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的可貴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改造自己慳貪的性格; 持戒可以三業清凈,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為;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惡習; 精進可以無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 般若可以觀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 所以:布施,是給人呢?是給己呢?看似給人, 實際上是給己布施能度“慳貪”,是自己發財之道。 持戒,是束縛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縛, 實際上是自由。持戒能度“毀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忍辱,是吃虧呢?是便宜呢?看似吃虧, 實際上是便宜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精進,是辛苦呢?是快樂呢?看似辛苦, 實際上是快樂。精進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禪定,是呆板呢?是活潑呢?看似呆板, 實際上是活潑,禪定能度“散亂”,是自己安心之道。 般若,是外求呢?是內求呢?看似外求, 實際上是內求,般若能度“愚癡”,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愿“眾生無邊誓愿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愿“煩惱無盡誓愿斷”。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愿“佛道無上誓愿成”。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愿“法門無量誓愿學”。 人是宗教的動物,人生只要有生死問題,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世界上各個宗教皆有其教義主張,「無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為不解無常的真義,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 其實無常很好,因為無常,才有希望;因為無常,才有未來,所謂「無常苦空,無常樂有」,假如世間一切都是定型的,沒有變化,沒有生滅,老的永遠都是老的,小的永遠都是小的,不知道你感受如何?所以無常變化就很可貴。 當然,無常可以變好,無常也可以變壞,但是變好變壞,都是有原因的。 無常,讓人會珍惜生命; 無常,讓人會珍惜擁有; 無常,讓人會珍惜因緣; 無常,讓人會珍惜關系。 看到一朵鮮花衰殘凋謝,興起了無常的感受; 看一粒種子展現生命力,茁壯成長,不禁感受到無常的可貴。 愚癡,因為勤讀而能變成聰明; 貧窮,因為奮斗而能增加財富,這都是無常的可貴之處。 上古時,帝王專制,人民毫無自由,假如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那里有今日的民主政治;過去石器時代,民智未開,人民茹毛飲血,如果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現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末啟的蠻荒時代嗎? 因為無常,因此有錢有勢的也不必太過得意,因為世事無常,財富為五家所共有,名位更是朝夕萬變,甚至身體健康也都是生滅無常,如少水魚,不值得太過貪執,反而要以無常為戒,應該做的事,要及早成辦。 無常是宇宙中最自然不過的現象,因此古來多少文人雅士莫不為文作賦感悟無常。例如誦讀《瑜珈焰口》中的「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不禁令人生起了無常之感;朗誦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禁令人生起悲壯犧牲的雄心。 無常苦空雖為人生實相,但在無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顆不變的真心,若能證悟真理,超越無常,則能在無常之中找出自己的出路,是時任性逍遙,心安理得,豈不快哉! ·人是活的,要動起來,不能因為一點人事上的困難就打退堂鼓,如此永遠沒有前途。 ·苦難不能講、委屈不能講;今天的苦、今天的難,過了今天就沒有了。我們的希望、未來,都在明天;沒有明天的人,就會被今天打倒。 ·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的道場,人間佛教就是要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向前,要不覺得有困難;只要自已心中沒有覺得難、沒有覺得苦,世間也就沒有難與苦。 ·人要把生命建構在團體中,失去團體的個人、縱使活著,也沒有力量。 ·人要立志,要想自己過去因緣未具,好不容易現在有了好因好緣,要珍惜現在的因緣;過去浪費、虛度多少時光,現在追趕都來不及,還能解怠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