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外的孤獨 畸人的零落 ———— 試論妙玉的性格與人生 辛琳 這是一位在大觀園中追求自我潔凈的孤獨女兒; 這是一位在繁俗塵世中修行追求超脫俗世的出世者; 這是一位追步莊周與塵世標榜對立的虛空者。 賈府正當富貴繁華時,她被一紙請貼請進大觀園(為賈妃省親修建),住進了花木蔥蘢的櫳翠庵。數年后,賈府敗落,各人忙命天涯時,她被強盜用迷香迷住心神擄走。她淪落何處,怎樣悲苦地生活?洋洋一部《紅樓夢》沒有細訴,一部社會生活涵蓋她慘痛的結局。 她就是在尼庵里帶發修行的妙玉。一個性格乖僻、語言譏刺、不合時宜的人。一個在薄命司金陵十二釵正冊里排列第六位的貴族小姐。 妙玉不是《紅樓夢》中的女主角。以她本人心理活動展開的場景僅有幾次,主要是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第八十七回《坐禪寂走火入邪魔》,第一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她的出身,來歷,進入賈府的原因,性格特征的展現多是在別人的言語中交代。 林之孝家的:“……采訪聘買的十個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外有一個帶發修行的,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仕宦之家,因生了這位姑娘自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兒皆不中用,到底這位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 王夫人:“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驕傲些,就下個帖子請他何妨。” -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 李紈:“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她。” ---見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 賈寶玉:“他為人孤僻,不合時宜,萬人不入他目。” 刑蚰煙:“……聞得他因不合時宜,權勢不容,竟投到這里來……他這脾氣毫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如今他自稱‘檻外之人’是自謂蹈于鐵檻之外了……” -----見第六十三回《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這就是大觀園世人眼中的妙玉。她雖出身世家大族,但命運的鬼使神差卻讓她從小在空門里存身,父母雙亡,師父帶她到京城。師父臨終遺言“衣食起居不宜回鄉,在此靜居,后來自然有你的結果。”她在櫳翠庵靜靜等來了大觀園中悄悄滋生的塵緣,等來了被命定強盜擄走的悲劇命運。 妙玉的性格乖僻、語言尖刺;乖僻中融合著女兒性格的任性,尖刺語言中含有出身高貴,才智聰穎,高出眾人的驕傲。她贊嘆文章是莊子的好,研習莊子的道家學術,把學習心得刻意用在人際關系的應對中。她把人群分不同的品級,區別對待。上品是同一階層清潔、美麗、善詩文的女兒,如林黛玉、薛寶釵、史湘云等;她們被請進內室(妙玉平日居住的地方)親自動手燒水,沖茶。沖茶用的水是埋在梅花樹下,已封存五年的梅花雪;茶具是稀世奇珍,薛寶釵用的是:“旁邊有一耳,杯上鐫這‘ ’三個隸字 后有一行小真字;晉王愷珍玩”的稀世古器。林黛玉用的是奇珍:“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杏犀。中品是同階層的太太 ,主子奶奶,她敷衍對待;請她們喝茶,除賈母用的是一個價值貴重的成窯五彩小蓋鐘,其余的夫人奶奶均是一色官窯蓋碗。沖茶用水是舊年澧的雨水。這種作為全然不管她自己借居屬于賈府產業櫳翠庵的處境。丫鬟、仆婦是她不會青目的下品;男性除賈寶玉外,關在山門外,不允許踏進這個潔凈之地。 對潔近乎病態的癡求,把她與時人劃開一個很深的鴻溝。溝這邊的妙玉以少女的驕矜極力營造著臆想的潔。自詡人品高潔,學識豐富把自己隔離為大觀園中的孤家寡人。溝那邊的“俗人”以冷漠還報著妙玉對他們的輕視。追求人品高潔,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是歷代文人孜孜不舍的精神操守。圣人孔子“不飲盜泉之水”的故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以他為人品高潔的儒家典范,修身楷模。可承繼傳統的妙玉,把潔身自好演繹到不是讓與她在知識、見解差一籌的人認同、景仰,而是抵觸、不能接受。