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生物技術重大成果迭出,用聯邦經費資助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解禁,有效試驗艾滋病“聯合疫苗”,繪制首張人類表觀基因組圖譜,在實驗室培育出原始的精子和卵子。 1月:繪制出TIGAR酶三維結構圖,有助于開發出癌癥早期診斷方法及預防性治療手段。 完成了大多數骨髓干細胞在小鼠胚胎中形成的位置和發育時間表,對誘導胚胎干細胞產生成熟血液細胞具有指導意義。 發現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員——SIRT6可能對延緩衰老起關鍵作用,并首次證明乙酰化酶能調控基因活動。 2月:發現一種功能極似端粒酶的蛋白質——TCAB1蛋白,可能成為癌癥治療的一個有價值的靶標。 發現對胰腺癌生長至關重要的蛋白CCN2,是抗癌療法研究的一項新進展。 首次將人工多能干細胞誘導分化成電活躍運動神經細胞,為利用病人特定細胞治療其神經系統疾病開啟了大門。 基于基因植入的艾滋病治療臨床測試取得重大進展,有望使艾滋病患者無需再依賴長期的藥物治療。 首次在無需任何蛋白質和其他細胞成分的情況下,合成出可自我復制的RNA,在回答生命如何開始的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通過對所有已知人類鼻病毒菌株的遺傳編碼片段進行整理,完成了此類病毒的基因組測序,破解了其遺傳密碼。 觀察和拍攝到人體受損DNA修復的一個重要階段,為了解Rad51蛋白在DNA修復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提供了新信息。 發現人類DNA和取自母兔或母牛的卵細胞混合后并不能正常工作,創造人獸混合胚胎以用于治療疾病的爭議性嘗試也許注定要面臨失敗的命運。 3月:在艾滋病“長壽”患者身上發現能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天然抗體,為研制相關疫苗開辟了新途徑。 通過對噬菌體進行改造,使其能夠抑制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 研發出“永久性”的抗生素,不會引發細菌抗藥性,可安全用于人體。 實現從無到有、用逐個分子成功地組成一個功能性核糖體,向人造生命又邁進了一步。 研制出脊髓電子設備,有望用更少侵入人體的方式治療帕金森病。 利用RNA測序新技術,能很容易看到基因組轉錄和非轉錄區域間的清晰邊界,這標志著任何細菌轉錄自此可被全面定義。 揭示了阿爾茨海默氏癥(早老性癡呆癥)的發病機制:淀粉樣斑在一定程度上讓朊蛋白變形,使大腦星形膠質細胞過度活化,從而造成阿爾茨海默氏癥。 發現可抑制腫瘤抑制基因p53活性的一小段RNA(即小RNA),并描述了平衡p53基因表達的另一個層面的調控機制,將對癌癥診斷和治療產生重要影響。 4月:將基因工程的人體乳腺組織植入實驗鼠體內,培養出具有侵入性的人體腫瘤,在發展用于準確預測病人對藥物反應的異種移植物模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利用血液細胞培養誘導多能干細胞,提供了一種快速得到干細胞源的新途徑以及獲取胚胎干細胞的替代方法。 拍攝到了HIV在人體內的擴散,并發現HIV病毒以一種先前未知的方式從感染細胞轉移到健康細胞,有助于研制可對抗HIV的疫苗。 首次確定了對培養新生心臟細胞極為關鍵的遺傳因子,發現一個由3種基因相互結合而成的結合體可起到這種作用。 構建出一種人工蛋白,與人體內的某些蛋白具有相同功能:可攜帶和輸送氧氣,從而向人造血液邁出重要一步。 發現了冠狀病毒的一項主要特征,有助于解釋SARS病毒如何侵入宿主并實現跨物種傳播。 5月:發現引起墨西哥多人死亡的流感病毒是變異的甲型流感病毒,其基因包括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研制出一種可植入癌癥患者體內、用以實時監測腫瘤狀況的微型裝置。 試驗一種新型艾滋病疫苗,成功使獼猴對一種與艾滋病病毒極為相似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產生了免疫。 開發出將小干擾RNA(siRNA)送入原始細胞的有效方法,未來可借助這一技術將藥物有針對性的送入病人患病部位和惡性腫瘤內。 發明了一種將CT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相結合的混合掃描法,可準確找出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癌細胞。 6月:發現腦部惡性膠質瘤與大腦神經干細胞中的腫瘤抑制基因p53缺陷有關,有助于對惡性膠質瘤進行有效的早期篩查。 將聚己內酯和殼聚糖制成納米纖維后織成與人體細胞周圍的結締組織質地相似的納米級復合纖維——殼聚糖聚酯,可制成神經修復用的神經導管。 研發世界上首個可達高度個性化治療的新型抗癌藥物——Olaparib。 7月:發現一種打開人體成纖維細胞中的干細胞基因的新方法,避免了插入額外基因或利用病毒所帶來的健康風險,開辟了細胞重組的新途徑。 開發出一種稱為多重自動基因工程技術(MAGE)的細胞編程新方法,可快速進行細胞定制。 證明雷帕霉素對哺乳動物具有延壽的功效,但尚不清楚雷帕霉素是否也對人類具有相同的效果。 首次捕捉到了硒氨酸在一個超大尺寸tRNA分子上創建的圖像,描述了硒在人體內控制代謝的分子機制。 