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擲彈筒的侵華日軍
日軍八九式重擲彈筒與榴彈
沈克尼 文/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認為擲彈筒是“日本陸軍惟一值得評價的兵器”。從日軍的《步兵操典》及聯隊以下的步兵戰術教材中都可以見到擲彈筒在攻防作戰使用的原則。 在我的辦公室的臥房中放列著唯侵華日軍獨有的兵器,已銹蝕成廢鐵的八九式50毫米重擲彈筒(題圖)。有朋友問我,把這種遺棄在昔日戰場上的“廢鐵”放在臥室里,你能睡得覺嗎?我說,正因為有這“廢鐵”,作為預備役軍官的我睡覺都睜著一只眼。它是國防教育的生動教具。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步兵裝備有兩種擲彈筒。一種是十年式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毫米,重2.5公斤,最大射程600米。另一種是較為普遍的八九式重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610毫米,重4.7公斤,重大射程,使用八九式榴彈670米,使用九一式手榴彈可達1200米。 左一用專于手投的日軍“九七式”手榴彈和擲彈筒使用的“九一式”手榴彈、“八九式”榴彈
日軍重擲彈筒射角附照器
翻閱日軍當年的步兵編制資料可知,1933年-1937年日軍步兵中隊的編制內有輕機槍分隊三個,擲彈筒分隊一個。其后又增加了一個擲彈筒分隊。1940年日軍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輕機槍分隊裝備輕機槍一挺,步槍11枝。而擲彈筒分隊擲彈筒三具,步槍9枝。從日軍步兵聯隊(團)的編制看,每個步兵中隊重擲彈筒有9具,全聯隊共計81具,與聯隊輕機槍裝備數量相同。這也反映出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這種日本1929年設計并列裝的重擲彈筒的結構十分簡單,一節底部封閉的圓形發射筒,連接一段用于射手持握的鋼管和底座。 八九式重擲彈筒發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彈和八九式發煙彈以及九一式手榴彈,類似微型的迫擊炮。便于攜行,特別是山地作戰。擲彈筒發射的姿勢分跪姿和臥姿兩種。戰斗中發射的速度單兵一分鐘為20發,2人操作,一分鐘可發射40發。是日軍所獨有的步兵面殺傷的輕型兵器。日軍步兵學校1936年的研究報告認為,突擊時手榴彈的投擲距離約30米。而日軍90式和94式90毫米口徑迫擊炮射程在3800米,97式81毫米迫擊炮射程在2850米,還有一種形似迫擊炮,而稱之為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的射程為1550米。日軍的擲彈筒即用以補充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八九式重擲彈筒無支架和瞄準具,瞄準靠筒身上半部白色“方向照準線”(初期型八九式和十年式的是紅線)。射擊時,以跪姿為例,射手左手持筒身,左臂伸直緊靠左膝內側,駐板前端據左足內側中心固定右手控制擊發“引鐵”,射手頭部保持垂直,左眼與方向照準線和目標成直線。射擊全憑士兵的經驗。射距遠近除用“整度器”調節筒內的長短調整射程外,主要靠角度的修正。如近距離為射擊,日軍教材稱為“下方分角”,射角45度,射程為60米,60度為45米,90度為30米。遠距離射擊,日軍稱為“上方分角”,射角為45度,射程為220米;50度角為180米,60度角為120米。關于擲彈筒射角,在我的手中還有一個“八九式重擲彈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裝有水準氣泡,標明為“昭和十一年專賣特許願六九○三號,東京合名會社兵器商會”制造。 九一式手榴彈是侵華日軍使用最為普遍的步兵投擲武器之一,其他還有十年式九七式、九九式、以及戰爭末期的陶制手榴彈。九一式手榴彈重520克,長12.5厘米。因彈體底部用螺紋配裝發射筒,是日軍擲彈筒使用的三種彈種之一。九一式手榴彈也用于手投擲,或作為絆發地雷使用。引信延發4~5秒,鑄鐵的彈體爆炸后產生的破片較大,而且不均勻。這種手榴彈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軍隊繳獲頗多。