利彬等即報告澤瀉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以及減輕血膽固醇在血液內滯留的作用和持續降低血壓的作用。60年代日本學者小林忠之又兩次報告:澤瀉有抗脂肪肝的作用,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及緩和粥樣硬化的作用。朱老結合古今認識,對高脂血癥及單純性肥胖、脂肪肝曾擬一方,名“降脂減肥湯”(制蒼術、黃芪、澤瀉、淫羊藿、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葉、草決明、丹參、半夏、山楂、枳殼)水煎服,或改作丸劑亦可。此方收載在筆者主編的《中老年祛病養生長壽良方》一書中(1993年,學苑出版社),可供讀者參考酌用。患者如能堅持服藥,適當節食(均衡飲食,八分飽)并適當增加運動量,效果不錯。
        9、桑寄生降壓平肝,兼療胸痹
        桑寄生是桑樹上的寄生植物的帶葉莖枝,古人認為“桑為木之精”,桑寄生“得桑之余氣而生”(《本經逢原》);詳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本草經疏》)。但寄生對于桑樹有害,桑農見則剔除之,故“真者難得”,“如無,可以續斷代之”,著名的“三痹湯”即獨活寄生湯去桑寄生。加黃芪、續斷,便是例證。近幾十年國內養蠶區普遍推廣良種桑,樹矮,干細,枝多,葉大,欲得桑寄生更為不易矣。是以目前市售桑寄生藥材,多為槲寄生,其中又有白果槲寄生,有色果(紅、黃)槲寄生之分,商品統稱“雜寄生”,處方名均作“桑寄生”。
        桑寄生為祛風濕、補肝腎良藥。朱老指出:其祛風濕的作用,略同于桑枝,但桑枝多用于四肢痹痛,桑寄生則多用于腰腿痛。唯其性味平和,故常與獨活、當歸、赤芍、桂枝、細辛、牛膝、杜仲、秦艽、防風、蜂房、稀薟草等同用;濕盛加蒼白術、苡米、萆解、木瓜,寒盛加制川烏、制附片、生姜,血瘀加丹參、沒藥、紅花、地鱉蟲。其補肝腎的作用,一方面是指強筋骨而言,因肝主筋,腎主骨盤。所以桑寄生不僅用于虛人久痹,亦用于痿證,兩足痿軟無力,或腰膝酸痛,常與續斷、赤白芍、稀薟草、鹿銜草、熟地、革薜、山英肉、肉蓯蓉、淫羊藿、骨碎補、石斛、甘草同用。另一方面,則因桑寄生為安胎圣藥(“安胎”之說,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張錫純《衷中參西錄》有“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用于習慣性流產之預防與治療。胎動不安,腰酸痛見紅者,用桑寄生配阿膠、杜仲、續斷、醋炒艾葉、白芍,亦有良效。
        以上均為桑寄生的傳統用法。朱老用桑寄生,還注意汲取現代中醫研究的成果,在臨床上加以證實,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高血壓病  據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桑寄生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其原理,初步認為與桑寄生有中樞鎮靜作用和降低交感神經及血管運動中樞的興奮性有關。朱老對原發性高血壓病,無論最為多見的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證,還是肝腎兩虧、沖任失調證,恒以桑寄生30克為主藥,前者常配合鉤藤、赭石、夏枯草、牛膝、廣地龍、稀薟草、野菊花、山楂、黃芩、臭梧桐、決明子等清降之品;后者常配合淫羊藿、杜仲、首烏、黃柏、生地、杞子等滋養之品,屢獲良效,實為其“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論”的產物。筆者在國外工作時,每師其意,以桑寄生、生杜仲、葛根、野菊花、夏枯草等組成降壓飲料方,研為細末裝入紗布袋中,每日用30~50克滾開水浸泡后代茶飲(亦可加入綠茶或苦丁茶一起浸泡),因外國人不善煮藥,又畏煎藥時散發出的氣味,使用飲料方,既方便、有效、省錢,飲時用吸管吸取,又可避免直接飲服中藥的苦味。
