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人們決心在理解世界(自然和歷史)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來理解;他們決心毫不憐惜拋棄一切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系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義沒有別的意義。不過在這里第一次對唯物主義世界觀采取了真正嚴肅的態度,把這個世界觀徹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運用到的一切知識領域里去了。” 從恩格斯這段關于完全認識自然必須抱著嚴肅態度的論述,可以理解為說道者不能有絲毫的情感觀念加進道的內容。這就是說人的價值和物的價值是對等的。但往往在利用人的時候,它的價值是會出現變化。于是形成了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往往是附上了人的感情因素。例如,對一個心愛的人,即使做義務勞動也是甘心情愿的。這時的價值就無從衡量了。而對于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往往在價值方面的進入是非常之清晰的。幾乎用“斤斤計較”和“一絲不茍”的態度也不能說明其精確度。這就是人在社會上交往的觀念必然把重心偏向于有感情的對象。這種社會交往形成的必然現實,是任何情況下都會體現出來。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原來人的精神本來是根植于物質,但是人的物質財富是多余之物。把多余之物作為奉獻的形式賦予他人的時候,如果沒有感情對象就變得沒有意義,而人生的意義正是通過價值的多少來衡量意義的大小。在生活在社會中必須以體現自身的價值作為意義的基本準則。因此,對沒有感情的人、或對象把多余之物奉獻出來,就體現不了自身的價值。例如,對一條看門的狗,人們只是把吃剩的飯菜喂養,而對一條玩賞狗,就會給它好吃的,在冬天也會為它縫制衣裳。因為玩賞狗能帶來快樂。又例如,男人們普遍對老婆的態度總是比較嚴肅的,而且除了給予生活費之外的錢財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情人的態度總是比對老婆的態度較寬容,而且,給她的錢財是慷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情人能討男人的歡心。而老婆總是比較在針對性的指責老公的不是之處,甚至不顧場合的傷害老公的尊嚴。從精神與物質的交換制式來說,這是平衡的、合理的。但從物質價值方面來說,這是非常之不合理。又如,一個工人一個月的辛勤勞動,還不如一個性工作者的一夜收入。一個干下等活的工人的一個月工資,不如一個公務員的一個星期(五天工作日)的收入,這是人的物質性價值不公平。但是社會現實偏偏就是這樣的存在,而且長期以來也無法改變它的存在。即使在文革前的不分技術高低、能力大小,都拿著同一樣工資的人人平等的年代,但這樣的“好景”不長。反而把人的勞動積極性壓制了下來。而轉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勞動熱情熱火朝天,生產形勢出現了朝氣蓬勃的勢頭。這個人人平等的待遇也隨之蕩然無存。而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是有大家目共睹的。這是說社會發展的規律在私有制還未到完全消失的時候,總是迫使人的價值觀念不得不帶有精神刺激和精神享受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