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兼病辨證 人體每一個臟腑雖然有它獨自特殊功能,但它們彼此之間卻是密切聯系的,因而在發病時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常見有臟病及臟、臟病及腑、腑病及臟、腑病及腑。 凡兩個或兩個以上臟器相繼或同時發病者,即為臟腑兼病。 一般來說,臟腑兼病,在病理上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關系的臟器,兼病較常見,反之則為較少見。因此在辨證時應注意辨析發病臟腑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樣在治療時才能分清主次靈活運用。 臟腑兼病,證候極為復雜,但一般以臟與臟、臟與腑的兼病常見。具有表里關系的病變,已在五臟辨證中論述,現對臨床最常見的兼證進行討論。 (-)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證,是指心腎水火既濟失調所表現的征候。多由五志化火,思慮過度,久病傷陰,房室不節等引起。 【臨床表現】心煩不寐,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酸遺精,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或伴見腰部下肢酸困發冷。 【證候分析】本證以失眠,伴見心火亢,腎水虛的癥狀為辨證要點。心火下降于腎,以溫腎水;腎水上濟于心,以制心火,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若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陽偏亢,或心火獨熾,下及腎水,致腎陰虧于下,火熾于上,水火不濟,心陽偏亢,心神不寧,故心煩不寐,心悸。醫學教育網整理水虧陰虛,骨髓不充,腦髓失養,則頭暈耳鳴,健忘。腰為腎府,失陰液濡養,則腰酸;精室為虛火擾動,故遺精。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為水虧火亢之征。心火亢于上,火不歸元,腎水失于溫煦而下凝,則腰足酸困發冷。 (二)心腎陽虛證 心腎陽虛證,是指心腎兩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所致。 【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腎陽氣虛衰,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為辨證要點。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心陽為氣血運行、津液流注的動力,故心腎陽虛則常表現為陰寒內盛,全身機能極度降低,血行瘀滯,水氣內停等病變。陽氣衰微,心失濡養,放心悸怔忡,不能溫煦肌膚,則畏寒肢冷。醫學教育網整理三焦決瀆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則見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膚,故肢體浮腫。陽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可見口唇爪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皆為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血行瘀滯,水氣內盛之征。 (三)心肺氣虛證 心肺氣虛證,是指心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面色晃白,頭暈神疲,自汗聲怯,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代。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悸咳喘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主呼吸,心主血脈,賴宗氣的推動作用以協調兩臟的功能。肺氣虛,宗氣生成不足,可使心氣亦虛。反之,心氣先虛,宗氣耗散,亦能致肺氣不足。心氣不足,不能養心,則見心悸。肺氣虛弱,肅降無權,氣機上逆,為咳喘。氣虛則氣短乏力,動則耗氣,故喘息亦甚。肺氣虛,呼吸機能減弱,則胸悶不舒;醫學教育網整理不能輸布精微,水液停聚為痰,故痰液清稀。氣虛全身機能活動減弱,肌膚腦髓供養不足,則面色晃白,頭暈神疲;衛外不固則自汗;宗氣不足故聲怯。氣虛則血弱,不能上榮舌體,見舌淡苔白。血脈氣血運行無力或心脈之氣不續,則脈見沉弱或結代。 (四)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而致。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談嫩,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黃,神疲食少,腹脹便溏和慢性出血為辯證要點。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具統血功能。脾氣虛弱,生血不足,或統攝無權,血溢脈外,均可導致心血虧虛。心主血,血充則氣足,血虛則氣弱。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亦虛。 故兩者在病理上??上嗷ビ绊?,成為心脾兩虛證。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頭目失養,則眩暈健忘;肌膚失榮,故面色萎黃無華。醫學教育網整理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氣虛機能活動減退,故神倦乏力,脾虛不能攝血,可見皮下出血,婦女經量減少,色淡質稀,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征。 (五)心肝血虛證 心肝血虛證,是指心肝兩臟血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面白無華,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攣,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心肝病變的常見癥狀和血主虛證共見為辯證要點。心方血,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則肝無所藏,肝血不足,則心血不能充盈,因而形成心肝血虛證。