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一年四季中最有朝氣的季節,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們會從這個季節開始規劃今后一年的工作和目標,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身體同樣也會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來,充滿著儀式感。比如由于春天氣溫不穩定,波動較大,人們會變得容易感冒、上火,甚至還會脾氣不好,這些現象都在提醒我們——春天來了。 當今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脾氣也日益見長,變得暴躁,比如由此衍生出來的“路怒癥”:各位老司機們一開車上道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臟話能飚一路。實際上這都是肝的問題。正所謂百病從氣生,氣從哪兒生呢?就是從肝生。 《黃帝內經》上說“肝主筋,肝者,罷極之本”。“罷極”,是耐受勞苦的意思;“本”,就是資本,本錢。我們的肝臟最能忍辱負重,它每天都要化解血液中的毒素,時時要承受各種情緒上的壓力。抑郁傷肝,過勞傷肝,發怒傷肝,喝酒傷肝,吃藥傷肝……傷則傷矣,但肝仍然會默默地工作,直至筋疲力盡。 想到這里,我們難道不更應該心疼我們懂事的肝嗎?肝一旦出現問題,帶給我們的可不僅僅是生生氣,上上火而已,還可能導致燥咳失眠、引發關節疼痛、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不過幸好你及時注意到了這點,當然就不算晚。你知道嗎?針對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堅持幾個簡單的動作,給幾個穴位按按摩就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治療。肝經的穴位比較少,就14個,有很多還根本不好找。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沒必要用那么多,一般能使用其中四五個,就對身體非常有好處了。 肝經一般不太容易找準確,這里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做個劈叉動作,用4根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順著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經了。 1.大敦——疏肝理氣作用最強在足大趾靠第二趾一側甲角旁1分,古代的醫家一致認為此穴為治療疝氣的特效穴。《玉龍歌》說:“七般疝氣取大敦。”《勝玉歌》也道:“灸罷大敦除疝氣。” 此穴為木經木穴(肝經屬木),疏肝理氣作用最強,善治因氣郁不舒引起的婦科諸癥,如閉經、痛經、崩漏、更年期綜合征。同時,此穴還是治療男子陽痿、尿頻、尿失禁的要穴。 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 此外,用指甲輕掐此穴還有通便之效。“病在臟者取之井”,若為慢性肝病,此穴更是必不可少的治療與保健要穴。 2.行間——專治身熱之病此穴在足大趾和第二趾的縫紋端。“滎主身熱”,行間屬火,為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痛,面熱鼻血等,掐此穴對眼睛脹痛尤有顯效。《類經·圖翼》上說:“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 另外,此穴還治心里煩熱,燥咳失眠。 因肝經環繞陰器,所以行間還善治生殖器的熱癥,如陰囊濕疹、小便熱痛、陰部瘙癢等。 對痛風引起的膝踝腫痛,點掐行間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3.太沖——“諸病尋它皆有效,沒事常揉體自安”此穴在行間上2寸,第一二跖骨接合部的凹陷中,是最令我敬畏和感動的人身大穴。 肝為“將軍之官”,太沖穴所表現的功能就如一位橫刀立馬而又寬宏大度的將軍,時時保護著我們的身體,而且有求必應。 當我們感到頭昏腦漲(如高血壓)時,太沖穴會讓我們神清氣爽;當我們覺得有氣無力時(心臟供血不足),太沖穴會給我們補足氣血;當我們心慌意亂時,太沖穴令我們志定神安;當我們怒氣沖天時,太沖穴會讓我們心平氣和。 太沖穴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很多人都認為足三里穴重要,其實它是一個保健補養的大穴。您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補呢?得先把體內的濁氣、臟東西排出去以后,才能把好東西補進來,如果上來就補是補不進去的。 哪個是排除體內濁物的最大穴?就是太沖穴。它為什么有此功能?因為肝是人體的解毒工廠,要把體內的毒排干凈,想要血清潔,就得把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而肝的原穴是太沖穴,是能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的。 4.揉三陰交穴,治慢性肝病、肝功能弱和月經不調三陰交穴是脾經的穴,但是肝經也從這兒通過。為什么叫“三陰交”呢?因為3條陰經都從這兒通過,所以三陰交穴雖然是脾經的穴位,它也治如慢性肝炎、肝功能弱等肝病。另外,月經不調也可以揉三陰交穴。 5.揉蠡溝穴,治瘙癢、痛經,調和肝膽上的病蠡溝穴正好在小腿內側的骨頭上,在骨頭的正面上,揉到骨頭就揉對了。 “蠡”在古代是瓢蟲的意思,“蠡溝”就是有個蟲子老在這兒爬。蠡溝穴是治療瘙癢病的,凡是陰囊濕疹、陰道瘙癢等濕熱病,多揉蠡溝穴特別好。月經有問題的女性,蠡溝穴肯定很痛,平常就要多揉揉,把痛點揉散,月經再來的時候就不會痛了。 生命是自己的,把時間花在健康上是最劃算的投資。擁有了健康,你才能真正擁有一切。在此,獻上我對朋友們衷心的祝福。——中里巴人 以上內容整理自《求醫不如求己》典藏版,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紫圖圖書出品并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 |
|