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基礎理論要點總結

     書道琴禪 2010-04-24
        1.中醫學  是發祥和成熟于中國,研究人體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與防治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傳統醫學。

        2.整體現念  整體,即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的認識。

    3.證  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系。

        4.癥  指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包括病人的主觀異常感覺和醫生檢查所得的體征。

        5.病  是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個完整的病理過程。

        6.辨證論治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祈、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7.同病異治  同一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

        8.異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相同的證,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

        第l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主要思維方法

        1.氣(古代哲學)  在古代哲學中,氣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

    2.精氣學說(古代哲學)  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

    3.精(古代哲學)  在古代哲學中,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

       4.氣化(古代哲學)  在古代哲學中,氣化指由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

       5.精氣  乃氣中之精粹,是人類生命產生的本原。

        6.神  ①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及其內在規律。②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者。③一切生物及其生命力的綜合外在表現。④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7.陰陽  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和現象,又可標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兩個方面。

        8.陰陽學說  屬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以陰陽對立統一理論,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淪。

        9.陽化氣  指在陽的作用下,物質從有形蒸騰氣化為無形的過程。

        10.陰成形  指在陰的作用下,物質由無形之氣凝聚成有形之物的過程。

        11.陰陽交感  指明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

        12.沖氣  指運動著的和諧之氣。

        13.陰陽對立  對立:是指處于統一體的矛盾雙方的互相排斥、相互斗爭。陰陽對立,即陰陽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即陰陽制約。

        l4.陰陽消長  指對立著的陰陽雙方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不斷地運動變化,它們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15.陰平陽秘  即陰陽平秘。平,飽滿之意;秘,即秘密、潛藏。陰平陽秘,即陰陽充盛,相互潛藏而不外亢。

        16.陰陽互根  是指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即陰依存于陽,陽依存于陰,雙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據,任何一方都

    不能脫離對立著的另一方單獨存在。此外,還含有共同促進、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

        17.陰陽轉化  指一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

    18.重陰必陽  指陰陽轉化的機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進陰陽轉化的條件。謂陰氣過甚,可以向對立面陽的方面轉化。

        19.重陽必陰  指陰陽轉化的機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進陰陽轉比的條件。謂陽氣過甚,可以向對立面陰的方面轉化。

        20.陽勝則陰病  陽,指陽熱;陰,指陰液。陽勝則陰病。是指陽熱偏盛,必消耗陰液而出現各種傷津、傷陰的病證。

        21.陰勝則陽病  陰,指陰寒;陽,指陽氣。陰勝則陽病,是指陰寒偏盛,必傷陽氣而出現各種陽氣個足的病證。

        22.陽病治陰  陰偏衰產生的虛熱證(陽病),治療當滋其陰(治陰)。從而使陰陽恢復平衡.此即陽病治陰。

        23.陰病治陽  陽偏衰產生的虛寒證(陰病),治療當壯其陽(治陽),從而使陰陽恢復平衡,此即陰病治陽。

        24.陰中求陽  治療陽虛證時,在補陽劑中,適當佐以補陰藥。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25.陽中求陰  治療陰虛證時,在補陰劑中,適當佐以補陽藥,使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26.陰損及陽  當陰精虧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無源。導致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27.陽損及陰  當陽氣慮損到—定程度時。就會累及陰精,使陰精化生不足.導致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28.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

        29.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

        30.五液  汗、涕、淚、涎、唾五種液體。

        31.五色  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

        32.五官  目、舌、口、鼻、耳五個感覺器官。

        33.五體  機體的筋、脈、肉、皮毛、骨五種形體組織。

        34.五志  怒、喜、思、憂、恐五種情志變化。

        35.相生  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依次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36.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間隔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37.制化  是五行生克關系的結合。事物必須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其相對的平衡。

        38.相乘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

        39.相侮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

        40.五行學說  屬古代哲學范疇。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41.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扒薄?,是指樹木樹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的狀態。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42.火曰炎上  炎,熱也;上,向上?!把咨稀保侵富鹁哂袦責帷⑾蛏仙v的特點。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向上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43.土爰稼穡  春種曰稼,秋收曰穡?!凹诜w”,是指土具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44.金曰從革  從,由也;革,變革?!皬母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革土生金)。金之質地沉重,且常用于殺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45.水曰潤下  潤,滋潤:下,下行。“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滋潤、向下、寒涼、閉藏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46.母病及子  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關系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病變傳變。疾病的傳變由母臟傳及子臟,謂之母病及子。

