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點撥】此詞不止于追懷過去的游樂生活,還有政治失意之慨嘆其中。詞人曾經在這個古代名城洛陽生活過一段時期,對此地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詞人舊地重游,人事滄桑給他以深深的觸動,使他油然而生惜舊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1)描述“梅英疏淡,冰凘溶泄,東風暗換年華”所寫的景色,“暗換年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作簡要分析。 答: (2)簡要賞析“亂分春色到人家”中“亂”字的妙處。 答: (3)這首詞有什么藝術特色?請作簡要分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點撥】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在藝術風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托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吨窳旨o事》評此詞云:“情麗可愛,豈止以詩擅名。” (1)詞中“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展現了怎樣的畫面?請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繪。 答: (2)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有怎樣的特點?寄寓了詞人怎樣的盛情? 答: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詞中以細膩有致、沉郁多情的語言,以寫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寫景結,以景結情,將暮春時節一位閨中思婦懷念久別遠人的孤寂情懷抒寫得委婉動人。全詞情景交融,意境渾然,風格清新,語言曉暢,堪稱閨怨詞中的佳作。 (1)結合詞句簡要鑒賞本詞上闋的寫作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題為“春暮”,通篇都寫女主人公的傷感。人或認為“寇準是個決‘澶淵之盟'的大政治家,觀其一生,似無緣為思婦抒情”。你對此是怎么看的?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江潮涌的壯美風光。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 (1)“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兩句詩描繪出什么樣的形象?請簡要概括。 答: (2)上片寫“觀潮”,下片寫“弄潮”。請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簡要說明結尾兩句所起的作用。 答: 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著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1)簡要分析“寒聲碎”的表達效果。 答: (2)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為淚,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述理由。 答: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憶郎還上層樓曲。樓前芳草年年綠。綠似去時袍?;仡^風袖飄。 【點撥】這是一首以感春懷人為內容的閨怨詞。它運思、謀篇方面自出機杼,別具一格,推陳出新。 (1)登樓望遠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多從空間落想,悵望行人此去之遠。“樓前芳草年年綠”,則不同,請簡要分析不同之處并說明表達詩人什么樣復雜的思想感情? 答: (2)簡要賞析“綠似去時袍。回頭風袖飄”中“綠”字的妙處。 答: (3)有人說:全詞以顏色貫穿全篇,并用以巧妙運思、穿針引線。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 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本詞是《晏殊》的代表作。詞中所寫的并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嘆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山河風雨中寄寓著對人生哲理的探索。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請作簡要分析。 答: (2)前人評價“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兩句說:“氣象宏闊,意境莽蒼,是《珠玉詞》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答: 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霸雇鯇O,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點撥】這是一首詠物詞。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1)這首詞運用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請作簡要分析。 答: (2)宋沈義父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樂府指迷》)這首詞詠的對象是什么?從幾個方面來寫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 (3)“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答: 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點撥】這首詞大約是作者北宋首都汴京留別友人之作。全詞以別易會難為主旨,上片寫留飲,下片寫惜別。此詞語言剛健,筆調雄渾,悵惘的別情背后,透露出一股豪邁開朗的氣息。 (1)“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雖然還是以詞家習慣運用什么表現手法來描寫離愁,但設想奇特,不落俗套,給人以新穎巧妙的感覺。請作簡要分析。 