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發展進步,同其它任何學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一樣,就是既要重視提高,又要重視普及,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既要強調現代化,更要強調繼承,有繼承才能更好的現代化。如果沒有繼承,那就只剩空話。 在中醫斷代,面臨失傳之際,為了中醫的繼承,為了讓初學中醫者,或正準備自學中醫者,少走一些彎路,我想提供本人學習中醫的一些經歷,為后學者參考,或可借鑒或能鼓勵,厚顏之曰:“中醫入門捷徑”。凡有不當之處,誠望同道指正。 《醫師簡介》本人師承養父(已故,省,縣名老中醫吳致和)幼習歧黃,懸壺三十余年。亦曾讀些古典醫籍。古云:“善莫大于救人”。故先后授徒二十余名,以廣救人之術,的確為中醫事業作出了一些貢獻,對多種疑難雜癥,確實研治在案。醫道之起沉疴救危重,雖為醫者之功,亦為醫者之職責,誠以此與同道共勉。雖然績業小成,且藝不辱師門,年亦五旬過半,本該得過且過,怎奈我華夏醫學,面臨葬送!醫學存廢之爭,如錐如刺,觸及靈魂!國外“強盜”一面強調中醫中藥的“不科學”,另一面是對中醫中藥采納的渴求!國內一群長者與民眾在奮勇博弈,一小撮口頭“科學家”卻干著“強盜”們想干而干不了的勾當…… 求大同,探求醫學真理.存小異,放棄門戶之爭.救貧困患者于水深火熱之中!是每一個醫者之職責!振興獨具民族特色的中醫事業是每一個中醫師和中國西醫師共同肩負的歷史使命!歷史情勢迫使中華民眾團結一致,毅然決然的加入到刻不容緩的中醫事業“救亡振興”大義大舉工作中來。我們用行動與中華民眾抱成一團,以中華民族行為營造振興祖國醫學的天下大勢!讓中醫學術思想重現輝煌,服務民生!, S( _/ E. n8 z# T 一,師承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 D2 M# E7 ? W \ ——一養父,養父在民國時是隨軍“醫官”,解放后為名中醫,他舉辦中醫班,親自任教,為國家中醫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出色的中醫后繼人才。先后榮獲“名老中醫榮譽稱號”,與四川省(著書立說)科技獎等,文革時,每天背著“劉少奇”上下班,是遭了打倒技術權威。那時都快70歲了,但精神旺盛,走路很快,身小而聲大,說話有點“聲應重堂”的感覺。他說:內江市威遠縣是中醫強縣!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g+ `7 S1 g7 h {% g3 p# r {$ C6 g 我六哥吳蘭波在縣里也是名醫,一次,有位老者牽著孫女來看病,那孫女約五、六歲,滿臉紅色斑紋似錦,口吐鮮血,又兼咽喉腫痛,醫治三四日無效。會診于縣聯合診所,有言肺熱迫喉出血者,有言喉癥出血者,有言血熱入脈,宜大劑涼血清解者,更有言宜仲景三黃瀉心湯,取釜底抽薪法以急止之,唯我六哥帶笑不語,后被同道指責,才開口:“非要我說嗎?說出時恐得罪大家,你們都錯了。”此話一出,眾人不歡而散,有人提示老者,你就讓吳老師醫吧,他醫術高,只是我們要收回報!我六哥把藥開了,催促老者趕緊抓藥,若遲一二日就無救了。兩天后復診,病已好了大半……有某虛心者,向我六哥求教,六哥直言,此陽毒發斑,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我用《金匱》升麻別甲湯,此專病專方也,此證只有我八弟吳致和識得。但有何用,我八弟開一個木防己湯,別人說是石膏重了,不肯服用,開一個枝子豉湯,別人又嫌藥少了,把藥方也撕了!這經方派的日子難過。升麻別甲湯與升麻別甲湯去雄黃蜀椒歌括(二方合編,自創)赤斑咽痛毒為陽,見吐膿血證可祥。