    47.子病犯母  又稱“子盜母氣”。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關系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病變傳變。疾病的傳變由子臟傳及母臟,稱為子病犯母。

        48.虛則補其母  是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因補母能令子實(母能生子),故虛則補其母。

        49.實則瀉其子  是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因瀉子能令母虛(子盜母氣),故實則瀉其子。

        50.滋水涵木  即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51.益火補土  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一種方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于腎陽虛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52.培土生金  即用補脾益氣以補益肺氣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氣虛弱或肺脾兩虛之證。

        53.金水相生  亦稱滋養肺腎法。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故補肺陰即可以滋腎陰。腎陰是五臟之陰的根本,滋腎陰又可以達到補肺陰的目的。故金水互生以治療兩臟之陰虛。

        54.抑強扶弱  是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耙謴姟敝饕糜谔^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強者,則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復?!胺鋈酢敝饕糜诓患耙鸬南喑撕拖辔辍7鲋跽?,加強其力量,可以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

        55.抑木扶土  是疏肝與健脾相結合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

        56.培土制水  是以健脾利水治療水濕停聚為病的一種治法,又稱敦土利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57.佐金平木  是輔佐肺金以制肝木的一種治法。此法適用于肺虛無力制肝而肝旺者。

        58.瀉南補北  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瀉南補北,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

        第2章  藏  象

        1.藏象  即人體內在臟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現于外的征象。

        2.藏象學說  是研究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3.心主血脈  指心氣與脈氣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營養全身的作用。

        4.心藏神  指心具有主宰臟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作用。又稱心主神志。

        5.神  在人體,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6.心在體合脈  心臟與脈管相連,心脈之氣相通,在心氣的推動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運行。

        7.心之華在面  華,光彩之意。即心的精氣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澤變化顯露出來。

        8.心在液為汗  ①因心主神志,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與心直接相關;②汗為律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放稱汗為心之液。

        9.心開竅于舌  又稱舌為心之苗。心之本脈系舌根,心之氣血通于舌,舌主味覺和言語的功能賴心主血脈及心神的榮養和支配,故稱。

        10.心在志為喜  喜是以心之氣血為物質基礎,經心氣之氣化作用而表現于外的一種情感反映。心氣有余則喜笑不休,心氣虛則易悲憂,故稱。

        11.華蓋  指肺。肺在體腔中位居最高,有保護諸臟、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稱。

        12.嬌臟  指肺。肺通過口鼻和皮毛直接與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脈,他臟之邪可通過經脈傳至于肺;而肺葉嬌嫩,為清虛之體,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稱。

        13.肺主氣  是指人身之氣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

        14.肺主呼吸之氣  指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吸清排濁,吐故納新,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15.肺主一身之氣  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尤其是宗氣)和調節氣機的作用。

        l6.肺主通調水道  指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遠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調節作用,又稱“肺主行水”。

        17.肺為水之上源  由于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參與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使水液經肺氣推動而下輸于腎,故稱。

        l 8.肺朝百脈  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會聚于肺,經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布到全身。

        19.脈主治節  指肺通過治理調節氣機而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20.肺性清肅  清肅,即清潔、肅清。指肺具有肅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潔凈、通暢的特性,是保證肺氣宣降運動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

        21.肺在體合皮  指肺宣散衛氣和津液溫潤皮膚;皮膚之汗孔可隨肺氣宣肅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助肺司呼吸之功能。

        22.肺之華在毛  肺輸布精氣,充養于皮膚之毛發,故其精氣盛衰、功能強健與否可從毛發之榮枯反映出來。

        23.氣門  即汗孔。因汗孔有隨肺氣的宣降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作用,故稱。

        24.鬼門  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氣通于皮毛,汗從皮膚而出。稱魄汗。汗孔則稱為鬼門。

        25.玄府  是汗液排泄的孔道,又稱氣門、汗孔。因其細微幽玄不可見,故稱。

        26.肺開竅于鼻  鼻與喉相通而聯于肺,鼻為呼吸氣出入之通道,其通氣與嗅覺必賴肺氣的和利,故稱。

        27.肺在液為涕  涕為肺之陰津所化,賴肺氣宣發至鼻竅,以潤鼻,肺氣斂肅使涕不外流,故稱。

        28.肺在志為悲憂  悲為肺之精氣氣化而表現于外的情志變化,悲憂太過則耗肺氣,肺氣虛則易悲憂。

        29.后天之本  指脾(胃)。人出生之后,機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30.脾主運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