答: (2)前人評價說:“此詞筆調雄渾,悵惘的別情背后,透露出一股豪邁開朗的氣息。”結合詞的有關內容,作簡要分析。 答: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點撥】李師中,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年十五,即上書議論時政,由是知名。后中進士。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詞存《菩薩蠻》一首。此詞作于詞人嶺南卸任之時。全詞景色清麗,感情深摯,意境深遠。 (1)“子規啼破城樓月”乍看上去,出語自然;細細吟味,含意無窮。請作簡要賞析。 答: (2)詞為“題別”而作,通篇圍繞一個“別”字做文章。詩人是如何圍繞“別”來做文章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 1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答: 1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此詞以清麗質樸的語言,描寫作者春日載舟潁州西湖上的所見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眾多游人的歡娛,下片寫作者畫舫中宴飲的情況,著重抒情。 (1)上片描繪的色調和諧、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圖,經“逐”、“拍”等的點化,頓使形象呼之欲出。請分析“逐”、“拍”的藝術效果。 (2)有人說詞的下片有“及時行樂的消極情調”,你同意嗎?請簡要分析。 1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1)“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運用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請作簡要分析。 (2)簡要賞析“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兩句的表達效果。,是全詞樞紐。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闡述理由。 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撥】這首詞是作者的一首絕筆詞。詞中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坎坷,表達了無限深沉的感慨,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了縱酒頹放、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 (1)詞的上片,詞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賞析。 (2)“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1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花院深疑無路通。碧紗窗影下,玉芙蓉。當時偏恨五更鐘。分攜處,斜月小簾櫳。 【點撥】此詞抒寫情侶離別相思的情懷。詞中于上片虛而若實,寫夢中相會;下片實中有虛,寫夢回凄涼。全詞通過敘寫別后經年。相思成夢。夢回凄涼的真實情景,從設想和現實兩方面表出了主人公對愛人的誠摯深情。整首詞化景物為情思,語彌淡而情彌深,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1)簡要分析首句中“花院深疑無路通”中“疑”字的妙用。 (2)詞的下片主要運用什么表現手法?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1)梅花漸漸地稀疏,結冰的水流已經溶解,東風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來了。“暗換年華”,既指眼前自然界的變化,又指人事滄桑、政局變化。此種雙關的今昔之感,直貫結句思歸之意。(2)此處“亂”字下得極好,它將春色無所不在,紛亂地呈現著萬紫千紅的圖景出色地反映了出來。(3)此詞的藝術特色主要是:其一,結構別具一格,上片先寫今后寫昔,下片先承上寫昔后再寫今,憶昔部分貫通上下兩片。其二,大量運用對比手法,以昔襯今,極富感染力。 2.(1)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在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裊裊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2)這首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郁而高曠的格調,寓情于景,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 3.(1)這首詞開頭三句都是寫“春暮”之景,運用了從一般到具體的寫作手法,從總的感觸,到所聞“鶯聲”,再到所見“青梅”,動靜互見。上面是以“鶯聲漸老”襯托室外環境的靜,接著運用通感的修辭,以“余香裊”來襯托室內環境的靜。 (2)答題思路:根據解釋答“為思婦抒情”或“為政治抱負不能實現而抒情”都可,只要能自圓其說。答案一:這首詞題為“春暮”,通篇都是寫女主人公在紅英落盡,芳歇春去的節候中的傷感,暗寓著一種青春易逝,美人遲暮的情緒.上闋抓住春暮景物的特點加以形象描繪,情景交融,充滿畫意.下闋重在抒情,雖是兒女情長,但話語明白曉暢。答案二:詞人在官場雖然得意,但也有失意之時,如“罷知青州”.這種失意的感情很有可能在這首詞中有所反映.詞人把少婦比作自己,把那個“密約沉沉”的負心漢比作朝廷,抒發了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感情。詞人所用者,曲筆也。 4.(1)“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兩句,使那些敢于在風口浪尖上向潮頭挑戰戲弄潮頭藐視潮頭的錢江健兒的神韻躍然紙上。(2)以夢中的復現與夢醒的驚寒,從側面對“觀潮”“弄潮”的壯觀場面作渲染、烘托,更增強了內容的真實感與詞作的感染力。 5.(1)“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著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由秋聲而感知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2)同意。范仲淹寫酒化為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態畢肖。