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石頭記[第一部] 詳解前二十回 詳解之一 解第一回回目 話說石呆子自從找到紅瘋子以后,把他當作知音,與他瘋談起紅樓夢來,決定逐回逐節詳細解釋石頭記的來龍去脈,通過他把石頭記之其中味真正傳諸于世。石呆子審閱了紅瘋子的[瘋談紅樓夢]前三百多講,發現這些過于注重說理,今之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趣閑文者特多。那里去有工夫看這瘋理之書?于是只好重打鑼鼓另開張,專門詳細解釋石頭記的內容,好讓大家早日理解石頭記。特詳解如下: 石呆子:談到第一回回目[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若問那些紅學家,他們又要告訴你上句是指甄士隱在夢中見識了通靈寶玉的情節,下句是指賈雨村在淪落風塵時懷念嬌杏丫頭的情節了。這種說法太幼稚了,情節明顯是為回目而杜撰的,紅樓夢開新場立新意之第一回回目怎會如此粗淺?在咱看來,這兩句不但是頭一回全回內容提綱稧領的概括,更是暗含全書宗旨的絕妙好辭啊!石頭記開篇一大段楔子專門解釋了這兩句回目的玄妙之處。[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這是基于全書的創作動機、全書的整體構思、全書的主要精神,對頭一句回目的完整解釋。決不是什么[甄士隱云云],不是解釋為什么要把這個人的名字叫作[甄士隱]、他說了些什么話,更不是僅僅交代甄士隱在夢中見識了通靈玉。請大家想想看,補天石下凡歷劫有什么必要先讓甄士隱見識一下?作者有什么必要把這無關緊要的情節嵌入第一回回目?通靈玉一說是作者借用來杜撰石頭記的神話,[甄士隱夢中識通靈]一場夢更是為湊這回目妙句的假話,豈能當真?作者為了把自已一生夢幻般地經歷傳諸于世,不得己將真事隱去,而用夢用幻用通靈玉之假說杜撰成石頭記一書,其目的就是要讀者通過石頭記認識通靈寶玉,所以說是[真事隱夢幻識通靈]。它經過作者用夢用幻巧妙地藝術構思、精心創作,已與真事不盡相同,讀者應深論其[真情真理],莫拘較于[到底隱何真事?射何真人?]每個讀石頭記的人都應做到[將石頭記中的真事隱去,在歷過這一番紅樓夢幻之后,真正認識通靈寶玉]啊! 從表面看來,通靈玉不過是塊鮮明螢潔的美玉,上面不過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等幾句吉言,但[認識通靈玉]乃全書之最關鍵,豈可忽略?作者就是在這一生夢幻經歷中認清了通靈玉、悟透了通靈玉,才下決心撰書幫天下人認識通靈玉的。玉借作者夢幻而現形,作者借玉而通靈,一部[石頭記]的核心就是[認識通靈玉],要害在[只有真正通靈才能真正識玉]! 紅瘋子拍案叫絕:你這才是真懂,不想通靈、不想識玉,讀石頭記何用?讀完石頭記仍不通靈、仍不識玉,豈不是枉讀?談紅而不論玉、不通靈,豈不是枉談?這一遭遇到你石呆子算找對人了,談下去! 從此這紅瘋子與石呆子兩個再湊到一起,成就了千篇[細談紅樓夢、詳解石頭記]。 紅瘋子感慨道:是啊!不識玉如何能通靈?不通靈又如何能真識玉?據咱的體會 ,這讀紅的過程就是識玉的過程,就是通靈的過程。揚州八怪鄭板橋有句[難得糊涂]的名言:[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而入糊涂則難乎其難!]而這[通靈]之說則更進一層:[由聰明而入通靈乃天下最難!]屈原曾嘆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寫紅樓夢就是為了求索,創作的過程就是求索的過程,讀者讀紅研紅的過程也應該是求索的過程,只有真正通靈了才能求出真正的[事體情理]啊。 石呆子:你能通靈、能識玉,說明你比屈原更聰明,[路遙遙其明晰兮,在于識玉之間!]且把這一言難盡的大話題放一放,還是聽我石呆子往下解吧。 要解石頭記全書,先要解這第一回,要解這第一回,先要解這第一回的回目,要解這回目,先要解這回前楔子。作者之所以要在全書開頭安上這回前楔子,就是專門為了解釋這第一回回目啊!這樣一篇回前楔子即使[按那石上書云]也是沒有的,是作者自己特意加在書前的。作者這樣鄭重其事地專門用一篇回前楔子來解釋這第一回回目,可見這第一回回目決不是象第一回內容中寫的 [甄士隱在午倦的夢幻中見識了通靈玉,賈雨村在淪落風塵中懷念閨秀] 那樣簡單,你紅瘋子一眼就能看出這一點,確實有眼力。下面專門解釋這回前楔子,先照錄如下: [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但書中所記何事,又因何而撰是書哉?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須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實愧則有余、悔則無益之大無可奈何之日也。