        31.脾主運化水濕  又稱運化水液,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

        32.脾主升清  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并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

        33.脾主統血  指脾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逸于脈外的功能。
    鮮花雞蛋贈送記錄




    超級版主 (榮譽超版)

    Rank: 8Rank: 8

      UID
    • 10 

    • 帖子
    • 8603 

    • 精華
    • 積分
    • 80 

    • 復興幣
    • 31067  

    • 推廣分
    • 14  

    • 鮮花
    • 442  

    • 雞蛋
    • 1  

    • 閱讀權限
    • 200 

    • 注冊時間
    • 2009-3-17 

    • 最后登錄
    • 2010-4-24 

    2#
    發表于 2009-4-17 20:40 | 只看該作者 送鮮花 扔雞蛋
    34.四末  四肢與軀干相對而言,是人體之末,故稱四肢為四末。

        35.分肉  即肌肉、肌。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稱。

        36.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食物經過胃腸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必經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于肺、心,以輸布營養全身,故稱。

        37.唇四白  唇四周的白肉,能反映脾臟精氣的盛衰。

        38.脾主肌肉  指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營養全身肌肉,使之豐滿健壯,故稱。

        39.脾主四肢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陽,四肢得清陽之氣則輕勁有力,故稱。

        40.脾在志為思  思慮是以脾之精氣為物質基礎,經脾氣氣化而表現于外的一種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狀態,故稱。

        41.倉廩之官  倉廩,指貯藏糧食的倉庫。倉廩之官,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國家糧庫的官員,對飲食物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作用。

        42.脾開竅于口  指脾氣之運化正常與否,可從飲食口味的情況反映出來。脾氣健運則飲食口味正常。

        43.脾之華在唇  口唇為肌肉的一部分,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光澤,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的反映。故稱。

        44.脾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是脾之陰津所化,經脾氣運化至口腔,潤口、助吞咽和消化,脾氣固攝,使涎不外流,故稱。

        45.肝藏血  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46.肝調節血量  指肝對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別是對外周血量的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

        47.肝為“血?!?nbsp; 因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與女子月經有關,故稱。

        48.肝主生血  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即腎精輸于肝,經肝之氣化而化為血,故稱。

        49.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氣機以保持全身氣機條達舒暢,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

        50.肝主謀慮  指肝藏血而主疏泄,有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精神活動的作用。

        51.肝為剛臟  肝為風木之臟,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郁,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

        52.肝主筋  筋束骨,系于關節,其運動強勁有力而靈活,須賴肝之氣血的營養,故稱。

        53.將軍之官  指肝。因肝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肝藏血而主謀慮,反映了肝既剛且柔,如同將軍有勇有謀,故稱。

        54.罷極之本  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運動。筋膜得肝之氣血克養而強勁有力,活動自如,且能消除疲勞,故稱。(罷,讀作ba,免去、消除之意;極,疲困之意。罷極,即消除疲勞)。

        55.肝之華在爪  爪為筋之余,爪和筋均賴肝之氣血的營養,爪甲之榮枯可反映肝之精氣的盛衰,故稱。

        56.肝開竅于目  肝的經脈上聯于目系,目的視力有賴于肝氣之疏泄和肝血之營養,故稱。

        57.肝在液為淚  淚為肝之陰津所化,經肝氣琉泄至目,滋潤和保護眼目,肝氣收攝,使淚不外流,故稱。

        58.肝在志為怒  怒為肝之精氣經氣化而表現于外的一種情志變化,久怒則傷肝氣,故稱。

        59.腎藏精  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

        60.精(醫學)  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及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的統稱(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狹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而貯藏于腎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61.先天之精  是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

        62.后天之精  又稱臟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臟腑代謝產生的精微物質。

        63.天癸  是隨著腎中精氣的不斷充盛,產生的一種具有促進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質。

        64.三余  即爪為筋之余,發為血之余,齒為骨之余。

        65.腎主水液  指腎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

        66.腎主納氣  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清氣,使肺呼吸達到一定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

    用。

        67.腎為胃關  關,關卡。飲食之受納在于胃,便溺之排泄關乎腎,如同胃之出口、關卡,故稱。

        68.腎主骨  因腎藏精,精生髓而養骨,骨的生理功能與腎精有密切關系,故稱。

        69.腎生髓  髓分骨髓、脊髓、腦髓,皆由腎中精氣化生,故稱。

        70.命門  ①《內經》謂“命門者目也”。②《難經》始命門被賦予“生命之門”,是先天之氣蘊藏之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