8月:發現利用家族性植物神經功能不全癥(FD)患者身上產生的干細胞,可以解析該疾病的發病原理,有可能成為未來使用干細胞來研究及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個藍本。 將普通的皮膚細胞重新編程,培育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成功分化出了不同類型的視網膜細胞。 首次破譯出完整的艾滋病病毒(HIV)基因組結構,可有效推進抗艾滋病藥物和抗流感病毒藥物的研發步伐。 發現將神經調節蛋白1(neuregulin1)注射入小鼠的心臟可使其心肌細胞增殖并改善心臟功能。 將一個細菌基因組移植到酵母中,經改造后再將其移入一個中空的細菌殼,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微生物。 首次發現了專屬原核細胞的內共生現象,提出了關于原核生物與生命進化的最新重大見解。 發現對腸道有益的微生物經基因工程改造后可制造出一種特殊蛋白,有助于調節患有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未來糖尿病患者有望喝含這種微生物的特制酸奶緩解病情。 成功培育出4只嬰猴,它們的細胞核DNA來自一個母親,而線粒體DNA來自另一個母親,但“一個孩子兩個媽”的技術引發爭議。 9月:開發出只需簡單地將癌細胞暴露在非損傷性激光下即可將藥物釋放到癌細胞中的方法。 篩查出了PG9和PG16兩種新的可中和HIV的廣譜性抗體,是近10年來科學家首次發現強效HIV廣譜性抗體,有助于研發新的艾滋病疫苗。 由美泰聯合進行、逾16000名志愿者參與的世界最大艾滋病疫苗試驗顯示,因注射新型艾滋疫苗而免遭感染的人數比例比未經疫苗注射的高出31%。該成就可能會成為艾滋病防治歷史上的一道“分水嶺”。但其確切療效尚存爭議。 使用“mrFAST”的新型DNA測序算法,可對基因的重復片段進行精確統計并對其作用作出初步判斷,精確地統計出一個人到底有多少份重復基因片段。 通過對幾百代秀麗隱桿線蟲基因變異史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不僅會導致衰老、癌癥和其他疾病,更是基因突變的一個主要潛在致因。 研制出一種新型狂犬病疫苗,新疫苗只需進行一次接種,即可免除患病風險。 10月: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將成體組織轉化成干細胞的效率顯著提高200倍,轉化周期縮短50%,使得干細胞醫學研究實踐邁出了一大步。 發現納米鉆石作為一種新型基因傳輸技術,可在一個藥物傳輸包裝系統內將傳輸效率和生物相容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首次在細菌中發現了RNA修復系統,對于保護細胞免遭核糖毒素的侵襲具有重要的意義。 繪制了人類胚胎干細胞和肺部纖維原細胞的表觀基因組圖譜,這是首張人類表觀基因組圖譜。 11月:找到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混合秘方,可將人類的胚胎干細胞變成生殖細胞,從而在實驗室培育出原始的精子和卵子,此舉同時引發了道德和倫理爭議。 研發出ARM-H和ARM-P合成分子,可增強人體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細胞和前列腺癌細胞的免疫反應。 發現了兩種強力抗體——2F5和4E10阻斷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機制,為研制新的、更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指出了一個新方向。 研制出一種新型納米粒子藥物遞送系統,其直徑僅為人類頭發絲的千分之一,可有效避 開身體的免疫系統進行藥物遞送以殺死腫瘤細胞。 利用納米陣列技術對個人基因組進行測序令測序成本大幅下降,費用不足5000美元。 繪制出人體細菌群落分布圖,為研究人體在疾病狀態下菌群分布提供基準。 發現人類和黑猩猩身上都擁有的FOXP2基因之間存在差異,這造就了人類區別于黑猩猩的獨特語言能力。 12月:使用RNA干擾技術,降低了棉籽中有毒的棉花酚的含量,讓棉籽可以為人所食用。 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腫瘤靶向療法,通過附著在活體腫瘤RNA上的適配分子,直接將藥物傳送至腫瘤所在的位置,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首批13個人體胚胎干細胞系獲準用于聯邦資助的研究活動。 英國 誕生了世界首個“無癌”寶寶,繪出肺癌和皮膚癌完整的基因圖譜。 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在胚胎階段就對基因進行篩檢,以確保胚胎不具乳癌基因,世界第一個“無癌”寶寶于1月9日誕生。 英、美、法等多國科學家聯合繪出了首個豬的基因組草圖。 倫敦帝國學院發現E4bp4基因是促使造血干細胞轉變為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主宰基因。 桑格研究所發明了快速高效分析細菌基因組中成千上萬個基因的TraDIS技術,在基因層面上進行“剪切和粘貼”,可在一次實驗中識別出“有用”的基因。 倫敦大學成功“閱讀”出人的空間記憶。通過對迷宮實驗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掃描,觀察其大腦神經活動,可以“讀出”參與者下一步的去向。 