一指別甲麻二兩,歸草椒一半雄黃。面青身痛如被杖,減去椒黃陰毒方。木防己湯(陳修園歌括)喘滿痞堅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參施。膏枚二個如雞子,辛苦寒溫各適宜。 師承二外婆外婆是民國“川南國醫函授班”學生。她針灸技術了得,雖經我養父等幾位名中醫多次舉薦,終因是地主,解放后一直沒有行醫資格。由于針灸聞名鄉里,“偷著”找她治病的人總是不絕于舍,群眾關系好了,沒人將她當地主看,還收了好幾個干女,都是鄉內外的,大多是已婚三,五年不孕,或被蛇咬,溺水等危急將死,被救過來之人。凡跌打扭傷,風濕關節,頭痛,背痛,腰脹,腹痛,疝氣,縮陰,小兒遺尿,老人溺頻等等,或以針,或用灸,無不立竿見影。故扁鵲有言,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湯劑之所及也。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后可與言醫。其實治療不孕,多以命門,腎俞,中極,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灸法為主,每次七壯,七次一療程……多獲奇效。 其證多見脈沉遲,舌淡白,或經閉,或滯后,或小漏,帶下,少腹冷痛,或足冷至膝。灸后囑其勿食生冷,少用冷水洗衣等保養之法既可。并可與溫經湯內服。溫經湯歌括(陳修園歌括)溫經芎芍草歸人,膠桂丹皮二兩均。半夏半升麥倍用,姜萸三兩對君陳。 再說毒蛇咬后,肢腫過半,人半昏迷,切莫敷藥,堵塞傷口,必急以開水或酒精消毒傷口,以三棱針刺開被咬處,放出毒血為先。具體操作:醫者用開水,以下手不燙為適,或藥煎開水(指懂藥者)一面澆洗其腫大肢體,一面雙手將毒血壓迫至傷口處,促使流出,(此時救命為先,莫怕傷了局部氣血)隨即可見腫勢逐漸消退,患者神志亦復。總之,無論毒氣大小,宜早一刻救治,則多一分生機,而后再議服藥等法,那也是為清除余毒了。 二,學針灸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R: l! F0 v8 _) D, Z0 y7 t ——從“阿是”穴開始我讀了一年半初中,未滿十五歲,碰上66年席卷全中國的“文化革命”。學校的老師都成了“臭老九”,經常無人上課。因休學回家,被安置在本縣邊遠山區,鎮辦企業,白石廠“工作”。全廠有七,八十人,主要由炮工班,捶工班和搬運組組成。炮工在懸崖頂上打眼放炮,將巖層中一種叫石灰石的“白石”炸下山來。被炸藥炸松后的石塊互相卡在山上泥土中,炮工就爬上山崖,頭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繩,用鋼鐵撬棍將它們撬下山來,再用二捶打成片石。我們捶工就坐在稻草編成的草墊上,將片石捶成二至四公分大的小石子。然后倒下山腳挨近公路旁邊,由搬運工上車,運到威鋼。聽人說如果把練鋼比成做豆腐,那么,白石就象是“膽水”。為了將白石都捶成二至四公分大小,我們捶工就必須用左手將片石按在地上,并隨時不斷的翻動著石塊,以便讓右手的小鐵捶能時刻準確有效的捶擊在石塊的最佳平面位置上,這樣速度非常快,而且兩公分以下的廢渣子又很少。一個熟練的捶工通常每天可以捶四,五噸石頭。但捶工左手的食指,拇指與中指的指頭就會被石塊磨破,流血。我們用膠布粘上繼續再捶。我們捶工再流血,再疼痛,再累都不怕,只怕不知什么時候懸崖上的石塊會掉下來打死人。我先后親眼看到過兩個炮工從那十幾米高的懸崖上摔下來,一個當場就摔死了,他叫李忠恕,死時不過三十歲。另一個摔成了腦震蕩,他叫徐炳禮,曾任過公社黨委書記。所以,我們白石廠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在“血盆”里抓飯吃。