        71.腎精  即腎所藏之精氣。

        72.腎氣  腎精所化生之氣。

        73.腎陰  又稱元陰、真陰、真水,為人體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濡潤、寧靜、成形和制約陽熱作用。

        74.腎陽  又稱元陽、真陽、真火,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陽、興奮、化氣作用。

        75.腎開竅于耳和二陰  耳主聽覺,聽覺系于腦,腎精化髓通于腦,腎精充則腦髓得養而聽覺靈敏,故稱。二陰,即前后陰。前陰主生殖和排尿,后陰主排便,均賴腎中精氣之氣化方可正常進行,故稱。

        76.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之精氣經氣化而表現于外的—種情志活動,腎氣虛則易恐,大驚卒恐則傷腎氣。

        77.腎在液為唾  足少陰腎經挾舌本,唾為腎中陰精所化,經腎之氣化而出于舌下的液體,腎氣封藏,可使唾不外流,故稱。

        78.七沖門  即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之上口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

        79.飛門  指口唇?!帮w”與“扉”相通,即門扇,由于口唇像門扇一樣自由開合,故稱。

        80.戶門  即牙齒。戶,即門戶,引申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經齒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稱。

        81.吸門  即會厭。會厭是食管與氣管的相會處,既是食物下達食管的必經之處,又是呼吸氣體的門戶,故稱。

        82.賁門  即胃之上口。賁,奔也,食物經食管下行,經賁門直奔胃中,故稱。

        83.幽門  即胃下口、小腸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經胃之受納、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時間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后再經此處下輸小腸,故稱。

        84.闌門  即小腸下口與大腸上門相接處。闌,即遮攔,指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于此得到阻攔,故稱。

        85.魄門  下極為魄門,即肛門。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體外,故稱。

        86.六腑以通為用  由于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故稱。

        87.中精之府  即膽。由于膽貯藏精汁,即膽汁,故名。

        88.腐熟  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89.太侖  又稱大倉,即胃。因胃有受納食物的作用,故稱。

        90.水谷之海  即胃。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

        91.胃氣  ①狹義指構成胃,并維持胃進行功能活動的物質。②廣義指構成脾胃并維持脾胃運化功能的物質。③脾胃的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象和緩有力。

        92.小腸主化物  小腸接受自胃傳送之食糜,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營養物質,由脾吸收轉輸,糟粕則由此下輸于大腸。

        93.小腸主液  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從而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稱。

        94.大腸主津  指大腸重新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故稱。

        95.孤腑  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在人體五臟六腑之中,惟其最大,無以匹配,放稱。

        96.三焦氣化  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對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稱為“三焦氣化”。

        97.上焦如霧  霧,霧露。形容水谷精氣輕清而彌漫的狀態。指上焦心肺宣發水谷精氣像霧露一樣均勻地敷布營養全身。

        98.中焦如漚  漚,漚漬。是指胃對水谷腐熟為乳糜狀態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飲食、吸收精微、蒸化律液的作用,故稱。

        99.下焦如瀆  瀆,溝渠。是對下焦大小腸、腎和膀胱滲泄水液,泌別清濁,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動描述。

        100.決瀆之官  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故稱。

        l01.奇恒之府  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奇,異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為中空性器官;功似臟,能貯藏精氣,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名。

        l02.五神藏  即心、肺、肝、脾、腎。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故稱。

        103.元神之府  即腦。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

        104.肝腎同源  肝藏血,腎藏精,肝腎精血相互滋生,陰液互相滋養,且同具相火,故稱肝腎同源。

        l05.乙癸同源  即肝腎同源。古人根據五行學說將臟腑與天干相配,則肝屬乙木,腎屬癸水,故稱。

        106.心腎相交  心火必須下降于腎,與腎陽共同溫照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與心陰共同涵養心陽,使心火不亢,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稱為心腎相交,義稱“水火既濟”。

        107.形體  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形體,泛指人體的身形。狹義的形體。指脈、筋、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結構。

        108.官竅  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個器官,簡稱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屬于官之范疇。竅有陽竅、陰竅。陽竅有七,一般稱七竅,是頭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個竅的合稱。頭面部的七竅,又稱上竅、清竅、陽竅。陰竅有二,指前后二陰(前陰尿道口和后陰肛門)。二陰,又稱下竅。全身共九竅。