        (2)冠心病  桑寄生含黃酮類物質,有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提高冠脈血流量的作用,古人也有桑寄生“通調血脈”的說法(《本經逢原》),因此朱老認為桑寄生當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藥物,新舊學理,甚相吻合,故對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亦常以桑寄生為主要藥物,常配合葛根、丹參、川芎、桃仁、紅花、郁金、全瓜蔞、赤芍、玉竹、麥冬、山楂、徐長卿、黃芪等使用,對心絞痛、胸部憋悶、期前收縮、心律不齊均有較好療效。家兄9年前患心肌梗死住院搶救,筆者趕回四川,即以上述方藥隨癥加減變化,不到一個月即獲痊愈,桑寄生即為每方必用之藥。
        (3)多種病毒性疾患  早在唐代《千金要方》中,即有用桑寄生治療血痢的處方,現代研究證實,桑寄生對多種腸道病毒及脊髓灰質炎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朱老近年來常采用本品治療病毒性肝炎及僅單項HB&吣陽性而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常配合僵蠶、山藥、茯苓、板藍根、蜂房、白花蛇舌草、稀薟草、生麥芽、柴胡、甘草使用。對病毒性心肌炎,則常配合太子參、合歡皮、麥冬、甘草、丹參、黃芪、生地、玉竹、苦參、玄參使用,初步觀察,均有一定療效,僅供同道參考應用。
        10、牽牛子瀉水逐痰,消積通便
        牽牛子,又名丑牛、二丑(黑、白丑),其性苦寒沉降,用治喘滿腫脹、食滯痰結、二便不利屬于實證者,有良效。茲將朱老應用此藥的經驗介紹如下:
        (1)小兒肺炎  痰熱壅肺,胸高氣促,面赤,痰鳴,鼻煽,便閉。指紋色紫,舌紅,苔黃。朱老常用牽牛子配大黃、黃芩、桑白皮、連翹、魚腥草、僵蠶、瓜蔞等,服后大便暢通(約瀉下3~4次),喘促痰鳴即平。蓋牽牛子苦寒滑利、逐痰瀉水之功甚著,合大黃、黃芩等.清熱解毒,化痰通腑,用之得當,往往可收“一劑知,二劑已”之效。
        朱×,男,2歲,住某醫院兒科病房。患肺炎已29日,高熱不退(體溫40℃),神昏譫語,面赤,手足時見抽搐,喘促痰鳴,小便少,大便干結。此痰熱壅盛之候,亟擬瀉熱逐痰,上病下取之法,處方:
        牽牛子、生大黃、僵蠶、桔梗、法半夏各6克,全瓜蔞12克,黃連4克,鉤藤15克(后下),石膏25克,桑白皮、魚腥草各10克(后下)。2劑,1日1劑,水煎4次分服。
        藥后,大便溏瀉日4次,喘促痰嗚即止,體溫下降到37.8℃;原方去丑牛、大黃,加石菖蒲、遠志各3克,黃芩6克,連翹10克,叉2劑,體溫已恢復正常,神清。易方以二陳湯加山楂、神曲、通草等調肺胃、化痰濕,以善其后。
        (2)水腫腹水  牽牛子既善利大便,又能利小便。其作用較大戟、芫花、甘遂略弱,但相對副作用亦較輕,較之尋常利水藥如五皮飲以及茯苓、澤瀉、豬苓、木通為強。所以張子和說:“病水之人,如長川泛溢,非杯杓可取。”《儒門事親》禹功散(黑牽牛頭末、茴香、姜汁)、導水丸(大黃、黑牽牛、黃芩、滑石)、神芎丸(即導水丸加黃連、薄荷、川芎),三方皆用牽牛,是真識牽牛者也。以上三方,皆朱老賞用之方(上述肺炎案牽牛配大黃、黃芩即取導水丸意),用于胸水、腹水、水腫體實、病實者,屢奏佳效。60年代,貴陽有盧老太太者,即用牽牛子末配生姜汁、紅糖蒸餅治療腎炎水腫,退腫之效甚捷,當時中醫界幾無人不知盧老太太驗方者,可見牽牛子逐水消腫之功甚為確實。
        (3)便秘腹脹  牽牛子氣味雄烈,有破氣散壅、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亦常用于飲食積滯、腹脹腹痛、便閉或瀉下不爽之癥。章次公先生曾擬“靈丑散”一方(黑牽牛、五靈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2次),朱老用之多年,其效甚佳。此方亦用于痢疾少腹脹硬或墜痛,排便不爽,常以牽牛子、五靈脂與大黃、檳榔、薤白、白槿花、苦參、石榴皮、川楝子、香連丸等相伍而用。
        (4)老年癃閉  老年癃閉,多由前列腺肥大引起,其癥排尿困難、涓滴難下,甚至小便閉塞不通,小腹脹滿,伴見面白眈、乏力、神怯、腰酸、膝軟。朱老對此證常用東垣天真丹加減。此方原注甚簡略,僅“治下焦陽虛”數字,細繹其立方之意,乃以巴戟、肉桂、葫蘆巴、破故紙(即補骨脂)、杜仲調補腎命,佐以牽牛子、琥珀、革薜通利水道;沉香、茴香疏理氣機,俾氣行則水行,用此治療老年前列腺肥大所致之癃閉,以及慢性腎炎之水腫,甚為合拍,堪稱標本兼顧、補瀉兼施之良方。不過東垣在論及牽牛子時,卻誤以牽牛為辛熱之藥,后世雖明達如張路玉者亦沿襲其說。又以牽牛有黑白之異,前人或謂黑者其力較白者為勝,或謂白者入肺,專于上焦氣分除其濕熱,黑者其性兼入右腎,能于下焦通其遏郁,其實二者功用一致,不必強為區分。又,牽牛子入藥,以人丸散為宜,每次用量1~1.5克,入湯劑則其效大減,每劑用量6~15克。此藥不可久用,體虛者及孕婦忌用之。