“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凄切。 6.(1)“樓前芳草年年綠”,則從時間落想,因見芳草“年年綠”而悵念行人遠行之久,暗含既怨游子不歸又盼游子早歸的復雜情感。(2)“綠似去時袍。回頭風袖飄”兩句,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個“綠”字為橋梁,從“芳草年年綠”到“綠似去時袍”,由望景過渡到懷人,感今過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從芳草之綠生發聯想,勾起回憶,想起郎君去時所著衣袍的顏色,并進而追憶其人臨去依依、回首相望時,衣袖隨風飄動的情景。這一細節深深印她的記憶之中,時時都會重現眼前,如今,因望見芳草綠、想到“去時袍”,當初的一幕幕又分明似眼前了。從這兩句詞,即可以想見詞中人當年別郎時的留戀,也可以想見其今日“憶郎”時的惆悵。(3)同意。全詞以顏色貫穿全篇,并用以巧妙運思、穿針引線。詞之上片著眼于顏色的綠與綠之相同,使空間隔絕的近處芳草與遠方行人相連結,使時間隔絕的今日所見與夕日所見相溝通,從而使樓前景與心中情融會為一。下片著眼于顏色的新舊差異,使回憶中的昔時之袍與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對照,使身上衣與境中人相類比,使容顏之老與花草之新形成反比。 7.(1)此詞慨嘆人生有限,抒寫離情別緒,所表現的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2)同意。“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取景甚大,筆力極重,格調遒上。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深刻沉著,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種溫婉的氣象,使詞意不顯得凄厲哀傷,8.(1)全詞運用托物言志、對比的寫法,通過上下片的對照,借春草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2)這首詞詠的對象是: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后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3)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表達了強烈的歸思。 9.(1)情景交融的手法。詞人設想“春色”總體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風雨”。這樣,此時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與“風雨”的集合體。而此處的“風雨”,只是表象,實質上是明寫風雨暗寫愁。所謂三分春色實際上都是愁。詞人用全部的春色來寫與摯友分手時的離愁別緒,其友情之深,離別之難,不言而喻。(2)“花開花謝,都來幾許”,兩句深化了上片的離愁,但作者馬上又沖破了感傷纏綿的氛圍,用“且高歌休訴”句一變而為高亢曠達。這是對友人的勸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現出作者開朗豁達的胸懷。 10.(1)黎明之前子規鳥就不住地啼嗚,把他從夢中喚醒。他舉頭看看窗外,一彎殘月高掛西天,好象是被子規啼破了似的。這一句寫出了早起之景、臨別之時、歸去之思和離別之情。乍看上去,出語自然;細細吟味,含意無窮。子規、城樓、月,本是三個互不相干的概念,然著一“破”字,遂連成一體,形成渾一的境界。(2)上片起句寫臨別前情景。下片前二句寫別情。佳人,謂畫船中樂妓。這里不僅補足“笙歌”一詞之意,而且進一步發抒離思。結尾二句,系預想別后情景,對不可能繼續通信表示耽心。“嶺南無雁飛”,此處運用鴻雁傳書的典故,符合當地特點,顯得十分妥貼。 11.示例:同意。本詞從聽鶯聲寫起,轉而進入視覺描寫:一夜風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落,狼藉不堪,一派殘春時節的景象。然后,進入音響的描繪:正當詞人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琵琶的聲音,那弦弦聲聲都是惜春的哀歌,聲聲打動人的心弦,加之詞末春風中自在的楊花不肯進入“畫堂朱戶”的點染,更深化了詞的意境。(本題只要能從聲音與色彩兩個方面鑒賞,答案自圓其說就可以) 12.(1)“逐”刻畫了堤上游人對水上畫船的熱衷之情。“拍”刻畫了春水活潑潑的生命。(2)詞的下片雖有及時行了之意,但詞人一生懷憂時之情與憤時之意,實在是借酒澆愁,在沉醉中吐胸中郁悶,而獲得精神的片刻快慰。 13.(1)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2)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兩句精粹議論,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 14.(1)詞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一組對立的形象:諸將侃侃而談,議論立功封侯,而自己卻悄然獨立,和著笛聲,倚樓長歌。對比何等鮮明,大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的意味。這一組對比用反差強烈的色調進行描繪,互為反襯,突出了詞人耿介孤高的形象。(2)運用擬人手法,借花自嘲。詞人老興勃發,插花于頭,而花卻笑他偌大年紀還要簪花自娛。詞人熱愛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躍然紙上,他并不因處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覺得秋光和美酒都與去年不殊,表現出開朗豁達的胸襟。 15.(1)“疑”,不僅寫出男主人公之“疑”,而且表明是夢中之“疑”。相別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靈魂出竅”,夢中跋涉千里,來到了過去曾經和心上人歡會的舊地。夜闌人靜,月明星稀,看著那花木繁茂,曲折幽深的花園,不禁心生疑慮,種種忐忑不安的測度借“疑無路通”表現出來,寫得迷離惝恍。(2)①第一句承上啟下,由虛入實,寫夢回凄涼,空虛寂寞。眼前精心繡制的金縷雙枕、邊空蕩蕩的半床鴛被,反襯出主人公此時的孤獨;②結尾兩句,又化實為虛,從對面寫起。“鳳城”,即京城,男主人公這時正遠天涯,而他所戀的女子卻遠京城東邊一角。由上句的“雙枕”、“半床”,很自然地聯想起對方對自己的思念。③詞人以樓前楊柳幾度秋風、幾度凋零來暗示女方的失望和憔悴,賦情于物,亦物亦人,更得含蓄蘊藉之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