由于全廠露天勞作,凡白天,只要天上不落,無論陰晴,地面干濕,只需往地上墊一草墊,坐下來就開始捶石頭。就這樣日復一日,長期受到地蒸濕氣(天陽之熱力下蒸地陰之水液升騰而為濕氣)的侵害,大多數職工都有輕重不等的關節肌肉疼痛,重著,軟脹,酸麻的病癥。面對于此,我去了外婆家。這是我第一次用心觀看外婆給病人施灸,是從頭頂中央開始取穴的,叫百會穴,距后發際上七寸,于兩耳廓尖連線之中點處,為督脈陽經之要穴,有通百脈,助陽氣等扶正祛邪的功能,能療外感,治頭痛,眩昏,耳鳴,脫肛,癲癇等…… 繼而外婆用手試按患者的痛處,并問,是這里痛嗎?答:“阿,是。”外婆說,這就是“阿是”穴的來歷,灸了就有效,痛有定處,寒邪凝滯,中醫治法叫“寒者溫之”。針灸能直達病所,比吃藥快,自古就有一針,二火,三湯藥的說法。我剛才用艾絨搓捏成米粒大的圓柱,放在穴位上,每燒一艾炷,叫一壯,燒多少壯,則需按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而定,少則一至數壯,多則幾十壯。這直接炙又分為瘢痕灸與無瘢痕灸……又有間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等。總之都視病情所需而定。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z* l# |% [8 z- P6 N 其實針灸簡便易行,效果明顯,解放前,有個民間走方醫,學了一些經絡穴位,長于用灸,曾用“小兒燈火十三灸”救下了幾條剛溺死的人命,后來人們送他“萬病一火”的外號...... 我回到廠后,懷著“萬病一火”的本事,將外婆送給我的一小瓶艾絨藥,學著右手拇,食指搓捏之法,全部都用在了一批批“患者”的“阿是”穴上,由于見效快,還引來了附近小煤廠的“工人”,雖然沒收錢,第一次體驗了那種被別人認同,當醫生的感覺。在實踐中領會了“萬病一火”與“阿是”穴的作用。再次去外婆家時,對我的要求提高了:你想要超過萬病一火嗎?要學,必須先背經絡穴位歌訣,如:足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眼腫腳膝酸,傷寒羸瘦損,氣鼓及諸般。從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回陽九針歌,穴位的禁忌開始吧,一面背,一面看書,把這些背熟了,書也看得進了門,指法,取穴等功夫也具備了。就這樣,我借來了外婆得幾本書,一本:袖珍針灸便覽,另外就是“川南國醫函授班”中醫全套,共九本,每本幾十頁。又買來一合毫針,一根三棱針,一根梅花針。(又名小兒針,與皮膚針)先從自己身上開始針刺試驗,背著針灸歌括...... 自創進針歌經絡順逆取穴定,左手“爪切”十字紋,右手持針“月園缺”,神定氣閑緩進針,進針八分可留意,行針得氣最通神,酸麻脹痛握分寸,捻轉毫針病自輕。自創俞穴歌肺俞三椎一寸五,大抒一椎必五處,九肝十膽脾胃焦,命門兩側腎俞數。 ................ 傷寒熱入血室等病,非湯藥所能愈,仲景早有明示,又肌肉,血脈,經絡,風寒,濕邪,肢體疾患,或閃挫跌打等病,尤宜針灸之法,故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翻開“川南國醫函授班”基礎學第一頁,赫然醒目十個大字:“救病民于水深火熱之中”!落款是班主任屈龍飛題。往下頁一段,我終生難忘。(是它鼓勵我學醫的)古云:十年能學成一舉人,十年而不能學成就一醫師,此語確實妨害醫學進步已極,歷代以來,受此語愚弄而不敢學醫者,不知幾十萬萬,未得此幾十萬萬醫師之調治,而誤死忘之病人,更不知有幾千萬萬,自反觀二十年來,國內因病之死亡率,若交與悲觀家,便以嗚呼搓乎,一派語言,盡量形容,均描寫不盡。豈不知諺有云,用藥如用兵,治病似作戰,其作戰雖極危之事,若得善法,亦可轉危為安,醫,假以科學方法,將書弄成系統,例如學算術,先公式而后演算,則可在短時期內,觸類旁通。