        l1、生梔子為主治療胰腺炎有特效
        生梔子為常用清熱瀉火解毒藥,有梔子配方的名方亦甚多,如《外臺秘要》黃連解毒湯,治三焦熱毒壅滯、高熱、煩躁、瘡癰、目赤;仲景茵陳蒿湯治濕熱黃疸;梔子豉湯治心煩懊儂不眠;《十藥神書》十灰散治各種熱證出血;丹溪越鞠丸治氣郁化火,等等。朱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生梔子治療急性胰腺炎尤為擅長。
        急性胰腺炎屬中醫學“胃脘痛”、“心脾痛”、“脅腹痛”、“結胸膈痛”等病癥范疇,其病起病急驟,脘脅部劇痛拒按,疼痛可波及全腹,伴見惡心嘔吐,發熱(低熱、潮熱或高熱),腹脹便秘,小便黃赤,部分病人可見黃疸。多由暴飲暴食(飲酒過多或過食油膩),脾胃驟傷,濕熱結聚,波及膽胰而致。朱老認為:脾胃濕熱,蘊蒸化火,乃本病發生之關鍵。生梔子瀉三焦火,既能人氣分,清熱瀉火,又能人血分,涼血行血,故為首選之藥。輔以生大黃、蒲公英、郁金、敗醬草、生苡仁、桃仁等通腑瀉熱之品,其效益彰。痛甚者可加延胡索、赤白芍;脹甚者加廣木香、枳殼、厚樸;嘔吐甚者,加半夏、生姜,并可改為少量多次分服,必要時可先作胃腸減壓,然后再由胃管注入;其病勢嚴重、出血壞死型、禁食禁水者,則可作點滴灌腸。輕者1日l劑,2次分服;重者可1日2劑,分2次灌腸,常收佳效。
        諸×,男,76歲,干部。原有膽汁返流之疾,經常脘嘈不適,近月來因連續參予宴會,頻進膏粱厚味,突然上腹脹痛、嘔吐、汗出肢冷,乃去醫院檢查,B超顯像見胰腺腫大,伴有滲液;血象:白細胞15×109/L,中性0.86(86%):血淀粉酶950單位,尿淀粉酶460單位;熱勢逐步上升。上腹脹痛經胃腸減壓后已有緩和,但腹肌有明顯壓痛,因年事已高,又有冠心病史,故外科暫作保守治療,禁食禁水,靜脈滴注福達欣5克。翌日,熱度上升達39.9℃,鞏膜見黃染,白細胞上升至23.5×109/L(23500mm3),中性達O.95(95%),血淀粉酶高達2000單位。又作CT檢查,胰頭水腫、壞死出血,腹腔有滲液2處,病勢仍在進展。繼續使用福達欣6日后.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百分比絲毫未降,腹部壓痛明顯,滲液3處。院方發給病危通知,家屬要求朱老會診:濕熱壅阻,中焦氣滯,毒邪凝結,大便5日未行,邪無出路,病即難解。苔黃垢焦膩,少津,唇燥,脈弦數。治宜清泄解毒、通腑導滯,冀能應手則吉。
        生山梔、生大黃、廣玉金各20克,赤芍15克,蒲公英、敗醬草、茵陳各30克,生苡仁40克,炒枳殼4克。2劑,每劑煎取汁200毫升,點滴灌腸,上下午各1次。
        灌腸后1.5小時排出焦黑如糊狀大便較多。2次灌腸后亦排出糊狀便,患者自覺腹部舒適,次日熱勢下挫,白細胞總數及中性開始下降,灌腸改為每日1次;第三日熱即退凈,白細胞降為8.5×10’/L(8500/m3),中性0.78(78%)。第四日大黃減為10克,繼續每日灌腸1次。第七日生化指標均趨正常,外科已同意進流汁,灌腸改為間日1次;腹部積液,其中2處已吸收,但胰頭部為包裹性積液,僅稍有縮小,外科認為不可能完全吸收,囑3個月后手術摘除。患者仍堅持間日灌腸1次,結果40天后B超復查,包裹性積液已吸收,僅見一痕跡而已。患者注意飲食控制,少進肥甘之品,少吃多餐,迄今已四年余.未見復發。
        朱老采用灌腸法治療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之經驗,引起外科專家之重視,并提出建立科研課題,進一步實踐總結,以期總結推廣。(該課題已列為江蘇省級科研計劃,正在實施中,1998年可以進行鑒定。)
        近據大連醫科大學賈玉杰教授等研究證實,生梔子對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可減輕胰腺的病理損害,糾正胰腺水腫、充血等病理障礙,促進代謝,改善血流,有助于胰腺的功能恢復。此與朱老之實踐,不謀而合。

        12、人參、五靈脂同用效佳而無弊