        109.腠理  即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腠,指肌肉的紋理;理.指皮膚的紋理。

        110.皮腠  皮膚的紋理及皮膚與肌肉間隙處的組織,為腠理的組成部分。

        111.肉腠  肌肉的紋理稱肌腠,又稱肉腠、分理。

        112.  人體肌肉較豐厚處(膨大部分)。

        113.溪谷  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為體內氣血匯聚之所,亦是經氣所在之處。大的縫隙處稱谷,小的凹陷處稱溪。

        114.筋之府  即膝,因膝為筋匯集之處,故稱。

        115.髓之府  即骨,骨內有腔隙,內藏骨髓,故稱。

        116.腎之標  即牙齒。牙齒和骨骸的營養來源相同,均賴腎精滋養而生長,故稱。

        117.目系  又稱眼系、目本,為眼球內連于腦的脈絡。

        118.山根  突于兩眶之間連于額的部位,又稱頞、下極、王宮。

        119.天柱  自額以下至鼻準,又稱鼻梁、鼻莖。

        120.精明  即眼睛,為視覺器官,能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

        121.心之苗  即舌。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狀況,為心之外候,故稱。

        122.金實不嗚  指肺為邪壅,影響及喉而失音。

        123.金破不鳴  指肺虛影響及喉而失音。

    第3章  氣血津液

        1.氣血津液學說  是研究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生成、輸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學說。

        2.氣(醫學)  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最基本物質。

        3.氣機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

        4.氣交  指人生活的場所,是下降的天氣和上升的地氣互相交匯的地方。

        5.氣化  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即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

        6.元氣  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人體最基本、最原始的氣,源于先天而藏于腎。又稱原氣、真氣。

        7.宗氣  是由水谷精氣與自然界清氣在肺中結合而積于胸中的氣,又稱動氣、大氣。

        8.營氣  是運行于血脈中的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于營養,故稱為營氣。

        9.營血  因營氣與血共行于脈中,又能化生血液,故常營血并稱。

        10.營陰  即營氣,因營氣清柔和順,主內守,與衛氣相對而言屬陰,故稱。

        11.榮氣  即營氣,因其富有營養,能使機體榮潤、光澤,故稱。

        12.息道  指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

        13.氣街  ①氣沖穴的別名;②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③指腹股溝動脈處。

        14.虛里  又名胃之大絡,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動處,在此可測知宗氣的盛衰。

        15.氣海  ①指部位名稱,即膻中為上氣海,是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丹田為下氣海,是元氣聚匯之處。②指經穴名稱。即臍下一寸五分處。

        16.膻中  ①指兩乳中間的部位,是宗氣所聚之處,為上氣海;②指心包:③穴位名,在任脈上,兩乳頭正中。

        17.衛氣  是運行于脈外的具有護衛肌表、防御外邪的氣,又稱衛陽。

        18.衛陽  即衛氣。因衛氣傈悍滑疾,主衛外,與營氣相對而言屬陽,故稱。

        19.血府  即脈。因脈為血行之道,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放稱。

        20.動氣  指宗氣。具有行氣血、助呼吸、助語聲等作用。

        21.五氣  ①指天之氣,因其隨時令的變化而表現為風、暑、濕、燥、寒,故稱五氣。②指五臟之氣。

        22.津血同源  津液與血液都來源于水谷精微,而且能相互轉化。故稱。

        23.津液  是指機體—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

    物,如胃液、腸液、涕、淚等,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

        24.血汗同源  汗為津液所化,而津液與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且相互化生,津血既同源,血汗亦同源。

        25.氣主煦之  氣有溫煦人體的作用,故稱。

        26.血主濡之  血有滋潤和營養全身的作用,故稱。

        27.氣為血之帥  是氣對血的關系的概括,主要體現在氣能生血、行血、攝血三個方面。

        28.血為氣之母  是血對氣的關系的概括,主要體現在血能裁氣、血能生氣兩個方面。

        29.氣機調暢  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平衡協調的生理狀態。

        30.臟腑之氣  是構成臟腑的基本物質,也是推動和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31.氣主推動  指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精血津液的生成及運行輸布等都具有推動作用。

        32.氣主調控  指氣一方面發揮推動、興奮、升發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發揮寧靜、抑制、肅降的作用。

        33.氣主溫煦  指氣可以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消除寒冷。

        34.氣主涼潤  發揮涼潤作用的氣是人身之陰氣。陰氣具有寒涼、柔潤、制熱的作用,故稱。

      35.氣主防御  指氣既能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亦可驅除侵入人體內的病邪。

        36.氣主固攝  指氣對于體內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的固護、統攝和控制作用,從而防止其無故流失,并在體內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37.氣能生血  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和氣的運動作為動力。