融衍已成...... 將險病者治成健康之身體,又何難之有?全書又以問答方式,如:問:有何證據說明醫生的診斷沒有錯?答:如見病人嘔吐,我們說是胃病,不會說是膀胱病。見小便不通,我們說是膀胱病,不會說是胃病。看后令人忍笑不禁的同時,又拉近了我對中醫理解的距離。那本繪圖外科學上,問:敷藥腫不消是何原理?答:敷藥腫不消,其理有二,一是病重藥輕,二是藥用反了。(指違背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用藥法則)還有病理學,病因學,診斷學,方劑學,婦科學,眼科學等等。全都簡明而幽默,令人不知不覺中明白了醫學原理。當然這些書與七幾年的全國高等或中等醫藥院校教材相比,何止淺了十倍!那全套九本加起來,比一本內科學都少的多。但就是這些淺顯明白的道理,使我學會了中醫。我認為那才是中醫入門與普及的好書。 三,學內科 ——要以方明證 1967年,我十六歲,又被下放到附近農村當知青,離回鎮只有兩三公里,每逢趕集,我都要回家住一晚,甚至有時干脆讀走學,那時養父雖然已70歲了,但為了帶實習生,只得半休,每天上午都要去醫院上班,經常是午后兩點過才回家吃飯,有時走到半道上又被病人趕上,就跟著一起回家,繼續處方,其實午后在家也不得閑,就算病人不來找,那些實習生們,民間的徒弟還有原來辦班的已經臨床多年的老師,院長們也是經常不斷的來問這問那,有時病倒在床,但只要是病人來了,他側轉身來也要給別人看病,當然是叫我代替摸脈與看舌苔,再由他說開什么方,逼著我背了400多個湯頭才基本適應了...... 養父最愛對我強調的一句話,時方歌括背完了,要看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背完了要慢慢學,還有那些條文......莫望著我給你講,不懂的可以問。方劑(湯頭歌括)必須死背,背熟!而藥性可以不背,或者少背,你把藥物書翻開看,白芍的功能是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平抑肝陽。一你在用芍藥甘草湯的時候,不是在柔肝止痛嗎?你在用四物湯之時,不是在養血斂陰嗎?你在用羚羊鉤藤湯時,就成了平肝抑陽。你用桂枝湯,它又成了調和營衛,而藥物學又沒說,所有藥物學在論藥性之時,都是以方劑使用的效果來說的,所以你可以站在方劑的角度,去理解藥性,一旦掌握了方劑,就基本掌握藥性了,還有白芍的藥量,書上一至六錢,怎么用?我們又只能站在方劑的角度看看,如桂枝湯:頭痛項強汗憎風,桂芍生姜三兩同,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借粥之功。知道在用于表證之時,它與桂枝生姜用量相同,那么在用其他藥物治療表證時,也應考慮藥量不宜過重,太重入里的道理,再看小健中湯白芍的用量:小健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癆腹冷服之瘥,或感風寒不能表,陽虛體痛黃芪和。另有一歌括的頭兩句是,健中湯既桂枝湯,倍芍加飴絕妙方,你看這解表的桂枝湯,加倍用了白芍的用量,以飴糖為引,所治之病完全變了,這才是真正的藥性!還有石膏的用量,木防己湯中那句,“膏枚兩個如雞子”。兩個雞蛋大的石膏,就有四五兩重(那時一斤等于十六兩)白虎湯中的石膏會少于這分量嗎?清代王清任用黃芪就是四兩,石膏質重,為何反而不敢象黃芪那樣用呢?現代藥物學作怪!毫無根據的藥量,還拿來考學生?那王清任的幾個逐淤湯不錯,你一個也不能少背,他對氣血理論和淤血理解得透,有獨到之處,例如:他以人體“氣”的重要作用,創立了補陽還五湯。他根據《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并說:“人行坐動轉,全仗元氣。...... 治療半身不遂,歷代諸家各自立論不同。