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暫時沒有公布捐款數額,可能是出于兩種考慮:一是不想將國人的注意力從災區困境轉移到捐款行為上來,二是有汶川大地震后捐款的“前車之鑒”。 汶川大地震后,姚明第一次捐出了50萬元,沒想到立即遭到了網友的如潮指責,他們將姚明的身價——《福布斯》財富榜上姚明當時的身價是2.6億元 ——和50萬元的捐款額作對比,很多網友甚至得出了“姚明很小氣”的結論,后來姚明迫于壓力追加了200萬元捐款,才算堵住了悠悠之口。 捐款多少被密切關注的并不是姚明一人。在汶川大地震的捐款過程中,公眾人物是否捐款、捐了多少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一份商界、演藝界、體育界公眾人物的捐款統計表在網絡上流傳甚廣,不少網友逐一評點公眾人物的捐款多少,言辭辛辣。 最近,章子怡跌入“詐捐門”,造成許多公眾人物在處理公益捐款這件事上謹慎起來,于是出現了這樣的“怪現狀”——不少明星在捐款之后,自覺自愿地通過博客、采訪等各種方式“曬發票”,以剖白自己“真的捐了”,這種行為或許能夠讓善款得到更好的監督,但也確實是出于自我保護的無奈之舉,這種“曬發票” 的行為又引發了網絡上的一片噓聲。 國家有能力擔負起災區的援助和重建資金,捐款其實只是一種國人互助的倡導,是一種提升國人凝聚力的做法。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捐款捐物是幾乎沒有回報的,“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善舉,都是對災區人民一次愛的奉獻。” 但是對于企業和公眾人物來說,捐款不僅僅是一種善舉,還是對個人形象的一種維護行為,這種行為甚至會影響到企業和公眾人物的人氣和市場價值,因為中國老百姓對明星、名人、富人等特殊群體捐款的認知,基調仍舊是“以捐款多少論英雄”。 在為玉樹災區捐款的公眾人物中,還有一位和姚明一樣拒絕透露捐款數額的,她就是演員陳沖,陳沖說:“沒必要向媒體交代捐了多少錢,不要去夸大、攀比或者謾罵,這樣會把同情心變得很丑惡。”畢竟,捐款是愛心自覺,不該是道德要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