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等職業教育開放化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及特點分析,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走開放化的教學之路,只有這樣才能辦出特色,得到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開放化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承載的責任越來越顯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要求教育者必須重新審視并探索—條適合新形勢的教學和管理模式,全面貫徹新時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即“更加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及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在層次上屬于高等教育范疇,有別于初、中等職業教育;在類型上屬于職業教育范疇,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科體系;在內容上屬于技術教育范疇,既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學術教育,也有別于初、中等職業教育的技能教育。這一定位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多個維度定位。高等職業教育的“高”不是指學術水平的“高”,而是表現在應用技能的“高”。“能力本位”是高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這種能力應是勞動者知識、技能和態度所形成的一種素質結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高職學生的現狀和將要從事的職業,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走開放化辦學之路勢在必行。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開放化形式 1.教學模式的開放化。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著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即學習模式,教學模式必須圍繞職業主線,淡化學科教學。專業不同,其教學模式也要不同,樹立專業特點鮮明、突出個性化培養的辦學理念。開放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人的主動發展,有利于人的個性發展,有利于人的和諧發展。 2.課程的開放化。課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因培養目標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它當然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1)課程體系設計的開放化。課程體系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職業去向、培訓途徑、能力分析、個性強化以及職業生涯。(2)課程設置的開放。課程設置要根據專業的定位目標,放到多維空間里去考慮課程設置的工具性、基礎性、專業性、職業性、時代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性。(3)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的開放化。理清課程體系中前導和后續的關系,不要拘泥課程本身的局限,將相通、相容、邊緣、交 1的一類課程進行整合,形成“綜合課、復合課、系列課”,以避免知識重復和體系混亂等問題,最大限度地形成理論知識的“夠用、適用”和突出課程的“職業性和應用性”,并體現對學生創造性智力技能的培養。課程開發的整個環節要有企業和行業專家的共同參與。(4)課程評價開放化。要回到用人市場去檢驗課程設置是否合理。 3.教學環節的開放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最重要的是“放”。即“放眼多看看”“放腦多想想”“放手多做做”“放口多說說”“放教多動動”,力求在教學活動各環節全方位開放。(1)教學過程的主體轉變,把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強調教師的點評作用。教學過程的核心是創設一種環境,在這個環境里,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比如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師博客、名家講座等,給學生展現一個開放、多維、精彩的世界。(3)打破專業界限和校際界限,鼓勵學生跨校選課,或參與校內輔修,讓學生有機會感受不同的校園文化,進行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4)以就業為導向,提倡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 4.實踐教學的開放化。實踐教學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貫穿于整個專業體系中,做到有目標、有計劃、右層次、有實效、有步驟地開展,高度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過程。 (1)高職教育模式要求在教學大綱中突出實踐操作目標,因此,實踐類課程應編寫模塊化的實訓大綱,其內容包括訓練內容、訓練目的、訓練方式、項目能力培養、訓練環節與對應能力訓練、學生結果性材料與成績考核等,并以實操方式考核學生的能力。 (2)實訓場所開放。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教師(學生)工作室、研究所、校辦企業、大學生科研立項等把實踐教學活動推到模擬職場和真實職場,給學生提供優良的“練兵場和習武地”,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結合。 (3)見習、實習與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貼近,和崗位對接,鼓勵學生頂崗實踐。讓學生感受實際的工作氛圍,體驗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形成真正的職業能力。 5.質量評價標準的開放化。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教學管理的最終目標。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是否合格,必須到職場這個大熔爐里去檢驗。(1)專業的定位的是否準確、課程體系設置的是否合理、教學質量是否符合要求等,不僅學校內需建立一整套質量監控體系,采取必須的監控措施,而且要及時同用人單位、行業組織、教育專家、學生、家長溝通,聽取反饋意見,以便促進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的改革。(2)對學生的考核目標開放化,以作品、產品、策劃書以及項目研發成果替代作業、考試、畢業設計以及畢業論文,實現“作品和產品合一”。(3)實踐教學質量考核體系與國內外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接軌。把職業準入制度引入到課堂,并強化每一位學生的職業技能意識,切實加強職業技能的學習。 6.教師隊伍的開放化。建立一支人員精干、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且又具開放性的教師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辦學特色的關鍵。(1)專職教師的開放化。對學校現有教師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教師具備“雙師''的基本要求,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行業頂崗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2)兼職教師開放化。根據專業特點,聘請企業和行業專家、能工巧匠走進課堂,讓學生與教師的經驗、技能零距離接觸。 7.延伸第一課堂,開放第二課堂,弘揚校園社團文化。補充第一課堂的不足,廣泛開展等二課堂活動和社團活動,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抓尖子,帶全體,促進個性發展,形成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要借助第二課堂這一載體,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以教師帶動學生,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換;成立依托專業,旨在提高職業能力的各種協會組織,并安排指導教師,把學生的課余時間用到補充第一課堂的不足上,使學生所學的課堂知識在課余活動中得到應用、拓展和提升,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增強和張揚。 開放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包括打開教室與教室之間的“墻壁”——空間開放,打開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墻壁”——合作教學,打開時間與時間的“墻壁”——彈性學制,打開學科與學科間的“墻壁”——綜合學習,打開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墻壁”——跨校選課,打開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墻壁”——合作辦學等。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通過開放式辦學,尋求一條與中等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錯位發展”之路,這樣才能“以特取勝”、“以質取勝”,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堯學.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基礎知識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呂鑫祥.高職課程改革的若干理論要點[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 [5]張連生,丁德全.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J].教育與職業,2003,(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