她用天外之水沖茶;貧婆子劉姥姥是下層老百姓,在妙玉眼里是骯臟的,她用過的小蓋鐘,不能收進來;賈母帶人游過櫳翠庵后,庵里要徹底清洗,洗去塵俗之氣。 妙玉美麗、聰明、才高學富。可這位被寵壞的貴族小姐,不懂寬容做人,不知生存艱辛。實際上,寬容比聰明更難做到。寬容是親歷苦難、心靈折磨后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覺悟。另外,通行世間的待人接物方法,有的以權力多少為區別接待標準,有的以財富多寡做準則,這些待人接物的方法與妙玉按人品待人接物相形之下,俗雅自分。 妙玉行為乖張,不合時宜。她給賈寶玉恭賀生辰的一張粉紅箋子上寫道:“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刑蚰煙一見拜貼說:“……從來沒見拜貼上下別號,這可是俗話說的‘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成了什么道理。”當時的知識階層,為經濟世務,科舉騰達,所有的士子死記硬背被奉作金科玉律的儒學典籍;研習傳誦一時的八股文。幾千年前創立的儒家學說,被生搬硬套,再加上食古不化,不能解決已處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現實生活中,士子們修身與生存的諸多矛盾;八股文僵化,呆板,不能與汪洋恣肆、奇異瑰麗的《莊子》相比。但是,中國漫長文化積淀的民族心理:大家傳誦的一定是優秀的,大家贊嘆的一定是正確的,不問為什么,也沒有質疑。大家是誰?只是一個灰色的群體。群體成員惟恐因差異,成為非群體外的孤獨者,極力彌合,保持著群體的共性。在這種時世下,妙玉無所顧忌地夸贊:“文章是莊子的好!”自稱是“畸人”,是《莊子》中贊頌的“畸人者,畸于人而俟于天。古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是合乎自然存天性,但不合世俗禮法的君子。她評判自古以來的詩句:“古人自漢晉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以徹悟的身份自稱為檻外人。妙玉公開宣稱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實際上宣告自己與占主流地位的知識階層在思想認識上的對立。濟濟塵世中,能有幾人面對強大的封建痼疾申訴直言自己獨特的見解。封建士子們為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為了“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榮耀,他們一年年在科場上蹉跎歲月,或托庇在世家大族門下作清客相公,圖謀出身,成為統治者御用文人,官吏。歷史上長期的封建禁錮,殘酷的鎮壓,知識階層小心翼翼地與封建統治者保持思想,行為一致。有個人獨立思想、見解的人,被視作離經叛道,洪水猛獸而惶恐避開,排擠,打擊。真正為了堅持自己的思想而離群索居,隱逸山林的孤獨者絕無僅有。妙玉堅持了自己的思想,不茍同眾人,成為《紅樓夢》中追求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是除賈寶玉之外,又一個在思想上堅守冰清玉潔的孤獨者。 作為出家人,妙玉和那些活躍在富家門上,為太太,夫人講經說法,打供祈福的女尼不同。她們為香火錢,月供銀子忙碌者。誠然,妙玉富貴,可是佛門弟子清凈修行的日常功課,妙玉作到了。櫳翠庵的門終日緊閉,妙玉在庵中打坐、頌經,煮茶、修剪花木,偶爾與惜春下棋,遠離塵囂。所以,妙玉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假如,妙玉不是自小多病,不是父母雙亡,這個美麗,聰慧的女兒,就不會被迫出家,在空門里度日,沒有親情的慰籍,沒有兒女之間的廝磨;不會背井離鄉,寄人籬下。佛門女尼的身份,她必須摒絕塵世的喧嘩,溫情;佛門的清規戒律,她不能與眾小姐一起宴游,嬉戲,但那顆女兒心一直向往著這種不曾擁有的快樂。大觀園眾多歡聚中,永遠有一個孤獨的身影,在遠處觀望著她們充滿親情的歡聲笑語,徘徊不能近前,那就是孤獨的妙玉!《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中妙玉贈紅梅;《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賈寶玉過生日,大家聚首祝賀時,遠遠地她送來了賀帖;《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她在遠處聆聽史湘云,林黛玉聯詩。同處一片花繁柳依的亭臺水榭中,同在一個月光下,她卻只是一個孤獨的觀望者。 每日尼庵里屏息打坐,吟誦佛經,用潔凈的水給自己沖茶,在花下孤獨的徘徊,這就是一個妙齡女兒的日常生活。封閉的庵門,封閉不了孤獨寂寞的心靈。