東北抗日聯軍趙尚志將軍與敵苦戰犧牲后,身邊還遺有10枚九一式手榴彈。 1937年9月,我八路軍115師首戰平型關殲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近200輛,繳獲野炮1門,以及大批步槍、輕重機槍,其中擲彈筒20余具。雖繳獲了擲彈筒,但我抗日部隊沒有使用經驗,便以“敵”為師。聶榮臻元帥回憶:“我記得,晉察冀軍區俘虜過一個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們這里,我同他談過話。我問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說,隨便分配我做點什么都行。那個時候,我們部隊還缺乏使用日本擲彈筒的經驗,繳獲大批擲彈筒,不能及時用上,中西就擔任了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軍戰士使用擲彈筒。” 抗日戰爭中,我軍吃了不少日軍擲彈筒的虧,特別是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在阻擊日軍發起的近距離沖擊時,常常遭到日軍擲彈筒的殺傷,難以發揮我軍近戰優勢。在由彭德懷元帥指揮的關家垴戰斗中,八路軍386旅在攻擊通道上遭到日軍數挺機槍和擲彈筒的封鎖,部隊遭到嚴重的殺傷。對此,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和彭德懷副總司令都有指示,彭德懷元帥提出“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的要求,要八路軍軍工部考慮試制。 負責擲彈筒試制工作的負責人是曾在我黨情報部門“特科”工作的劉鼎。劉鼎組織太行兵工部門克服重重困難,奇跡般的解決了筒身和彈體原料,以及加工方法兩大難題。太行軍工部從敵占區拆毀的鐵軌做擲彈筒的鋼材,以太行山區盛產的白口生鐵做發射榴彈的彈體,并用土法就地取材生產硫酸,制成無煙火藥。終于在1941年4月成功的試制出了太行軍工部第一批擲彈筒與擲榴彈。由于太行軍工部適當增加了擲彈筒筒身的長度,既保證了射擊精度,又將射程增加到700米,實現了彭德懷副總司令的要求。自1941年5月起,太行軍工部將成批生產的擲彈筒及擲榴彈源源運送到抗日前線,使八路軍有了與日軍相抗衡的步兵火力。日軍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此前,1939年秋,八路軍總部柳溝鐵工部工人郭大海遵照朱德總司令指示曾造出第一具擲彈筒,經試驗威力很好。1940年,在總部召開的勞模大會上,由左權宣布勞動模范名單,朱德總司令親手將一塊布獎狀獎給郭大海,上書“獎給郭大海同志創造能手,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贈”。 我兵工廠自制的擲彈筒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國民黨漢陽兵工廠就開始仿造日本大正10年式擲彈筒和彈,數量不多,僅供少數部隊及軍事教育機關研究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常受日軍擲榴彈猛烈攻擊,無法還擊,國民黨兵工署命令第三十工廠在日式擲彈筒的基礎上,研究制造。1938年底,第三十工廠以江元方為主試制的擲彈筒經試射結果良好,甚至比日式還優良,定名27年式擲彈筒,于1939年初正式投入生產。所用之彈仍基本仿照日式制造,僅在工藝和個別結構上予以改良。1939-1946年6月,共生產擲榴彈156萬余發。1938-1939年,西北制造廠城固分廠日產擲榴彈1000發。1946年后,除第三十工廠留重慶的一分廠繼續制造27年式擲榴彈外,還有第四十四工廠制造。西北實業公司下屬西北機車廠亦曾制造擲彈筒及75飛雷(相似于擲榴彈)。1947-1948年,兵工署化學兵司還安排生產了一批特種擲榴彈。以上國民黨軍制造的擲彈筒,日本藤田昌雄的《陸軍兵器史——虜獲盟軍兵器》一書中提及“虜獲支那制的擲彈筒”,筒身長短不同于日軍擲彈筒。
臥室里陳列的日軍當年的擲彈筒時時告誡我侵華日軍在上個世紀曾侵略、踐踏過中國的土地,讓我們的父輩們流了太多太多的鮮血。正如抗日老戰士遲浩田上將對筆者所言,這是不能忘記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