牛津大學將眾多人工“原始細胞”組合在一起共享電子信號,進而組合成交流電/直流電轉換器,證明合成細胞可組合成電子器件。 英國、美國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完成了第二個哺乳動物——老鼠的全基因組測序圖。 英國、美國、中國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繪制出肺癌和皮膚癌完整的基因圖譜。這是近十年癌癥研究和治療方面“變革性”的進步。 德國 利用轉基因煙草生產低成本抗艾藥物,揭示宮頸癌病毒破壞人體免疫力的機理。 顧鋼(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德國和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蛋白質化學組分中的醋酸根對人體細胞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在細胞分裂、DNA遺傳及細胞老化過程中起著分子開關的作用。 弗勞恩霍夫分子生物和生態應用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的生產工藝,利用轉基因煙草生產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的成本。 波恩大學發現由蛋白激酶G(PKG)調控的一個信號通路可調節脂肪組織干細胞分化為褐色脂肪細胞。通過激活這種蛋白激酶信號通路,有助于找到減肥新法。 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發現了宮頸癌病毒破壞人體免疫力的機理——這種病毒能抑制人體免疫系統中一種信號分子的基因表達,這有助于研究人員尋找醫治宮頸癌的新方法。 德國沙里泰醫學院發現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在一天中有自己的“作息”規律。 馬普學會生物控制學研究所發現了腦電圖檢查時腦電波與大腦神經細胞活動之間的聯系。 法國 發現新型艾滋病病毒,開發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檢測法。 法國研究人員1月發現,名為T-CD4的免疫細胞在侵入人的大腦后,會轉變成“神經元殺手”,利用FasL分子等誘使神經元細胞“自殺”,從而增加了人患帕金森氏癥的危險。這一研究結果將為研制治療帕金森氏癥的特效藥提供新思路。 法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將基因療法與血液干細胞療法相結合的策略,可把艾滋病病毒改造成為有用的載體,用于治療疾病。 巴斯德研究所開發出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檢測法。通過DNA片段的復制放大,可快速準確判斷患者是否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 法國國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參照中心和魯昂醫學中心共同辨認出1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一個新變種。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制出了一種由糖和肽合成新分子CD4-HS,可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副作用不大。 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發明了一種用于肌肉注射的、含有EPO基因的蛋白質,為治療貧血找到新方法。 法國國家衛生院參加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鋅指核酸酶技術成功創建了首個基因靶標剔除大鼠,為開發出帶有人類疾病的新型基因工程動物模型鋪平了道路。 以色列 利用皮膚細胞制造心肌細胞,研發出DNA檢測結果確認技術,開發出可用于疾病檢測的電子鼻。 以色列技術學院研究人員將皮膚細胞重新編碼后制成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再用這種細胞培育出可以跳動的心肌細胞,發現了用皮膚細胞制造心肌細胞的方法。 特拉維夫大學開發了一種用特殊的溶解性纖維制成的生物活性支架,可幫助斷肢者實現骨骼和人體組織再生。骨骼發育完成后,支架纖維可通過人為控制使其降解。 “紐克萊克斯”生物技術公司研發出一種DNA檢測結果確認技術,可區別出被檢測的DNA是天然的,還是在實驗室制造出來后灑到犯罪現場的。 萊夫邦德公司開發出一種新型醫用粘合劑,其粘合能力要強于血凝蛋白,對戰地救援和外科傷口愈合有現實意義。 特拉維夫大學發現內耳毛細胞中的微型RNA具有調節聽覺功能的作用,一旦出現異常會導致耳聾。 以色列技術學院開發出一種以金納米粒子作為基本探測單元的電子鼻,利用它檢測患者呼出的氣體,可發現癌癥和腎衰竭等疾病。 加拿大 率先完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排序,發現能夠調節細胞凋亡機制的蛋白質。 加拿大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排序工作。 