妙齡女兒滿腹的心事在悄悄地滋長,“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不知所終的命運讓她迷茫。心靈渴求塵世的溫情,關愛,心有靈犀的精神溝通與精神上嚴格自律的激烈碰撞,她成為一個永遠矛盾的個體,永遠在掙扎。這種精神上激烈地掙扎比其他紅樓女兒更不同,更強烈。終于,在這種強烈心靈的掙扎中,她精神崩潰。(見第八十七回《坐禪寂走火入邪魔》),她在精神恍惚中喊“……我要回家去,你們有什么好人送我回去罷!”“你是我的媽呀,你不救我,我不得活了!”這些話道出了妙玉孤傲外表下極力掩蓋的無助;貌似堅強下隱藏的女兒的柔弱和她對未來命運的悲觀。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她只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女兒。 妙玉的薄命判詞是:“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踔泥中。”配圖是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中。為什么曹雪芹在凝聚他一生血淚的《紅樓夢》中,塑造一個在大觀園世人眼中如此乖僻的妙玉,給她安排了與她追求相悖的悲慘結局? 曹雪芹從年少時瓚纓大族的富貴公子,落到社會底層,過者“舉家食粥酒長賒”。貧苦生活。不同尋常地生活經歷,人生遭際,憤懣地他看穿了塵世的心理:“太高人欲妒,過潔世同嫌。”追求群體同化,排除異己的封建民族心理,排斥每一個與群體迥然不同的人。妙玉雖然見解非凡,舉止高貴,立身高潔,依然被排斥,何況,這個反叛者竟沒有一絲一毫地悔改之意。這就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在封建社會里真實地生存處境。曹雪芹在社會底層苦苦地掙扎,認識到封建社會中從高處墜落者的命運悲慘,處境艱苦是無可回轉的。皇恩浩蕩,重回富貴,舉家歡慶大團圓的結局是不可能的。他如實記錄了《紅樓夢》中家族敗落,個人四散飄零,在底層潦倒生存的命運,藝術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 妙玉被強盜擄走,不是曹雪芹刻意的安排,本就是封建社會里女性普遍地生存悲劇。古代獲罪官吏的妻女,如果不是判滅族慘遭殺戮,就是當作物品沒收入官籍,成為官妓,備受蹂躪,生不如死。《紅樓夢》中貧苦人家的女兒被買去后做尼姑,學唱戲,枚枚皆是。一代才女蔡文姬,在漢末的戰亂中,被擄去異域,后由曹操出重金贖回。妙玉雖出家,但她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又絕頂美麗。有賈府的庇護,她在櫳翠庵里可清凈度日;賈府敗落,沒有強大地保護傘,被強盜擄走,這是她必然的結局。 被擄走后她會怎么做?《世難容》一曲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好一似,無暇白玉遭泥陷……”哀婉地唱出妙玉人生的悲慘。如果妙玉因各種原因,沒有像封建社會贊揚的節烈地死去,茍且的活下來,被迫做著違背自己心愿的事,艱辛地生活著。我們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個原本“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絕頂聰明,美麗的女子呢?何況她曾自恃過人的才氣,追求的高潔,嫌惡過碌碌塵世中為了衣食而奔波的世俗男女。 美麗是是相對的,潔凈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潔與空。追求潔與空,只是漫漫人生路上個人不懈地修為。生命是美好的,沒有什么貌似崇高的理由讓生命之花萎謝。妙玉一個跟頭從高處跌落進污泥,這并不是她自甘墜落,是時代的命運,是社會的悲劇。她以頑強的韌性承受紛涌而至的饑餓,貧病,忍受恥辱,比用死來解脫世間的苦難更勇敢,更積極。在塵世的底層掙扎過,人世最艱辛的地方歷練過,妙玉對潔與空會有嶄新的認識,嶄新的體驗。人際關系的應對中,因具有出自心靈的寬容,同情而悲天憫人 若干年后,一個簡陋的尼庵里,一位老尼用瓦罐收集來清晨草葉上的露珠,或汲來清泉,與同伴們一起扇火,煮茶,用粗鄙的茶碗喝茶,那是暮年的妙玉。把少女時代未完成的修身養性,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不倦地操守,讓人肅然起敬。把對“潔”華美的追求,落實到日常起居的簡單,樸素;把刻意與塵世隔絕是“空”,回歸到空就是享受生命的靜逸,這才是一個修行者從追求外表華美到內在充實;從摒卻塵世到接納塵世;從生硬的學習到自身徹悟的完整人生。 2007-5-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