        38.氣能行血  指氣能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的作用。

        39.氣能攝血  指氣能固攝血液正常循行于脈中而不逸于脈外的作用。

        40.血能載氣  指氣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

        41.氣能生津  氣是津液生成的動力,津液的生成依賴于氣的推動作用。

        42.氣能行津  指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

        43.氣能攝津  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律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控制,維持著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恒定。

        44.津能生氣  指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

        45.津能載氣  指氣必依藏于津液之中,方不致無故散失,以發揮其正常功能,故稱。

    第4章  經  絡

        1.經絡學說  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2.經絡  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3.經脈  經,有路徑之意。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干,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多循行于人體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4.絡脈  絡,有網絡之怠。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

        5.浮絡  是循行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6.孫給  是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7.正經  即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故稱正經。

        8.十二經別  簡稱“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正經,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在深部聯系的作用。

        9.十二經筋  簡稱“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10.十二皮部  簡稱“皮部”。足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市區,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布所在。



     
    3#
    發表于 2009-4-17 20:40 | 只看該作者 送鮮花 扔雞蛋
    11.奇經八脈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合稱。因為它們分布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大多同臟腑沒有直接絡屬關系,彼此之間也無表里配合關系,與十二經脈不同,故稱“奇經”。

        12.陰脈之海  是任脈的別稱。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多次與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總任陰脈之間的相互聯系,調節陰經的氣血,故稱。

        13.陽脈之海  是督脈的別稱。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是陽脈之督綱,對全身陽經起到調節作用,故稱。

        14.十二經脈之海  是沖脈的別稱。沖脈上行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是總領諸經氣血之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

        15.血海  ①指沖脈,沖脈起于胞中,有調節十二經氣血、促進生殖的功能,與婦女的月經有著密切的關系;②指肝,因肝主藏血,調節血量,與女子月經有關,故稱。

        16.任主胞胎  任脈起于胞中,能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與妊娠有關,故稱。

        17.別絡  即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是從經脈別出的分支,主要加強相為表里的兩經間

    在體表的聯系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18.六合  ①每一對相為茨里的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為“六合”。②指上下四方。

        19.經氣  指構成經脈和維持經脈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因其運行經脈之中,故又稱脈氣。

        20.十五別絡  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包括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各分出的一支別絡以及脾之大絡,共十五,故稱。(若再加上胃之大絡,為“十六別絡”)

        21.感應傳導  指經絡系統對于針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覺傳遞和通導作用。針刺中的“得氣”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感應傳導作用的表現。

        22.舌本  即舌根。足太陽脾經連舌本,足少陰腎經挾舌本。

        23.頏顙  為咽上上腭與鼻相通的部位(鼻咽部)。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

        第5章  體  質

        1.醫學體質學  研究體質與健康、疾病關系的學科,即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征、類型和變化規律及其與疾病發生、發展和演變關系的學科。

        2.體質  即人體的質量。是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

        3.體型  是指身體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態特征,又稱身體類型,為衡量人體的體格和身體大小的重要指標。

        4.偏陽質  是指具有偏熱、亢奮、多動等特性的體質。

        5.偏陰質  是指具有偏陽不足、偏寒、多靜等特性的體質。

        6.形神合一  指形與神是人體不可分離的統一整體,又稱形與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7.體格  是指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營養狀況和鍛煉程度的狀態。

        8.先天因素  指小兒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征。

        9.后天因素  是人出生以后賴以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煞譃闄C體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

        第6章  病因與發病

        1.病因  凡能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稱致病因素。

        2.病因學說  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質、致病特點及其所致病證臨床表現的理論。

        3.辨征求因  即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病證的癥狀、體征來椎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為“辨證求因”。

        4.六淫  即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5.六氣  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界不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6.少火  指正常的、具有溫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陽氣。

        7.壯火  指陽熱過亢的,能耗損人體正氣的病理之火。

        8.癘氣  指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

        9.七情  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l0.痰飲  是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1L.瘀血  又稱為蓄血、惡血、敗血、衃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

        12.三因學說  即六淫邪氣侵犯為外所因,七情所傷為內所因,飲食勞倦、跌仆金刃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

        13.五志化火  指怒、喜、思、憂、恐等精神情志失調所變生的火證。

        14.五氣化火  指感受風、寒、暑、濕、燥之外邪,在一定條件下均可形成火熱證候。

        15.虛邪  ①致病邪氣的通稱。因邪氣乘虛而侵入,故名。②五邪之一(五邪:虛邪、賊邪、實邪、微邪、正邪)。

        16.賊風  泛指四時不正之氣。因其乘虛而入,具有賊害性質,使人致病,故稱。

        17.風為百病之長  一是指風邪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致病的先導;二是指風邪襲人,致病最多。