心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健忘;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血不上榮,則眩暈耳鳴,面白無華;肝血不足,目失滋養,可致兩目干澀,視物模糊;醫學教育網整理筋脈爪甲失血濡養,可見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攣;婦女以血為本,肝血不足,月經來源匱乏,則經量減少,色淡質稀,甚至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血虛之征。 (六)肝火犯肺證 肝火犯肺證,是指肝經氣火上逆犯肺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郁怒傷肝,或肝經熱邪上逆犯肺所致。 【臨床表現】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痰粘量少色黃,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胸脅灼痛,急躁易忽,目赤口苦咳嗽為辨證要點。肝性升發,肺主肅降,升降相配,則氣機調節平衡。若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循經犯肺,即成肝火犯肺證。肝經氣火內郁,熱壅氣滯,則胸脅灼痛。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可見頭暈目赤。醫學教育網整理氣火內郁,則胸中煩熱。熱蒸膽氣上溢,故覺口苦。氣火循經犯肺,肺受火灼,清肅時之令不行,氣機上逆,則為咳嗽。津為火灼,煉液為痰,故痰黃粘量少?;鹱品谓j,絡傷血溢,則為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肝經實火內熾之征。 (七)肝脾調證 肝脾不調證,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郁怒傷肝,或飲食不節,勞倦傷脾而引起。 【臨床表現】胸脅脹滿竄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以胸脅脹滿竄痛,易怒,納呆腹脹便溏為辨證要點,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運化功能,脾主健運,氣機通暢,有助肝氣的疏泄,故在發生病變時,可相互影響,形成肝脾不調證。肝失疏泄,經氣郁滯,故胸脅脹滿竄痛,太息則氣郁得達,脹悶得舒,故喜太息,氣機郁結不暢,放精神抑郁;醫學教育網整理條達的失職,則急躁易怒。脾運失健,氣機郁滯,故納呆腹脹;氣滯濕阻,則便溏不爽,腸鳴矢氣;腹中氣滯則腹痛,排便后氣滯得暢,故瀉后疼痛得以緩解。本證寒熱現象不顯,故仍見白苔,若濕邪內盛,可見膩苔,弦脈為肝失柔和之證。 (八)肝胃不和證 肝胃不和證,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 【臨床表現】脘脅脹悶疼痛,噯氣呃逆,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象?;驇p頂疼痛,遇寒則甚,得溫痛減,嘔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脈沉弦緊。 【證候分析】本證臨床常見有兩種表現,一為肝郁化火,橫逆犯胃型,以脘脅脹痛,吞酸嘈雜,舌紅苔黃為辯證要點;一為寒邪內犯肝胃型,以巔頂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為辨證要點。肝主升發,胃主下降,兩者密切配合,以協調氣機升降的平衡。當肝氣或胃氣失調,常可演變為脾胃不和證。 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肝胃氣滯,則脘脅脹悶疼痛;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故噯氣呃逆;肝胃氣火內郁,可見嘈雜吞酸;肝失條達,故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帶數,均為氣郁化火之象。若寒邪內犯肝胃,陰寒之氣循肝經上達巔頂,經氣被遏,故巔頂疼痛;寒性陰凝,得陽始運,得寒則凝,故頭痛遇寒加劇,得溫痛減。醫學教育網整理胃府受病,中陽受傷,水津不化,氣機上逆,則嘔吐清稀涎沫;陽氣受傷,不能外溫肌膚,則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緊為寒邪內盛之象。 (九)肝腎陰虛證 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失調,房室不節,情志內傷等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脅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脅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與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肝腎陰液相互資生,肝陰充足,則下藏于腎,腎陰旺盛,則上滋肝木,故有“肝腎同源”之說。 在病理上,兩者往往相互影響,表現為盛則同盛,衰則同衰,形成肝腎陰虛證。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虛熱內擾,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津不上潤,則口燥咽干;筋脈失養,故腰膝酸軟無力。肝陰不足,肝脈失養,致脅部隱隱作痛。醫學教育網整理陰虛生內熱,熱蒸于里,故五心煩熱;火炎于上,則兩顴發紅;內迫營陰,使夜間盜汗;擾動精室,故多見夢遺。沖任隸屬肝腎,肝腎陰傷,則沖任空虛,而經量減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征。 (十)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是指脾腎兩臟陽氣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久瀉或水邪久停,導致脾腎兩臟陽虛而成。 【臨床表現】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瀉不止,浮腫等與寒證并見為辨證要點。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腎陽氣相互資生,相互促進,脾主運化,布精微,化水濕,有賴命火之溫煦;醫學教育網整理腎主不液,溫養臟腑,須靠脾精的供養,若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脾陽,則脾陽亦不足或脾陽久虛,日漸損及腎陽,則腎陽亦不足,無論脾陽虛衰或腎陽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均能發展為脾腎陽虛證。脾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氣血化生不足,故面色晃白。 陽虛無以溫煦形體,故畏寒肢冷。陽虛內寒,經脈凝滯,故少腹腰膝冷痛。