        人參、五靈脂,為中藥“十九畏”中的一對藥,向來在配伍禁忌之列。二者為何相畏?同用后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均無一個明確的說法。章次公先生早在30年代編寫的《藥物學》中即指出:二者完全可以同用,希望醫藥界同仁勿為成說束縛。朱老認為:久病多虛亦多瘀,胃脘久痛者,恒多氣虛夾瘀之證,由于脾胃氣虛,故癥見乏力,面蒼,空腹時則痛、得食可暫安;由于瘀血阻絡,故疼痛較劇,患者痛如針扎、痛點固定,舌見瘀斑,大便隱血多是陽性。此與單一的脾胃虛寒,多見其痛綿綿,喜熱喜按者明顯有異,其治須以益氣化瘀為主,故人參、五靈脂同用,一以益氣,一以化瘀,乃癥情之的對,經長期應用觀察,并未發現二藥同用后有任何不良反應。如朱老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安散:莪術50克,紅參45克(或用黨參90克),生黃芪、懷山藥、蒲公英、枸杞子各90克,雞內金、炮刺猬皮、生蒲黃、五靈脂、徐長卿各60克,炮山甲、玉蝴蝶、鳳凰衣各45克,甘草30克(共研極細末,每服4克,日3次,飯前服),即以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有止痛、消脹、愈瘍、開胃進食之功,對萎縮性胃炎病理切片報告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亦有顯著作用,堅持服用,并視具體病情適當調整藥物(如陰虛加生地、麥冬、白芍,陽虛加炒白術、蓽茇、良姜之類),可獲根治。
        胡××,男,26歲。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曾經多次便血(柏油樣便)。最近因情緒緊張,工作勞累,又見黑便、胃痛,痛處固定拒按,痛時如針刺狀。乏力、頭昏、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病屬氣虛血瘀。處方:
        紅人參9克,當歸、炒白術、赤白芍各10克,茯苓15克,炮姜炭、炙甘草各6克,生地榆、五靈脂各12克,伏龍肝50克(先用水4碗,攪和,澄清后去渣及浮沫,代水煎藥)。
        4劑后痛止,已無明顯黑便,精神轉佳。易方以胃安散,加烏賊骨90克、浙貝60克、甘松30克,1日3次,每次5克,調理二月余,諸癥悉除,復查壁龕已愈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夜夜爱夜鲁夜鲁很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无高清码图片|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毛片无码视频软件|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毛|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WWW|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777米奇|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大片|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网址极速|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深夜av免费在线观看|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无码专区视频精品老司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宅男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另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成 人影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91|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