        18.傷寒  寒客肌表,郁遏衛陽者。稱為“傷寒”。

        19.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者。稱為“中寒”。

        20.寒性凝滯  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

        21.風性主動  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征。

        22.溫燥  指初秋夏熱之余氣與燥相合侵犯人體,所發病證稱為溫燥。

        23.涼燥  指深秋近冬,燥與寒相合侵犯人體,所發病證稱為涼燥。

        24.結石  是指停滯于臟腑管腔的堅硬如石的物質,是一種砂石樣的病理產物。

        25.胎傳  指票賦與疾病由親代經母體而傳及子代的過程。

        26.胎弱  又稱胎怯、胎瘦,為小兒稟賦不足,氣血虛弱的泛稱。

        27.胎毒  指嬰兒在胎妊期間受自母體毒火,因而出生后發生瘡疹和遺毒等病的病因。

        28.瞀瘛  指兩目昏蒙不明,四肢抽搐的臨床癥狀。

        29.藥復  病后濫施補劑或藥物調理運用失當而致復發者。

        30.食復  疾病初愈,因飲食因素而致復發者。

        31.勞復  疾病初愈。因形神過勞或早犯房事而致復發者。

        32.合病  兩經或三經的證候同時出現。

        33.并病  一經病讓術罷義出現另一經證候。

        34.伏而后發  指機體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時發病而潛伏于體內,經過一定的時間或在誘因作用下過時而發病。

        35.正氣  即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維護健康能力的總稱。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外界環境能力、抗邪及康復能力。

        36.邪氣  指多種致病因素。

        37.繼發  系指在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繼續發生新的病癥。

        38.后遺癥  是指主病在好轉或痊愈過程中未能恢復的機體損害。是與主病有著因果聯系的疾病。

        39.徐發  即徐緩發病。它與致病因素的種類、性質及其致病作用以及體質因素等密切相關。

        40.發病  指疾病的發生過程(包括原病與復發等),是機體處于病邪的損害和正氣的抗損害之間的矛盾斗爭過程。

        41.感邪即發  指感邪后立即發病。又稱“卒發”或“頓發”。常見于新感傷寒或溫病、疫病致病,情志遽變,毒物所傷。

    第7章  病  機

        1.病機  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制,又稱病理。

        2.病機學說  是闡明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

        3.健康  即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人體內部各臟腑之間陰陽保持動態平衡的狀態,即形體血肉、精神情志和環境適應的完美協調。

        4.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致病邪氣與機體的抗病能力之間相互斗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

        5.虛  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6.實  指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7.虛實錯雜  指在疾病過程中,由于病邪與正氣相互斗爭,其邪盛與正衰同時并存的病理狀態。

        8.虛中夾實  指病理變化以正虛為主,又兼夾實邪結滯于內的病理狀態。

        9.實中夾虛  指病理變化以邪實為主,又兼有正氣虛損不足的病理狀態。

        10.虛實真假  指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現象與本質不完全—致的時候,則可出現某些假象的病理反映。

        11.直中  指寒邪侵犯陽虛寒盛體質,發病不經外感表衛階段,直接損傷三陰經及所屬內臟的病理過程。

        12.越經傳  即不按六經次序而傳變,如由太陽而傳至太陰。

        13.陰陽失調  是指機體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協調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狀態。

        l4.陰陽互損  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到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

        15.格陽  又稱陰盛格陽,指陽氣極端虛弱,陽不制陰,偏盛之陰盤踞于內,逼迫衰極之陽浮越于外,使陰陽不相維系,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

        16.格陰  又稱陽盛格陰,指邪熱內盛,深伏于里,逼迫陰氣浮越于外,使陰陽不相維系的一種病理狀態。

        l7.亡陽  是指機體的陽氣突然大量亡失,使屬于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18.亡陰  是指機體的陰氣突然大量亡失,使屬于陰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19.氣虛  是指元氣不足,致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

        20.氣滯  指氣機受阻較甚,局部阻滯不通的病理狀態。

        21.氣逆  主要指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狀態。

        22.氣陷  是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大過的病理狀態。

        23.氣閉  指氣不能外達而郁結閉塞于內的病理狀態。

        24.氣脫  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

        25.氣機失調  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陷、氣逆、氣閉和氣脫等病理變化。

        26.氣機不暢  指氣的運行受阻而不暢通的病理狀態。

        27.血虛  是指血液不足,血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28.血瘀  指血行遲緩或運行不暢的一種病理狀態。