麥克馬斯特大學首次發現了區分人體正常干細胞和癌癥干細胞的方法,有助于找到只對癌細胞實施攻擊而不傷害正常健康細胞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麥吉爾大學發現廣泛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處方藥物甲福明二甲雙胍,可以提高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的效率,進而使抗癌和抗病毒的疫苗更為有效。 渥太華醫院研究所和渥太華大學發現蛋白質Wnt7a可以提高肌肉組織中干細胞的數量,加速骨骼肌的生長和修復。這是一種全新的刺激肌肉再生的有效方法。 麥吉爾大學發現了一種治療艾滋病的新方法:將定向化療方法與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結合使用,為治療艾滋病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 麥克馬斯特大學和邁克爾·德格魯特傳染病研究所發現,一種新的化合物MAC13243以與現有抗生素完全不同的方式對抗耐藥細菌。 西安大略大學發現金色葡萄球菌具有自我控制毒素機制,有助于開發出新的抗生素。 西安大略大學發現了一種能夠調節細胞凋亡機制的蛋白質RanBPM,對癌癥的診斷和治療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日本 成功培育出首批轉基因猴,推動iPS細胞進入產業應用研究階段。 日本慶應大學科學家培育出首批能夠遺傳植入基因的轉基因猴,將轉基因技術的實際應用又向前推近了一步。 千葉大學和東京大學用一種由最原始的真核細胞組成的藻類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證明線粒體和葉綠體可通過復制基因組的方式最終復制細胞核,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往的看法。 理化學研究所發現能維持免疫記憶的磷脂質分解酶“PLCγ2”,可使生物體內的防御系統對曾經侵入身體的抗原體保持記憶,從而做出快速應對。 東京大學利用人類皮膚細胞制成的iPS細胞培育出血小板,從技術上說用iPS細胞培育人類紅細胞和白細胞都是可能的。 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主導的三個iPS細胞相關項目吸引了十幾家大學、企業和研究機構參加,顯示了iPS細胞向應用領域發展邁出新的一步。 理化學研究所與豐田汽車公司聯合開發出精確腦電波控制技術。在電動輪椅上應用這種技術,實現了只靠想象就能控制輪椅活動,而且控制精度達到95%。 日本大阪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聯合研究發現蛋白質TAK1有助于防止肝損傷,為肝病及肝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韓國 取得多項成果,顯示科研資金和人力投入開始獲得回報。 韓國將2009年干細胞研發經費提高至2008年的三倍,并將搶占全球干細胞市場及提高國際技術競爭力升級為一項國家戰略。 韓國首爾大學揭示了免疫調節基因P53調節細胞免疫力活性的機理。 忠南大學成功克隆了一只攜帶有人體免疫基因中“FasL(FasLigand)”基因的轉基因迷你豬。 韓國生物技術公司RNL在全球首次利用脂肪干細胞成功培育出兩條克隆狗。 慶熙大學發現了由11個氨基酸組成的肽鏈“物質-P”刺激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促進傷口愈合的機理,查明了動物腸細胞中的“DUOX”酶啟動并生成活性氧殺滅外來有害微生物,以避免感染及出現炎癥的機理。 南非 抗結核病新藥研制獲巨大成功,抗艾藥物研究有進展,發明廉價安全的狂犬病治療藥物。 2009年南非斯坦倫布什大學科學家新發明了一種抗結核病新藥,在南非四個醫院的臨床實驗中成功治療了耐多種藥物的結核病。 南非科學與工業研究會研發“基于納米技術的抗結核病藥物釋放系統”。將四種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主流藥物按比例混合后,制成了抗結核藥物“Rifanano”。 南非醫學研究會艾滋病病毒(HIV)預防研究部針對3000多名婦女進行的為期3年半的臨床研究表明,一種名為PRO2000的女性用殺菌膠可以部分有效地讓婦女避免感染HIV。然而,隨后進行的大規模試驗結果并不理想。 南非科技與工業研究會利用經過基因改良的藥草葉,成功制備出了狂犬病毒抗體“Rabivir”,發明了一種廉價安全的狂犬病治療藥物。 烏克蘭 開發去除血液中致病病毒技術,研制出體細胞分析儀。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采用的從人體血漿中提取無害命毒蛋白質制劑的技術,能夠除去集結在人體血液中(吸附在蛋白質上)的致病病毒。這些病毒可以在注射時隨蛋白質而轉移,只有使用色譜方法提取和清潔蛋白質,才能使用某些去污劑和鹽類來鈍化病毒和進一步的消毒。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拉什卡列夫半導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體細胞分析儀,可用于評價牛奶中體細胞的數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