當此時則自欲將已往所賴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紈绔之時、飫甘饜美之日,背父母教訓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已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雖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自護己短,使其一并泯滅也。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亦未有妨于我之襟懷筆墨者。我雖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悅人之耳目,亦可破人愁悶,不亦宜乎?故曰'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石呆子:你們看看,這一篇回前楔子不是專門為解釋這回目而寫的嗎?[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這是解釋第一句,[何為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悅人之耳目哉?故曰'賈雨村風塵懷閨秀'],這是解釋第二句。可如今的版本改成[故曰甄士隱云云、賈雨村云云],這成了解釋替這兩個人取這古怪名字的原因、抹去作者解釋全書創作宗旨的隱意了,相去何止二百里?因此這兩句萬萬改不得,不可能是作者本人改的,只可能是不希望讀者看出回目真實意圖的人改的。這樣一改后,人們就不會注意[將真事隱去、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 了,也不會注意[借假語村言在碌碌風塵中感懷閨秀]了,可見改者對這兩句話很忌諱,才改成后來的模樣的,作者本人是決不可能作此刪改的,因為這樣一改完全違反作者的創作意圖嘛! 至于說到 [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這[一番夢幻]既指作者一生的夢幻經歷,又指創作紅樓夢一書的夢幻構思。創作紅樓夢一書是個極不容易的構思過程,這樣一個艱難的構思必須借助于神仙夢幻鬼怪才能成完整,必須借助浪漫的夢幻想象、才能把全書用精妙的藝術手法包裝起來,才能達到以適趣閑文之形式隱存情理小說的目的。為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真事隱藏起來,若把真事暴露出來,一則容易觸犯文字獄,二則容易暴露父母妻兒親朋好友的隱私,三則觸犯大部分當事人的私利,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作者只能把真事隱去。任何對真人真事的索隱考證都違反[將真事隱去]的根本原則。至于書中并沒有[拘拘于朝代年紀地輿邦國真人真事、不過只取其事體情理罷了],那更是必須將真事隱去的硬道理,這里就不贅述了。 紅瘋子:原來刪改者不想叫讀者看出這回前楔子專門為解釋回目而作,這樣看起來咱們糾正這刪改是有很重要意義的了。 石呆子:確實如此。如果弄不懂這第一回回目即全書之總回目、把這回目當總括[甄士隱在夢幻中見識通靈玉、賈雨村在風塵中感懷嬌杏女];如果弄不懂這回前楔子專門為解釋全書總回目而作、把這回前楔子當解釋[甄士隱云云賈雨村云云]、當僅僅解釋[真事隱、假語存],那就辜負作者十年辛苦了。往下看,作者還認真解釋了[風塵懷閨秀]的實質內容,這內容可不是象賈雨村懷念嬌杏那么簡單。 [但書中所記何人何事?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須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哉!實愧則有余、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這些大家都看得懂,不一一詳解。只是這[何堂堂須眉]五字并不專指作者一人,而是隱指書中所有須眉!試想作者這等聰靈俊秀在萬萬人之上的須眉,尚不及彼一干裙釵,尚且要愧要悔,那么書中所有不及作者聰靈俊秀的須眉比之于這些裙釵,豈不更要愧煞悔煞?實際上作者寫此石頭記從來就不光為自悔自嘆,甚至從來就不是為自愧自慚,他是借贊嘆書中一干裙釵而為裙釵們作傳,借悔自已而貶盡所有須眉啊!若僅當作者個人懺悔書看,豈不糟踏了石頭記? 紅瘋子道:咱也是這樣看的,作者從來不是為懺悔而懺悔、就感懷而感懷,他是在擬大題目、做大文章,若不將這一篇楔子反復回味、將這前五回結合后文反復思考,如何解得其中真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