        29.血熱  是指血內有熱,使血液運行加速,脈道擴張,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一種病理變化。

        30.氣滯血瘀  是氣機郁滯,血液運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并存的一種病理狀態。

        31.氣虛血瘀  是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并存的病理狀態。

        32.氣不攝血  指氣虛而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使血逸于脈外而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

        33.氣隨血脫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脫散,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并脫的病理變化。

        34.津液不足  是指津液數量的減少,而導致內在臟腑,外在孔竅、皮毛失其滋養潤儒作用,因之產生一系列干燥失潤的病理變化。

        35.內生五邪  指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火)等五種病理變化。因其由內而生,故稱之為內生五邪。

        36.內風  即風氣內動,是指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生風的一種病理變化。

        37.內寒  即寒從中生。是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弱,虛寒內生,或陰邪彌漫的病理變化。

        38.內濕  是由于脾不運化,腎不主水,輸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飲停聚的病理變化。

        39.內燥  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因而出現以干燥枯澀失潤為特征的病理變化。

        40.內火  是由于陽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郁滯,或病邪的郁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致功能亢奮的病理變化。

        41.腎不納氣  是指腎氣虛不能攝納肺氣而致呼吸表淺、動則氣喘的病理變化。

        42.相火妄動  是指陰虛火旺出現火迫精泄的病理變化。

        43.水氣凌心  由于心陽不振,不能下溫于腎;或腎陽虛弱,以致寒水不化,上凌于心,阻遏心陽,出現心悸、氣喘等證的病理變化。

        44.肝火上炎  又稱肝火、肝經實火,是肝臟陽熱亢盛,氣火上沖的一種病理變化。

        45.肝氣郁結  又稱肝郁,是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氣機不得條暢的病理變化。

        46.肺失清肅  又稱肺失肅降,是肺氣下降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47.心火上炎  火性炎上,心火循經向上,而出現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等癥狀的病理變化。

        48.從化  又稱類化,指病邪侵入機體,能隨人之體質差異、邪氣侵犯部位以及時間變化和治療不當等各種條件變化而發生性質改變,形成與原來病邪性質相反而與機體的素質一致的病理變化。

    第8章  養生與防治

        1.養生  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即保養生命之義。

        2.治則  指治療疾病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

        3.治法  是在治則指導下制定的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

        4.中醫養生學  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心身、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學問。

        5.天年  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

        6.既病防變  是指在疾病發生以后,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7.治病求本  即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尋求出疾病的本質,并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

        8.正治  指逆疾病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法則,又稱“逆治”。適用于疾病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病證。

        9.反治  指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則,所采用的方藥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又稱“從治”。適用于疾病現象與本質不相—致的病證。

        l0.寒者熱之  指寒性病變出現寒象,用溫熱藥治療,即以熱治寒。

        11.熱者寒之  指熱證現熱象,用寒涼性質的方藥來治療。

        12.慮者補之  指虛證現虛象,用補益功用的方藥補其虛。

        13.實者瀉之  指實證現實象,采用攻邪瀉實的方藥來治療。

        14.寒因寒用  指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證,又稱以寒治寒。適用于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

        15.熱因熱用  指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治療具有假熱征象的病證,又稱以熱治熱。適用于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

        16.通因通用  指用行通利作用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簡稱以通治通。

        l7.塞因塞用  指用補益作用的藥物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虛證,簡稱為以補開塞。

        18.扶正  是扶助機體的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種治療原則。

        19.祛邪  是祛除邪氣,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襲和損害的一種治療原則。

        20.調整陰陽  系指糾正疾病過程中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損其有余或補其不足,恢復和重建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21.因時制宜  指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的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

        22.因地制宜  指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

        23.因人制宜  指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

        24.用溫遠溫  前者之“溫”,即藥物之溫;后者之“溫”,指氣候之溫;“遠”即避之意。即用溫熱之性的藥物時,當避其氣候之溫。此為對“因時制宜”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

        25.三因制宜  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法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 国内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系列|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98|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午夜无码区在线观看亚洲| 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奶水| 国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成人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国产精品一亚洲AV日韩AV欧 | 亚洲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男人扒开女人腿桶到爽免费 | 97人妻碰碰视频免费上线| 国产AV巨作丝袜秘书| 加勒比无码人妻东京热|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