或主風,主火,主痰,主氣虛感受風邪等,王氏認為:半身不遂,虧損元氣的新見地,故于活血祛瘀藥中重用補氣藥黃芪數兩,以“氣為血帥”,氣行則通行之理發揮特效。又根據瘀不去,新難生而大膽創制祛瘀生新治法,如通竅活血湯之治心胸疾病,膈下逐瘀湯治療肝區疾病(現在多用治療肝硬化等,)少腹逐瘀湯治療小腹疾病(多用于婦科盆腔內腫瘤)身痛逐瘀湯用于全身跌打扭傷,氣血痹阻之病。補陽還五湯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通竅活血湯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當歸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歸地桃,紅花枳殼芍草饒,柴胡芎桔牛膝等,血下化行不作癆。膈下逐瘀湯膈下逐瘀桃牡丹,臺烏赤芍玄胡甘,芎歸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少腹逐瘀湯少腹逐瘀芎炮姜,玄胡靈脂芍茴香,蒲黃肉桂歸沒藥,調經止痛是良方。身痛逐瘀湯身痛逐瘀用桃紅,當歸靈脂與川芎,香附羌活兼甘草,秦艽牛膝沒地龍。 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i0 K& C1 W; y 四,授徒與學醫經驗之談(應就近找一位能解難的老師)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s8 ~8 [7 A/ X' y/ r F 1.邊背邊看書 2.背誦宜早晨(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火,濟天下蒼生!( f; J' B8 Q, P' R9 N" a 3.勤學必多問 4.孤獨不待人華夏中醫論壇4 p5 P3 Q: f, { 5.低頭行路慢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 D5 |5 a$ {% S! j8 v 6.客來莫自尋 7.閑談宜午后 8.三年抵十春bbs.hx317.com L7 Z; O& b. K( e, F. i9 B 解釋如下:從第一天就進入背誦狀態,先記憶,后消化,由老師預先歸納出來,大約一年后基本背完,或以教材為范圍,兼學時方等書。在背誦的同時看書,歌訣中不懂的,隨著也懂了,書上不懂的,如方劑,證型,舌,脈,辯證等,又與所背知識相應,相輔相成。凡新背一段,必不順口,應從午后或晚上開始,以免耽擱珍貴的大清早,而早上剛起床就得背熟原來的歌括,再去待人接物。幾天不提問,是偷懶?自學能力太強?老師未引導?其它原因?看見閑耍人來,找個借口走開,寧可孤獨,少添雜念,小說,電視是決不能看。(現在特別包括上網)行路減慢是因為胸中所學自然涌現,故低頭思索或背誦。家中來了親友,客人,以必要禮節寒宣后,莫主動尋求聊天。午后精力多不集中,或閑談,或午休,或散步,或隨意翻閱。隨著進程,若以教材為準的話,兩年內已完全入門,包括中醫許多需要理解的,及理解記憶的內容,各種基礎在內。象這樣學,第三年可在指導下學習臨床,而后就可以出師了,包括能接受有關考試,因為在歸納時,已經采取了標準,深造便是自己的事了。建議初學者,精準歸納后將其死記,日久才能活用,雖然臨床癥狀不一定與書相合,但你也必須要有許多質的東西作為堅實的基礎,才能成竹在胸,不然哪怕你悟性高上了天,也只能似事而非,更別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以上的東西,是我多少年的心血?既是我走過了的路徑,也是用其教了二十多個徒弟的,其中以此考了全縣第一名的也有,這網上內行不少,若與教材不精準,不相合,我不敢說這話。說句中醫肺腑之言,這中醫若真斷了,那老百姓咋辦?