脾腎陽虛,水谷不得腐熟運化,故瀉下不止。不利清谷,五更泄瀉。醫學教育網整理陽虛無以運化水濕,溢于肌膚,則面浮肢腫;停于腹內則腹脹如鼓;水濕內聚,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屬陽虛水寒內蓄之象。 (十一)脾肺氣虛證 脾肺氣虛證,是指脾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虛弱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脾;若飲食勞倦傷脾,脾虛及肺所致。 【臨床表現】久咳不止,氣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面色晃白,甚則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主要以咳喘,納少、腹脹便溏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久咳肺虛,肺失宣降,氣不布津,水聚濕生,脾氣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濕濁內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虛損。久咳不止,肺氣受損,故咳嗽氣短而喘;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則痰多稀白。醫學教育網整理脾運失健,則食欲不振,腹脹不舒;濕濁下注,故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為氣虛之象。肌膚失養,則面色晃白,水濕泛濫,可致面浮肢腫。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征。 (十二)肺腎陰虛證 肺腎陰虛證,是指肺、腎兩臟陰液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咳肺陰受損,肺虛及腎或腎陰虧虛,腎虛及肺所致。 【臨床表現】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甚至咳血,口燥咽干,聲音嘶啞,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顴紅盜汗,骨蒸潮熱,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軟,遺精等癥與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腎陰液互相滋養,肺津敷布以滋腎,腎精上滋以養肺,稱為“金水相生”,在病理變化上,無論病起何臟,其發展均可形成肺腎陰虛證。陰虛肺燥,清肅失職,故咳嗽痰少;醫學教育網整理熱灼肺絡,絡損血溢,故痰中帶血甚或咳血;津不上承,則口干咽燥。喉為肺系,腎脈循喉,肺腎陰虧喉失滋養兼虛火熏灼會厭,則聲音嘶??;肌肉失養,則形體日漸消瘦。虛火上浮則顴紅,虛熱迫津外泄則盜汗,陰虛生內熱,故骨蒸潮熱。腰為腎府,腎陰虧虛,失其濡養,則腰膝酸軟。熱擾精室,腎失封藏,則遺精。腎水不足,陰血虧虛則致經少;火灼陰絡受傷則見崩中,皆為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發熱之腎病辯證 腎左右各一,位于腰部,其經脈與膀胱相互絡屬,故兩者為表里。腎藏精,主生殖,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腦,在體為骨開竅于耳,其華在發。又主水,并有納氣功能。膀胱具有貯尿排尿的作用。 腎藏元陰元陽,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臟腑機能活動之本,一有耗傷,則諸臟皆病,故腎多虛證。膀胱多見濕熱證。 腎的病變主要反映在生長發育,生殖機能,水液代謝的異常方面,臨床常見癥狀有腰膝酸軟而痛,耳鳴耳聾,發白早脫,齒牙動搖,陽萎遺精,精少不育,女子經少經閉,以及水腫,二便異常等。膀胱的病變主要反映為小便異常及尿液的改變,臨床常見尿頻、尿急、尿痛、尿閉以及遺尿小便失禁等癥。 (一)腎陽虛證 腎陽虛證,是指腎臟陽氣虛衰表現的證候。多由素體陽虛,或年高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精神萎靡,面色晃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蚰凶雨栁?,女子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沒指,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全身機能低下伴見寒象為辨證要點。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腰府及骨骼,則腰膝酸軟疼痛;不能溫煦肌膚,故畏寒肢冷。陽氣不足,陰寒盛于下,故下肢尤甚。陽虛不能溫煦體形,振奮精神,故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腎陽極虛,濁陰彌漫肌膚,則見面色黧黑。醫學教育網整理舌淡胖苔白,脈沉弱,均為腎陽虛衰之象。腎主生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生殖機能減退,男子則陽萎,女子則宮寒不孕。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運,故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瀉。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內停,溢于肌膚而為水腫;水濕下趨,腎處下焦,故腰以下腫甚,按之沒指;水勢泛濫,阻滯氣機,則腹部脹滿,水氣上逆凌心射肺,故見心悸咳喘。 (二)腎陰虛證 腎陰虛證,是指腎臟陰液不足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傷腎,或稟賦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 【臨床表現】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腎病主要癥狀和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腎陰不足,髓海虧虛,骨骼失養,故腰膝酸痛,眩暈耳鳴。腎水虧虛,水火失濟則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寧,而見失眠多夢。醫學教育網整理陰虛相火妄動,擾動精室,故遺精早泄。女子以血為用,陰虧則經血來源不足,所以經量減少,甚至閉經。陰虛則陽亢,虛熱迫血可致崩漏。腎陰虧虛,虛熱內生,故見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癥。 (三)腎精不足證 腎精不足證,是指腎精虧損表現的證候。