那中醫的仁術,懸壺濟世不白講了幾千年嗎?如果說我繼續的在本地教徒弟,那能教幾個?有何用?所以我選擇了用網絡,我不會上網,特意把我的女兒,從成都叫會來幫我,如果真有人正在學中醫的話,請珍惜。若不是中醫成了現在這樣,我也舍不得將經驗拿出來,唉,何況你哪里了解。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4 z3 Q4 R6 ]" U: K$ O 五,議論中醫前輩 《醫學衷中參西錄》(合訂本)是原來河北省鹽山縣已故中醫張錫純(1860至1933)所著。于一九一八至1934年陸續分期刊行,共七期,七冊,三十卷,約八十萬字。1957年5月第一版。74年第二版時,買到了這合訂本《醫學衷中參西錄》。原著中論人身之生理,哲學與醫學之關系以及靜坐練功等內容,被“新醫”們大量刪掉。力挺中醫骨干之一的張錫純,與清末時期,唐容川,王清任等試圖靠著書立說,勾通中西,分別為中醫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全書目錄分醫方,藥物,醫論,醫話,醫案五大部分,注重實踐,其觀點均站在臨床角度闡發。如716頁,4,腦充血兼腿痿弱天津崔××,年三十八歲,得腦充血兼腿痿弱證。病因出門采買木料,數日始歸,勞心勞力過度,遂得斯證。證候其初常常頭疼,時或眩暈,心中發熱,飲食停滯,大便燥結,延醫治療無效。一日早起下床,覺痿弱無力,痿坐于地,人扶起坐床沿休息移時,自扶杖起立,猶可徐步,然時恐顛仆。其脈左部弦而甚硬,右部弦硬且長。診斷其左脈弦硬者,肝氣挾火上升也。右脈弦硬且長者,胃氣上逆更兼沖氣上沖也。因其臟腑間之氣化有升無降,是以血隨氣升充塞于腦部作疼作眩暈。其腦部充血過甚,或自微細血管溢血于外,或隔血管之壁,些些滲血于外,其所出之血,若著于司運動之神經,其重者可使肢體痿廢,其輕者亦可使肢體軟弱無力。若此證之忽然痿坐于地者是也。至其心中之發熱,飲食之停滯,大便之燥結,亦皆其氣化有升降之故,此宜平肝,清熱,降胃,安沖,不使臟腑之氣化過升,且導引其腦中過充之血使之下行,則諸證自愈矣。處方生赭石(一兩軋細)懷牛膝(一兩)生懷地黃(一兩)生珍珠母(六錢搗碎)生石決明(六錢搗碎)生杭芍(五錢)當歸(四錢)龍膽草(二錢)茵陳(錢半)甘草(錢半)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效果將藥連服八劑,步履復常,病遂痊愈。百余年來,雖然中醫界盡力與西溝通,但因中,西殊途,更兼早已成“西醫在權,中醫在野”之局勢了。* B; I3 O5 p J* r6 L: Y) h/ B 《血證論》為清末唐容川所著,只見80年版,全書共366頁,分八卷,是專論血證的優秀之作,早已得到中醫臨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視,適合已經臨床幾年的中醫閱讀,書中止血,消淤,寧血,補血四大法已被教材采納。作者第一頁,一,《血證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時值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正在逐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際。當時,醫學科學已成為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正如毛主席所說:“帝國主義......對于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的一個方面,也不放松,這就是它們的文化侵略政策。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就是這個侵略政策的實施。面對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在當時的中國醫學界,出現了一股崇洋媚外的逆流,他們高唱“全盤西化”,“中醫是殺人的禍首”等等。一時,那些洋奴,買辦,反動文人紛紛登臺表演,祖國醫壇烏煙瘴氣。后來北洋軍閥的教育總長汪大燮,索性下令取消中醫,使這股逆流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對中醫的貢獻功不可沒,尤以活血化淤的幾個逐淤方被大家推崇有加。但是,對中西結合的激進,產生了某些抑中合西,削足適履的做法,故中醫界又稱“醫林改錯,越改越錯”。造成了至今被“廢醫論”據作“稻草”攻擊中醫的口實。醫雖技藝,而深旨卻難。西洋醫學據形質之說,甚至敢于站在小小的細菌之上,蔑視我中華醫學,而中醫學者,(未真學會者)苦其經旨難明。得西之說,則大喜。于是競相楊西而貶中。忘記了古圣垂示氣化之理,實則先從洞明形質,但西醫解剖形質,何曾窺探氣化?故西醫在我國雖然百年有余,能療內科大證而被百姓傳頌者有幾?求醫者,并不盡慕于西,而我輩中醫者,反欲自棄其學,以追逐錢財之易,而拋中就西,然為生存故,亦可稍涼,中西未見結合,西化卻愈演愈烈,國醫未復,狂瀾又起,竟視祖先寶貝,為謬,為荒誕。此等妄談,豈足撼數千載上懸日月不刊之圣經,而反惜大眾之入火坑者,甘為眾盲也。并非眾人愚而我獨智,只因大家不加思量,而徒以“科學”一詞所趨,創為喪心病狂之舉,誠世道之隱憂,令人太息。 傷寒?金匱,上承圣經,吾雖學淺,未敢論其解,但于其中搜求數方,得養父之指點,確能效如桴鼓,古今醫林,書籍,汗牛充棟,未見能出其右,人果思否?以為圣作,空穴來風?今賤中醫貴西醫者,其治病仍未舍去中醫,厚顏改稱,可廢醫存藥,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爭作無理之詬爭。習醫者,雖然好議前人之失,已求進步,但皆勇于衛道,未見豪無學問者,醫亦入方之流,但得見臟腑,氣化功能,謂道即在,而未敢上侮古帝昔圣,但清之王清任,則有意無意間,有所譫妄,試舉證之:2 b* c l' ?( S 第一篇臟腑記敘,開口即以宋元人臟腑圖論,與內經混駁一番,概稱古人,難道內經要以宋元人臟腑圖論為據?忽言靈樞曰,手少陰三焦主手上,足太陰三焦主足下,而靈樞實無其文。可笑者,謂黃帝慮生民疾苦,平素以靈樞之言,下問歧伯鬼臾,故名素問。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 w7 U7 ?0 O7 m. d1 g 第二篇中,謂出氣入氣,吐痰飲津液,與肺毫無干涉,是古人誤以咳嗽等證為肺病......又于圖內肝下注:絕不能藏血五字。醫書之氣化豈能呆看,那經不又云脾藏肉嗎?既重形質而輕氣化余論為中醫無取也。故不復議。西洋人說,腦主知覺,心不主知覺,是但見其上之精華而不見其下之蘊蓄。不知陰為陽之守,陽為陰之使。陰陽動靜之理,吾豈能測識,但有神圣之遺經在。大凡西人長于化學,故其醫學無非借助化學,而于天地之道,陰陽五行之理,人體經脈造化之機則茫然無知,故而我發貼說,秉承了中哲內涵的中醫學,以承認事物不同性質,將疾病分作“寒、熱、虛、實”四大類,為西方文化不能解讀,而古老的中藥,無需換代就能殺死現代的病菌!又令西方人查遍五洲典籍找不著答案.故西醫何能用“發炎”二字將不同性質的疾病概全?只能生出種種治標的手段,與萬能的“消炎”…… 雖然“有腦無心”的西說,據其形質之守舊不變,未知其所短,然國外早已有不少“有腦有心”的漢學家,因習中書而翻然改計者,百余年間,何待枚舉?(今年電視,德國之人,因看仲景書,改名仲民,為信張仲景之民)作為中國人繼續坐井觀天,我們可知道,何為弱智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