多因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后天調養失宜,或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 【臨床表現】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機能減退。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鹵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生長發育遲緩,生殖機能減退,以及成人早衰表現為辨證要點。腎精主生殖,腎精虧,則性機能低下,男子見精少不育,女子見經閉不孕。腎為先天之本,精不足則無以化氣生血,充肌長骨,故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醫學教育網整理無以充髓實腦,致智力遲鈍,動作緩慢,精虧髓少,骨骼失養,則鹵門遲閉,骨骼疲軟,成人早衰。腎之華在發,精不足,則發不長,易脫發;齒為骨之余,失精氣之充養,故齒牙動搖,耳為腎竅,腦為髓海,精少髓虧,腦少空虛,故見耳鳴耳聾,健忘恍惚。精損則筋骨疲憊,故動作遲緩,足痿無力。腎衰精,腦失充,則靈機失運,可見精神呆鈍。 (四)腎氣不固證 腎氣不固證,是指腎氣虧虛固攝無權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年高腎氣虧虛,或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 【臨床表現】神疲耳鳴,腰膝酸款,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腎氣膀胱不能固攝表現的癥狀為辨證要點。腎氣虧虛則機能活動減退,氣血不能充耳,故神疲耳鳴。骨骼失之溫養,故腰膝酸軟。醫學教育網整理腎氣虛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而清長,或夜尿頻多,甚則遺尿失禁;排尿機能無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可致尿后余瀝不盡。腎氣不足,則精關不固,精易外泄,故滑精早泄。腎虛而沖任虧損,下元不固,則見帶下清稀。胎元不固,每易造成滑胎。舌淡苔白,脈沉弱,為腎氣虛衰之象。 (五)腎不納氣證 腎不納氣證,是指腎氣虛衰,氣不歸元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腎,或勞傷腎氣所致。 【臨床表現】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虼⒓觿?,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脈浮大無根;或氣短息促,面赤心煩,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益甚和肺腎氣虛表現為辨證要點。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骨骼失養,故腰膝酸軟。肺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機能活動減退,故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為氣虛之征。醫學教育網整理若陽氣虛衰欲脫,則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虛陽外浮,脈見浮大無根。腎虛不能納氣,則氣短息促。腎氣不足,久延傷陰,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故面赤心煩,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小結腎病五證的鑒別如下 相同點:均為虛證,均見腰膝酸軟,神倦無力。 不同點: 腎陽虛癥: ?、偕常宏栁訉m寒不孕。 ?、诙悖何甯篂a。 ?、燮渌Y狀:形寒肢冷,浮腫。 ?、苌啵荷嗟痔Π?。 ?、菝}:沉細。 腎陰虛癥: ①生殖:遺精早泄,經少經閉。 ?、诙悖轰腰S,便干。 ?、燮渌Y狀: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咽干顴紅。 ④舌:舌紅少津 ?、菝}:細數。 腎精不足癥: ?、偕常壕俨挥?,經閉不孕。 ②二便: ?、燮渌Y狀:痿軟,發脫齒搖,健忘耳聾,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 ?、苌啵荷嗟t苔白。 ?、菝}:沉細。 腎氣不固癥: ?、偕常夯?,早泄,帶多,滑胎。 ②二便:小便頻數而清,余瀝不盡,遺尿失禁,夜間尿頻。 ?、燮渌Y狀:神疲耳鳴。 ?、苌啵荷嗟Π?。 ⑤脈:沉弱。 腎不納氣癥: ①生殖: ?、诙悖? ?、燮渌Y狀: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 ?、苌啵荷嗉t苔白。 ?、菝}:細數。 肺病辨證 肺居胸中,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為表里。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 肺的病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氣虛和陰虛,實證多見風寒燥熱等邪氣侵襲或痰濕阻肺所致。大腸病證有濕熱內侵,津液不足以及陽氣虧虛等。 肺的病變,主要為氣失宣降,肺氣上逆,或腠理不固及水液代謝方面的障礙,臨床上往往出現咳嗽、氣喘、胸痛、咯血等癥狀。大腸的病變主要是傳導功能失常,主要表現為便秘與泄瀉。 (-)肺氣虛證 肺氣虛證,是指肺氣不足和衛表不固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氣的生化不足所致。 【臨床表現】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體倦懶言,聲音低怯,痰多清稀,面色晃白,或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脈虛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機能活動減弱為辨證要點。肺主氣,司呼吸,肺氣不足則咳喘氣短,氣少不足以息,且動則耗氣,所以喘息益甚。醫學教育網整理肺氣虛則體倦懶言,且動則耗氣,所以喘息益甚。肺氣虛則體倦懶言,聲音低怯。肺氣虛不能輸布津液,聚而成痰,故痰多清稀。面色晃白為氣虛常見癥狀。肺氣虛不能宣發衛氣于肌表,腠理不固,故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脈虛弱為氣虛之征。 (二)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是指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后期陰津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形體消瘦,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肺病常見癥狀和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陰不足,虛火內生,灼液成痰,膠固難出,故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陰液不足,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口燥咽干,外不能濡養肌肉則形體消瘦。醫學教育網整理虛熱內熾則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熱擾營陰為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肺絡受灼,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津潤,則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 (三)風寒犯肺證 風寒犯肺證,是指風寒外襲,肺衛失宣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寒流清涕,微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苔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兼見風寒表證為辯證要點。感受風寒,肺氣被束不得宣發,逆而為咳;寒屬陰,故痰液稀薄色白。肺氣失宣,鼻竅通氣不暢致鼻塞流清涕。邪客肺衛,衛氣郁遏則惡寒,正氣抗邪則發熱,毛竅郁閉則無汗。舌苔白,脈浮緊為感受風寒之征。 (四)風熱犯肺證 風熱犯肺證,是指風熱侵犯肺系,肺衛受病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干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與風熱表證共見為辨證要點。風熱襲肺,肺失清肅則咳嗽。熱邪煎灼津液,故痰稠色黃。肺氣失宣,鼻竅津液為風熱所熏,故鼻塞不通,流黃濁涕。醫學教育網整理肺衛受邪,衛氣抗邪則發熱,衛氣郁遇故惡風寒,風熱上擾,津液被耗則口干咽痛。舌尖候上焦病變,肺為風熱侵襲,所以舌尖發紅;苔薄黃,脈浮數皆為風進之征。 (五)燥邪犯肺證 燥邪犯肺證,是指秋令燥邪犯肺耗傷津液,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潤,或身熱惡寒,或胸痛咯血。舌紅苔白或黃,脈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肺系癥狀表現干燥少津為辯證要點。燥邪犯肺,津液被傷,肺不得滋潤而失清肅,故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傷津化燥,氣道失其濡潤,所以唇、舌、咽、鼻都見干燥而欠潤。肺為燥邪所襲,肺衛失宣,則見血熱惡寒。醫學教育網整理若燥邪化火,灼傷肺絡,可見胸痛咯血。燥邪傷津則舌紅,邪偏肺衛,苔多白,燥邪襲肺,苔多黃。脈數為燥熱之象。 小結 風熱犯肺、燥邪犯肺的鑒別 風熱犯肺: ?、?發病季節:冬春多見。 ②主癥:咳嗽痰稠色黃 ?、奂姘Y:。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惡風,口干咽痛。 ?、苌嗵Γ荷嗉饧t苔薄黃。 ?、菝}象:脈浮數。 燥邪犯肺: ①發病季節:秋季多見。 ?、谥靼Y:干咳痰少質粘,唇、舌、咽、鼻干燥。 ?、奂姘Y:惡寒發熱。 ④舌苔:舌紅苔白或黃。 ?、菝}象:數。 (六)痰濕阻肺證 痰濕阻肺證,是指痰濕阻滯肺系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虧虛,或久咳傷肺,或感受寒濕等病邪引起。 【臨床表現】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為辨證要點。脾氣虧虛,輸布失常,水濕凝聚為痰,上漬于肺;或寒濕外襲肺臟使宣降失常,醫學教育網整理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為痰濕,阻于肺間,肺氣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膩色白易于咯出。痰濕阻滯氣道,肺氣不利,則為胸痛,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是為痰濕內阻之征。 小結 風寒犯肺癥、痰濕阻肺證的鑒別 風寒犯肺癥 ①性質:實證。 ?、谥靼Y:咳嗽痰液稀白。 ?、奂姘Y: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無汗。 ?、苌嗵Γ喊滋?。 ?、菝}象:浮緊。 痰濕阻肺證 ?、傩再|:外感急性發作屬實,慢性發作為本虛表實證。 ②主癥: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 ?、奂姘Y:胸悶,甚則氣喘痰鳴。 ④舌苔:舌淡苔白膩。 ?、菝}象:滑。 胃病辨證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里的關系。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運化功能的失常和統攝血液功能的障礙,以及水濕潴留,清陽不升等方面;胃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方面。 (一)胃陰虛證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后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使胃陰耗傷而致。 【臨床表現】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或干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的常見癥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胃陰不足,則胃陽偏亢,虛熱內生,熱郁胃中,胃氣不和,致脘部隱痛,饑不欲食。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口燥咽干;醫學教育網整理下不能濡潤大腸,放大便干結。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可見脘痞不舒,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可見干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是陰虛內熱的征象。 (二)食滯胃脘證 食滯胃脘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素弱,運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胃脘脹悶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后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為辨證要點。胃氣以降為順,食停胃脘胃氣郁滯,則脘部脹悶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見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醫學教育網整理吐后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移,積于腸道,可致矢氣頻頻,臭如敗卵,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為食濁內積之征。 (三)胃寒證 胃寒證,是指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腹部受涼,過食生冷,過勞倦傷中,復感寒邪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惡心嘔吐,或伴見胃中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遲。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兇為辨證要點。寒邪在胃,胃陽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則邪更盛,溫則寒氣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溫則減。醫學教育網整理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而為水飲,飲停于胃,振之可聞胃部漉漉水聲,水飲不化隨胃氣上逆,可見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惡心嘔吐,舌苔白滑,脈弦或遲是內有寒飲的表現。 (四)胃熱證 胃熱證,是指胃火內熾所表現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或熱邪內犯等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饑,或牙齦腫痛齒衄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常見癥狀和熱象共見為辯證要點。熱熾胃中,胃氣不暢,故胃脘灼痛。肝經郁火橫逆犯胃,則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胃熱熾盛,耗津灼液,則渴喜冷飲;醫學教育網整理機能亢進,則消谷善饑。胃絡于齦,胃火循經上熏,氣血壅滯,故見牙齦腫痛,口臭。血絡受傷,血熱妄行,可見齒衄。熱盛傷津耗液,故見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胃熱內盛之象。 小結胃病寒熱虛實的鑒別 ①胃寒: 疼痛性質:冷痛。 嘔吐:清水。 口味與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脈象:沉遲。 ?、谖笩幔? 疼痛性質:灼痛。 嘔吐:清水。 口味與口渴:渴喜冷飲。 大便:秘結。 舌象:舌紅苔黃。 脈象:滑數。 ?、畚戈幪摚? 疼痛性質:隱痛。 嘔吐:干嘔。 口味與口渴:口咽干燥。 大便:干結。 舌象:舌紅少苔。 脈象:細數。 ④食滯胃脘: 疼痛性質:脹痛。 嘔吐:酸腐食物。 口味與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膩。 脈象:滑。 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里的關系。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運化功能的失常和統攝血液功能的障礙,以及水濕潴留,清陽不升等方面;胃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見腹脹腹痛,泄瀉便溏,浮腫,出血等癥。胃病常見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癥。 (一)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傷脾氣所致。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后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晃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運化功能減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氣虛弱,運化無能,故納少,水谷內停則腹脹,食入則脾氣益困,故腹脹尤甚。水濕不化,流往腸中,則大便溏薄。 脾氣不足,久延不愈,可致營血虧虛,而成氣血兩虛之證,則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是脾氣虛弱之征。 (二)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運失健和寒象表現為辯證要點。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醫學教育網整理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濕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濕盛之征。 (三)中氣下陷證 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泄久痢,或勞累過度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后尤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內臟下垂為辨證要點。脾氣上升,能升發清陽和升舉內臟,氣虛升舉無力,內臟無托,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入氣陷更甚,脘腹更覺不舒。醫學教育網整理由于中氣下陷,故時有便意,肛門墜重,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脾氣升舉無力,可見子宮下垂。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中氣不足,全身機能活動減退,所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皆為脾氣虛弱的表現。 (四)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溢于腸胃,則為便血;滲于膀胱,則見尿血;醫學教育網整理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由齒齦而出,則為齒衄。脾虛統血無權,沖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皆為脾氣虛弱之癥。 小結脾病虛證鑒別如下 相同癥:腹脹納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不同癥: ①脾氣虛:形體或浮腫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緩弱。 ?、谄㈥柼摚焊雇聪矞叵舶矗淠蛏?,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脈象:沉遲無力。 ?、壑袣庀孪荩弘涓箟嬅洠虮阋忸l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弱。 ?、芷⒉唤y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細弱。 (五)寒濕困脾證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及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發生障礙和寒濕中遏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寒濕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脘腹痞悶脹痛,食欲減退。醫學教育網整理濕注腸中,則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惡欲吐。寒濕屬陰邪,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濕滯于經脈,故見頭身困重。 濕阻氣滯,氣血不能外榮,故見面色黃晦。脾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隨之外泄,故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濕泛肌膚可見肢體浮腫;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皆為寒濕內盛的表現。 (六)濕熱蘊脾證 濕熱蘊脾證,是指濕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常因受濕熱外邪,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障礙和濕熱內阻的癥狀為辯證要點。濕熱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脾為濕困,醫學教育網整理則肢體困重。濕熱蘊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濕熱內蘊,熏蒸肝膽,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皮膚發癢,面目肌膚發黃,其色鮮明如橘子。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郁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內盛之象。 大腸病辨證 大腸病證有濕熱內侵,津液不足以及陽氣虧虛等。 (一)大腸濕熱證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瀉,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腹痛,排便次數增多,或下痢膿血,或下黃色稀水為辨證要點。濕熱在腸,阻滯氣機,故腹痛,里急后重。濕熱蘊結大腸,傷及氣血腐化為膿血,故下痢膿血。 濕熱之氣下迫,故見暴注下瀉,肛門灼熱。醫學教育網整理熱邪內積,濕痢傷津,故身熱口渴,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濕熱為病,有濕重、熱重之分,濕重于熱,脈象多見濡數,熱重于濕,脈象多見滑數。 (二)大腸液虧證 大腸液虧證,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潤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熱病后津傷未復,或婦女產后出血過多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干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醫學教育網整理口干咽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癥,舌紅少津,脈細澀。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干燥難于排出為辨證要點。大腸液虧,腸道失其濡潤而傳導不利,故大便秘結干燥,難以排出,甚或數日一行。陰傷于內,口咽失潤,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濁氣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頭暈。陰傷則陽亢,故舌紅少津。津虧脈道失充,故脈來細澀。 (三)腸虛滑泄證 腸虛滑泄證,是指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瀉、痢久延不愈所致。 【臨床表現】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按喜溫,舌淡苔白滑,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失禁為辨證要點。醫學教育網整理下利傷陽,久瀉久痢,陽氣虛衰,大腸失其固攝之用,因而下利無度,甚則大便失禁或脫肛。大腸陽氣虛衰,陽虛則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隱隱,喜按喜溫。舌淡苔白滑,脈弱均為陽虛陰盛之象。 小結大腸病三證鑒別如下: 大腸濕熱證: ?、僦靼Y:下痢膿血或黃色稀水。 ?、诩姘Y: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身熱口渴,小便短赤。 ?、凵嗵Γ荷嗉t苔黃膩。 ④脈象:滑數或濡數。 大腸液虧證: ?、僦靼Y:大便秘結難解,數日一行。 ?、诩姘Y:口干咽燥,或口臭,頭暈。 ?、凵嗵Γ荷嗉t少津。 ?、苊}象:細澀。 腸虛滑泄證: ①主癥:便泄無度或失禁脫肛。 ②兼癥:腹痛隱隱,喜按喜溫。 ?、凵嗵Γ荷嗟Π谆?。 ?、苊}象: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